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相残Ⅰ——废长立幼,取乱之道
大业十年二月,杨广提出了第三次东征的计划,这次再没人敢反对
该年三月,杨广抵达涿郡
该年四月,杨广抵达北平
该年七月,杨广至怀远镇
第三次东征就此开启
此时的东征,不论是隋朝还是高句丽,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以隋军而言,先前的威风和气派均已不再,所征兵马,或者不到,或者逃亡;以高句丽而言,在强大的隋军先后两次发动进攻的情况下,他们已经被折腾的精疲力竭,不再能够进行强有力的抵抗了。因此,此次东征,从一开始就透着诡异
帮杨广解决问题的还是大将来护儿,他先是在毕奢城大破高句丽军,而后又长驱直入,直指平壤。此时高元也无意再战,就遣使投降了,并送上了投降高句丽的隋朝叛将斛斯政。杨广呢?杨广也无意再战了,其实,第三次东征,于他而言,也不过是为了讨回个面子罢了,现在高元给了个台阶,杨广也就坡下驴了
来护儿倒是很不甘心,对部下表示:“大军三出,未能平贼,此还不可复来。劳而无功,吾窃耻之。今高丽实困,以此众击之,不日可克。吾欲进兵径围平壤,聚高元,献捷而归,不亦善乎!”来护儿对国家三次出兵东征“劳而无功”感到非常羞耻,他认为,高丽已经完了,只要我们再加把劲,我们就一定能搞定。他还想进兵围困平壤,生擒高元…
因此,当杨广的使者崔君肃去传达旨意,令来护儿停止行动时,来护儿一度很不愿意,不管崔君肃怎么说,他也不听。来护儿甚至还不依不饶:“贼势破矣,独以相任,自足办之。吾在阃外,事当专决,宁得高元还而获谴,舍此成功,所不能矣!”来护儿表示,自己哪怕生擒了高元回来获罪,也比现在强
最后,崔君肃警告来护儿部将,说敢跟来护儿出征的,一律治罪,来护儿这才在部将们的劝告下作罢
我们该怎么评价杨广的第三次东征呢?我只能想到两个字——闹剧
然而,如果只是闹剧也算是好事了,事实上,情况比闹剧严重得多。其实,政治危机在第一次东征之后就已经爆发了,这次,只是更加严重而已
我们来看看第三次东征之前,全国局势是个什么情况吧
山东当然早就乱了,紧跟着的是江南
在杨玄感叛乱中期,余杭人刘元进就发兵响应
在刘元进起兵的同一年九月,吴郡(江苏省苏州市)的朱燮,带着十几个学生起兵造反,不久后,“民苦役者,赴之为归”。朱燮是什么人呢?《资治通鉴》说:“燮本还俗道人,涉猎经史,颇知兵法,形容眇小,为昆山县博士”。简单说,一个读过书懂兵法身材矮小的还俗道士
在同一个月,晋陵(江苏省常熟市)的管崇也举兵造反。此人的特点:美姿容,志气倜傥,隐居常熟,自言有王者相。简单说,此人是仪表不俗自视甚高的隐士。该年,管崇派兵袭击了驻守扬子(如今江苏省仪征市,为扬州市代管)的隋将赵六儿,破其两营,缴获甚重,声威大涨,不久后便有十万之众
该年十月,刘元进率众渡江,朱燮和管崇推其为主,而后,据守吴郡(江苏省苏州市),自称天子,朱燮和管崇都被任命为宰相,随后署置百官,毘陵(江苏省常州市)、东阳(浙江省金华市)、会稽(浙江省绍兴市)、建安(福建省福州市)各地的豪杰,纷纷诛杀隋朝官员,响应叛军
余杭的刘元进、吴郡的朱燮,晋陵的管崇,三支力量合并之后,江南地区的反隋局势已经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了
江南大乱,杨广令吐万绪和鱼俱罗率军镇压
交战情况如何呢?刘元进等人一败再败,而隋军一胜再胜。具体来说
刘元进攻丹杨(江苏省南京市),吐万绪渡江相迎,一战而胜,元进只能解围而去,吐万绪于是进兵屯守曲阿。(一胜
刘元进修筑防御工事,抵御吐万绪,双方相持百余日;吐万绪最终发动攻击,刘元进再次大败,阵亡万余人。(二胜
刘元进只身趁夜逃走,据守营垒。朱燮、管崇等人也驻守毘陵,连营百馀里,吐万徐绪乘胜进击,再次击破叛军。(三胜
叛军只能退保黄山(江苏省江阴市境内),吐万绪再度包围叛军,刘元进、朱燮二人勉强躲过一劫,管崇阵亡,叛军将卒五千馀人被杀,叛军子女三万馀口被俘。吐万绪继续前进,解除了会稽郡的包围。(四胜
鱼俱罗则作为吐万绪的副将,立下汗马功劳,《资治通鉴》用了四个字来形容二人的平叛事业——战无不捷
战果辉煌吧?连战连捷吧?管崇死了,刘元进和朱燮仅仅是捡了条小命;于是,江南局势稳定了?答案是,更乱了。为什么呢?因为“百姓从乱者如归市,贼败而复聚,其势益盛”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江南人民的叛乱,已经不是军事镇压就能搞得定的了。为什么呢?因为江南人民造反,不是因为不再惧怕隋军的声威,而是因为杨广已经把他们折腾得实在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尔
事情到这种地步,江南的叛乱当然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一两年,更不是刀兵相加就能搞得定了,重要的不是军事,而是政治。然而,杨广是什么态度呢?杨广的意见是,敢他妈造反?不要命了?继续给我杀
事实上,不单是江南,面对追随杨玄感造反的那些百姓,杨广也是这个态度。杨广当时对手下是这么说的:“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杨广认为,为什么杨玄感造反后,会得到那么多的响应?是因为天下人太多了,人一多就要反,所以就要杀。于是就杀:所杀三万馀人,皆籍没其家,枉死者太半,流徙者六千馀人。玄感围困东都时,曾开仓赈济百姓。结果,但凡接受赈济的百姓,皆被坑杀在都城东南
上帝要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现在上帝要让杨广灭亡,所以先让他疯狂了。杨广疯了,但是,他的手下并没有疯。尽管吐万绪和鱼俱罗都在镇压叛乱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是,他们很清醒,他们知道,江南叛民已如野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已经不是靠他们的镇压就能搞得定了。他们不同意杨广继续镇压的做法,吐万绪表示要先休整,而鱼俱罗表示,叛军非岁月可平,于是,疯狂的杨广愤怒了,吐万绪和鱼俱罗都倒霉了
吐万绪和鱼俱罗不听命令,杨广决定换马,换了谁呢?王世充
王世充大家不陌生吧?这可是《隋唐演义》里的头号大反派啊。这次是王世充第一次登上隋末的历史舞台
王世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他虽然姓王,但不是汉人,他之所以姓王,是因为父亲早死,而母亲改嫁霸城王氏,他本来的姓氏是“支”。其次,王世充具有枭雄之才,《旧唐书》这么评价他:“世充颇涉经史,尤好兵法及龟策、推步之术。……善敷奏,明习法律,然舞弄文法,高下其心。或有驳难之者,世充利口饰非,辞议锋起,众虽知其不可而莫能屈。”这么说吧,王世充有学问,有异术,有辩才,但是,心不正。这种特点的人,在乱世之间,一般都能当个枭雄
王世充所谓“心不正”,就是说,他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只关心个人的荣辱安危,而不关心其他。这样的人,当然也容易讨得杨广这样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之人的欢心
《旧唐书》说
大业中,累迁江都丞,兼领江都宫监。时炀帝数幸江都,世充善候人主颜色,阿谀顺旨,每入言事,帝必称善
(反正就是杨广怎么想的,王世充就怎么说
乃雕饰池台,阴奏远方珍物,以媚于帝,由是益昵之
(杨广喜欢啥,王世充就给啥,不得宠就怪了
当然,讨好杨广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当然是成为乱世枭雄。所以,除了讨好杨广之外,阴结豪俊,多收群心,有系狱抵罪,皆枉法出之,以树私恩。(还利用手头权力帮一些罪犯摆脱牢狱
让王世充平乱,当然只可能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越平越乱。为啥呢?因为天下不乱,王世充上哪去当枭雄呢?于是,王世充是怎么干的呢
帝更遣江都丞王世充发淮南兵数万人讨元进。世充渡江,频战皆捷,元进、燮败死于吴,其馀众或降或散
(先在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功,讨平了叛军
世充召先降者于通玄寺瑞像前焚香为誓,约降者不杀。散者始欲入海为盗,闻之,旬月之间,归首略尽,世充悉坑之于黄亭涧,死者三万馀人
(但在军事上取得成功之后,王世充所做的,并不是安抚百姓,搞好政治思想工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采用了欺诈的手段——让先投降的人在寺庙前焚香起誓,相约降者不杀,而后出尔反尔,等那些流亡中的人全都投降之后,王世充却将他们尽数坑杀,终于将叛军一网打尽……
用一个字形容王世充的做法——奸。因为王世充的奸,所以,仗是打赢了,但是乱子却更大了——由是馀党复相聚为盗,官军不能讨,以至隋亡
王世充这么搞,杨广什么态度呢?帝以世充有将帅才,益加宠任
对此,我能说的,只能是…
是的,无话可说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造反组织,是江淮一带的杜伏威,我们以后会说他
此外,各地零散的起义部队数不胜数
唐县(河北省保定市西部约50公里处,相传为唐虞——就是三皇五帝中的舜帝——所封之地)人宋子贤,据说有些邪门,“善幻术,能变佛形”,又自称是弥勒出世,周边人民都对其坚信不疑。于是宋子贤密谋召开“无遮大会”,起兵袭击杨广车架;可惜事泄被杀,党羽一千余家惨遭诛戮
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位于陕西省中西部)僧侣向海明也自称弥勒出世,但凡是他的信徒,都会做个美梦,三辅人士全都奉其为神,于是举兵造反,部队一度发展到了数万。十二月十八日,向海明自称皇帝,改元白乌。杨广任命太仆卿杨义臣出兵讨伐,将其击破
以上二位都是自称弥勒佛的。弥勒佛之所以会成为造反组织的信仰,是因为弥勒佛在佛教中是未来佛,有救世的性质,类似于基督教中的弥赛亚,因而,每当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时,总有各种各样的人借助弥勒佛的名号来煽动造反
历史上以弥勒佛信仰为基础的造反组织,实在是赫赫有名——白莲教。当然,白莲教直到宋朝时才逐渐成型,宋子贤和向海明,应该是早期教会的先驱人士
白莲教乃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最复杂的宗教,在民间传播甚广,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势力最强大的地下组织,每当朝政出现危机时,白莲教就会迎来大爆发,直接威胁王朝统治,以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听说白莲教的名号,都是闻之色变
距离现在最近最轰动的一次白莲教起义,出现在清嘉庆年间。这次起义最初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前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这次起义规模有多大呢
在起义前的1786年,全国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减少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
因此,隋朝如今分别在燕赵地区和西秦地区都出现了弥勒佛信仰的造反组织,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天下大乱,即将到来
当然,还没完
大业十年二月二十九日,扶风(陕西省凤翔县)叛将唐弼拥立李弘芝为天子,拥众十万,自称唐王
夏,四月,榆林太守成纪、董纯与彭城(江苏省徐州市)叛将张大虎在昌虑决战,大破叛军,斩首万馀级
五月,庚申,延安叛将刘迦论自称皇王,建元大世,有部众十万,联结稽胡(匈奴的一支),发动叛乱。杨广令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发兵攻击,在上郡决战,斩杀刘迦论,其将卒万余人被杀,男女数万口被俘虏。(延安位于陕北,这意味着,即便是隋朝统治的心脏地带,也出现了叛乱
这就是第三次东征之前,隋朝的局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举兵作乱称王称帝的不知几许,非要概括一下的话,只有四个字——天下大乱
第三次东征之后,情况当然只能更加严重
乙卯,离石境内的匈奴人刘苗王造反,自称天子,众至数万;将军潘长文前往讨伐,遭遇失利。(离石是今山西省离石县,晋中地区出现叛乱
汲郡叛将王德仁拥众数万,据守林虑山一带,四处劫掠,落草为寇。(汲郡为今河南淇县东,中原地区出现叛乱
东海(江苏省连云港市)叛将彭孝才转掠沂水(山东省沂水县),彭城留守董纯前往讨伐,将其擒获
悲催的是,董纯虽屡战屡捷,却不能缓解叛乱,反而叛乱愈加严重,于是有人这是董纯“怯懦”造成的,杨广大怒之下,将其锁至东都,诛杀…
大业十一年上谷叛将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国号燕;部将魏刀儿自称历山飞:拥众各十馀万,北连突阙,南寇燕、赵。(燕赵地区也开始了
…
三征高句丽,终于为杨广讨来了面子,但是,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势,隋朝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杨广要如何解决呢
理论上说,杨广现阶段的工作重心,应该是两个字——治乱
所谓“治乱”,核心词自然是“治”
“治”这个词本来是医学术语,包含的是极为复杂的工序
我们一个人得了病,要施治,首先第一步,自然是诊断,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是哪个部位得了病,因为什么得了病,已经病了多久,病到了什么程度,只有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了,才能有后续工作
治乱也如治病一样,首先第一步,是诊断。隋朝的病症,自然是乱,而且,深入骨髓,极其严重,这个“乱”字,已经不是一时一地,而是全方位整体性了。这种混乱的根源在哪里?病症因何而起呢
直观上看,这自然是三征高句丽引发的并发症
打仗,本身就是一个容易伤筋动骨的大工程,更何况是杨广这样的打法。第一次征高丽,杨广出动了多少人?骆驿引途,总集平壤,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也就是说,准备出战前线的,有1133800人,而后勤保障的,则是1133800×2=2267600人,从前线到后勤,拢共算一块,是3401400人,也就是340万左右。当时隋朝全国一共多少人呢?以开皇末年的统计而言,是890万户,人口是4600万左右(不计入奴婢和部曲)
这大概什么概念呢?国共第二次内战初期,中共的军队大概是127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大概是4亿多,1949年毛泽东在做政府报告时,表示当时中国人口大概是4.75亿。也就是说,第一次征高丽,杨广调动的军队就已经跟我党解放战争初期的军队数量差不多了,但是,当时隋朝人口的数量却仅仅是民国人口的10%左右。大家想,这次出征,杨广到底是花费了多大的成本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出征,不只是一次,也不是两次,而是三次。即便隋文帝给杨广打下了极为厚实的基础,制造了开皇盛世,开皇末年的人口数量甚至是整个盛唐都未能匹及的高度,但是,面对杨广这样的动辄倾国征伐,也实在是无法继续支撑了
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躲避大规模的兵役,各地纷纷作乱——最早举旗的王薄,他用以号召的所谓《无向辽东浪死歌》,其实就是反对征兵的体现;而接下来的窦建德,某种层面讲,也是因为帮助了逃避兵役的孙安祖而被迫造反;江南的叛乱,刘元进的乱军来源是因为害怕征东一去不复返而流亡的三吴子弟,而朱燮部的主要来源也是“民苦役者”,管崇所部也大抵如此;至于杨玄感叛乱后,纷纷呼应的百姓,也多是因为杨广的多次征兵…
可以说,三征高句丽造成的国困民乏就是隋末天下大乱的导火索
然而,杨广对此的认识是什么呢?在杨玄感登高一呼而天下应之后,杨广对天下大乱做出了他的解答,他认为:“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杨广认为,这是因为人多而造成的。是不是很可笑呢
当然,杨广此语也不完全只是可笑,因为人多而导致天下大乱的情况确实存在。中国历史是非常特殊的,历代王朝总是由盛而衰,周而复始,民国著名学者黄炎培在拜访毛泽东的时候,将这种现象称为“王朝周期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当然,对此有很多解释,也有一种解释是从人口学角度出发的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一个王朝出现变乱,大多是由天灾开始的,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元末的红巾起义,大抵均是如此;为什么一天灾就会有人祸呢?我们知道,一个王朝渐渐转向强盛的过程,其实也是人口日益增多的过程,但是,人口日益增多是有副作用的,因为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农田,在生产技术没有突飞猛进的基础上,一定的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也是一定的。然而,随着人口日益增多,土地的承载量渐渐达到极限,经济的抗压能力也在渐渐削弱,如果是风调雨顺,这种危机还不会暴露,一旦出现天灾,那么,脆弱的经济体就会让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彻底爆发,会有一堆人陷入饥荒,而一旦出现饥荒,伴随而来的一定是汹涌的农民起义
所以,杨广说,“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则相聚为盗耳”,这也并非全然是无稽之谈。但是,隋末的情况是不是像杨广所说的那样呢?当然不是,隋末之所以爆发危机,前面说了,多半是因为杨广三征高丽将国力消耗殆尽
医生治病,在明确了病症之后,接下来无非是对症下药,加以施治。治乱也一样,明确了“乱之根由”后,接下来也就是对症下药了,于隋末而言,药方是什么呢?是用武力手段强行镇压各地叛乱吗?当然不是,江南的乱局已经证明,武力手段是行不通的,即便政府军屡战屡胜,也不能让乱局得以收拾,而只会让局面越来越乱。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乱之根由”并不是隋军不够强大,不够具有震慑力,而是因为国力虚耗,百姓困苦
然而,杨广认识到了这一点吗?当然是没有。在江南,他一味催促吐万绪和鱼俱罗尽速平乱,最后又将两位不够听话的平乱大将诛戮;面对在沂水大破叛军的董纯,杨广选择的也是杀,原因是,董纯越伐越乱,杨广认为这是因为怯懦;而大受杨广亲睐的王世充,在“杀伐果断”这一点上,确实无人可出其右,但是,他又何尝彻底平息了江南的叛乱呢
面对这种情形,朝内当然也有有识之士。这位有识之士,前面已经出现过了,叫做庚质。在《资治通鉴》中,庚质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一征高句丽,他反对杨广亲征,表示“兵贵神速”,杨广没有听取
第二次是二征高句丽,当杨广征询他的意见时,他再次反对杨广亲征:“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劳费实多。”然而,杨广的回答却是:“我自行犹不克,直遣人去,安得有功!”(我自己去尚且不成,别人去还成?
杨广又一次没有听取庚质的建议
第三次则是杨广回师平叛杨玄感的时候。杨广就问庚质,说杨玄感这次造反有戏吗?庚质回答:“玄感地势虽隆,素非人望,因百姓之劳,冀幸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庚质认为,杨玄感造反是有社会基础的,“百姓之劳”是他可以利用的,事实上后来杨玄感也确实利用了这一点,这才有“众至十万”的声势;但是,即便如此,隋朝的统治根基也是比较深固的,不是轻易可以动摇的。庚质说的对吗?当然还是全对
第四次,也就是杨广第三次东征归来,准备巡幸东都的时候。当时庚质是这么说的:“比岁伐辽,民实劳弊,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尽力农桑,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三征高句丽的时候,庚质没有劝谏呢?道理很简单嘛,劝有什么用?庚质劝了两次,杨广听过半句吗?庚质也知道,杨广这个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就是撞了南墙也不定能回头,既然他要做,就让他做吧。但是,这次庚质的劝谏,则体现了他作为隋朝官员的责任感。他的劝谏,可以说,抓住了“治乱”的核心,当然,他针对的并不是“乱”,但是,如果按照他的建议做,休养生息,劝民劳作,相信“乱”也就随之而“治”了
也就是说,隋末的治乱,关键不在军事,而在于恢复经济生产,加强国力,弥补三征高句丽所带来的巨大损耗,一旦民资富足,百姓乐业,自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想着去造反了。然而,面对庚质的建议,杨广什么态度呢?杨广的态度是——不悦,也就是说,不高兴。“不高兴”还是轻的,接下来是重的:庚质称病不从,杨广大怒,将其下狱,最后的结局是——竟死狱中
庚质就这么死了,但是,杨广弄死的,不是庚质,而是他自己
庚质死后,杨广依然我行我素,大业十年十二月,杨广又去了东都。杨广没有选择坐镇关中休养生息,而是继续进行耗钱耗力的大规模巡行
大业五年的时候,杨广曾对他的巡行征询过大臣蔡征的意见:“说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南朝的各位皇帝,都喜欢久居深宫,跟女人为伍,不跟百姓相见,这是什么道理呢?
蔡征回答:“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王朝不能长久。
蔡征的回答或许没有错,一个皇帝久居深宫,不知世间疾苦,惟知宴饮娱乐,这确实是亡国之道。但是,杨广有没有想过,巡行太多,不加节制,也可能是亡国之道呢?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