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风云Ⅲ——雄心帝遇上知足哥

瓦岗风云Ⅲ——雄心帝遇上知足哥 当然,东方的竞争者目前无暇西顾,李密正跟王世充纠缠不清,更要命的是,内部也不太平;最重要的竞争者,来自西方,名叫薛举
薛举是兰州金城人,身份地位当然比不上李渊那么显贵,但是,也不是普通人家,他是当地的大财主,“殖产巨万”。薛举的特点,“容貌魁岸,武敢善射”,“好结纳边豪,为长雄”;总之呢,就是个不安定分子了,他自己又是身处边陲,天高皇帝远,真要想搞点事,也相对容易
薛举起事的时候,官职是金城府校尉;起事的时机,跟其他人也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天灾人祸,百姓饥馑,而后匪盗四起
当时呢,金城县令郝瑗也是受诏讨贼,于是就组织部队,募兵数千,而后任命薛举为将,全权负责讨贼事宜。这位郝瑗同志显然是看错了人了,薛举虽说在衙门当差,但显然也不是忠臣顺子,一个平日里就喜欢跟江湖人士称兄道弟的人,在这种天下大乱的时刻,他会出手制止混乱?玩笑开大了吧
郝瑗同志要为他看走眼付出代价的。就在拜将仪式那天,县里头也是摆了桌酒,大概意思就是为准备出兵讨贼的弟兄们壮行了,郝瑗应该也是酒宴的主持人之类的,结果,形势的发展远远超出了郝瑗的预料。当时薛举和他的儿子薛仁杲就把郝瑗给扣下了,然后矫称讨贼,迅即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郡县大佬抓捕,而后开仓放粮,收纳饥民,于是起兵造反
薛举自号西秦霸王,建元秦兴,以长子薛仁杲为齐公,少子薛仁越为晋公。又有宗罗睺率部归降,封为义兴公。其后,薛举又大搞兼并重组,一时之间声势惊人,攻城略地,无不摧陷
当时隋将皇甫绾在枹罕屯兵万余,薛举率精兵两千前往进击。正好赶上大风,而且风向不定,一会东风,一会西风的,刚开始,薛举这边是顶风,结果这位皇甫绾也没抓机会,定在原地,也不进兵,有胆怯之意;等到皇甫绾那边出现顶风了,薛举就不客气了,于是率众攻击,隋军大乱,遂克枹罕
不久后,岷山地区羌族人钟利俗率领部众二万投降薛举,薛举声势更是大振。于是封薛仁杲为齐王、东道行军元帅,宗罗睺为义兴王,为薛仁杲副手;薛仁越为晋王、河州刺史。于是又攻取了鄯、廓二州。在很短的时间内,薛举如火箭蹿升般的速度迅速崛起,占领了陇西地区,部众已经发展到了十三万人
形势发展到现在,薛举已经成了西北边陲的一方雄主
大业十三年,薛仁杲率军攻克秦州,薛举迁军都之
不久后,薛仁杲又攻打扶风。在汧源,薛仁杲遭遇了唐弼,此公刚刚立李弘芝为帝——顺便提一下,隋末之际,姓李的人很占便宜,一般起义部队没有明确谁当老大的,姓李的优先;因此,唐弼也颇是抵挡了薛仁杲一阵
后来,薛举派人去招降唐弼,言明厉害,唐弼自知不敌,便诛杀李弘芝,准备投靠薛举。结果,唐弼算是碰上活土匪了,本来说好好的要投降,赶上薛仁杲这么一个活阎王,就知道唐弼挡了他的道,他要找回场子,于是趁唐弼不备,举兵攻击,尽夺其众,唐弼仅仅带了几百个人仓皇脱围
此战之后,薛家军已有众二十万,当时就有图取长安之意
因此呢,回到李渊这来。眼下李渊因为低估了屈突通,而在河东进退不得,这要是没有别人吧,耗一阵就耗一阵,早晚把屈突通拖垮了,但是,李渊这个人生性最谨慎,最怕夜长梦多,改明要是他跟屈突通鹬蚌相争,让薛举之流渔翁得利,那可真是肠子都要悔青了。于是,李渊就想,能不能先不管河东,他直接带兵长驱直进,先夺了长安再说?当然,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就找大伙商量
有两派意见。一派是裴寂,他说:“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
裴寂认为,还是要先攻克河东,否则一旦进攻长安不利,就腹背受敌,那就倒霉了
另一派是李世民,他说:“不然。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附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
李世民认为,长安如今人心惶惶,取之甚易,反而屈突通不足为虑;另外,先取长安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归拢关中那些造反派的散兵游勇
裴寂的意见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李世民的意见有道理吗?同样有道理。那到底该听谁的呢
做领导的,应该经常碰到这种事。他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部下们议论纷纷,提出好几个意见,运气好呢,这些意见很容易分辩对错,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问题解决;要是运气不好呢,这些意见,这个听上去有道理,那个听上去也有道理,看来看去,没有哪个是明显错的,那领导就头疼了
如今李渊就是如此,裴寂和李世民,他们的意见都有道理,但是,所要采取的行动却是南辕北辙。为什么会有这情况呢?六个字——对局势的判断。裴寂认为,夺取长安会有难度,一旦一时半会搞不定,那就腹背受敌了;李世民认为,夺取长安没有任何难度,很容易搞定,相反,夺取河东却难度更大。那么,到底夺取长安有没有难度,有多少难度呢?见仁见智,李渊不知道
同志们,如果你们是李渊,应该怎么办呢?一定脑袋都大了吧。但是,当老大的,就不得不时常要处理诸如此类的问题,手下人要出主意,老大就要拿主意。好在李渊是个“稳得住”的人,他没有乱,而是权衡再三,采取了折中方案,他认为裴寂说的有道理,李世民说的也有道理,既然都有道理,那就留一部分继续进攻屈突通,而他自己则率军直取长安
李渊进军长安的过程顺利不?非常顺利,出乎预料的顺利
朝邑法曹武功人靳孝谟,将蒲津、中单二城献出投降,华阴令李孝常献出永丰仓投降,并用物资供给河西诸军
京师附近诸县也大多派遣使者请降
九月十二日,李渊率领各军西渡黄河,十六日,李渊抵达朝邑(陕西省大荔县东),并住在了长春宫,在这里,李渊得到了关中士民的热烈拥护
九月十八日,李渊派遣世子李建成、司马刘文静率领王长谐等诸军数万人屯守永丰仓,据守潼关以防备东方的部队,并令慰抚使窦轨等受其节度;敦煌公李世民率领刘弘基等诸军数万人攻打渭北,令慰抚使殷开山等受其节度
以上安排,乃是李渊肃清外围,为进入长安所做的最后准备了
当时李渊的女儿李氏(柴绍的妻子)组织了一支部队,攻城略地,收降纳叛,众至七万;李渊的堂弟李神通组织了一支一万多人马的部队;李渊的另一个女婿段纶也在蓝田组织了一支万余人的部队;等到李渊渡河,这三支兵马便纷纷投效
此外: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及关中各部起义军,都向李渊请降,李渊一一写信慰劳他们,并授予官职,使之各居其所,受敦煌公李世民节度
九月二十一日,李渊前往蒲津(陕西省大荔县东黄河渡口)
九月二十二日,李渊从临晋(陕西省大荔县北)南渡渭水,抵达永丰仓劳军,开仓赈济饥民
二十三日,李渊返回长春宫
二十四日,李渊大军进驻冯翊郡(陕西省大荔县)
李世民在渭北进展的也是一帆风顺
李世民所到之处,当地军民、起义军,都是纷纷前往投奔。李世民从中选拔人才,充作自己的幕僚,建立自己的幕府,并筑营于泾阳(陕西省泾阳县),部众发展到了九万人。李世民的妹妹李氏也率精兵万余人在渭北跟李世民回事,并跟丈夫柴绍各自设立幕府,号称“娘子军”
李世民于是领兵前往司竹,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皆率领部众追随,李世民的部队发展到了十三万,所部军令严整,秋毫无犯
事件进展到这地步,李世民也派人去跟李渊商量,约定个入长安的日期了
李渊于是命令李建成遴选仓上精兵从新丰(陕西省临潼县)出发前往长乐宫(西汉故宫),命李世民率领新近归附各军北上进驻长安旧城,到达后等待命令
延安、上郡、雕阴等城池相继向李渊请降
九月二十八日,李渊率大军西上,沿途凡是隋王朝兴建的离宫、园林、宫苑,一律拆毁,其中宫女都被释放回乡
十月四日,李渊抵达大兴城(隋文帝所建新城,在原长安城东南,唐朝后改称长安,为今陕西省西安市),在春明门外西北筑营,诸军开始集合,共有部众二十馀万。李渊命令各军各依垒壁,不能外出进入村落抢劫勒索。此后,李渊多次派遣使者到城下,向卫文升等人表明自己尊奉隋室的意愿,很可惜,没人理他
十月十四日,由于卫文升迟迟没有答复,李渊开始围困大兴城
十月十七日,李渊迁居安兴坊
十月二十七日,李渊命令各军攻城,并约法三章,不准侵犯隋王朝皇家七庙以及代王和隋朝宗室,违令者夷灭三族
可惜的是,在这天的攻城中,李渊先受打击,孙华中流矢而亡
当然,由于李渊大军压境,长安城境内空虚,这场战事已然毫无悬念,十一月九日,李渊部将雷永吉先行攀上了城墙,长安于是攻克
李渊率军西向,长驱直入,一路绿灯,除了请降的,就是欢迎的,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于是,瞬息之间,李渊就大功告成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