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辂的故事

管辂的故事 这时,新城的一把手叫张特。张特虽然算不得什么牛人,在三国这段历史上一点儿不出名,可他工作却认真得很,带着部队死守着新城。虽然他天天伸长脖子,看到城外只有喊杀连天的东吴部队,看不到一个援兵,但仍然坚挺地守着
诸葛恪连续向新城猛攻三个月,但仍然只是在城外喊打喊杀
这时,城中只有三千人,通过这些天的大战,又伤又病,战斗减员已经过半
诸葛恪这时就像当初他叔叔诸葛亮在陈仓猛攻那个郝昭一样,虽然场面很好看,要打要停的主动权全拿在自己的手上,可却取不到一点儿成绩
诸葛恪也知道,现在城中的部队已经没有多少了,于是叫子弟兵们抓紧时间,有的继续猛攻,有的堆起土山来,再从这座人造土山上冲进城里
所有的人都知道,诸葛恪如此一来,这个新城就保不住了
张特更知道这个情况。这哥儿们不但守城很厉害,智商也不低,眼看吴兵就要冲进城来,就突然对东吴兵大叫:“大家住手一下。
诸葛恪说:“为什么要住手?
张特说:“老大是聪明人,现在肯定比谁都能看得出,我现在再怎么厉害也挡不住老大的进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要是还硬着头皮打下去,我不傻谁傻?因此,我决定坚决不再跟老大对抗下去了。只是我也有个请求,这个请求很简单。就是老大也知道,按照魏国的法律,只要你能把这个城市守到一百天,而救援部队仍然没有来到,那么你即使投降,你的家属也不会受到连累。现在我守新城已经九十多天了,再有几天就到一百天了。请老大就来个以人为本,先让我再守几天。一来可以让我们的家属不受连累;二来也让我有时间做城中士兵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弃暗投明。我马上派人送去印绶。这个要求不算高吧?
如果诸葛恪稍微用脑子去想一想,就会知道,张特的这个话肯定是骗人的鬼话,要降就降,哪有这么啰唆的?可这一次,诸葛恪居然相信了张特的鬼话,接受了张特送来的那个印绶,叫停了进攻行动
张特一看,东吴人真好忽悠,立马带着大家加班加点,强拆城中的房子,把那些材料都运到头,然后修补被东吴兵打坏的城墙
他把城墙修好之后,就在城墙上向东吴部队大叫:“东吴侵略军,你们好好听着,老子现在严正告诉你们,老子除了战死之外,绝对不做投降人士。你们有本事,再过来进攻好了。
诸葛恪一听,不愤怒才怪。你想想,诸葛恪的优点就是特别聪明,现在居然被这个张特玩儿了一把,而且这个玩儿法实在是太小儿科了,简直一点儿技术含量也没有,自己居然头脑进水,上这样的大当,他能不气愤吗
他下令全面进攻,坚决把张特杀死在新城。可城墙已经被张特修补好了,一时还真攻不进去
更要命的是,这时已经进入夏天,天上的太阳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东吴的士兵们在烈日下进攻,个个都已经疲软不堪,后来又喝了不卫生的水,造成了腹泻、浮肿病的流行,几乎一大半的士兵都变成了病号,地上倒了一大片
各兵营的指挥官都向诸葛恪报告这个情况
哪知,诸葛恪居然不相信。哪有这回事?老子不是天天喝水?一点没有腹泻,一点儿没有浮肿啊。你们不想打仗,就乱编这个情况来忽悠老子?他刚被张特忽悠了一把,现在看到部下又来忽悠他,怒火就烧得更旺了,指着前来报告的军官大叫:“你要是再说这样的话,老子就要斩立决!
没有人再敢说话
诸葛恪眼看这么多部队天天向一个只有一千多士兵守着的新城进攻,就是攻不进去,把他的脑袋拍了N遍,也是拍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于是,只有愤怒!大家看到那张脸,一天到晚除了那个要杀人的表情外,没有其他表情,就更不敢说什么了
那个朱异因为打仗的事,向诸葛恪说了几句话。诸葛恪这时拿张特没有办法,本来就想找个理由修理一把自己部下,正好朱异过来跟他过不去,立即就下令把朱异的兵权夺下来,然后叫朱异赶快卷起包袱回建业。那个都尉蔡林多次向诸葛恪献计献策,可诸葛恪对他的计策一个也不采纳
蔡林也是个有性格的人,看到自己的脑力劳动这么得不到尊重,觉得再在这里混下去已经没有意思了,已经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就决定跳槽——你不用老子的计策,老子就把计策献给魏国。这哥儿们很果断,决定之后立马就付诸行动,骑上马就向魏国的军营里狂奔
本来,魏国的那些部队知道诸葛恪势头很猛,目前力量很强大,内心世界装满了“怕”字,一直不敢冲上来跟他一决高低。蔡林投降过来后,一见魏国将军的面,别的都不说,先把东吴部队的现状全面描述了一番,说现在东吴部队虽然人口数量很庞大,武器也很精良,可病了一大半,剩下的那一小半也累得离倒下不远了,可以说是一点儿战斗力都没有了,现在杀上去,肯定会取得一场特大胜利啊
魏军前线指挥官一听,再派人过去一看,蔡林说得一点儿不错,立即下令开打
诸葛恪这时虽然愤怒得发晕,但他仍然保持着最后那一点清醒,知道要是跟魏兵打下去,他必败无疑。于是,在当年的秋天(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七月)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这次撤军是东吴撤军史上最为狼狈的一次撤军行动
东吴部队的大量病号和伤员都已经虚弱无比
这次撤军宛如大灾之年的逃难人群,但他们比逃难的人更惨
逃难的灾民只是自己走着,困了累了可以就地休息一下。而他们是不能休息的
因为他们的身后有追兵。魏兵此前虽然战斗力超弱,听说诸葛恪打上来后,个个都不想战斗。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休整,再加上看到对手现在弱得要死,他们的兴奋立马狂涨。于是,一路冲上来,个个干劲儿冲天
于是,魏兵以大地为砧板,以吴兵为鱼肉
吴国撤军的路上,哀号连天,血腥遍地
然而,雷人的是,我们的诸葛恪却一点儿也不伤感,也一点儿不愤怒,骑在马上,像没有事一样,表现得很有大将风度,好像被打败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对手
做人做到这个地步,你还能做下去吗
本来,由于他的原因打了个大大的败仗,回来之后应该好好地检讨一番,该负责的就负起责任,虽然不能像他的叔叔那样,自动贬官三级,也要向司马师学习一把,至少也向大家有个交代。如此一来,广大东吴人民也可以来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原谅他一把。哪知,这哥儿们只会狂妄,不会认错,完败回来之后,那个名士风度又发作起来,觉得自己在军营里待的时间太长了,天天打打杀杀,有点儿不太文明,就跑到江渚那里,度假一个月,过着休闲的名士生活
当然,他也还记得他现在是东吴最高实际领导人。他在江渚时,也不是纯粹的休闲,而是认真地开展一下视察工作,之后又决定就在浔阳那里搞土地开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下一次北伐打基础
不过,说诸葛恪这一次休假,纯粹是为了图休闲,那也是不对的。诸葛恪聪明绝顶,对权力的欲望高于一切,恨不得天天泡在权力中心发号施令。现在居然离开首都,跑到这个度假山庄来,肯定是因为有点儿心虚了。他想在这里度过这一个时间段,把那份郁闷打发掉
但东吴高层那一帮人却不同意他这么做,天天叫皇帝给他发诏书,叫他回来主持全面工作
眼看桌面上全是皇帝的诏书,他知道他真的不能停留了。于是,带着部队回去。本来,这时回去,已经是有点儿失误了。可在回去时,又犯了一个错误。他并没有以正常的速度回去,而是不断地放慢速度,慢慢地往首都进发
广大东吴老百姓把他的这个表现全部看在眼里,觉得他们的最高领导人原来就这个样子,内心世界立即充满了失望的心情
诸葛恪的人气从此进入高度的疲软时期,几乎天天跌停
连那个跟他很少打交道的邓艾都知道,诸葛恪离完蛋的日子不远了。他对司马师说:“孙权刚死不久,东吴权力重新洗牌,到现在仍然没有洗清楚。东吴那些望族势力都很庞大,个个都有自己的兵力。诸葛恪刚上位不久,他的后台却一点儿不牛,而且他自己又没有努力去搞好团结,把自己打造成东吴的核心,硬是把精力都放在对外战争上面,不断增加人民的负担,最后带着全部的家当,很高调地冲出来,结果打了个大败仗。可以说,诸葛恪的命运注定是无比悲惨的。我们不用多久就可以看到这个日子。
可诸葛恪却没有看出这个问题,更没有想到会有个严重的后果在等着他
当年八月(即嘉平五年,253年),诸葛恪回到首都。他虽然打了个大败仗,无比狼狈地狂奔回来,但一回到国内,那个嚣张的嘴脸又暴露出来。他在进入首都时,还搞了个大排场,让士兵们排成队列,前有引导,后有随从,自己大步进入府邸,比胜利归来还要牛
后来,他觉得自己光这么牛一下,实在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又把那个中书令孙嘿叫了过来
孙嘿才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就大发脾气,指着孙嘿大声开骂:“你算什么人物?为什么老是起草诏书?别的工作不做,却天天催我回来!
孙嘿对诸葛恪的脾气是十分了解的,看到他把自己叫过来,进行了一顿大骂,立马就吓坏了。好不容易等他的大骂画上一个句号,什么话也不敢说,直接就全身发抖地告辞,然后带着无限的恐惧回去了。回去之后,说是自己病了,不能出来了
诸葛恪这时已经朝变态的方向大步前进
他现在觉得内部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个个都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算计他。他一发狠,突然来个人事变动,原先组织部门搞的人士方案,他一概枪毙,全部重新选拔。现在重新选拔,务必把德才兼备的人提拔上来,不要让老实人吃亏。可大家都知道,这个德才兼备的标准其实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他说谁是德才兼备谁就德才兼备,他说谁不行,谁就一定不行。结果,当然是他的亲信都提拔了上来
他搞完这个人事变动之后,那个火爆的脾气就更上一层楼了,一天到晚看谁都不合他的脾气,不是找这个人的过失,就是发现那个人的错误,处分人的事几乎天天发生。必须进去跟他见面的大臣,个个都吓得全身发抖,怕进去之后,不但那个官帽没有了,而且连官帽下面的那个脑袋也完蛋
诸葛恪当然也知道,他这么变态地搞人家,人家对他的愤怒也很巨大的,他的安全系数也越来越低。他的这个预感绝对没有错,可错就错在他处理的方式是大错特错了。如果他在刚产生这个预感时,立即改掉他的所有做法,打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让大家都松一口气,也许,他的结局就会是另一个模样了。可人一变态,智商就跟着暴跌
他继续奉行他那个严于待人、宽以待己的内部政策,然后就加强自己的警卫——把原先他的警卫团全部辞掉,然后再把他信得过的人拉进来,当他的警卫部队
诸葛恪觉得这样一来,他就安全了
当然,他现在只是觉得他的生命安全了,但权力却仍然不安全。他很天真地认为,要让权力安全下去,只有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
于是,他又下令,叫部队进入战斗状态,准备向魏国的青、徐二州发起军事行动
你想想,国内人心不和,个个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他居然还把精力放到国外,一点儿不把他叔叔那句“攘外必先安内”的名言记在心里
于是,另一个人出场了
这个人就是孙峻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