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歇归楚

黄歇归楚 长平之战一结束,秦国举国兴奋
而最兴奋的要算是白起了
当年(公元前259年),白起把秦国主力一分为三,下令王带部队进入赵国的武安、虎牢。王毫不费力地拿下了
司马梗带一支部队北略太原,把上党的全部地皮都划归秦国的版图,他自己则准备带着主力部队直指邯郸,乘胜把赵国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抹掉
不管你从哪方面看,白起的这个决策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按常规,现在的赵国肯定已经不堪一击了。秦国高层肯定会全力支持白起的这个决策,全国上下一心一意支援前线,做好接收赵国的准备工作
然而,还是出现了意外
赵王经长平一役,回去也痛定思痛(其实是痛还远远未定),作了一次深刻的反省,觉得自己重用赵括、撤掉廉颇是中了范雎的反间计。范雎在对廉颇没有了办法时,就使了这个反间计。现在他们没有办法了,也只得向范雎学习,搞个反间计
范雎反间计的目标是廉颇,而赵国这次反间计的目标是谁
白起
没错,就是要把白起搞定
赵国知道,他们搞不定白起,就会被白起搞定
他们的反间计也同样简单,而且做得明明白白,一点儿没有掩示
当然这个反间计没有由赵国直接出面,而是由韩魏两国出面进行的
韩魏两国在长平之战时,都缩着手当专业观众,好像是人家打架跟他们无关一样。现在看到赵国大败,眼看就要被灭国了,突然觉得自己的危险也来了,这才知道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国际事务其实都跟自己有关。他们急忙与赵国修好,跟赵商量如何面对白起的到来
最后,韩魏两国集资,拿出大量的金钱,让苏代带着跑到咸阳,直接向范雎行贿
范雎跟所有的高官一样,对的贿赂十分欢迎——只要你愿意给,给多少我都不嫌多。他看着苏代给他的钱,笑着问:“苏先生有什么事请我帮忙?
苏代却说:“我没有什么事啊。不过请问一下范大人,现在武安君是不是正在围困邯郸?
范雎说:“是啊。怎么了?你没有家属在那里吧?要是有,我跟白起说一说,破城时会关照你一把的。
苏代说:“呵呵。武安君灭赵,估计已经没有什么困难了。可是大人想过没有?赵国灭亡了,秦王就可以称王天下了。那时论功行赏起来,不会是范丞相最大吧?应该是武安君白起功居第一。他的职位将无可争议地成为秦国第一。那时范大人甘心成为白起的手下吗?你即使不愿排名在白起之后,但也由不得大人了。所以呢,现在你应该阻止白起的进攻,逼迫赵国割让一些土地,获得一些利益就算了。不能让白起独自拿下这个大功啊。
范雎那个脑袋是什么脑袋,当然知道苏代是为赵国当说客来的,目的就是拿下白起。可他觉得苏代说得真的太对了。要是让白起这个家伙灭了赵国,他以后真的当了白起的手下。那对于范雎来说,情何以堪啊
坚决不能让白起灭赵
存赵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
范雎马上跑去见秦王,对秦王说:“现在我们的子弟兵刚刚打完长平之战,他们太累了,需要休整一段时间再打仗啊。
秦王一听,既然范雎都说这仗不能打了,那就不打吧。于是,按照苏代的建议,让韩国和赵国割下一片土地之后,叫白起收兵
白起接到这个命令之后,就知道是范雎搞了自己一脚,心里很生气。于是,白起和范雎的矛盾开始出现
范雎为了保住自己在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做了一件雷人的事
而赵王这时更加雷人了
这哥们儿被秦王打得彻底怕了起来,老是想着如何才能把秦国巴结住,让秦国不再打赵国。最后,他在一个不眠之夜想出了一个办法,秦国不是喜欢要土地吗?那就继续送给他们土地,让他们把赵国当朋友,于是,决定派赵郝出使秦国,主动提出再给秦国割让六个县。他以为自己这么自觉割地,秦国会表扬他一把,从此不再跟他为敌
又是那个虞卿出来反对,问他:“秦国过来攻打赵国,大获全胜,现在退回去的原因是什么?是困了累了退走,还是因为他们本来还有力量,但突然内心慈善起来才退下呢?
赵王想了想,说:“秦国这次大战,已经算是全国动员,不遗余力了。现在退回去,应当是累了困了才撤的。
虞卿说:“秦国拼尽全力来进攻赵国,它的本意就是要占领赵国的土地,现在一直打得困了累了才退回去。他们做不到的事,大王你却主动地帮他们做到了。你送给他们土地,实际上等于帮助秦国来进攻自己。等明年秦国恢复了再来攻打赵国,大王你还有救吗?
这话一点儿也不深奥,赵王一听就明白,但他仍然在那里发呆犹豫
正在这时,那个楼缓来了
楼缓是什么人
此人先在赵武灵王手下当高管,后来奉武灵王之命进入秦国,一直混到秦相之位。他虽然当了秦相,但那颗心还是赵国之心,一直为发展双边关系而努力。可武灵王死后,他那颗心就变成了秦国之心。这时他突然出现在赵国,完全是为秦国而来的
但因为他曾是赵国派到秦国的间谍,所以在赵国还是很有分量的。他虽然不怎么著名,但活动的时间实在太长,从他跟武灵王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冒泡,到现在都差不多五十年了
赵王看到这个老人家来了,便把虞卿的话向他复述了一遍,问他虞卿的话靠谱吗
楼缓一听,想都不想,直接就说:“虞卿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太没有道理了。秦赵两国打仗,各国看到,都很高兴,都想从中得到利益。他们当然不敢从秦国那里讨要这个利益,因此都会向我们的赵国伸手了。如果赵国主动把土地送给秦国,一方面可以让秦国安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各国看到,原来赵国跟秦国已经和好了,已经成为友好邻邦。他们就不敢再打赵国的主意。否则啊,他们都会借着现在赵国大伤元气之时,集体前来瓜分赵国。赵国估计离灭亡也没有几米远了,哪还能谈什么去抗击秦国?
赵王一听,觉得这话更正确,后怕得吓出一身冷汗来,觉得要是送秦国土地送得晚了,赵国就会完蛋了
虞卿知道后,急忙跑去找赵王,对他说:“楼缓已经全面变成了秦国的间谍。他这话是彻底葬送赵国的话。如果大王送给秦国土地,根本没有办法阻止秦国的贪心,反而把赵国胆小如鼠的怯懦心态公开展示在地球人面前。现在,秦国想要咱们六城,我们可以把这六城当作礼品去贿赂齐国。齐国本来跟秦国就不是友好国家,听说有这样的好处,肯定就会出兵帮咱们。齐国要是一出兵,咱们就可以联合起来,从秦国那里得到补偿,而且还可以让大家看到,赵国的领导人还是很有骨气很有水平的。到了这时,秦国肯定会主动跟咱们赵国修好。韩国和魏国知道后,也一定会对咱们赵国刮目相看。大王到那时就占了主动地位。
赵王一听,这才知道楼缓的话果然是丧权辱国的话,于是又否决了楼老人家的意见,派虞卿去齐国进行外交活动
楼缓一看,自己的阴谋败露了,只得夹着老尾巴逃走了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再次看到赵王这哥们儿的智商实在不怎么样。如果没有虞卿的反对,他仍然会将蠢事进行到底。那么,秦国灭赵的时间就会提前
其实当时不止赵王一个做蠢事,其他诸侯国的最高领导人也不见得高明到哪里去
比如那个魏王
当秦赵打得血流成河、鬼哭狼嚎时,魏王把大家都召集起来,讨论着这个当下最热门的话题,问大家:“这场大战对咱们魏国有影响吗?
本来这个话题还是很不错的。在范雎的那个远交近攻的策略当中,韩魏赵是属于近攻的主要对象,也就是说这三个国家是秦国近期内严打的目标,至于先打谁,那得看实际情况。反正秦国现在是用尽全力打赵国
秦国按范雎的既定目标进行着,但却没有哪位牛人看破范同志的阴谋。魏王手下虽然也养着一大批高级公务员,平时领工资起来,谁都不甘落后,但在这件事上,个个都是蠢得可以,一听老大提出这个问题,纷纷都大声说,秦国打赵国,对魏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只有那个孔斌有反对意见,问大家:“为什么觉得秦国打赵国对魏国有利无弊?
有个人说:“如果秦国胜了赵国,那么咱们就可以顺便向秦国服软;如果秦国打了败仗,咱们就可以乘机打败秦国。
你一听这话,就这知道这哥们儿脑残得不轻。放在现在如果在论坛发帖,肯定会被定为魏奸——仗还没有打,就说要顺便向秦国服软。请问你是在为谁说话?是为魏国还是为秦国
孔斌冷冷一笑,说:“你去翻翻历史看一看,秦国自从孝公以来,他们打过多少次败仗?告诉你,这段时期我们根本找不到秦国打败仗的记录。何况现在他们军事最高长官是白起。这个白起一点儿不比吴起差,他能打败仗吗?能打到秦国疲软得让咱们有机可乘吗?
那些人仍然很嘴硬,大声说:“这个可能大概是没有了。但他们打败赵国是大有可能的。那么即使他们大败了赵国,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什么事啊。那是赵国被打了,又不是我们被打败。呵呵,赵国之祸正是我国之福啊。
孔斌想不到他的同僚们居然这么猪头,连基本的国家安全知识也不了解,也大声说:“秦国要是完爆了赵国,接下来他们要干什么?你们知道吗?难道他们就永远不打仗了?我明确地告诉你们,他们接下来就会把矛头指向我们魏国。
这哥们儿本来是孔老二的六世孙,同时也是个天才政治家
魏王听说这哥们儿有水平,派人拿着大量的礼品过去请他来当自己的高管。他不来。魏王请了三次,他觉得再不来就太不给人家面子了,所以就来了。当然,他来的时候,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为治世也,虽蔬食饮水,吾犹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耳,魏王奚少于一夫
这话的意思就是,如果魏王真能信任我,我可以把魏国治理得繁荣昌盛,即使我天天只吃青菜喝水,我也可以过去;如果魏王只想让我穿着那身高管的制服去上班,然后领天价年薪,那我的作用跟小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现在魏国里这样的人多得很,也少不了一个孔斌啊
魏王一听就笑了,“寡人就是要请你来安邦治国啊。你放心好了。
于是,孔斌就来了
魏王带着全体高管到郊外迎接他,场面十分隆重,然后任命他为魏相
孔斌来了之后,立刻按他的思路制定方针政策,把原来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人全部拉下马:先是把那些靠溜须拍马上来的笑脸人士一个个地撤换,然后彻查了一大批吃空饷的人员,把这些经费全部拿来奖赏给有功之臣
显而易见,你如果一来就提高农业税,加大盘剥小屁民,搜刮一把那些靠微利维持生产的民营企业,阻力那是一点儿也没有的,而且政策的贯彻落实会很到位——晚上宣布政策,天亮就可以落实到底。可你一动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你遇到的阻力就巨大无比。且不说要拿他们开刀,你就是要公布一把他们的财产,他们也会拼命反对,到头来,你只能公开自己的财产,而他们的巨额财产将作为隐私被保护,永远难见天日。何况现在是剥夺他们的财产来源
他们要是不反对,他们还算是既得利益集团里的精英吗
于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人士都转换身份,成为造谣言,天天造孔斌的谣言,说他有这个污点,又做过那个缺德的事
有人把这些谣言抄录起来,送给孔斌看。但孔斌仍然不理
孔斌可以不理,可魏王却坐不住了。这些人本来都是他提拔重用的,现在孔斌上任不到两天,就把他们全部一撸到底。这些人天天跑到他的面前说孔斌的坏话。魏王本来分辨是非的能力就低得要命,听孔斌的坏话听多了,就觉得自己真的用错了人。于是,就把孔斌一把免掉。那些刚刚被孔斌搞下来的人又纷纷上台,狂欢不已。谁跟利益集团作对,谁没有好下场
孔斌没有了职务,但仍然没有离开魏国。他断言,不用二十年,这个天下就是秦国的天下了
不过有时魏王仍然请他来列席一些重大会议。他也一如既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他的见解也是一如既往地遭到那些人的强烈反对
那些人都抱着你反对我一分钟、我反对你一辈子的坚决态度跟他唱反调。看谁比谁狠
他们当然比孔斌狠
最后魏王的耳朵里基本都装着那些人的话,于是,当赵国被秦国猛扁的时候,他们在一旁幸灾乐祸——让赵国被扁得更猛烈些吧
这正是秦国所需要的。以前张仪为了破六国合纵,得天天制定连横政策,虽然玩得很刺激,但也很累,时时都担心人家的合纵真的让六国变成同志加兄弟,那秦国还有什么搞头?以前六国的君主虽然不怎么猛,但有时还能搞出一些金点子,团结起来,真的让秦国吃过不少苦头
现在秦国比以前强大多了,而六国比以前更弱了,更要命的是这些君主的能力也跟国力成正比、智商跟国力一样不断下降。虽然到处都还活跃着一批有合纵特长的人士,但合纵只是被挂在各国高层的嘴边,没有哪位君主再去执行了。像魏国这样,即使此前不缺“唇亡齿寒”故事的先例,而且大家都懂这个故事的寓意,但他们仍然笑呵呵地把这个故事当耳边风,不但笑看着邻国被扁得奄奄一息,而且还大声疾呼,秦国扁死他们是魏国之福啊
秦国此时,不但国力强盛,而且还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有利的大环境
秦王当然很高兴,他觉得范雎真好,范雎真有水平
范雎为他立了这么多功劳,他也该为范雎报一下仇了
秦昭襄王知道,范雎这辈子最恨的人就是那个魏齐。他打听到现在魏齐正躲在赵国那里,跟平原君混日子
秦昭襄王派人过去把平原君骗了一把,说秦昭襄王仰慕君侯的风采,很想跟君侯面谈一次
平原君这时脑子也乱了,觉得可以去跟秦王见一面,顺便让他对赵国好一点儿,于是就到咸阳去了
哪知,他才到咸阳,秦昭襄王就把他扣押起来,派人恶狠狠地对赵王说:“请你马上砍下魏齐的人头。我得不到魏齐的脑袋就不放你叔叔出关。你看是魏齐值钱还是你叔叔重要。
魏齐也是个机灵人士,知道自己再躲在平原君的家里,赵王肯定会砍下自己的脑袋,于是抢在前面跑去找虞卿,请虞同志救命
虞卿确实很够朋友。他接纳了气喘吁吁的魏齐。但他知道,躲在他的家里,仍然保不住魏齐的性命,于是,他把刚刚拿到的相印挂在那里,然后带着魏齐跑路了
那时跑路很容易,但落脚地却很难找
两人算来算去,还是跑到魏国吧,那是魏齐的祖国
两人来到魏国,一看形势也不很乐观, 于是又想通过信陵君逃到楚国
可是信陵君这时也不敢接收魏齐而得罪秦国,就是不跟魏齐见面
魏齐看到自己国家的兄弟都这样对待自己,就生气起来,觉得活着真的没有意思了,于是,就自己处理了自己
赵王派人去收了魏齐的脑袋,拿到秦国去换回平原君
平原君这才得以归国。这哥们儿心里很郁闷,自己堂堂战国四公子,算起来,价值居然只相当于一个死人的脑袋。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