孙亮下课

孙亮下课 再来说说蜀魏两边的最后决战吧
诸葛绪不听邓艾的话,硬是不跟他合兵去取成都,而是带着部队去跟钟会会师
钟会这时的心态已经开始变化,野心不断地滋长。他现在很想让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壮大起来。他看到诸葛绪带着部队傻乎乎地跑来,不由大喜。他搞了个小报告,说诸葛绪虽然带着大部队,可他太胆小怕事,硬是畏敌不前,放走了姜维,帮了敌人的大忙。这样的人如果不处分,部队里就没有人能受到处分了
这哥们儿现在胆子大得很,小报告还没有送过去,就已经把诸葛绪放进槛车里送回京城了
诸葛绪一被他陷害,那支部队就被他当场收编
钟会用这个有点儿无耻的手段把诸葛绪的部队收编之后,力量壮大了。可仍然奈何不了姜维
姜维死守着那些险要,任凭钟会怎么猛攻,就是攻不下。以前诸葛亮以数万大军猛攻只有两千人守卫的陈仓,最后都一点儿没有面子地不了了之,现在姜维的力量比那个郝昭当时的陈仓强大多了。钟会要是能攻得下,那才是怪事
没多久,粮草就告急了起来
情节发展到这一步,蜀国的希望明显地露了出来。如果不出意外,估计这场仗就是白打了
钟会最清楚没有粮草的后果,所以也有点儿怕了起来,准备退兵
可这时邓艾不干了
好笑吧
以前钟会是最强烈的主战派,而邓艾却一点儿也不想拉开这场战争的序幕
可现在两人的主张却倒了过来,钟会想叫停战争,而邓艾却主张继续打、坚决打下去。他上书强烈要求让他带着部队从阴平那里直插成都,以奇兵冲击蜀国的心脏地区。只要他的部队出现在那里,姜维肯定会拼命赶回去,于是这些险要就成为没有人死守的险要,钟会的大军就可以很顺畅地杀进来
事实上,这个建议是很冒险的。如果他面对的不是诸葛瞻,不是刘禅,那么他只会去送死
可他就是面对这个组合
邓艾上书之后,也不等回复,就带着自己的部队从阴平那里进军。进入了一片整整七百里的无人之地
邓艾进入这片无人区后,终于感受到蜀地之难了,全是大石山区,全是原始森林,生态保护得巨好,可行军却难得要命。邓艾咬着老牙,带着大家天天开展劈山开路的工作。路越走越险,口粮越吃越没有。史书上记载是“山谷高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离完蛋只有那么几公分的距离了
邓艾确实是个猛人,还是坚决不放弃——如果这时他一动摇,那么这次伐蜀就“神马都是浮云”了。他深知,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了。因为即使后退,也是死路一条
最后,他们来到一个最艰险处。那是一处山崖,士兵们说,不能前进了
邓艾白须飘飘地跑了过来,一看,大声说:“谁说不能前进了?”他取来毛毡,把全身裹住,然后大吼一声,横着身体就滚了下去
大家瞪着眼看着他像根木头一样,一路滚到崖底,心里都说:老将军自杀成功了
哪知,他们的心念才一动,那根“木头”却又站了起来。邓艾大叫:“老子什么事也没有。
原来下面全是草,比棉还软
大家看到老人家滚下去,都一点儿事也没有,他们下去就更不会出事了。于是,大家都跟着滚下去
他们全都活着走出了七百里路,最后像一群野人一样出现在江油城外
当然,如果刘备以前的那个部署还有,现在邓艾是到不了江油的。但那是以前的事了
蜀国的江油守将叫马邈。这哥们儿名字的笔画很复杂,可思维系统很简单,看到魏国大兵出现,什么也不想,直接就宣布投降
蜀国这些关键点的守将都是这样的呆子当家,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当然,到了这时,蜀国仍然没有到最后的时刻,完全可以让邓艾这支野人一样的部队遭到可耻的失败
邓艾的部队不但不多,而且在山里折腾了这么久,已经很累了。现在突然出现在蜀汉的大地上,完全是孤军一支,什么援助也没有。蜀国就是发动民兵不断地骚扰他们,也可以把他们骚扰至死
蜀国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把粮草收起来,然后围观邓艾,没几天邓艾就会抓狂到底
当然,蜀国还是要做的
刘禅虽然此前坚信黄皓,但他也知道,黄皓带他去搞点儿小资情调,享受腐败生活,那是很有水平的,但对敌人是一点儿没有办法的。因此,他把诸葛瞻叫来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以前魏国不是很怕你的老爸吗?现在他们肯定也怕你
他以为那句“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老话肯定是有道理的
这话是很有道理
但放在诸葛亮父子身上却没有一点儿道理
诸葛亮确实很牛,如果碰到这类突发事件,他处理起来,那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当年刚入蜀时,就曾出现这个现象,他也是一点儿没有紧张,最后维稳工作很顺利。那时,他们这个集团刚刚进入蜀,根基还脆弱得很,都还可以处理好
当然,如果诸葛亮还在,这个事就根本不会发生
诸葛瞻接到命令后,什么话也不说,带着部队就出发,要去挡住邓艾
这个措施仍然没有错
但接下来就错了
他带着大军来到涪县后,却停了下来
这时,他有个手下叫黄崇
黄崇你不知道,但你一定知道那个黄权
黄崇是黄权的儿子
诸葛瞻差他老爸很远,但黄崇却接受了老爸的基因。当年黄权一眼就看到刘备的软组织,给刘备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可刘备不听。不听黄权的话的刘备最后大败得一点儿面子没有
这个黄崇这时也把形势看得很透彻
哪知,他的水平比得过他的老爸,可他的待遇跟他的老爸也一样
他看到诸葛瞻停止行军停得太没有道理了,急忙跑过去对诸葛瞻说:“不要停下来啊老大,赶快在敌人还没有到来之前抢占险要,不要让邓艾他们进入平原地区,让他们老是在大石山区那里转来转去,不用几天就会转累的。
只要稍有一点儿军事知识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建议是当前最正确的方案。如果诸葛瞻能听进去,邓艾再怎么生猛,到头来除了当魏国的革命烈士之外,没有别的下场
诸葛瞻不听
为什么不听
没有理由
如果硬找理由,只有两条
一、我是老大,我有不听你的理由
二、就是诸葛瞻的脑子不够用,带兵出来打仗是凭着感觉来的,而不是凭着水平来的
黄崇这时向他的老爸学习,继续发扬不怕烦人的精神,劝诸葛瞻照他的建议去做
诸葛瞻却不向自己的老爸学习,而是向当时的刘备学习,继续不听黄崇的话
即使黄崇劝得放声大哭起来,诸葛瞻仍然淡定地拒绝这个正确的建议
几十年后,黄崇又克隆了一次黄权的待遇
从这个事件上看,不要说蜀国没有人才
而是蜀国不会用人才
如果刘禅这时直接让黄崇带兵,蜀国就可以起死回生一次
可刘禅只会用官二代,不会用人才
即使是诸葛亮儿子这样的官二代,也仍然可以把国家往死里送
邓艾确实交上了好运
他的部队拼命跑了过来,看到蜀兵把那么多的险要都放弃,让险要丢掉了全部的军事价值,高兴得要命,立即从山上冲下来
诸葛瞻虽然不听黄崇的话,虽然表现得让读者恨不得过去把他痛扁一次,可他只是一个很菜的人,而不是一个怕死的人
他下令前锋与邓艾的部队打拼一场
结果一点儿悬念也没有,蜀军的前锋被邓艾这支久经考验的部队猛扁一顿,四散而逃
诸葛瞻这才知道,放邓艾进平原,果然打不过人家
邓艾这支部队虽然在山里乱转了N多天,转得士兵们都差不多要哭起来,可现在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不努力打仗,就会被人家努力打死。因此,每仗必拼命
现在,他们最怕的是没有仗打,而不是怕打仗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可是蜀国那么多的人没有谁把问题看得这么简单,尤其是诸葛瞻
诸葛瞻退守绵竹
如果,这时他就是死守到底,不管邓艾如何在那里挑衅,都不出战,邓艾会仍然没有办法
可邓艾却是个高手
他怕诸葛瞻下决心在这里当缩头人士,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诸葛瞻
他说,你投降了我吧。如果你投降,我可以保证让你当个琅邪王
这个信仍然很简洁,但效果却很显著
诸葛瞻肯定是个脾气不好的人,读完这一行字之后,立即大怒起来,当场把送信的邮递员杀死,然后一脸怒气地带兵出来,列成战阵跟邓艾对垒
这一次,除了显示诸葛瞻不怕死的精神之外,再一次显示出邓艾的水平
邓艾看到蜀兵果然愤怒地出来,心里很高兴,立即下令他的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出阵,要求他们务必把诸葛瞻往死里打
哪知,蜀兵这次也很努力,双方大打一场,邓忠和师纂感觉压力很大,再努力几次,一点儿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眼看士兵的伤亡越来越大,就都带着部队退了回来,要老爸重新调整战术
可邓艾到了这时还有什么战术可调整的?他只能整顿他的儿子
当他听到邓忠向他报告“贼未可击也”时,就大怒起来,指着两人大叫:“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都到生死决斗的最后时刻了,不是他们死,就是咱们完蛋,还有什么不可击的
然后喝令刀斧手,把这两个家伙拉下去砍了,我不砍他们,敌人也会砍死他们
两人只得带着部队再次冲杀过去
这一次,两人拼了死力
于是,诸葛瞻就悲剧了——被大破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黄崇也同时成为烈士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听说老爸成了战场烈士,就长叹一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他把责任全推给黄皓,当然也给诸葛家分了一点儿,这个责任就是“不早斩黄皓”。他觉得他不死,实在对不起老爸和爷爷。于是,他决定自杀
他自杀的方式也很有骨气,也不带兵器,只身骑上那匹马,然后一顿猛抽,朝着敌人的阵营冲过去。最后,也成了死在战场上的烈士
诸葛瞻一死,蜀国所有的人都慌乱起来。他们从来没有想到魏国的大兵竟然突然出现在蜀国的腹地并且还把很有人气的诸葛瞻打死了
人一慌乱,智商就会全面下跌。智商一下跌,就什么信心也没有了
一般老百姓听说魏国侵略者进来,便都跑到山上去当难民,虽然很多当地政府官员出来做辟谣工作,可老百姓到了这时都成了“老不信”,不管你怎么辟谣,他都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相信”
结果全国广大人民群众都生活在一片恐惧之中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