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杜伏威和辅公祏,是隋末最后一股被平定的地方势力,在此之前,陇西的薛举薛仁杲父子、马邑的刘武周和江陵的萧铣,都已被相继平定
我们试做简单介绍吧,先从薛举薛仁杲父子说起
公牛618年(武德元年),在高墌,李世民率军与薛仁杲军决战
在此之前,李世民和薛举父子已经有过交手了——在李渊刚入关的时候,李世民就率军跟薛仁杲打了一次遭遇战。那次的结果,在硬碰硬的对撼中,李世民大获全胜,以至于薛举一战而惧,竟然生出了投降的念头,好在郝瑗厉言制止
这一次,乃是李世民与薛仁杲的第二次交战
一开始,李世民制定的战略,乃是坚壁固守,打消耗战,原因是,薛举举兵远来,粮草不敷,利在速战。不巧的是,没多久李世民就病了,军中事务就交给了刘仁静和殷开山
结果殷开山就对李世民的战略方针有不同意见,私下刺激刘仁静,说大王生了病,怕你搞不定,所以要咱先别打。我觉着吧,咱也别啥事儿都交给大王来,咱就借着这个机会干一仗,也立立功,咋样
殷开山这么一说,好像李世民不战反倒是因为看不上刘仁静了,刘仁静当时估计也不知虚实,听殷开山这么一说,觉着哪能被这么鄙视?打就打,谁怕谁
这场仗的结局,自然没什么悬念,薛举素称骁勇,如今大举进兵,兵锋甚锐,刘文静这么贸贸然出击,能讨到好就怪了——无悬念的大败
当然,在坏消息之余,还有个好消息——此战之后没多久,薛举就病故了,薛仁杲接位;更好的消息是,薛仁杲还没来得及把老父下葬,自己就先完蛋了
战场还是在高墌,这次是李世民亲自带兵复仇来了。战前,李世民就制订了战术方案:“我军新恤,锐气少;贼骤胜而骄,有轻我心。我闭壁以折之,伺衰而击,可一战禽也。”跟前番一样,李世民的意思,还是要打消耗战,这次的理由是,士气有差距,要先想办法磨掉对手的锐气。与之同时,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李世民下令,敢言战者斩
当然,薛仁杲之所以战败,还不单是因为李世民战术得当,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活土匪脾气。薛仁杲是啥德行,前面说过了,这样的人,谁见了不肝颤?薛举手下的老几位,老实说跟薛仁杲一直就不太对付,眼下薛仁杲即位,这帮人就想,以薛仁杲这暴脾气,咱要是一个不防,是不是就得被这活阎王给剁了啊。所以,在相持战的过程中,就有好些人背叛了薛仁杲,来投奔李世民
李世民一看薛仁杲粮草不济,而又众叛亲离,于是先令大将庞玉与薛仁杲部将宗罗睺于浅水原交战,双方交战正酣,李世民率军直捣宗罗睺侧背,宗罗睺腹背受敌,于是大败。李世民则鼓其余勇追穷寇,终于彻底击败宗罗睺
此战之后,薛仁杲投降,陇西集团覆灭,关中大定
然后,再来说说刘武周吧
说到刘武周,首先我们要说的人,是宋金刚。宋金刚便是那位亲自率军救援魏刀儿,而后又不愿意投降窦建德的哥们,魏刀儿兵败后,宋金刚投奔了谁呢?没错,就是刘武周了
之所以要说宋金刚,是因为此人是个强人,强到彻底改变了刘武周的态势。且说,宋金刚刚刚来投,刘武周就喜不自胜,在其未立寸功的情况下,就将其封为宋王,并把一半家财分给了宋金刚。宋金刚看到刘武周如此厚待,自也是感激涕零,后来休掉了结发妻子,娶刘武周妹妹为妻,而后又廓开大计,劝说刘武周用兵晋阳,南下以争天下
武德二年,刘武周这头沉睡中的猛虎,得到宋金刚这样的强援,终于出匣了
武德二年,刘武周率所部二万入犯唐境,驻扎黄蛇镇,又联结突厥,一路披靡,先后攻破榆次、介州,终于进围太原
李渊则令太常少卿李仲文出兵抵御,结果,李仲文中了对手的诱兵之计,而后杀进了刘武周的埋伏圈,而后全军覆没,李仲文也被俘虏,后来,李仲文还是瞅了个空子,才从刘武周手里逃了出去
刘武周继续挺进——破平遥,取石州,杀刺史王俭,而后,兵锋所指,直向浩州。李渊又令哥们裴寂当晋州道行军总管,抵御刘武周,结果,宋金刚切断了裴寂军中的水源,而后趁着裴寂移军的当口,一战而破。唐军陷入崩溃,被杀的、逃亡的,道路相继,裴寂则一人一骑花了一天一夜,狼狈的逃回了晋州
齐王李元吉听说刘武周大军杀到,对手下刘德威扯了个谎,说你以老弱病残守城,我率精兵出击,结果,李元吉刚一出城,就带着老婆孩子头也不回的逃回长安去了。刘武周大军压境,城内豪杰薛深开城投降
李元吉丢了这个丑之后,气得李渊直跳脚,一度还想找个替罪羊,后来想想算了,是自己儿子不争气,也就作罢
刘武周又派宋金刚攻打晋州,一战而克,俘虏右骁卫将军刘弘基,然后,宋金刚又进围澮州。结果裴寂同志再度表演,他没有任何抵抗的办法,唯一的路数就是坚壁清野,不断要求周边人民进入城池,而后又焚烧村落财产。老百姓无端财产被毁,自是很不满意,于是,叛乱近在眼前
打响叛乱这一枪的,是夏县人吕崇茂,他干掉了县令,自号魏王,响应刘武周。裴寂试图平叛,但被吕崇茂击败
隋河东守将王行本一直不愿投降唐朝,此时也举兵与刘武周呼应
刘武周势如破竹,长驱直进,关中震动
太原是李渊起兵的地方,如今被刘武周给占了,后院失火了,怎么办?两派意见,一、放弃,李渊就想放弃,二、夺回,这是李世民的意见。最后,在李世民的坚持下,李渊以三万兵马予李世民,令其进讨
唐王朝的反击战从夏县开始,李渊派去的将领,包括王孝基、于筠、独孤怀恩和唐俭。结果呢?结果他们碰上了真正的硬骨头——尉迟敬德。这位打铁匠,当时正在刘武周的帐下,此前,他已跟随宋金刚在攻略晋阳的战事中屡建功勋。有尉迟敬德这样的当世骁将打底,唐王朝的反击战自然只能是遭遇挫折了——崇茂与贼将尉迟敬德袭破孝基军,四将被执
好在不久之后,李世民到了,屯于柏壁。在夏县击退了唐军反击的尉迟敬德,则退还澮州。于是李世民邀其出战,两战两胜,先胜于美良川,后胜于蒲州。无疑,李世民的这两战两胜,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而后,李渊一看李世民进展不错,便亲往蒲津关慰劳,李世民则自柏壁轻骑迎接。然而,李渊这是帮了倒忙了,李世民刚一离开柏壁,宋金刚就立即围住了绛州。好在李世民回去之后,宋金刚自度不敌,又引退了
当然,真正决定此战胜负的,还是粮草问题。刘武周、宋金刚,举兵远来,后方补给自然是重中之重,但是,就是这重中之重,出了大问题。护卫粮道的黄子英被唐将张德政所斩,其众万余人皆被俘获,此战之后,刘武周已经隐隐下风
不久之后,因为粮草将尽,宋金刚引军引去,于是,李世民奋起追击。据说,为了一战而捷,李世民三天不解甲,两天不吃饭,与军众共甘苦,露营于雀鼠谷西原,跟宋金刚一日八战,每战皆捷,斩首万余级,获其辎重千余乘。宋金刚败走介州,为李世民所迫,只能以余众两万人出西门,列阵迎战
李世民令徐世绩、程咬金、秦叔宝为北军(当时李密已经降唐),翟长懋、秦武通为南军,与宋金刚相交。战不多时,唐军稍有不支,李世民亲率精锐骑兵突击,再度大败宋金刚。宋金刚轻骑亡命,其部将尉迟敬德等人皆降,李世民收其部众,于是介州已复
此战之后,刘武周、宋金刚元气大伤,尤其是刘武周,已经心生胆怯,不敢再战了,亲率五百人投奔了突厥;而宋金刚本欲收拾人马再战,结果部众离心,不复能战,无奈只能引一百人北逃,也投奔了突厥
自此,李世民率军收复了河东失地,刘武周集团几乎覆灭
最后交待一下刘武周和宋金刚的结局吧
宋金刚不久后想要讨回老巢上谷,结果被突厥察觉,为追骑所斩;刘武周也一度想亡归马邑,也为突厥所查,最终被诛
最后一个,萧铣
隋末群豪中,萧铣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是唯一一个亡国宗室之后。当然,也正因为萧铣的特殊身份,他才能够迅速崛起
公元617年,巴陵郡(湖南省岳阳市)的军官董景珍、雷世猛等人阴谋兵变,夺取城池,起兵反隋。最初,董景珍被推为盟主,但是,董景珍认为,自己出身寒贱,恐怕难以服众,随后,他推荐了一个人——萧铣
彼时萧铣正在罗川(湖南省汨罗市),接到报告后,不禁大喜,于是发出了檄文,招兵买马,不久就得数千人。正好,当时颍川(河南省许昌市)的沈柳生攻击罗川,萧铣出战不利,然后他就对手下表示,说要接受巴陵郡豪杰的请求,中兴梁国,一旦如此,沈柳生也会因之归附
于是,萧铣自称梁公爵,恢复南梁的官服颜色和旗帜,正式起兵
不出萧铣所料,沈柳生很快就归附了他,而且,在萧铣公开反隋五天后,他的手下,就已经增加到了数万人…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在乱世混,最大的实力,就是血统啊——所以说,大家明白当年刘备干啥死乞白赖非得说自己是皇叔了吧?这就是软实力啊
而后,萧铣率军前往巴陵郡。很快,沈柳生和董景珍两派势力,为了座次问题,爆发了内讧——先是沈柳生诛杀了迎接萧铣的徐德基,萧铣对此居然予以赦免;而后,董景珍又诛杀了沈柳生,而萧铣,居然还是接受
萧铣连手下两派势力的内讧都摆不平,为人毫无主见,也证明了他所拥有的一切,也不过是他的血统,除此而外,萧铣也没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十月十九日,萧铣登坛祭祖,自称梁王,改号鸣凤
由于萧铣远离反隋主战场,又拥有皇族身份,因此,他的扩张事业进行的顺风顺水,很快,他的版图就扩张起来了,在最巅峰的时期,梁国的版图东到九江郡(江西省九江市),西到三峡,南到交趾(越南北部),北到汉川(汗水以南),梁国的常备军,也扩张到40多万。萧铣一度还打算攻取巴蜀,但被许绍阻击
当然,梁国的强大,只是表面的,这个猝然崛起的乱世政权,内部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萧铣其人心胸狭窄,为人猜忌,而他的部下,也并非其嫡系,因此也时常不服管束,恣意妄为。萧铣感到非常担心,试图推行裁兵,削夺部下兵权
董景珍的弟弟试图叛变,事泄被诛,萧铣于是征召长沙的董景珍回江陵
董景珍当然不愿回去送死,于是投降了唐王朝,许绍奉命接应
还没等许绍能够抵达,萧铣的平叛部队就来了,率队的是张绣。董景珍也试图说服张绣,以彭越、韩信事相告,说我完了,你就是下一个。但是张绣不为所动,进兵围困,董景珍遂被诛戮
再然后,董景珍的预言就实现了——张绣立下大功后,变得日益骄纵,最后,终于引发了萧铣的不满,随后,他就追随董景珍的脚步去了阴曹地府了
公元621年九月,唐军开始对梁国发动毁灭性战争
出征的唐军首脑是李孝恭(唐宗室,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他排行第二,仅次于长孙无忌),但是,真正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乃是李靖
该月,唐军正要从夔州(四川省奉节县)出发时,突遇三峡水势暴涨,将领们都表示要等水势平稳后出兵,然而,李靖却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军贵神速,正好趁着萧铣不备,顺着猛涨的水势东下,抵达江陵,到时候萧铣一战可擒。李孝恭表示同意
如李靖所料,萧铣果然没有防备,唐军果然长驱直进,连取荆门、宜都,进抵夷陵,而后又两度大败南梁守将文士弘,南梁江州总管盖彦举率五州投降
此时,萧铣方才醒过味来,但是裁兵之后,他手里仅有数千禁兵,无力抵抗唐军,无奈之下,只能下发勤王令,要求各地率军救援。当然了,各地天高地远,路途险隘,一时半会部队难以集结,萧铣也只能靠着数千人登城固守了
李孝恭当即准备攻击,但是李靖又发话了,认为仓卒攻击,对手必然死战,不易抵挡。然而对手毕竟是乌合之众,难以持久,不如我们暂歇一日,等到对手军心散漫、战意懈怠、兵力分散后,我们再行攻击,必定一鼓而胜
这次李孝恭没同意,当然,不出李靖所料,李孝恭失败而回
然而,梁军的乌合一面在此战获胜后暴露无遗,这帮人居然自顾自抢起了唐军的军需,而且贪得无厌,不知满足,每个人肩扛手挑,都超过负载,走路都摇摇晃晃,难以站稳。眼见梁军乱象已现,李靖乃率军出击,大胜,一路杀进了江陵的外城,又攻陷了码头,俘获了大量军舰
此时,李靖又出了个注意,说把俘获的军舰全部放回江心,随它们自由飘荡。将领们都不同意,好容易缴获来的战略物资,应该利用,哪能还给对手?然后李靖解释他的用意,他说,梁国版图毕竟很大,眼下四面八方正有军队集结,增援江陵,我们悬军远来,一旦不能立刻破城,很可能腹背受敌。到时候我们进退不得,还要军舰干什么用?如果我们让军舰放入江中,顺游而下,勤王军一定会以为江陵陷落,不敢冒进,他们派兵侦查,也至少需要十天半月,趁此机会,我们即可破城。这是个好主意,李孝恭听取了
还是不出李靖所料,勤王军看到这些空船,都以为江陵陷落,不敢前进。相反,一些人听说萧铣战败的消息,还主动投降了唐政府
李孝恭进围江陵,切断了萧铣与外界的联系,萧铣实在无他法可想,部下也劝他投降,于是,十月二十一日,萧铣率军出城投降
要说萧铣还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他在投降之时,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唐军不要纵兵劫掠——梁国的传统就是“爱民”
唐军入城后果然秋毫无犯,既没有劫掠,也没有没收梁国官员的财产,江陵于是平定——当然,这跟萧铣其实关系也不大,主要是岑文本和李靖的意见
萧铣投降数日后,勤王军十余万集结,听说江陵陷落,也就纷纷投降了
萧铣是可悲的,他连王世充的结局都没捞到,到长安后,就被李渊斩首了
自此,隋末群豪,已经彻底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一个崭新的王朝,一个即将续写隋朝辉煌的王朝,已经展露了雏形。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