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太后终于死了

宣太后终于死了 长平之战,发生得很偶然,连范雎都没有想到过要打这么一场大战。可随着王向赵国发动进攻,廉颇带着大军过来跟秦国对抗,范雎那颗脑袋就灵光一闪,决定大打一场
范雎在做这个决定时,已经开展大量的脑力劳动,进行了一次精密的计算
他比谁都知道,如果让廉颇这么死守着,秦国也许会无功而返,那时他的声誉将大大地下跌。他无法在战场上搞定廉颇,但可以通过赵王来搞定廉将军
两军全力对垒,表面看来是将士之间的搏杀,两军相遇勇者胜,两强相争智者赢。但两军之后,还得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算起来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赵国经过那个赵武灵王的改革,军力提升得很快,但这些年来,经济建设却没有取得什么重大收获。认真算起来,综合国力跟秦国并不在一个档次内。真的对决起来,秦国的赢面很大
但要是双方都在那里僵持,赵国只守不攻,消耗就会低一点儿,而秦国的消耗会很大
这一点范雎是很清楚的
但范雎更清楚赵王的心态。赵王因为年轻,胆子还没有壮大起来,看到财力储备像被火烧着一样,一天比一天少,心里就会急起来。他一急,机会就会偏向秦国
范雎在这一场大赌当中,他没有去考虑别的人,只把心思全放在赵王的身上
于是,所有的阴谋诡计都以赵王为核心展开
先是赵国的求和外交,让赵王失去外援,顺便让这个年轻的国家元首气爆了。而气爆了的结果就是生廉颇的气,天天派人去骂廉颇,三年了,你就不能打一个仗吗
但廉颇很淡定,你可以骂,但本将军就是不出战。本将军宁可被骂,但不可打败仗。廉颇知道,这仗要是一败,赵国以后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但赵王没有这个觉悟,而赵胜、蔺相如也没有这个觉悟,觉得廉将军只管在那里挂免战牌,却不考虑一下国家的承受能力
于是,情节按照范雎的设计继续发展
接下来,该让廉颇退出这次活动了
其实赵王到了这时也想换人了,只是他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
他没有合适的人选,范雎可以帮他找来
范雎提供的人选就是那个著名的赵括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这哥们儿从小就学习兵法,而且很勤奋,考起试来老师恨不得给他加一倍的分数。他曾经与他的老爸展开过军事方面的讨论,居然把老爸驳得当场无语。但他的老爸“不谓善”,说他只知道教材里的兵法,而没有真的本事。并做了一个预言,如果将来赵国一定要用他为将,后果会很严重。他的原话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讲这话的时候,范雎肯定不在现场,但他对赵括一定做过全面的摸底,对赵奢的这个评论也很清楚,于是,就决定向赵王隆重推荐赵括
当然,并不亲自出面推荐,连一封推荐信也没有写,而是用了自己的方法
这个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反间计
绝对没有错,又是反间计
这个计策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小儿科,但很容易成功
这个计策的成本也很低,派几个人跑到赵国那里,到处散播谣言: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现在秦国最怕的是赵括,而不是廉颇那样的人。廉颇算什么?老得牙齿都没有几颗了,有什么好怕?廉颇再撑几天就会全面投降了
如果这话让一个头脑冷静的人听到,是不会把它当话的,你再怎么造谣,也是无效
可现在赵国的高层包括赵胜、蔺相如这些人都觉得廉颇真的没有用了。所以,这话还是有极大的杀伤力
赵王在听到这话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开会,宣布要免去廉颇前线大将的职务,让赵括过去担纲总指挥——要大胆任用年轻人嘛
大家一听,原来我们还有赵括。这可是个当代最精通军事的人才啊。于是,都没有意见
当然,还是有不同意见
发表不同意见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蔺相如
不过,你千万不要以为蔺相如还想挽留敬爱的廉将军。他对老将军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但他同时也怀疑赵括,他说:“老大啊。你现在是因为赵括的名气而重用他。其实他只知道读他老爸的书,是读死书的料儿,一点儿不知道兵势的变化之道。
赵王摆了摆手,说:“我否决你的意见。
第二个是赵括的老妈
赵老妈看到赵括满脸得意地穿上军装,拿着帅印就要出征,急忙向赵王上书,说赵括不能重用
赵王一听,也想不通了:现在这个世道是什么世道啊,连老妈居然也出来反对儿子被提拔。他把这个老妈叫过来,问为什么
赵老妈说:“以前我跟赵括老爸的时候,看到他一到开饭时间就去跟士兵们一起吃饭,士兵当中成为他朋友的都有好几百人。国家给他的奖品,他都拿来分给大家。现在赵括呢?才接到这个帅印,就不把家当家了,整天把自己装扮得威武雄壮,摆着大将的架子,大小军官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赏给他的东西,他全部拿回家里收藏得好好的。然后还天天到处跑,看看哪块地是黄金地皮,看中之后,就忙于把它收购回来。这样的人能当大将吗?大王你总以为他会像他的老爸一样。其实他们完全不一样啊。大王你不要派他去打仗了。
如果是别的领导人,听了这话之后,也许会重新考虑一下。可现在赵王的脑子哪还有这方面的功能?听完赵大妈的话,就挥挥手说:“你放心吧。寡人的决定是错不了的。
赵大妈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不要连累我们赵家啊。我可是提醒过大王。
赵王大笑,说:“赵括一定不会辜负寡人的期望,只会打胜仗,不会出什么差错的。不过,我仍然要答应你的要求。反正你的这个假设是不会存在的。
赵王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最后只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赵王做了件大蠢事;二是范雎的阴谋诡计获得巨大成功
范雎听说赵国按他的想法进行了人事调整之后,立刻亮出他的王牌,任命白起为上将军,为前线总指挥,那个王只作为裨将,当白起的助手
但范雎知道,赵括虽然狂妄,天天叫嚣天下无敌,但面对白起时,还是会胆小起来的。于是,下了个死命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很快就来到长平前线,轻松地从廉颇手里接过兵符,开始了他的大将生涯
这哥们儿觉得廉颇这个老家伙暮气沉沉的,那些计划更是没有一点儿勃勃生机,于是也像现在很多地方官一样,一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否定前任的施政方针,自己另起炉灶
赵括对廉颇原来制定的战略方针,连看都不看,便宣布全部废除,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保留
当然,赵括也像现在的很多地方官一样,自己上任之后同样烧一把人事方面的大火,把前任重用的人统统赶下台,把自己的人都提拔上来
整个军营的面貌就全面改变了
赵括雷厉风行地进行了这些整顿,他觉得自己真的像大将军了,真的可以去把秦国打个落花流水了,于是,他下令出战
白起绝对是个老手,他对赵括的这些动作知道得很清楚。他知道这哥们儿目前心态已经非常轻狂,便顺着赵括的这个心理让他继续轻狂下去,直到赵军全变成骄兵
他一面下令秦兵假装失败后退,一面预留两支部队埋伏下来,等赵兵牛哄哄地冲杀过来之后,伺机猛打赵军的屁股
赵括一看,原来仗打得这么容易?自己才小试牛刀,根本没有发力啊,秦兵就大败而逃了。廉颇白白活那么大的岁数,原来根本不会打仗,全是靠混出来的。要是早先让我来当将军,现在秦国都给灭了啊
他下令部队乘胜追击,直接攻击秦兵的营垒,要彻底把秦兵打回老家去
这一次,白起不再装失败了,下令秦军坚守
赵括猛攻几次,都被宣告无效
赵括到现在仍然没有想到这是白起的阴谋诡计,还以为是自己的部队不够努力,只是拼命地进行攻坚战
他想,只要再加一把劲,就可以大败秦兵了
可在他觉得胜利在望的时候,白起预留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部队突然出现在赵军的背后,另外一支五千骑兵也突然出现,截断了赵兵的归营之路
赵军这时军心开始不稳
白起带着精兵杀出营垒,向赵兵反击
赵括这才知道,秦兵原来战斗力很牛——前面那些不堪一击,原来都是装的。他奋起迎敌,打了个败仗
到了这时,赵括也知道自己再这么蛮干下去,会被白起砍死的,于是也筑起营垒,坚守下来。然后派人狂奔回去请求援兵
此时,秦王看到前线的双方已经全面接触,最后决战时刻已经到来。赵以举国之兵而来,浩浩荡荡几十万之众,赵括再怎么菜鸟,真的打起来,秦国的士兵也会大量消耗的。如果弄得不好,一战之后即使获得胜利,也是惨胜。惨胜之后,秦国的麻烦就大了
因为,现在赵国虽然没有朋友,但他也没有多少敌人。秦国现在四周全是敌人——虽然现在几个国家都跟秦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可这些友好条约连秦国也不相信。那些国家与秦国签约,是因为怕秦国打他们;秦国跟他们签,是怕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样的条约都是暂时的
所以,范雎清醒地认识到,秦国只有在这次大战中大获全胜,胜得威武雄壮,让四周敌人一片胆寒,谈秦色变,这才不敢有别的想法。于是,他决定大规模地进行动员,大打一场人民战争,连秦王也要下基层开展征兵工作
秦昭襄王亲自到河内一带,号召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拿起武器向长平前线狂奔,阻断赵国的粮道
赵王这才知道,跟秦兵硬碰硬真的吃不消,觉得虞卿的办法才是王道,于是,急忙派人去向齐国和楚国求救
齐国和楚国看到秦、赵两军对决,也怕秦国真的打败了赵兵,灭了赵国,这样对他们也很不利。可又下不了更大的决心,最后只是各派一支部队前来救援
这时,赵括的营中已经开始缺粮,后勤部门天天跑到赵括那里报告,没有口粮了
本来赵括军中也还有些粮草的,可都存放在原来的军营中,自己率军前来攻打秦军,粮草就全留在后方。此时粮草都已经落入秦兵的手里。他急忙向赵王报告:没有口粮了
几十万部队的口粮,哪能一下就筹集到
赵王急忙向齐国请求援助,请齐国再救济点军粮
齐王一听,你们赵国也太没有道理了吧?我们派军队去救你们,还要给你们军粮?不给
那个周子一看,这个齐王实在是太过短视了,急忙劝他说:“大王啊,你肯定比我更加了解唇亡齿寒的故事吧?现在赵国是挡在齐国前面的屏障啊。等秦国拿下赵国之后,齐国就会裸露在秦国的面前。所以,救赵其实就是救齐国自己。如果你不救齐,那将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齐王仍然不听
齐王这次的决定,终于使得赵兵最后的生机全部丧失,当然,齐国的生机也跟着丧失
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君主,确实是一个失败的君主
此时的齐王和赵王,算是半斤八两,在关键时刻只顾自己的情绪,一点儿没有大局观
秦王和范雎则加紧时机,全面动员,把部队源源输送到前线,给赵括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埋伏圈
而此时,赵括军中缺粮已经有四十六天
这四十六天他们都吃什么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