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的生存之道

小国的生存之道 开皇二十年九月,杨坚从仁寿宫避暑归来
次日在大兴殿上,杨坚突然对近臣说,我最近刚回京城,本来挺高兴的事儿,但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是为啥呢
吏部尚书牛弘立即自责:“都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无能,让皇上费心了。
这话放在任何时候应对皇帝都错不了,惟独此时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杨坚根本意不在此
杨坚的本意是什么呢?其实,杨坚只是最近在仁寿宫听说了不少太子的丑事,觉得太子做得那么过头,底下的大臣们也该或多或少有所耳闻,而他说自己高兴不起来呢,也无非是吹吹风,试探一下大臣们对太子的态度,让他们识相一些。现如今牛弘用了那么一句废话来应对,杨坚当然很生气,他生气的原因是,他认为朝臣是故意庇护太子,他甚至认为,太子的叛乱已经开始了
牛弘在文帝一朝的大臣中以博闻多识而著称,但是,显然,牛弘并不擅长揣度圣意,他根本没有想到杨坚是那么个意思,他答非所问,终于惹恼了杨坚
杨坚发火了,说,仁寿宫离这儿也没多远。但是,我每次回京,都要严加防备,跟到了敌国似的。我现在为了方便,都是穿着衣服睡觉的。昨晚我去上厕所,就怕去后殿会有变故,所以绕远到了前殿。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你们这帮货想要祸乱家国朝政
牛弘等人这才反应过来,但是,他们已经不敢作任何发言了,他们只是呆呆地看着雷霆震怒的杨坚,而后,等待即将到来的惩罚
杨坚没有惩罚他们,杨坚所惩罚的,乃是东宫的太子近臣——太子左庶子唐令则等数人皆被逮捕,而后,杨素受命作东宫报告
接下来,就是对太子杨勇的末日审判了
杨素首先发言:“我奉命回京,命令太子追查刘居士的余党。太子奉诏之后,怒容满面,声调激昂,暴跳如雷,对我说,刘居士的党徒已经全部伏法,让我到哪里去追查?你是国家的宰相,职责不轻,自己去查吧,关我什么事?太子还说,当年大事(应该是指杨坚篡位的大事)如果不顺利,我第一个被杀;现在当了天子,竟然对待我还不如弟弟们。我现在干点什么事儿,都不能做主。然后他长叹一声,回头过来看着我说,我觉得自己行动受到限制,活得很憋屈。
杨素的这番话里,谈到了一个叫刘居士的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此人
这个刘居士,乃是杨坚宠臣刘昶的儿子,曾任太子千牛备身(掌管皇太子宿卫的七品官)。此人据说曾多次犯罪,但因为杨坚跟他老爹关系不错,所以一次次饶恕于他。于是刘居士有恃无恐,越加骄横放纵,猎取公卿大臣子弟中高大健壮者,到自己家里,把车轮套到他脖子上,然后用棍棒一通乱打,差不多快被打死还能不屈服求饶的人,就称为壮士,与他相交为友。两个字形容吧——恶少
刘居士这位恶少,就这样集结了三百个同伙,成天也不干好事,跑路边看谁不爽,就不由分说,一通毒打,三不五时还剪径劫道,捞点小钱,但因为杨坚的纵容,所以,即便是王公贵戚、后妃公主看见他都绕着走
后来不知道是谁,可能是怀抱着为民除害的想法吧,到杨坚那儿告发刘居士,说他图谋不轨;杨坚别的都能容忍,唯独跟造反沾边的,那是政治红线,谁踩上谁死,不要说刘居士,就是虞庆则和王世积,那也得倒霉
刘居士当然是要倒霉了,而他的三百个手下,当然也得跟着一块倒霉了,又因为刘居士一伙儿都是公卿子弟,社会关系复杂,所以,牵牵连连的,一大票人都被牵到了这个案子里,直到如今,所谓余党还没有查尽
太子杨勇,显然也受到了刘居士的牵连。大家想必还记得,在东宫设宴事件之后,杨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东宫宿卫,而如今,当一系列太子的负面新闻传到他耳朵里时,杨坚所做的,依然还是调整东宫宿卫。为什么杨坚一而再再而三的要调整东宫宿卫呢?聪明的朋友想必看出了苗头,没错,刘居士的职务是啥?这位被认为图谋不轨的恶少,不正是掌管东宫宿卫的吗
虽然没有任何人敢说杨勇跟刘居士事件有关,但是,天生多疑的杨坚,在内心深处,何尝没有这样可怕的想法——刘居士的行动是杨勇幕后操控
因而,为什么杨坚要让杨勇来“检校刘居士余党”呢?两个字概括——试探
可惜的是,懵懵懂懂的太子,没有通过这场试探,他居然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他这样的态度,只能让杨坚内心的疑云越来越大
显然,杨素是个人精,他猜透了杨坚的心思,他明白刘居士事件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惊天骇浪,所以,他要添油加醋的专门提到这件事
杨素提到的第二件事,就是两个字——怨望,杨勇对杨坚的怨望
显然,杨素说到的这两件事,都相当有分量,因而也引发了杨坚的共鸣,于是,杨坚感叹道
“这小子不堪继承大统已经好久了。皇后老是劝我废了他,我因为他是我平民时所生,又是长子,希望他能慢慢改掉这些毛病,才一直忍到现在
杨勇当日从南兖州回来,曾对卫王(杨爽,杨坚异母兄弟,据说是个大帅哥)抱怨:“老妈不给我一个好女人,也是很可恨。”然后他指着皇后的侍妾说:“这都是我的东西。”这话听着多新鲜
他的老婆(指太子妃元氏)刚去世的时候,就用斗帐来安置我的老奴(意思是对待老爹的老仆人一点都不尊重)。元妃刚去世,我就怀疑是马嗣明下药毒杀的。我也曾经骂过他,他居然这么回答:“早晚一天干掉元孝矩。”这是想害我,但是不敢明说,只能迁怒于人罢了
当初,长宁王杨俨刚出身的时候,我和皇后共同抱养,自从有了芥蒂,就三天两头的派人来要人。而且,云定兴的女儿(就是杨勇的宠妾云妃),是在外头跟别人通奸所生,想想那个女人的淫荡,怎么敢肯定是云定兴的种!当日晋太子司马遹娶屠夫的女人,他的儿子就喜欢杀猪。现在婚姻如果不能门当户对,一定要乱了皇家血统
另外有个叫刘金驎的,是个马屁精,叫云定兴亲家翁,云定兴也是个蠢人,居然接受了这个称呼。我此前把刘金驎解职,就是为了这个事儿。(云定兴是国戚,亲家翁这个称呼岂能乱叫?
杨勇曾经找曹妙达和云妃一起喝酒,曹妙达在外边说:“我今天得好好劝劝云妃喝酒。”(意思是杨勇这事儿实在丢皇家脸面,不成体统。
杨勇知道自己的儿子都是庶出,害怕别人不服,所以故意骄纵,想要以此收取天下人的名望
我虽然品德比不上尧舜,但也不能将黎民百姓交给这样的不孝子
我常常怕这小子害我,防他跟防敌人似的,今天就要废了他,安定天下!
杨坚正式表态,他要废太子,这当然不是什么小事,但是,看到杨坚说出了“我恆畏其加害,如防大敌”这样的话,大部分大臣当然也很识相,不敢再废话了。有识相的,就有不识相的;左卫大将军五原公元旻就不是太识相,在这样的时候,他居然站出来劝谏,而且“辞直争强,声色俱厉”:“废立大事,天子无二言,诏旨若行,后悔无及。谗言罔极,惟陛下察之。
杨坚没有理他,只是让姬威出列,让其历数太子罪恶
于是,姬威慷慨陈词
“皇太子经常跟我说话,主旨都是骄奢,他想要从樊川到散关建个宫苑。还说:‘当年汉武帝想兴筑上林苑,东方朔曾经劝谏,当时汉武帝还赐给了东方朔一百斤黄金,想想真他妈可笑。我实在是没有金银赐给这种人,如果胆敢有劝谏的人,就当斩首。不过是杀个一百多人,自然没人再敢聒噪。’前次苏孝慈解除了东宫职务,皇太子气得吹胡子瞪眼,还挥肘大喊:‘大丈夫总有一天要扬眉吐气,今天这事儿我一辈子都不忘掉,到时候一定要称心快意。’宫中的供给,官员们大多奉承法令,不肯多给,太子就发飙:‘宰相以下,我要杀一两个人,让你们知道轻慢我的后果!’又在宫苑里头兴筑了一个小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停的让人做工,而且兴筑庭殿又是早上兴筑,晚上就要改造。常常对我说:‘皇上责怪我庶子太多,高纬和陈叔宝,难道是庶子么?’他曾经让人占卜吉凶,跟我说:‘皇上在开皇十八年有个劫数,我看为期不远了。’
在姬威的口中,太子可谓是五毒俱全——骄奢、蛮横、怨望、暴戾、阴狠;这番话说得杨坚也为之动容:“谁不是人生父母养的,至于到这个地步?我有个老奴婢,让她去东宫查探,她禀报我说:‘不要让广平王跟皇太子交往。皇太子不喜欢太子妃,都是广平王教的。’元赞也知道他为人阴狠,劝我在左藏东侧,加派两个卫队。当初平陈之后,宫人中长得好的人,都发配去了妓院,我听说他不知道满足,还在外有所求访。我近来看《齐书》,看到高欢放纵他的儿子,不禁觉得愤懑,怎么跟他学呢?
于是,杨坚下令将杨勇极其诸子一律囚禁,而后开始搜捕太子党党羽
负责此事的,自然还是杨素。杨素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这个既可以帮忙让杨广登位、又可以借机打击政敌的机会
第一个成为太子党党羽的,就是不识相的元旻
几天后,杨坚接到了一封奏疏,是告发元旻的,说此人跟杨勇是同党,皇上在仁寿宫的时候,杨勇让亲信写了个字条给元旻,上面写着“别让人看见”
杨坚“恍然大悟”:“我在仁寿宫的时候,有点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东宫都会知道,驿马往来奔驰。我想不明白很久了,现在一看,不就是元旻这小子作耗?
再然后,元旻就成为了太子的殉葬者
元旻陪葬,至少还有理有据,他自己本人,也很可能就是太子的支持者,但是,有一个人陪葬,却是冤枉的很,谁呢?便是史万岁了
史万岁之所以倒霉,是因为他遭到了杨素的嫉恨。杨素此人前面已经说过了,看似木讷,实际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史万岁曾跟他一起征讨高智慧的叛乱,当时杨素就觉得此人不凡,也就暗暗的把此人列入了政敌名单
此时,史万岁刚刚征讨突厥归来,大获全胜,眼看着就要因功受赏,所以,杨素坐不住了,他立即跟杨坚打了小报告,说这次突厥压根没有侵扰,他们是来放牧的——言下之意是,史万岁私自挑起边衅,有冒功之嫌
史万岁当然不服,上疏抗议,只是当时杨坚正被太子事件搅得心烦意乱,也就没情绪管这些乱七八糟,居然,就把这事儿给搁置了
当时杨坚正在追讨太子党党羽,顺便问到了史万岁,杨素一看有隙可乘,立即回答道,史万岁去东宫了。实际呢?实际史万岁压根就在朝堂
心里乱糟糟的杨坚,已经几乎失去了理智,听闻大将史万岁去找太子,当时就怒了,而后,就找来了史万岁
史万岁一介武夫,自然也不懂察言观色那一套,上来后就大谈自己的委屈,说将士辛苦作战,朝廷却没有尺寸之赏,何以服众?言辞之间,颇为愤慨。正巧,当时也正有几百个将士在朝堂之上喊冤
本就火冒三丈的杨坚,看到此情此景,更是难以忍受,当即便命令手下杖责史万岁,而后,史万岁居然就被活活的杖毙于朝堂之上
当然了,后来,杨坚冷静之后,立即发现了问题,但是,斯人已逝,追悔莫及,然后呢?然后杨坚的举措令人大跌眼镜,他居然下诏历陈史万岁之恶。此事在民间也引起了巨大反响,平民百姓,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立了功不受赏也罢了,反而还被杀,被杀也就罢了,名誉还被毁了,史万岁的遭遇,就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冤。史万岁的“冤”,反映出来的,除了杨素的“奸”之外,恐怕就是杨坚的“苛”了
杨勇事件还没有结束,他的黑材料正源源不断的被发掘出来
最初,杨勇从仁寿宫回来的时候,路上看到一个枯萎的老槐树,盘根错节,有五六围那么粗,他环顾左右,问道:“这东西能做什么用?”有人回到:“古槐最适合取火。”当时,卫士皆配有取火木柴,杨勇命工人制造数千枚,打算分别赏赐左右。而今,在府库中被查获
(杨勇要那么多火柴干什么呢?在杨坚看来,岂非又是意图谋反的证据?
同时,药藏局储藏的艾草数斛也被发现。杨坚觉得很奇怪,就以此询问姬威。姬威回答:“太子这么做,别有用心。假如长宁王以下,拜谒仁寿宫回来,每次都是快马,一宿便到了。因此总保持有一千匹马,说是直接去夺取城门,里面的人自然都会饿死。杨素用姬威的话去质询杨勇,杨勇很不服气:“我私下听说官府有数万匹马,我好歹也是个太子,有一千匹马,就是谋反的证据了?
杨素又出示东宫的服饰珍玩,稍微有所加以雕饰的,都陈列在庭殿之上,以此展示给文武百官看,作为太子的罪证。杨坚把各件东西出示给杨勇看,加以诘问。皇后又痛责他的罪过。杨坚派人去斥责杨勇,杨勇还是不服
(先是,勇尝从仁寿宫参起居还,途中见一枯槐,根干蟠错,大且五六围,顾左右曰:“此堪作何器用?”或对曰:“古槐尤堪取火。”于时卫士皆佩火燧,勇因令匠者造数千枚,欲以分赐左右。至是,获于库
又药藏局贮艾数斛,亦搜得之。大以为怪,以问姬威。威曰:“太子此意别有所在。比令长宁王已下,诣仁寿宫还,每尝急行,一宿便至。恆饲马千匹,云径往捉城门,自然饿死。”素以威言诘勇,勇不服曰:“窃闻公家马数万匹,勇忝备位太子,有马千匹,乃是反乎?
素又发泄东宫服玩,似加周饰者,悉陈之于庭,以示文武群官,为太子之罪。高祖遣将诸物示勇,以诮诘之。皇后又责之罪。高祖使使责问勇,勇不服。
当然了,不管杨勇服不服,他要倒霉,几乎是已成定局了
开皇二十年十月初二,杨坚派人征召杨勇。此时的杨勇虽然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服,但是,看到老爹亲自接见他,也不免觉得大难临头,乱了方寸,当时他居然向使者发问,说主上不会是要杀我吧
而后,杨坚身着军服,武装军队列阵,升帐武德殿,“集百官,立于东面,诸亲立于西面,引勇及诸子列于殿庭”,命令薛道衡宣读废黜太子的诏书
太子之位,实为国本,苟非其人,不可虚立。自古储副,或有不才,长恶不悛,仍令守器,皆由情溺宠爱,失于至理,致使宗社倾亡,苍生涂地。由此言之,天下安危,系乎上嗣,大业传世,岂不重哉!皇太子勇,地则居长,情所钟爱,初登大位,即建春宫,冀德业日新,隆兹负荷。而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前后愆衅,难以具纪。但百姓者,天之百姓,朕恭天命,属当安育,虽欲爱子,实畏上灵,岂敢以不肖之子而乱天下。勇及其男女为王、公主者,并可废为庶人。顾惟兆庶,事不获已,叹言及此,良深愧叹
然后,杨坚又令薛道衡责问太子:“你的罪恶已经是人神共弃,想要不被废黜,还可能吗?”太子这下长出了一口气,他本以为自己命在俄倾,没想到老爸这么给面子,只是将他废掉,而没有将他杀掉,于是,再也不能不服了,只是赶紧谢恩:“我应该伏尸东都,给将来的人做借鉴,承蒙皇上哀怜,得以保全性命。
再然后,杨勇“泣下流襟”,“既而舞蹈而去”,左右大臣看到此情此景,也不免心有戚戚然
杨勇的长子杨俨此时也上表请求担任宿卫,而且言辞恳切,令人动容,至少杨坚看了之后,是觉得心有恻恻然
但是,还没等杨坚良心发现呢,杨素又说话了,他劝杨坚下定决心,壮士断腕,于是,杨勇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十月十四,杨坚再度下发诏书,处置太子党一干人等
元旻、唐令则及太子家令邹文腾、左卫率司马夏侯福、典膳监元淹、前吏部侍郎萧子宝、前主玺下士何竦并处斩,妻妾子孙皆没官。车骑将军榆林阎毘、东郡公崔君绰、游骑尉沈福宝、瀛州术士章仇太翼,特免死,各杖一百,身及妻子、资财、田宅皆没官。副作大匠高龙叉、率更令晋文建、通直散骑侍郎元衡皆处尽
此时,出现了最后一个为太子说话的人,文林郎杨孝政,他表示:“皇太子为小人所误,宜加训诲,不宜废黜。”气头上的杨坚当然听不进去,这位貌似直谏的杨孝政,当时便被杨坚捶胸痛责
到了现在,杨勇被废已成定局,我们就要来探讨一下,杨坚废黜杨勇,到底对还是不对)——从历史上的主流意见而言,似乎很多人都表示不对
首先我们要来看看,杨孝政说的有没有道理呢?答案是,没有道理
杨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答案是,他不是齐桓公,而只是宇文赟,甚至,我们可以说,杨勇还不如宇文赟
《资治通鉴》讲了很多杨勇的事情,我们大概就能能看出一二了
最初,云妃的父亲云定兴,出入东宫毫无节制,多次献上奇服异器想要求的恩仇。东宫官员裴政屡次劝谏,杨勇从不听从。裴政于是找到云定兴,训斥道:“你的所作所为不合法度。另外,元妃猝死,民间议论纷纷,这对太子而言,恐怕不是什么好的名声。你应该自行隐退,要不然,祸至不知。”云定兴向杨勇告状,杨勇于是愈加疏远裴政,自此裴政被外放为襄州总管
(云定兴,乃是佞臣;裴政,乃是直臣;取佞臣而舍直臣,杨勇是为小人所误,还是压根就是自误呢?
唐令则也是一个杨勇的宠臣,常令他教宫女妃子弹琴唱歌。刘行本就责备唐令则:“东宫僚属,应该用正道来辅佐太子,哪有用房帷之术取媚于太子的?唐令则倒是深感惭愧,但屡教不改
(唐令则这小子倒是还知道惭愧,但是说到底,他能取宠,不正因为杨勇好于此道么?所谓取宠,乃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另一个也得愿挨。
当时刘臻、明克让和陆爽这几个人,都因为舞文弄墨之事,被杨勇亲信。刘行本恼怒他们不能够以直言劝导,常常对他们说:“你们只懂得死读书而已!
夏侯福曾经在房间里跟杨勇打闹,夏侯福大笑,外面都能听见。刘行本听见后,等他出来,然后数落他说:“太子殿下为人宽容,给你面子。你是什么货色,敢轻慢于殿下?”于是将其交付有关单位惩处。几天后,杨勇求情,才被放走
杨勇曾经得到一匹好马,想要让刘行本骑着看看,刘行本正色劝谏:“皇上让我当东宫总管,是想要我辅佐殿下,不是给殿下作弄臣。”杨勇羞惭而止
(这位刘行本,应该说是太子宫中少有的铮臣,但是,光靠这一位铮臣,也只能让杨勇短期内羞惭而已了。
杨勇曾经设宴招待宫臣,唐令则就自己弹琵琶,唱《娬媚娘》。太子洗马李纲责怪杨勇道:“唐令则身为东宫官员,指责是辅佐太子。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把自己当做卑贱的歌手,唱出淫荡的歌声,污染太子的耳朵。事情如果被皇上知道了,唐令则恐怕就悬了,这不是给殿下添堵么?臣请求殿下马上惩治此人。”杨勇回答:“我正想听音乐呢,你不要多事。”李纲只能退出宫殿
(一如既往的,在正臣和佞臣中,杨勇选择了佞臣唐令则。
(初,云昭训父定兴,出入东宫无节,数进奇服异器以求悦媚;左庶子裴政屡谏,勇不听。政谓定兴曰:“公所为不合法度。又,元妃暴薨,道路籍籍,此于太子,非令名也。公宜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以告勇,勇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
唐令则为勇所昵狎,每令以弦歌教内人,右庶子刘行本责之曰:“庶子当辅太子以正道,何有取媚于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
时沛国刘臻、平原明克让、魏郡陆爽,并以文学为勇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
夏侯福尝于阁内与勇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闻之,待其出,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勇为福致请,乃释之
勇尝得良马,欲令行本乘而观之,行本正色曰:“至尊置臣于庶子,欲令辅导殿下,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勇惭而止
勇尝宴宫臣,唐令则自弹琵琶,歌《娬媚娘》。洗马李纲起白勇曰:“令则身为宫卿,职当调护;乃于广座自比倡优,进淫声,秽视听。事若上闻,令则罪在不测,岂不为殿下之累邪!臣请速治其罪!”勇曰:“我欲为乐耳,君勿多事!”纲遂趋出。
后来,太子被废,杨坚找来了东宫的属官,痛加斥责,余者唯唯,只有李纲敢于发言:“太子的废立大事,而今文武大臣都知道不行,但是没有一个敢于发言。我又怎能怕死,不把事情告诉陛下呢?太子的性情,是个“中人”,可变好,也可以变坏。如果陛下选择正人辅佐太子,太子就足以保守陛下的江山。现在,陛下却任命唐令则当太子宫总管,邹文腾当事务管理官,两个人只知道用弹琴唱歌声色犬马来娱乐太子,怎能让太子不到如今这个地步呢?这是陛下的过错啊,不是太子的罪过!”然后,李纲伏地哭泣,意甚悲切
李纲果然够大胆,居然敢说“此乃陛下之过,非太子之罪也”,但是,杨坚此刻似乎已经冷静下来,恢复了常态,他“惨然良久”,而后表示:“李纲说的,也不是道理,但是李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选择你当太子宫的僚属,但是太子不肯亲近,正人再多,又有何用?
杨坚算是说到点子上了,李纲跟当年的乐运一样,评价太子都是两个字——中人,然而,杨坚比宇文赟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太子身边,有忠臣也有佞臣,为什么太子亲信的永远都是佞臣呢?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岂非说明太子烂泥扶不上墙,是捧不起的阿斗
李纲还是不服:“我之所以不被亲信,都是因为有奸臣在侧。陛下只要诛杀唐令则和邹文腾,而另行遴选正人来教导太子,怎会知道我们会永远都被遗弃?自古以来,废黜太子,很少有不倾危社稷的,希望陛下三思,以免将来后悔。
杨坚很不高兴,宣布退朝,李纲本人倒是神色自若,旁边的人却已经吓得手脚发软。不过,因为此事,杨坚对李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后,尚书右丞出缺,杨坚就提拔李纲为尚书右丞了。这事儿说明,杨坚此人,虽然不够“明”,但更不“昏”,只要情绪正常,他还是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中国老百姓通常总是有个迷思,总是喜欢将错事推给所谓的奸臣,比如说,自古以来,《说岳传》里都把岳飞倒霉的因素归于秦桧,殊不知,底下奸臣当道,岂不正说明皇帝不明?世上或许有齐桓公这样的中人,但是,实际上,大部分中人,都只是下人,只是,没几个人敢于说破罢了
杨勇此人,就不是李纲所谓的“中人”,而恰恰是个“下人”,作为一个帝国的接班者,他并不合格。历史上很多人都为杨勇叫屈,认为杨坚废黜杨勇,是做的过分了,但以我而言,杨坚废黜杨勇,实际也无可厚非
杨坚废黜杨勇之所以在历史上惹来这么大的争议,是因为他新立的太子,乃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杨广。而且,很快,杨广便会在这一个争议之后,卷入下一个更大的争议。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