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事件Ⅳ——得罪不起的女人

夺嫡事件Ⅳ——得罪不起的女人 这场让杨广身败名裂甚至万劫不复的战争,起点,是在大业四年
这一年,杨广去了北疆,会见了启民可汗,甚至亲去其牙帐,而启民可汗就跟杨广报告了一个重大外交新闻——有高句丽的使者在此
高句丽的使者跑到突厥领地上干啥呢?两个字——统战
高句丽王高元,在几年前虽然对着杨坚自称“辽东粪土臣”,表示顺服,但是,很显然,口服心不服。高元很害怕,前次隋朝的东征虽然以闹剧收场,但是,谁敢保证隋朝不会再来一次呢?如果隋朝真的瞄上了高句丽,高句丽该怎么办呢?高元想来想去,只想到了个一个辙——求援。这次使者到启民可汗这来,其目的,就是求援来的,就是要结成统一战线,一致对隋的
当然,事实证明,高元找错了人。启民可汗诚然也对隋朝口服心不服,诚然也恨把他搞得如此窝囊的隋朝,但是,跟高元不同,启民可汗是个忍字当先的政治人物,他明白,隋朝还很强大,现在还不是时候,所以,他不能上高元的贼船
杨广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高句丽的使者是来干什么的,所以,他很不爽
旁边的裴矩,最了解杨广的裴矩,就说了:“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令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今其使者亲见启民举国从化,可因其恐惧,胁使入朝。
裴矩的意思,高丽这地儿本来就咱的,现在却来炸刺儿,先帝也是早就想征讨他们,结果赶上杨谅没出息,不了了之。现在使者也看见了,我天朝什么威风,突厥什么姿态,赶紧让他们入朝觐见是正道啊
杨广表示同意裴矩的意见,于是,下了道诏书给高丽使者:“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帐。明年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如启民。苟或不朝,将帅启民往巡彼土。
杨广要高元跟启民可汗学习,入朝,当孙子,否则就敢丫挺的,高元愿意吗?高元当然不愿意,但不愿意的同时,也是怕,怕一去难回,于是就不去。高元不服,杨广就不爽,杨广不爽,于是就要打,高句丽的这场战争是免不了了
杨广要打高句丽,和杨广迁都洛阳、北巡榆关、西巡张掖道理是一样的,就是那两个字——面子。这是一场面子战争
要打仗,首先不是军事问题,而是经济问题,首先来说,就是要备人备物
要备的物,大概其两类,一类是战场上要用的,比如战马啦,战船啦,武器装备啦,另一类是战场下要用的,简单来说,就是粮草。光是要备齐备好这些军需,就已经非常不容易
比如说战马。在大业六年,杨广就下诏,要求举国富豪,有钱出钱,购买战马。当然,学没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一个国家这么大肆买马,这马的价钱就指定被炒上去了——就跟现在房价似的;隋朝就这情况,到最后,一匹马价值一万钱。要备齐这些战马,两个字——烧钱
再比如说战船。当时没有现成的,所以就只能现造,大业七年,杨广就令幽州总管在东莱督造战船三百艘。现造还不算,还要限时,杨广性子急,觉着打铁要趁热,所以,不能拖时间。于是,可怜的船工们,大冬天的,泡在水里头,没日没夜的干,边上还有督工,看谁动作不麻利了估计还得来顿鞭子,天长日久的,身体也垮了,《资治通鉴》说:官吏督役,昼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所以,一个字形容船工——惨
“备”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调”。高句丽毕竟地处边陲,在隋朝的东北角上,要攻打这地方,自然还得把准备好的人或物,调到相应的地方,事实证明,这才是最折腾的地方
同志们,那年头可不是现如今,要调点人或物,坐飞机上火车,最多一两天就到了,那年头,没那么先进,四面八方的人要到目的地集合,大部分时候,只能11路公交,能乘船或骑马的,毕竟少数。要靠两条腿走那么多路,当然很不容易,当然很是折腾
为了一个“调”字,折腾到什么地步呢?看看《资治通鉴》的描述吧
(大业七年)夏,四月,庚午,车驾至涿郡之临朔宫,文武从官九品以上,并令给宅安置。先是,诏总征天下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又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于是四远奔赴如流
(这是先“调人”——关键词是啥?无论远近,俱会于涿。实话说,倒确实挺远的,江淮以南的,岭南的,哪个地儿离涿县(河南省保定市北端,是北京城的南大门)都不近……
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供载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发河南、北民夫以供军须
(这是“调物”,当然,物不长脚,说到头,还得靠人运
秋,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直数百钱。所运米或粗恶,令民籴而偿之。又发鹿车夫六十馀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餱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
(这是“调米”,看得出阵仗很大,浪费也很大,对百姓的伤害更大,所以造成了大量百姓或者累死或者流亡的情况
《资治通鉴》的以上描述,就是两个字概括——折腾;既折腾人——死了很多,逃了很多;又折腾钱——把米价炒起来了
很显然,折腾是有后遗症的,《资治通鉴》的描述,已经给后遗症埋下了伏笔,因为,任何一个皇帝,折腾到“天下骚动”的地步,麻烦都小不了
当然,后遗症可大可小,关键看一个问题——能不能赢。那到底能不能赢呢
钱花了这么多,人死了这么多,打是肯定要打了,关键在于,怎么打。杨广的看法,一、老子要亲征;二、老子要摆足了架势开干,打不死你,也先吓死你
关于亲征的问题,有反对的,此人叫做庚质,是太史令,他反对的理由是:“战而未克,惧损威灵。若车驾留此,命猛将劲卒,指授方略,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克之必矣。事机在速,缓则无功。
庚质主要的理由,表示兵贵神速,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言下之意是,皇上等您那么大阵仗赶过去,黄花菜也凉了,对方也早就做好准备了,就只能等着攻坚了。所以庚质的意见,陛下您就好好待在涿县,派个大将过去,一准儿搞定
有“兵贵神速”这看法的,不只是庚质一个人,还有个更大牌的,叫段文振。段文振是老将了,北周那阵就声名在外,杨坚当皇帝的时候,他作为长江中游的行军总管参与了平陈之战;此公跟杨广渊源也不小,杨广当扬州总管那阵,他是扬州总管司马。所以,杨广当了皇帝,段文振更受重用,出任兵部尚书
段文振当时跟随出征的时候,身体已经不行了,病得很重,当时上书给杨广,说:“窃见辽东小丑,未服严刑,远降六师,亲劳万乘。但夷狄多诈,深须防拟,口陈降款,毋宜遽受。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若倾其本根,馀城自克;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艰阻,兵粮既竭,强敌在前,靺鞨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段文振的意见有三点
一是别相信高句丽那些声称要投降的,都是假的(但夷狄多诈,深须防拟,口陈降款,毋宜遽受)
二是跟庚质一样,表示要尽速进兵,打他个措手不及(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若倾其本根,馀城自克)
三是不能拖,一拖就麻烦了,理由是气候和后勤都会有问题(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艰阻,兵粮既竭,强敌在前,靺鞨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段文振表达完这个意见之后,没多久就死了,杨广为此还很是伤心
不管是庚质还是段文振,都表示“兵贵神速”,强调一个“快”字,这说法有道理没?有道理。杨广听不听呢?杨广不听。杨广大概觉着,我花这么多钱,带这么多人,有那么多战马战船,还要攻什么不备,出什么不意?天朝上邦,打个蛮夷还要废什么话?直接霸王硬上弓呗。杨广表示,庚质你要是怕,你就留这,爷不带怕的,我这么多人,还讨不平个区区高丽
杨广的阵仗也很吓人,《资治通鉴》有相关记载
壬午,诏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馀、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十二军出黏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东施、带方、襄平等道;骆驿引途,总集平壤,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
(一共出动了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名军士,当然,考虑到后勤工作的,还得翻一翻,基本上,这就是倾全国之力来打这场仗了
宜社于南桑干水上,类上帝于临朔宫南,祭马祖于蓟城北
(古代打仗的规矩,打仗前要先祭祀,祭天祭地祭神祭祖
帝亲授节度: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十队为团,步卒八十队,分为四团,团各有偏将一人;其铠胄、缨拂、旗幡,每团异色;受降使者一人,承诏慰扶,不受大将节制;其辎重散兵等亦为四团,使步卒挟之而行;进止立营,皆有次叙仪法
(这是部队的编制,其中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有个不受大将节制的受降使者,正好跟段文振所说的“别信那帮货投降的鬼话”相映成趣
癸未,第一军发;日遣一军,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终四十日,发乃尽,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亘九百六十里。御营内合十一卫、三台、五省、九寺,分隶内、外、前、后、左、右六军,次后发,又亘八十里
(这是部队出师的次序安排,由于实在人多,四十天才全部出发完毕,跟庚质和段文振所说的“兵贵神速”再一次相映成趣。当然,最重要就是场面震撼,尤其两个数字很吓人,“九百六十里”和“八十里”,国庆阅兵都没这架势……
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怎么样?威风了吧?嚣张了吧?吓人了吧?这阵仗,以笔者的见识来说,我只在史书上看到过一次,就是王莽出兵镇压绿林军的那次
那次的情况:初,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王莽那次结果如何呢?很不幸,输了,输给了昆阳之战中一战成名天神下凡的刘秀。有人要问了,那么大阵仗怎么可能输呢?答案是,打仗看的不是阵仗,而是指挥。一会儿我们就能明白了
从准备到出征,都是历史罕见的大阵仗,杨广这是要干啥呢?其实就是俩字儿——面子。在杨广看来,这场仗要赢,这是必须的,但是光赢这场仗,也是不够的,最重要是啥?赢了战争,还得赢气势,还得赢下我煌煌天朝的脸面!
面子战争Ⅱ——先“征”后“服”?先“服”后“征”

杨广说要亲征,所以,他不到,仗就不能开打,而要等他的车架到场,就需要时间。花了多长时间呢?大业七年四月,杨广到的涿县,结果杨广抵达前线的时候,已经是五六月份,拖了个把月;阵仗又那么大,高句丽那边当然早准备好了,所以呢,速战速决是不可能了,只能是打硬仗,打攻坚了
等到杨广好容易抵达辽水,这仗总算开打了。隋军的优势,自然是人多,而高句丽也有优势,就是地利。两军隔着条辽水,隋军在西岸,高句丽军在东岸;隋军要进攻,就需要渡河,而高句丽军队呢,只需在对岸等着,看着隋军要过来,居高临下,来上一顿乱箭
隋军要渡河,就要先造桥,于是,工部尚书宇文恺就奉命建造三道浮桥。结果呢,质量不行,浮桥太短,从西岸到东岸,居然还差一丈多;更要命的是,那帮当兵的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血气上涌,不管桥够不够长,就先冲了。这一冲不要紧,跑到那一看,要命了,桥够不到岸,怎么办?当然不能走回头路,只能一猛子扎进辽水,游过去!这下高句丽逮着了机会,居高临下,一顿攻击,隋军伤亡惨重。也有猛的,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就登了岸,但是,杯水车薪,在高句丽的围攻下,也是血染战场
情况就这情况,杨广再傻,也该知道,浮桥不够长是不行的,这么冲过去,那叫送死,所以,怎么办?修桥啊。杨广就令少府监何稠接桥,何稠也很给力,两天内就完工,于是隋军纷纷上桥过岸。这次高句丽没辙了,地利的优势没了,兵力又是绝对劣势,于是,隋军大胜,高句丽军队伤亡万余
接下来,就是攻城了,目标——辽东城(现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北角)
在战前,杨广同志发布了一道命令,说:“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意,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而后,(杨广)又敕诸将,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
我们必须用两个字来形容杨广的战前命令——扯淡
为什么说扯淡呢?因为杨广的命令跟早先段文振的建议,完全是背道而驰。杨广说,你们打仗要稳,不要乱来,不能孤军深入,不要光想着立功,不能冒险,不能独断军机,有什么问题要上报,要我来做决定。杨广这话对不对呢
同志们,打仗最重要是什么?最重要就是抓战机。什么叫战机?战机是战场上瞬间出现的敌我方面的战略失衡。情况很多,以攻城来说,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是不是会出现某一侧的守军被打得特别狠,伤亡特别重,士气特别低的情况?比如说,北门出现了这情况,是不是攻城方就在北门占据了一定优势?但是,这种情况可能稍纵即逝,有可能守城军官了解了这个军情,将比如说情况比较好的东门调些兵马过去,北门的守城力量又会迅速回升,战略平衡就又恢复了。所以,应该怎么打?是不是应该趁着东门的军马还没调到北门,就应该把北门攻破?北门瞬间出现的这种战略失衡,就叫战机
因此,抓战机,就是要抓住对手瞬间露出的一些破绽,进行针对性的攻击。所谓“兵贵神速”,也是抓战机的一种表现,抓的是对方立足未稳、准备不足、战备松懈的机会。抓战机的关键是什么?三个字——快、准、狠。其中,快是摆在第一位的,因为如果不够快,这个战机可能会丢失,双方的力量就会重新恢复平衡。为了做到“快”,是不是前线指挥官就必须有独断专行的权力?是不是就必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事事都要等友军,要请示皇帝,那再大的战机也丢了,黄花菜也凉了,仗也就打不完了
所以,杨广这命令,是违反了战争的基本原则,是要将己方拖入消耗持久战的泥沼。一旦出现了消耗战、持久战,人多就从优势变成了劣势,为什么?因为人多就意味着消耗多;劳师远征的,消耗多就意味着后勤补给可能跟不上;而后勤补给一旦跟不上,就意味着要疲劳作战;一旦如此,要赢还会轻松吗
当然,杨广的第一道命令虽然扯淡,但也未必会成为败因,毕竟,从硬实力的角度出发,隋军优势太大了;杨广的第二道命令才是命门,而且,这不是扯淡,这叫搞笑
搞笑在哪里呢?战场上见真章。《资治通鉴》说:辽东城将陷,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再三,帝终不悟。(大概意思,就是每到辽东城快被破了,城内都说要降,战将们因为杨广所下的诏书,不敢擅自做主,就得请示圣上,结果来回这么一折腾,就给高句丽赢得了重新完成防御部署的机会,而且如此再三。
此处的笑点在于,杨广下达的这个命令直接成为了被对手利用的杀手锏,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而帮助了对手。这个命令,说难听了,叫做“卧底型命令”
后世也有人跟杨广搞过差不多的命令。明朝的时候,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干仗,朱允炆当时就下令,对朱棣,只能生擒,不能弄死,谁要敢弄死,陷我于不义,就提着脑袋来见我吧。结果造成什么情况呢?情况是,等到朱棣闹明白原来朱允炆下了这么道命令后,他就牛逼了,每当战况不利,他就骑着马当着对手的面,大摇大摆的去侦察军情,结果城上的兵将看这情况,牙齿咬得咯咯响,但是呢,不敢动!所以,朱棣为什么最后搞定了朱允炆?不是因为兵力多实力强,而是因为朱允炆军队有一万次干掉他的机会,却都被这个命令绑住了手脚
话说回来,为什么杨广和朱允炆要下这么没脑子的命令呢
朱允炆完全是迂腐,怕担弑叔的罪名,估计是被他的那些老师四书五经给教傻了;杨广当然不迂腐,他的理由——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
杨广有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当然不能说错,毕竟,要征服一个国家,光靠武力是不够的,就拿当年隋朝灭陈来说,武力征服只用了一个月,但是,过了一年,陈朝地面却出现了大规模叛乱,而杨广本人,对此也印象深刻。征服这两个字,包含两个层面,军事层面的“征”,政治层面的“服”,只有两者都做到了,才是完成时。但是,杨广的想法只对了一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征服这两个字,必须有先有后,征在先,服在后,二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杨广的错误在于,他虽然认识到了“服”的重要性,但是,他没有认识到“服”的时序性。而我们要办成一件事,既需要明白一件事该不该做,也需要明白这件事该怎么做,什么时候做
就拿后世满清征服中原来说吧。满清的步骤就很清楚,首先是“征”,即便要屠城,也要保证把城池攻下;然后是“服”,而且是双管齐下——先用“威服”,多尔衮在入主中原后,发布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后用“德服”,顺治和康熙两任皇帝,在民生和教化这两条上,都下了大工夫。以此,满清为他们在中原的统治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相比较只存在了100年不到的元朝,满清自入主中原之后,存在了270年左右,是一个比较长寿的王朝
杨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还没有完成“征”的情况下,就想着要“服”,一厢情愿的搞双管齐下,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他会为他的错误付出代价。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