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事件Ⅵ——影帝

夺嫡事件Ⅵ——影帝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重器,不可不察也。孙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兵这种事,是国家的重大事务,是需要三思而后行的
何以见得呢?杨广的此次东征,就是一个绝佳的范例
这场仗打下来,赔了钱死了人,丢了面子(在攻打辽东城的时候,杨广还让曷萨那可汗和高昌王伯雅现场观战的,仗打成那样,估计杨广也想找条地缝钻进去了),这都是小事;大事是,国内出现了政治危机
为何会有政治危机呢?我们用隋末著名造反派头子窦建德的一番话来作说明吧:“当年文帝时,天下那么繁盛,征发百万大军前往征伐辽东,尚且为高丽所败。现在水灾严重,黎民苍生穷困,而主上不体恤苍生之苦,亲自前往征辽;加上前几年屡屡西征吐谷浑,遍地苍痍还未恢复,百姓疲敝,此前多年的战役,将士们多有战死战死沙场的,现在又要发兵,可能要动摇社稷。
(文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辽东,尚为高丽所败。今水潦为灾,黎庶穷困,而主上不恤,亲驾临辽,加以往岁西征,疮痍未复,百姓疲弊,累年之役,行者不归,今重发兵,易可摇动。
窦建德的这番话,大概这么几层意思,一是杨广太能折腾,二是杨广折腾的时机不对,三是杨广折腾的方式不对
杨广能折腾,这是不消说的,其实窦建德还没有说全,自杨广即位以来,修长城、开运河、迁都洛阳、南巡江都、北巡榆林、西巡张掖、东征高句丽,外带还有跟吐谷浑之间经年累月的作战,基本上,一个皇帝能折腾的,杨广都折腾了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杨广的这些大动作吧
修长城——(大业三年)又诏发丁男百馀万筑长城,西拒榆林,东至紫河
杨广的修长城,是在会见完启民可汗之后进行的,也正因此,引发了炀帝一朝第一次剧烈的政治动荡
对于杨广上任以来的种种,文帝一朝的老臣们,不免很是看不惯
文帝一朝,治国方略乃是一个“俭”字,杨坚本人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要求举朝上下也大力践行,但凡有违反此原则的,即便是杨勇、杨俊这样的天家子弟,也要付出惨痛代价;然而,杨广上任以来,从迁都到巡行,时时刻刻展露的都是另外一个字——奢。比如说,此次会见启民可汗,为了展示大国的威风,杨广就不免要炫一下富——帝赐启民帛二千万段,其下各有差。又赐启民路车乘马,鼓欢幡旗,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
这是很典型的杨广式外交。其实,杨广所要的并不多,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脸,只要你愿意给脸,他就不会让你吃亏。启民可汗就是如此,憋屈是憋屈了些,但是,憋屈之后,却赚了个钵满盆满
对此,老臣们就很有异议,主要有四个——高颎、宇文弼、贺若弼和苏威
文帝末期,高颎被贬为民,如今炀帝登位,高颎得以复出。对杨广的治政策略,老臣高颎几乎是全盘否定式的态度,他曾对很多人表示过这一点
对于杨广大征乐户,高颎就上纲上线,认为是亡国之举,他曾对太常丞李懿表达过不满,还举了宇文赟的例子:“宇文赟就是因为喜好音乐而导致亡国,殷鉴不远,怎能继续效仿呢?
对于杨广厚待启民可汗,高颎更是忧心忡忡,他曾对太府卿何稠表达过他的忧虑:“这家伙对中国的国情颇有了解,恐怕会成为后患啊。
最后,高颎还对杨雄说了这样一番话:“近来朝廷殊无纲纪。
总之,在高颎眼里,杨广的治政策略,是一塌糊涂了
礼部尚书宇文弼对此也有同感,他也私下对高颎表示:“宇文赟的奢侈,用现在来对比,不比当年还严重么?又表示:“长城之役,幸非急务。
贺若弼也认为杨广招待启民可汗太过头了;而苏威,则对修长城表示了异议
老臣们对杨广不满,杨广要怎么办呢?他只用了一个字——杀
高颎、宇文弼和贺若弼,都因为私下嚼舌根,被杨广所诛;苏威运气好一点,没有私下表达不满,当面表达了不同意见,那也容不下,被免了官
如果光从此次事件上看,杨广的评价就只能是四个字——刚愎自用。但是,要是细细看来的话,事情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高颎之所以要死,显然,“毁谤朝政”只是导火索,最根本的原因,自然还是出在他的太子党领袖的身份上。一个前太子党领袖,如今对杨广的政策横挑鼻子竖挑眼,而且四处散播不满,杨广心里怎么想?不搞掉你,可能吗
有人要问了,杨勇不是死了吗?为啥杨广还要对高颎耿耿于怀呢?朋友们,杨勇是死了,但是,杨勇的儿子不是还活着吗
至于宇文弼,他倒霉就倒霉在,你对谁都可以表达不满,但是,你为什么要去找高颎呢?沾上了高颎这样的敏感人物,杨广能不想东想西吗
而贺若弼嘛,这小子完全是因为这张嘴不好。文帝一朝咱都知道,因为贺若弼屡屡对自己的地位不如杨素、高颎而表达不满,其后文帝一怒之下,就把他给免了官。而如今文帝死了,贺若弼这老小子,又有了倚老卖老的感觉了
早在杨广还在当太子的时候,就跟贺若弼有过接触,当时他们闲谈,聊到了当朝几位大将,杨广就问:“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
贺若弼表示:“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杨广再问:“然则大将谁也?
贺若弼回答:“唯殿下所择。
当年刘邦和韩信有过一番“将兵”和“将将”的对谈,韩信虽然大肆抨击了刘邦的军事水平,又大大自夸了一番,但是,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之所以是臣子、而刘邦之所以是老大,是因为他善“将兵”,而刘邦善“将将”。刘邦听完这番高论,也只是哈哈一笑,因为他知道,韩信这小子,毕竟还算识相
跟皇帝说话,历来是门艺术;一个臣子,必须学会两个字——藏拙。臣子之所以要学会藏拙,是因为,皇帝对臣子总是不放心的,尤其是对善于统领千军万马的武将,这时候你要表现得太聪明,皇帝就会想,你小子这么能干,那我怎么办?这老大是你当还是我当?而臣子要是识相的露下怯,皇帝就会想,这小子毕竟不过尔耳,我还搞的定
韩信之所以识相,就因为他露了怯,明确表示自己只会“将兵”,而刘邦能“将将”,所以自己只能甘心当个小弟;而贺若弼这番话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他没有学会藏拙,他太嚣张了,嚣张到杨广都怕了
贺若弼这番话,明着说,好像是三位战将各有各的不足,但言下之意,无非是“数风流人物,还看哥们”——只有哥们我,是完美无缺的将领
朋友们,贺若弼这哥们,自打平陈之后,就是一个字——愤:在文帝一朝就愤,就公开抨击杨素、高颎这样的重臣,侮辱他们说“唯堪啖饭”;如今文帝死了,贺若弼还是贺若弼,还是闲不住,还是隔三差五表示不满,明里暗里的,都认为朝廷待他不公,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
一个老是不满的将领,一个自认完美无缺的将领,在皇帝眼里,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答案是,这样的人,只能给皇帝带来两个字——恐惧。任何一个既有造反的心思、又有造反的能耐的人,皇帝都会害怕,害怕之后,都会下死手
所以说,贺若弼为啥会死?就是死在他这张嘴上了
所以呢,杨广诛杀老臣,是有刚愎自用的成分,但更多,是借题发挥
言归正传。老臣们虽然各有各的死因,但是,他们对朝廷一片拳拳之心却也不容抹杀,对于修长城而言,或许宇文弼的评价是最客观的——幸非急务
长城或许是该修的,但是,在启民可汗“称奴”的情况下,确实并非急务
然后开运河——(大业元年)辛亥,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馀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又发淮南民十馀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
(大业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军五百馀万众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丁男不供,始役妇人
隋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大业元年开通通济渠,联结黄河和淮水;与之同时,改造邗沟(联结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由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开始开凿)和江南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南段,北起镇江,南至杭州,沟通长江、钱塘江及一系列南方水系,初时由孙吴政权开始开凿);到了大业四年,又开通永济渠,联结黄河和海河;至隋朝灭亡,京杭大运河已初具规模
当然,为了开凿大运河,也是付了不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通济渠前后用了一百多万人;邗沟用了十余万人;永济渠最夸张,用了五百余万人,而且,到最后男丁供不上,用了女人做工…
对于大运河,我们或许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或许,大运河的开通,对中国后来历史的漕运起过重大作用,但是,对于炀帝一朝,却是一个大伤国家元气的大工程,于王朝的稳固,更多是弊大于利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杨广的出巡
巡行,是杨广的特色,从他登位第一天起,他就不喜欢在待在京师,而是喜欢四处转转走走,他的这个特点,跟中国历史上另一位君王很相似——秦始皇
秦始皇一生中共有过五次东巡,甚至,他连死都是死在了东巡的路上。为什么秦始皇爱巡行呢?当然,秦始皇不是游山玩水去的,他是去展现自己的霸气的。春秋战国绵延五百多年,秦始皇完成了一统,但是,六国人民未必对他心服口服,六国贵族也在蠢蠢欲动,秦朝统一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政治危机,而秦始皇的巡行,无非是向天下人展示,秦朝是有多么强大,秦始皇是有多么伟大。想造反?撒泼尿照照,有这本事吗
当然,正面作用肯定是有的,秦始皇巡行的阵仗之大,威风之足,足以令一般人闻风丧胆,莫敢仰视,但是呢,也是有那么少数人是不买账的,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项羽。据说某次秦始皇巡行会稽郡的时候,我们的项羽便是一脸不屑,冷冷的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也。”更讽刺的是,最终灭亡秦朝的,还真是项羽
秦始皇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古代皇帝出外巡行,大多是有政治目的的,不是跟咱一样,出去看看大好河山放松心情的。事实上,出巡这事儿,放松不了;以秦始皇来说,六国旧贵族们,哪个不盯着他?哪个不想趁着他出巡的机会,将其除之而后快?有没有这种情况?当然有,张良不就是连亲弟弟死了都不葬,变卖家产请了个刺客,趁着这时节行刺始皇的吗
在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前,天子也爱出去巡行,还有个专业名词,叫做巡狩,干啥去的呢?当然不是玩去的,而是天子到诸侯的地面上逛逛,看看,考察考察,看看诸侯们工作好不好啊,百姓安不安乐啊,这地盘交给你管行不行啊,诸如此类,实际嘛,就是展现天子的权威和地位
回到杨广这儿来。跟秦始皇和先代天子一样,杨广也爱巡行,而且,后世对他的巡行评价很低,认为是胡折腾,浪费钱,消耗国力,甚至,《隋唐演义》还恶毒的认为,杨广巡行,无非是纵情声色游山玩水去的——比如说,小时候我爸就跟我说,杨广开凿京杭大运河,是为了去扬州看群花
当然,也不能怪民间人士有这想法,杨广确实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就去了扬州,而且,确实是走的水路,为了走这么一趟,事前事中,确实都折腾了不少银子
事前:“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馀所。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
(我们看杨广的折腾,关键词是看数字,关键数字是“离宫四十余所”,“龙舟季杂船数万艘”,这两个数字一出来,大家都对杨广的折腾有个基本概念了
事中:“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发显仁宫,王弘遣龙舟奉迎。乙巳,上御小硃航,自漕渠出洛口,御龙舟。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十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离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又有漾彩、硃鸟、苍离、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五楼、道场、玄坛、板翕、黄篾等数千艘,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载内外百司供奉之物,共用挽船士八万馀人,其挽漾彩以上者九千馀人,谓之殿脚,皆以锦彩为袍。又有平乘、青龙、艨艟、艚艟、八棹、艇舸等数千艘,并十二卫兵乘之,并载兵器帐幕,兵士自引,不给夫。舳舻相接二百馀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多者一州至百轝,极水陆珍奇;后宫厌饫,将发之际,多弃埋之。
(这段主要介绍杨广出巡时所带的船队规模,就两个字——豪华。
要说,后世骂杨广是有道理的,你就去那么一趟江都,搞这么大排场,折腾这么多银子,烦扰这么多百姓,不管你有什么目的,都是不应该的。杨广自己曾经说过,“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他现在这么折腾,想是已经把这句话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但是不管怎么着,我们还是要来看一看,杨广去江都,到底有什么目的,他真的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想去看群花吗
其实吧,杨广跟江都,是非常有渊源的
杨广的老婆萧妃,是梁明帝萧岿的女儿,南朝人士。南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趣的朝代,皇族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开国皇帝萧衍就是个大学者,因此国家的文化氛围很浓,萧妃出生在这么个国家,也沾染了文化气息,《隋史》说她“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总的来说,是个文化人。这位萧妃,据说是很得公婆欢心的,隋文帝就很喜欢这个儿媳妇儿,独孤皇后对她也青眼有加,更重要的是,她的老公杨广也很爱她宠她
杨广这个人,本身就跟北朝那些大老粗的贵族不一样,是个文艺青年,《隋史》说他“好学,善属文”,从这点来讲,杨广跟萧妃是有共同爱好的。一般来说,文艺青年,都有一股浪漫主义气息,相比较金戈铁马的北国,小桥流水的南国,貌似对杨广更有吸引力,正好老婆就出生在南国,而且跟杨广一样,也爱舞文弄墨,因此,这可能是杨广对江南有特殊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重要的是,杨广在江都是待了十年时间的,曾经有段时间,他被任命为扬州总管,驻地就在江都——夺嫡之争时,杨广就是扬州总管
然而,在《隋史》里头,关于杨广的这段经历,只用了三句话,更没说杨广干了些什么事,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合理推测一下的
杨广为什么会被派去当扬州总管呢?《隋史》是有明确说明的:“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乱,徙上为扬州总管,镇江都,每岁一朝”
高智慧的叛乱,我们在《文帝篇》里已经有过一番介绍,但是,主要讲的是杨素的军事手段,现在,我们就要来看看杨广的政治手段了
某种意义上说,平定南方的叛乱,政治手段要比军事手段更重要,因为,导致叛乱的原因,并不是隋朝军事力量不足以震慑南方,而是统治政策水土不服。最典型的例子,苏威在北朝大力宣传“孝”,也搞“五教”的宣化,但是,却没有出问题,但跑到南方,此举却成为了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点,高智慧叛乱时,出现了“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曰:‘更能使侬诵《五教》邪!’”的现象。这个例子,就集中体现了南北两地的文化差异
那么,杨广要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融合南北两地数百年来的差异呢
在扬州总管一任,杨广出现最多的场合,是佛教活动,据说,杨广跟很多高僧都有交往,其中,相契最深的,是高僧智顗
智顗是天台宗的创始人,本人对佛教不甚了解,也不敢妄言,但想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杨广对智顗礼敬有加,据称,杨广写给他的书信,光是载入《全隋文》的,就有三十五篇之多,可见交往之频繁。而且,他还从大师受菩萨戒,法号“总持菩萨”。大师在开皇十七年圆寂的时候,还让弟子给杨广行灌顶礼,并送上遗作和遗书,其后,杨广也作《答遗书文》一篇以作敬覆。这些都说明,杨广跟智顗大师是很有交情的
话说回来,杨广为什么要结交高僧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北朝文化和南朝文化相差甚远,在北朝,自宇文邕之后,儒家的那一套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在南朝,真正有广泛影响力的,却是佛家
南朝几乎每个皇帝都敬奉佛教,南梁的创始人萧衍,就是个最为疯狂的佛教徒,比如说,他曾经三次舍身出家,让大臣将他赎出。皇帝如此,百姓也如此,以此佛家僧侣在南朝地位非常特殊。唐朝大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诗《江南春绝句》,最后两句大家耳熟能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出,南朝百姓对于佛教的推崇到了何种地步。正因为这个原因,南朝百姓才对苏威强行推行的所谓“五教”极不感冒,因为,他们从小接触的不是僵硬死板的儒家教条,而是更贴近底层的佛家文化
杨广是个聪明人,他敏锐的意识到,再跟苏威一样,将儒家那套东西生搬硬套到南朝,那一准儿没啥好效果,要想抚平南朝百姓,最要紧的,还是从佛教这一点下功夫,搞突破。因此,杨广在扬州总管一任上,参与了多次的佛教活动,这一方面是他本身有宗教信仰,另一方面,最关键的,他是传递了一种政治信号,那就是,杨广我,隋朝的王子,跟你们一样,是信佛的;南朝和北朝,不是蛮夷和天朝的关系,而根本是一母同胞,血浓于水,文化是相通的
杨广这一手当然很漂亮,很快,他就在陈朝上流社会中取得了突破,打开了门路,原本那些旧贵族对他的敌意,也随着高僧们的折冲和劝解,得到了逐步的化解,总之,杨广这个隋朝王子,正在慢慢被南朝大佬们所接受
此外,杨广在任上,也结交了大量的南朝士人,他用文学作为引子,将这些知识分子招入麾下,有些人帮助他安定了陈朝的叛乱,而有另一些人,成为了他的智囊和幕僚,为他后来夺取太子之位立下汗马功劳
有个叫陆知命的,靠着他在江南的名望,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帮助杨广一定程度安定了陈朝的叛乱,据《隋史》记载:会高智慧等作乱于江左,晋王广镇江都,以其三吴之望,召令讽谕反者。知命说下贼十七城,得其渠帅陈正绪、萧思行等三百余人。以功拜仪同三司,赐以田宅,复用其弟恪为湃阳令
还有个叫柳抃的,成为了杨广的幕僚,《隋史》亦有相关记载:(柳抃)以无吏干去职,转晋王谘议参军。王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颍、虞世南、王胄、朱玚等百馀人以充学士,而抃为之冠。王以师友处之

对于王朝而言,知识分子是个极为特殊的政治集团,这帮人如果不顺从,在统治者看来,是要祸乱国家的,但是,这帮人如果愿意顺从,对于地方的安定团结,作用不可估量。杨广在江都十年,南朝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投入到他的帐下,这对于稳定南朝,简直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杨广的这些政策作用如何呢?作用是,自从开皇十一年大规模叛乱之后,南朝再也没有发生过叛乱。可惜的是,如《隋史》这样的正史,却不愿意在《帝纪》中详细记录这些,关于杨广在扬州总管一任的作为,《隋史》竟然只字不提。当然,这可以理解,谁让杨广是个失败者呢?失败者是不配有光辉业绩的
杨广在江都足足待了十年,甚至夺嫡之争也是在此发动的,因此,杨广对江都的感情,自是不同于一般。因此,杨广为什么即位后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江都?他为什么不选择别的地方
其实,杨广这叫衣锦还乡,他选择用这么大的阵仗回到他发迹的地方,是为了向南朝百姓证明,他,晋王杨广,你们的老朋友,如今已经贵有天下,而他拥有的隋帝国,正是最为昌盛的时候,你们好好过日子吧,别想东想西了
当然,江都只是杨广的第一站,其后,杨广又先后去了北疆、去了西域,在中国历史的皇帝中,杨广是足迹最广的一位
修长城、开运河、四处巡行,这就是杨广在位之后所做的事情,毫无疑问,他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折腾男。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