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战争Ⅲ——诈败与诈降

面子战争Ⅲ——诈败与诈降 李密会不会被人抢了先,马上我们就知道了,还是继续说瓦岗军
柴孝和跟李密提议说要先取长安,这事儿其实并没有了结,柴孝和随后又跟李密建议,说既然老大不方便,那我们几个去看看动静,然后再行计较
李密同意了
柴孝和带了多少人准备入关呢?同志们冷静,几十个人。有人要说了,几十个人,塞牙缝都不够,能干啥去?这里就要跟大家谈一个比较玄的概念了——势
“势”是围棋术语,跟“空”(或者说“地”)相对。两个人下棋,最后定输赢,当然比的是谁的实空多,但是,在具体对弈的过程中,却不只是“空”那么简单,还有“势”。我们的聂卫平聂老爷子,官方钦封的棋圣,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势”与“空”的交换,几个交换之后,对方就云里雾里了,功力不够的,就被绕死在里头了。什么是“势”呢?简单说就是棋盘上的潜力,利用得好,能够帮助你更好的获得实空,利用的不好,那也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
如今柴孝和带几十个人准备入关,表面上是一无所有,但是,如果非说他有什么的话,就是“势”。这个“势”不是柴孝和的,而是李密的,是李密所率瓦岗军的,有了这个“势”,就可能会有“空”,简言之,会有“人”。果不其然,当柴孝和抵达陕县之后,“势”就转化为“空”了,一万余山贼,听说柴孝和是李密的钦差,而李密又是如今天下第一英雄,于是纷纷来归
但是,“势”这个东西是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柴孝和的命运,是跟李密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李密风光了,柴孝和跟着沾光,而李密一旦倒霉,柴孝和自然也要跟着倒霉。李密一开始“势”很盛,跟隋军连日作战,纵横东都,但是,很快“势”又转弱,先是李密在作战中被流矢所中,无奈卧病在床;而后越王杨侗又派段达、庞玉趁夜出击,攻击回洛仓西北,李密与裴仁基出战,大败而回,死伤大半;最后,好容易站稳脚跟的回洛仓又被隋军夺回,李密无奈重返洛口仓
李密吃了一大败仗,回洛仓得而复失,部众伤亡惨重,这个“势”自然就弱了;这个“势”一弱,关中那帮冲着他的名头去投奔柴孝和的山贼,又见风使舵,遁了;这柴孝和人马这么一散,自然也就只能灰溜溜回来了;最后,柴孝和好歹轻骑脱逃,但几十个人里也死了好几个
柴孝和此次尝试失败,而这意味着李密对于关中的尝试彻底结束。于是,我们马上就知道了,李渊父子就可以唱着歌哼着曲优哉游哉的去长安了
从这一刻开始,李密就已经注定了未来失败的命运
李密如今已经无暇西顾了,他已经彻底被卷入了对东都的纠缠,目标,依然还是得而复失的回洛仓
大业十四年六月,李密再度率军杀向东都,与隋军大战于平乐园——李密率领左翼的骑兵,右翼的步兵,中路的强弩兵,鼓噪而进,东都军大败,李密再度夺回回洛仓
这次,李密终于在回洛仓站稳了脚跟,而这,则引发了朝野震动。本来还懵懵懂懂的杨广同志,也终于脑子灵光了,意识到危机了,知道李密已经成为当前大敌了,于是决定集中兵力,围剿李密。大业十四年七月,杨广派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江、淮劲卒,将军王隆率领邛黄蛮,河北大使太常少卿韦霁、河南大使虎牙郎将王辩等各帅所领,同赴东都,共同合作,讨伐李密
被隋朝当成是主要敌人,这可以说是李密政治生涯的一个巅峰,但是,这个巅峰是好还是坏呢?只能说,在群雄逐鹿的大背景下,李密被隋军盯上,成为他们眼中的头号劲敌,这对李密而言,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事——他如今只是一个靶子,表面上风光,实际,只是为别人挡了子弹,尤其是,马上我们就知道,他为急速进兵长安的李渊父子挡了子弹。即便他被射到千疮百孔之后还不死,还能剩一口气,他也会发现,自己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大概就是形容李密如今的处境
当然,表面上,李密还是风光的,东都外围的三座粮仓,有两座已经被他握在了手里,最后的一座,只剩下黎阳仓了
李密对黎阳一定不陌生了,当然,可能不只是不陌生而已,而是刻骨铭心。就在这里,他的死党杨玄感,走上了武装暴动反对杨广的道路;也就在这里,他帮杨玄感出谋划策,一鸣惊人;但同样在这里,他此后的颠沛流离,如今的飞黄腾达,往后的落寞悲凉,都已经注定。黎阳,是决定了李密一生命运的地方
当然,这只是我一个后人的感慨而已,李密是来不及感慨的,形势比人强,夺取黎阳仓,很快就摆到了李密的议事日程前
大业十四年八月,河南、山东洪灾,本就灾情严重的两地,更是局势危殆,饿殍遍野,僵尸伏路;隋炀帝也下诏开仓济民,但是,黎阳的当地官吏,大概早把赈济的差事当成是肥缺了吧,赈济工作很不奏效,两地灾民,日死者以数万计。哪里有灾荒,哪里有饥民,哪里就有反抗的种子,徐世绩当时就建议李密:“天下大乱,本来就是因为饥荒,如果能拿下黎阳仓,我们就能彻底成就大事了!
目标——黎阳仓
过程一句话带过——李密派遣徐世绩率领麾下五千人从原武(河南省阳原县西南原武镇)北渡黄河,会同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叛将张升、清河叛将赵君德共同攻打黎阳仓,一战而克,随即占领。占领黎阳仓之后,李密下令开仓赈济,令饥民随取随食,旬月之间,李密军势大振,得众二十万
李密声威所向,各地无不披靡——武安、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相继投降李密。窦建德、硃粲等人亦派人前往归附李密…
当时有个神秘人物写信给李密进言,此人是泰山道士徐洪客,他认为:“大众久聚,恐米尽人散,师老厌战,难可成功……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徐洪客认为,应该趁着这当口还未“兵老师疲”的时候,就立即出兵,攻打江都,搞定杨广,以此号令天下
徐洪客的看法倒是挺有意思
民国时期的桂系老大李宗仁,当年出兵援助唐生智后,又跑到广东,游说国府要员发动北伐。当时跟蒋介石会谈的时候,李宗仁就极言立即北伐的重要性,其中有一条,就是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享福享惯了,很容易出现“兵老师疲”的情况——他还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杨希闵、刘震寰
李宗仁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后来国共北伐能成功,能推翻北洋政府,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兵锋甚锐。粤军第四军,桂军第七军,就是其中代表
因此,徐洪客的看法也有道理,趁热打铁确实是可取的,只是,到底该不该去江都,这需要讨论。以笔者而言,取不取江都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李密的对手,现如今已经不只是杨广一个了,不是搞定杨广就能搞定一切的
李密跟笔者的看法,可能比较类似,他倒是不觉得徐洪客的这个建议有多切中肯絮,但是,至少,徐洪客的建议还有其可取之处,因此——密壮其言,以书招之。只是呢,不知道为啥,徐洪客再也没了动静,也没人知道他在哪。所谓神秘人物,不外如是吧
现在来清点一下战场吧。洛阳城外的粮仓,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已经全都被李密占领了,东都已经岌岌可危了,因此,隋军也该动手了
在杨广诏令的人当中,王世充、韦霁、王辩都来了,还来了河内通守孟善谊、河阳郡尉独孤武都,唯一一个迟到或者说没到的,就是王隆了,但是,差不多也够了,杨侗将援军和东都军合兵一处,将近十万多人,然后令王世充节度
战场——洛口,战壕——洛水,交战双方:李密、王世充
主动出击的是王世充。次年二月底,王世充夜渡洛水,在黑石扎营,次日,分兵守营,而自己去率精兵出击洛北
当王世充突然出现在洛北的时候,大概瓦岗军是吃了一惊的,没有想到王世充会这么快;但是已经来不及吃惊了,对手上门了,那就只能迎战了。李密亲自率军渡洛水,与王世充接战,但是事出仓促,李密大败,柴孝和溺死
于是,王世充赢了,李密输了?当然没那么简单,李密虽然大败,但是,还是想出了败中求胜的招数。当时李密兵败后,兵分两路,李密亲率精锐渡洛南,而其余大部则东走月城。王世充当然只能追一支部队,忙里忙慌的,当然也看不出李密在哪里,就拣软柿子捏吧,于是,王世充去追击东走月城的那支部队
有人要问了,这不过以小败换大败、保条命的路数,怎么能算败中求胜呢?不要急,很快李密就要图穷匕见了。李密率精锐渡洛南,是干什么去呢?当然不是逃命去,而是反击去!李密兵分两路,引开了王世充之后,就率部直杀黑石——没错,王世充屯兵的老巢!王世充那些手下,一看李密气势汹汹奔着老巢就来了,当时就慌了,慌到什么地步?一天之内,举了六次烽火。同志们,当年长孙晟忽悠启民可汗的时候,也只是四面举烽哦
当时王世充正在月城呢,正想着围歼了李密的残部呢,结果,黑石方向举了烽火,而且,不是一次,是两次,三次,四次,五次,他妈的——六次!王世充知道,这他妈可是麻烦大了,老巢要是被李密端了,自己也不用混了,于是,也管不上围城了,赶紧回师,救援去啊。王世充回师救援,当然早在李密的计算之内,这场败仗当然无论如何是躲不过去了,于是李密大胜,斩首两千余级
一个人,在吃了败仗的情况下,居然能够谋划到这种地步,居然还能够用如此巧妙的手段败中求胜,除了说李密是天才,实在没有更合适的词汇了
王世充和李密,这是隋唐之际的一对老对手,这是他们第一次照面,以后,他们的恩怨纠结,就再也没有断过,枭雄与英雄的较量,拉开帷幕了
王世充虽然被李密反败为胜,但是,只伤亡了两千多人,还算过得去,没有伤元气。然而,不管怎么说,跟江南义军作战从无失手的王世充,已经意识到,他面对的这个对手,可不是他从前碰到的那些泥腿子,他得放聪明点,至少也得谨慎点了。于是,此败之后,王世充就学乖了,再也不主动出击了
王世充本以为,自己吃了这么一败仗,就算不被免职,大概也要受些处分了,但是,他碰到的顶头上司是越王杨侗
杨侗当时很小,他是杨广的孙子,长得非常英俊,而且个性跟爷爷也截然相反,非常宽厚。大家想必还记得,当日仓城一战,刘长恭同志贪功冒进,一心想着“温酒斩华雄”,结果被李密打了个稀里哗啦,把弟兄们全丢了,自己一个人灰溜溜逃回来的故事吧,败得比王世充这次是惨多了。要照着一般人的心思,你这差没连底裤都输了,还敢回来见我?自行了断吧!但是杨侗怎么办的呢?这孩子真是宅心仁厚,那是温言抚慰啊,根本没治刘长恭的罪
如今王世充嘛,其实比刘长恭强多了,这种败仗,都不叫败仗,所以,宽厚仁爱的杨侗,当时派了人,去慰劳王世充,就跟王世充打的是胜仗一样。同志们,王世充这个人,老实说名声不太好,我也觉着他名声不好,但是,他也有可爱的时候,比如这次。王世充一看,自己吃了败仗,杨侗不怪罪也罢了,居然还来慰劳,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情何以堪
王世充觉得情何以堪之后,面子也挂不住,也不想窝窝囊囊的守下去了,他娘的,不干翻李密,他王世充以后还混不混?于是,当即派人去下战书,告诉李密,他娘的,老子王世充也不是怂包软蛋,咱就堂堂正正结结实实来一场,决个胜负,也省得老子被人耻笑
于是,接下来,李密PK王世充,第二战
这次的战壕,变成了石子河。双方据河列阵,李密布军南北长达十余里,阵仗还是很大的。于是开战
翟让先上——基本上每次都是翟让先上,当炮灰习惯了;当然了,翟让每次先上都是一个结果——输。这次也没什么例外的,王世充也不是好惹的,翟让又输了,当然了,输多了也习惯了,退呗
翟让一退,王世充想着是来报仇的,于是就追,然后就追出了问题。啥问题呢?因为翟让的输,这是计划中的,他的退,也是计划中的,不输不退,那才叫奇怪;翟让输和退,很自然,自然到王世充这种久经战阵的老狐狸都认为没猫腻,结果吃瘪吃大了。王伯当、裴仁基,瓦岗寨中的真正战将,突然从旁横断其后,李密又率中军纵击,这王世充,咔咔咔,被截为三段,大家说,这还不输,不就见鬼了吗?毫无悬念,王世充再次大败,被迫西逃
王世充本来是想找回场子的,但是,事实证明,找场子这个事儿,得谨慎,得周密,不能冲动,王世充就冲动了,冲动是魔鬼啊
李密又赢了,大家伙都挺爽,只有一个人不怎么爽。谁呢?翟让!翟让之所以不爽,道理很简单,仗打赢了,但跟他关系不大——他是输的了,他也想找回场子啊,要不然以后在瓦岗军,还怎么混?他想追,一鼓作气,把王世充老巢一块端了。但是,李密不同意,说天晚了,咱回吧,以后有的是机会;这大晚上的,还不如回去睡觉,明天请大伙美美的吃一顿。翟让没辙,那就回了
次日的这场宴,就是传说中的鸿门宴
晁盖和宋江的故事,终于要有个了结了。
瓦岗风云Ⅷ——“宋江”诛“晁盖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闹内讧可说是屡见不鲜
内讧从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起义)就开始了,揭开序幕的是陈胜部将武臣在赵地称王,而后,韩广在燕地称王,周市拥立魏王咎,田臧诛杀吴广,秦嘉拥立楚王景驹,如此种种,起义军终分崩离析
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也不免俗,光武帝刘秀的胞兄刘縯,就在权力斗争中被更始帝刘玄所杀,实力不逮的刘秀除了晚上默默哭泣、泪湿枕席之外,竟也只能虚与委蛇,以待来日
唐末的王仙芝黄巢起义,双方也不免在降唐与否的问题上颇多龃龉,黄巢甚至怒殴王仙芝,致使其头破血流
元末的天完红巾起义,先有倪文俊谋刺徐寿辉,又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陈友谅诛杀倪文俊,再有陈友谅除去徐寿辉,政治风波一浪高过一浪
当然,最严重的事故来自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先是东王杨秀清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后有北王韦昌辉千里勤王,诛杀东王;而后天王洪秀全先发制人,除去北王;最后翼王石达开难忍猜忌,分道扬镳;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就此急转直下,走上下坡,直至灭亡
我们的瓦岗起义,当然也不能特立独行
翟让的情况我们已经说了很多了,非要给他一个评价的话——好人;大好人
翟让的情形,我们说了,跟《水浒》中晁盖很相似。而晁盖晁宝正,在江湖上也是成名的英雄,乐善好施,侠义心肠,义薄云天,然而,饶是如此,晁宝正还有一点跟翟让有明显的差距——肚量
晁盖这个人,他的肚量虽说比被林冲火并掉的王伦好得多,但是,也就仅此而已——在根本性的问题上,比如谁当老大的问题上,他就没那么大气了
宋江刚上山的时候,晁盖也曾礼貌性的推宋江当老大——当然了,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客套,宋江也不傻,久经了世故的人,上不了当
而当宋江真的逐渐在梁山经营起自己的势力,各方英雄纷纷慕名来投,替天行道的大旗在江湖威名四震,而宋江的影响力一日日盖过晁盖之后,晁盖心里却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横竖不是滋味。晁盖的不是滋味,在他被史文恭射杀后立下的遗嘱中能看出来,眼瞅着宋江已经是山寨当仁不让的老大,晁盖却死活不送这个顺水人情,反而提出了一个“谁生擒史文恭,谁做老大”的无理要求
我不知道宋江得知这个遗嘱时是什么心态,这要是我,准在心里头怒骂诅咒晁盖一万遍了——这死鬼,让你万世不得超生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晁盖跟宋江的政见有分歧,晁盖不同意宋江归顺朝廷的做法。要我说,这基本扯淡,宋江想归顺朝廷,至少说明他有远景规划,他还知道为弟兄们谋个长远的福祉,而晁盖呢?晁盖就是过一天算一天,吃了这顿不想下顿的主儿;宋江还算有政见,他自己有任何政见吗
相比较“义薄云天”的晁宝正,翟让同志,那可真是“大度能容”的标杆了。就说他把瓦岗军的老大位置让给李密,这就不是一般人能该做到的
翟让对老大问题的处理方式,说实在的,比晁盖是要强多了,但是,处理方式好,却不代表能够得到更好的结局——因为,到了这份上,让贤不让贤,早就不是翟让一个人的事儿了,而是跟着他鞍前马后混了四五年的全体兄弟的事儿了,再说明白点,这就是翟让集团的事儿了
相比较势力庞大的宋江集团(梁山好汉中,除了劫生辰纲的几个,其他大部分人都是看宋江的面子上的梁山),晁盖集团那几号人掀不起什么风浪(晁盖集团是以劫生辰纲的那几个人为骨干的,分别是吴用、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刘唐、白胜这几个,这里头,最重要的吴用还跟宋江关系暧昧,以此,晁盖集团的弱势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矛盾一直没有公开化;但是,翟让集团和李密集团,实力就没这么大差距了
翟让集团或许一开始意见还不算大,毕竟李密到来之后,瓦岗军这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也看在眼里,从内心来讲,也认可李密的能力,但是,这个世界上,一旦跟“利”挂上钩,这人有时候就会丧失理智
现在,瓦岗军一日日红火起来,以前万把人小打小闹干点剪径劫道的买卖,现在占着荥阳,又夺洛口仓、回洛仓和黎阳仓,新近跟隋军交战,也屡战屡胜,眼瞅着东都不日将下,瓦岗军前景一片光明;蛋糕做大了,翟让集团有意见了
先是翟让有个亲信,叫做王儒信的,他劝翟让自己当大冢宰。啥叫大冢宰呢?这是《周礼》中的一个官儿,后来北周也有这个官儿,总之就是各部各官的头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西魏八柱国中的老大宇文泰同志,就是大冢宰。大冢宰这个官儿,一般都是功高震主的权臣操纵权柄架空皇帝,为自己或者子孙篡位做准备的一个过渡性职务,跟摄政王差不多意思
现在这个王儒信让翟让当大冢宰,意思很明确了,你老大已经让出去,一时也不好收回来,所以,眼下的办法,就是要把权收回来,架空李密
结果翟让什么态度呢?不同意
然后又是翟让的哥哥翟弘。翟弘这个人,粗人,蠢人,他是这么跟翟让说的:“天子汝当自为,奈何与人!汝不为者,我当为之!”瞧,山寨老大可以让,但皇帝天子是随便能让的吗?你想让,我还不想让呢!话糙理不糙
翟让啥态度呢?大笑,认为这哥哥太好玩了,但不以为意
当然,我估计这俩只是代表,是属于敢把话撩明的;那些心里这么想但嘴里不敢这么说的,我估计也不在少数。因此,瓦岗军眼下是暗流涌动,一股拥立翟让、废黜李密的力量,正在逐渐集结起来
讽刺的是,这情况还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翟让本人倒是铁了心不当老大,觉着现在这么着挺省心,日子也过得不错,何必找那晦气呢
瓦岗军风平浪静之下,暗流涌动,这股暗流,李密也已经察觉到了,比如说,翟弘劝翟让自己当皇帝,这事儿就让李密给知道了
李密是怎么想的呢?我估计,其实李密也知道翟让这人不错,否则不能让他当老大,但是,李密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说得准的事儿
因为,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翟让和李密的问题了,再说一遍,这是翟让集团和李密集团的问题。就算翟让能在手下的轮番劝说下铁了心不改念头,也难保他的手下不经他的同意,来个先斩后奏
历史上有没有这种情况呢?当然有。东汉末年董卓拥立汉献帝,老实说,汉献帝真想把他哥的权给篡了吗?真的想取而代之吗?未见得。汉献帝刘协和他的哥哥刘辨,共同经历了十常侍之乱,一起颠沛流离,流落民间,这种患难与共的经历,让兄弟二人的关系比之一般皇家兄弟,要深得多。刘协很大可能不想取代刘辨,但是,事情已经由不得刘协了
翟让,说白了,可能只是“保翟派”和“反密派”的一面招牌,他们需要的是招牌的价值,而不是你这个人的价值。历史上很多废太子不得善终,说白了,不是因为皇帝怕你这个人,而是怕你这面招牌
因为这个道理,李密想必是有猜忌之心了
在这种情况下,翟让应该怎么办呢?六个字——夹着尾巴做人
翟让现在的位置太尴尬了,某天,他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莫名其妙陷入了一个政治漩涡,而他此前毫无察觉,他随时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枪使,而到最后,他可能就成了李密炮口下的炮灰。这种情况下,不能走错一步,踏空一脚,否则,极有可能万劫不复
可惜的是,翟让这是个粗人,他为人光明磊落,这不假,他做人大肚能容,这也不假,他唯独缺的一点——政治敏感度
翟让没有任何政治敏感度,他太低估了自己位置的尴尬性,他没有任何要“夹着尾巴做人”的意思,反而,他继续我行我素
翟让这个人,从做人的角度来说,要说有什么不好,一个字——贪
当然,贪,对于做人来说,是个缺点,但在政治上,未必是个缺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贪”就意味着名声不好,意味着胸无大志,对于这样的人,老大反而不会太在意,甚至会很放心——清朝的乾隆之所以对和珅睁一眼闭一眼,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甚至,历史上还有人以“贪”来“自坚”的
战国末年,王翦将军举秦国全国之力,率六十万大军伐楚。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异心,不可能造反,为了给自己的疲兵计创造机会,在出征前,王翦三番五次跟秦始皇讨要封赏,在别的大臣眼里,王翦这简直就是贪得无厌了
有人问王翦,说你这干啥呢?过了啊
王翦是这么回答的:“不是这样滴。秦王这个人,性情暴戾,而不相信人,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都给了我,我要是不多弄点田宅,表明我没有异心,难道还等着秦王一心我造反么?
王翦说的对不对呢?看他第一次跟秦始皇讨要封赏时,秦始皇的反应就知道了,当时秦始皇是大笑了的,可见不以为忤,反以为喜
后来咱知道,王翦亡楚,采用的战术就是一个字——拖,拖了整整一年,在这一年里,秦军一动不动,要不是王翦此前打了预防针,让秦王明白他的胃口只是田宅,而不是天下,王翦这日子能好过么
后来汉初的萧何也用这个方式打消刘邦对他的疑虑,语在《史记·萧相国世家》,大家不妨一读
有人要说了,那翟让不想当老大的话,有个“贪”字不挺好吗?不正好让李密放心吗?这话是没错,但是,问题在于,翟让不仅仅只有个“贪”,他还有个“暴”,这俩字加一起,问题大条了
翟让贪起来,是六亲不认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谁挡了他的财路,他就敢对谁不客气的。有这么三件事
第一件事,当时有个人叫崔世枢的总管,大概是管钱的,刚来投奔李密的时候,翟让就把他逮了,意思是,先把钱拿出来,否则不客气。这位崔世枢没见过这样活土匪的,当时想不给,差没被上刑
第二件事,李密府上有个做文秘工作的,叫做刑义期,有次翟让就找他来赌博,结果这位刑义期拖拖拉拉的,估计也是去晚了,结果怎么着?被打了八十大板,整个人都差没被打死
第三件事,房彦藻大家都很熟了,有次翟让就找房彦藻:“君前破汝南,大得宝货,独与魏公,全不与我!魏公我之所立,事未可知。”前面一句话,没问题,我估计房彦藻跟李密那么一说,李密一准给他了。但是,后一句话要了命了,“魏公我之所立,事未可知”,这是要造反吗?当然,咱知道,其实翟让就是随口那么一说,摆资格,让房彦藻聪明点,其实真没造反的意思
房彦藻这事儿成为了导火索。房彦藻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李密,旁边还有个人叫郑颋的,添油加醋,说翟让此人“贪愎不仁”,还说他有“无君之心”,所以,要求李密同志“早图之”
李密当时没下决心,怕瓦岗军闹出如此内乱,影响太坏,不利于招贤纳士
然后这位郑颋回答:“毒蛇咬了手,壮士会把手腕砍断,为什么?因为他所要保住的是性命,这比一双手重要的多!如果让翟让得了志,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李密认为,是该下手了,不下手来不及了
就在李密第二次击败王世充的次日,李密就找来了翟让,说要开庆功宴。翟让昨日刚吃了败仗,心里正不爽,听说李密找他喝酒,想必是要安慰他,也不觉得有啥问题,去了
屋里的情况大概是:翟让和他哥翟弘及翟弘的儿子司徒府长史翟摩侯一起来见李密,李密就跟翟让、翟弘、裴仁基、郝孝德坐在一起,单雄信等人站着侍宴,房彦藻、郑颋两个人则一边走来走去
然后,李密就说了:“几天一块喝酒,要这么多人干啥,留几个人就行了。”说完,李密的部下,裴仁基和郝孝德几个都退下了。但是,翟让的跟班还在
然后房彦藻就说了:“今天高兴,天又冷,跟着翟老大的几个人,也去喝点酒,热热身。
翟让也没防备,觉着让老兄和侄子喝去呗,大冷天的
然后,屋里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李密,一个翟让,还有一个拿大刀侍立着的,叫做蔡建德——李密的人
于是机会就来了。喝了一半,李密拿出一副良弓,说最近刚缴获的,想送给翟哥,请翟哥拉弓试试。翟让一看,是副好弓,那就试试?然后出事了——翟让刚刚把弓拉满,蔡建德就出现了在翟让的背后,拿着大刀砍了一下,翟让顿时跌到了窗前,大声吼叫,生如黄牛……随后,翟弘、翟摩侯和方儒信均被诛杀
宋江晁盖的故事终于终结了
这个结局于后人而言,当然是会唏嘘不已,或者,还有人会说李密忘恩负义,不厚道,但是,在政治上,又有什么厚道呢?这,就是命吧,政客的宿命
当然了,此事还有后续。毕竟李密这事儿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翟让集团和李密集团的大火并,如何解决善后,这才是考验李密的时候
当时徐世绩听到兵变后,就逃了出去,被门人砍到了脖子,受了伤,还是王伯当厉言喝止;单雄信则频频磕头,李密就放了他。兵变之后,当时军中大乱,手下人都不知道李密这是怎么回事。还是李密出来发言,要求各位冷静,一人做事一人当,诛杀翟让,是因为他贪暴不仁,跟其他人无关
然后,李密把被砍伤了脖子的徐世绩叫回到他的营帐,亲自为他疗伤敷药。当时,翟让大营一片惊扰,正要离散,李密让单雄信前去宣慰,不久后,李密自己独自一个人骑着马进入了翟营,一一对将士进行抚慰。而后让徐世绩、单雄信和王伯当统领翟让的部队,终于安定了翟让大营
自此,一场潜在的动荡被李密消弭于无形。由于翟让和其他被杀的几个人,各有各的不好,翟让残忍,他的侄子摩侯猜忌,王儒信贪纵,所以,这些人死后,军中并没有丝毫怜惜之意,或许还有人默默拍手称快;但是,这只是正面因素,负面因素是,从这一刻起,瓦岗军就不再是铁板一块了,诸将有自疑之心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其实李密对徐世绩等人,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信任了
李密干净利落的处理完问题后,最失望的,莫过于跟他对峙的王世充。王世充当时还指着翟让跟李密内讧,他坐收渔利呢,听说李密快刀斩乱麻,他失望之余,不禁感慨:“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固不可测也!
然而,不管李密处理内乱处理的有多么妥帖,内乱始终是内乱,就在瓦岗军内讧的同时,他的主要对手,李渊,已经捷足先登,占得了隋末的战略先机。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