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内战 主父偃的发迹史

第十六章 内战 主父偃的发迹史 匈奴的再次惨败,让伊稚斜单于大为光火,春去秋来,离右贤王失利仅隔了一个炎热的夏季,也就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秋天,伊稚斜单于又在汉边境发动了侵略,并且再次杀死代郡都尉朱央,数千汉人成为其“战利品”
汉武帝有了前两次胜利的“垫底”,没有对匈奴的再次骚扰听之任之,而是决定再次反击以彻底打败匈奴。秋去春来,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又是一个燕子归来的春天(看来汉武帝和伊稚斜单于对春、秋两个季节情有独钟啊,折腾来折腾去就是没有夏、冬两个季节什么事),汉武帝再次对匈奴采取了军事行动
卫青还是当仁不让的领军大元帅,和他一起出征的将领是: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
一切部署完毕,正当汉武帝要下达出发的命令时,这时只见人群中闪出一个翩翩少年,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请皇上恩准臣和大将军一起上前线杀敌。
汉武帝定定地看着这个脸上尚带着稚气的少年,那清澈的双眼分明露出一股杀气,那是一个大将军、大元帅与生俱来的杀气,汉武帝心中一震,随即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之情从心头闪过,半晌,汉武帝答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少年傲然道:“霍去病。
“霍去病……”汉武帝若有所思,隔了片刻,才以一种调侃的口吻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如果朕封你为骠骑将军,给八百名骁勇矫捷的骑兵归你指挥,你能到战场上立下战功吗?
“臣要是不提匈奴大小王的头颅来见陛下,就提臣的头来。”霍去病的话等于是立下了“军令状”。汉武帝没有不答应的理由啊。就这样,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因为这次主动请缨,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霍去病的大名,想必大家都“如雷贯耳”。但这里还是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位“霍大侠”的来龙去脉
霍去病,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终于降临在他身上
随着他的姨母卫子夫的“发迹”,卫家的人都由最下等的“奴人”变成了最上等的“贵人”。先是卫青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而卫青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厚望,在匈奴的战场上,其天才般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接二连三的胜利更是让汉武帝眉开眼笑欢欣鼓舞,他给卫青的奖励不仅仅是军事上最高的“大将军”封号,而且还把他唯一的亲姐姐嫁给了他,虽然两人都是“二婚”(一个第N次娶妻,一个是第二次嫁人),但无论如何,卫青已站在了人生和事业的最高峰了
都说物极必反,一个人站在了最高峰,其结果必然是开始走下坡路
从这以后,汉武帝对卫青的态度却冷漠了许多。换句话说,每次出征都是卫青为大元帅,汉武帝心里已产生“取而代之”的想法。按理说汉武帝和卫青已是“两对姐弟互婚”的妯娌关系,应该更铁才对啊,为什么汉武帝反而想疏远卫青呢
原因有二:一来卫青毕竟和他姐姐结了婚,除了事业,家里的责任又多了几分;二来卫青功劳越来越高,大有功高震主之势,现在已被封为和现在“军事主席”可以画等号的“大将军”了,那以后还能再封什么?难不成要了他这个“国家主席”的位置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汉武帝此次虽然任用卫青为领军元帅,但心里已产生重新重用其他小字辈的想法,正在这时,霍去病来了个“主动请缨”
汉武帝也曾听说皇后的亲戚里有这么一号人物,霍去病的主动请缨,再加上关系特殊,汉武帝答应他的请求,不但破格封他为骠骑将军,而且还特划八百精骑兵给他带领,霍去病,是骡子是马就看你的表现了
卫青率领大军终于起程了。由于匈奴士兵是去年秋天来侵犯汉朝边境,并杀死代郡太守的。而汉武帝也许是为了“避冬”,选择了第二年的春天才派兵去反击,因此,这一次出兵不再是赶走来犯的敌人那么简单,而是要主动去寻找敌人
可漫漫大草原、渺渺大戈壁滩、茫茫大沙漠,又哪里去寻找匈奴人呢?既来之则安之,卫青并没有茫然失措,而是决定分兵深入去寻找匈奴,卫青选择的方案和我们的“寻人启事”大抵相同。前将军赵信和右将军苏建为先锋队,其他公孙贺、公孙敖、李广、李沮四将兵分四路去寻找匈奴
按照卫青的想法,只要找到了匈奴的主力就马上回来通知,再把兵力联合起来来个“全歼”。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却并不那么好,毕竟有这样一句话:“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到了人家的地盘,岂是你能说找就找,说打就打,说退就退的。这不,正说着,开路先锋赵信和苏建就遇到了麻烦
按照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原则,同样的道理,机会也是降临到少数人身上。公孙贺、公孙敖、李广、李沮四大将军找了几天几夜,连个匈奴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不得已只好怏怏而归。而我们的先锋部队赵信和苏建的运气就好多了,不但遇到了匈奴士兵,而且还是主力部队
在战场上,你看见了我,我也看见你了。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了:开打
开打就开打,谁怕谁?赵信和苏建率手下士兵和匈奴士兵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然而,赵信和苏建正兴致勃勃地想立下赫赫战功时,却忘了这样一问题:这是谁的地盘
其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赵信和苏建手下的士兵越打越少(火拼伤亡的必然结果),而匈奴的士兵越打越多(附近的匈奴增援部队闻讯都陆续赶来),最后,赵信和苏建想要逃时,发现已陷入重重包围中,已是四面楚歌
时穷节乃见。当面临四面楚歌时,赵信没有再多做无谓的抵抗,选择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句“我投降”三个字惊得另一头正在血拼的苏建差点没从马背上掉下来
关键时刻,苏建表现了一名久经沙场老将(数次随卫青出征,且战功赫赫)的冷静和果断,他没有被赵信的突然变节所迷惑,也没有被孤掌难鸣的困境所吓倒,而是乘匈奴士兵高兴之余精神不集中时,进行了突围
匈奴士兵皆为赵信的识时务而拍手相庆,他们认为赵信都投降了,苏建投降也是时间问题了。然而,时间的确成了问题,等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时,苏建早已率领他的数百名亲信部队冲出他们的重围,已悔之晚矣
苏建因为老天的帮忙捡回了一条命,但所带部队几乎全军覆灭,连将军赵信都成了叛徒,可以说这是卫青带兵出征以来遇到的最惨的一次失败。对此,卫青发出这样的感叹来:“我戎马一生,不想一世英名竟毁于此!
正在卫青长吁短叹时,一只由八百铁骑组成的“特种部队”,在一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俊杰的带领下,向匈奴腹部地带如风驰电掣般急驰,端的英姿飒爽,端的惊天地泣鬼神
想必大家都猜出来了,这位少年俊杰正是被汉武帝寄予厚望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原来,卫青在分兵去寻找匈奴时,对各个将领都有安排和部署,唯独落下对霍去病的安排。霍去病自然不会安分了,他当时的举动和三国的张飞有点类似,发飙似的说了一句:“舅舅不肯用我,我自去也。”言罢,带领八百骑兵呼啦啦地走了。谁也不曾想到,霍去病这一去竟成了“奇兵”
当霍去病带领这支只有八百铁骑的精锐特种部队在匈奴的地盘上“自由飞翔”时,一向“眼里揉不下一粒沙子”的匈奴人竟然对霍去病视而不见,他们认为汉军不可能有这样人少的部队来到他们的地盘,还认为是自己人在“军事演习”呢
就这样,霍去病在匈奴境内如入无人之境,到处都是“绿灯”为其放行。而霍去病却偏生要往“红灯区”闯。这不,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他想闯的“红灯区”
“红灯区”里,三个匈奴军官正在把酒话桑麻,杯中诉真情。霍去病没有迟疑,一声令下,就开始往红灯区里闯。他身先士卒,率先冲到三个匈奴军官面前,手起刀落先砍了一个军官,其他两个军官晕乎乎的头脑马上转为“清醒”,立马放弃抵抗,很识时务地举起了双手,与其被砍掉脑袋,不如“乖乖就范”
擒贼先擒王,三王一死二降后,剩下在梦中惊醒过来的匈奴士兵在弄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再加上群龙无首,以为是汉军的主力部队来劫营了,吓得没命地跑,只能恨爹妈没多生两只脚,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幕,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他们却视而不见。“踩踏”事件再次发生也是情理当中的事了
结果可想而知,杀死、踩死的匈奴士兵数不胜数,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密密麻麻
霍去病刚出道就上演了一出“以少打多”的经典战役。生擒的两个王分别是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和相国。而杀死的那个是伊稚斜单于的“堂爷爷”(爷爷的兄弟)藉若侯产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卫青没有想到的结果。面对霍去病的得胜而归,卫青心里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霍去病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般的大胜利,终于弥补了苏建的失利,他也可以回去向汉武帝交代了;而忧的是霍去病一出道便立下如此大功,一如当年自己第一次出征便立下赫赫战功,汉武帝只怕会对他“移情别恋”了。虽然霍去病是他的外甥,但卫青隐隐已察觉汉武帝对他的宠爱正在一点点减少,前四次出征匈奴他的光芒太大了,汉武帝他能容下别人的光芒盖过他吗?霍去病的立功岂不是正好符合汉武帝寻找新人的想法
事实证明,卫青的担心并没有多余,班师回朝后,汉武帝先是进行了总结大会。一是杀敌总数约为万余人,而损失兵马也好几千。两相比较,数量相比约等于平手;二是杀死了伊稚斜单于的爷爷,活捉了单于的相国和叔父,但汉军却损失了赵信这员猛将,两相比较依然是平手。从这两点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此次出征有成功也有失败,总之,从胜负的角度来看就是平手
作为大元帅的卫青因为功过相当,汉武帝自然不会再加封他了,给了他一千两黄金算是“额外嘉奖”。而立下奇功的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赏食邑两千五百户,霍去病实现了一步登天之举
除了霍去病,汉武帝还嘉奖了另一位孺子牛般的人物,张骞作为这次军事行动的向导,起的作用也是相当巨大,汉军之所以第一次深入匈奴的地盘没有迷路,离不开张骞这个人。作为向导和和平大使,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
第十九章 张骞的“西游记html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