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之主

励精之主 杨谅有没有听取裴文安的建议呢?答案是,听了。听了之后,他做出的安排是——派遣所署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出发,攻击河阳;大将军綦良从滏口出发,攻击黎阳;大将军刘建从井陉出发,攻略燕、赵;柱国乔钟葵从雁门出发,任命裴文安为柱国,与柱国纥单贵、王聃等发兵直指京师
有人说杨谅不是挺靠谱的吗?好吧,我想说的是,杨谅之所以听取了裴文安的建议,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弄懂了裴文安建议的战略意义,而只是单纯觉得裴文安那段话很合心意——“旬月之间,事可定矣”,还能比这更爽吗
接下来,杨谅先派了几百个骑兵出去,这帮骑兵呢,脸上都带着幂(隋朝的制度,宫人骑马的都带面巾遮蔽脸部,这种面巾称为“幂”),看城门的一看,这不是宫里来的吗?这帮人再一想,自己几个脑袋?敢得罪宫里人吗?麻溜的,放行啊。于是这帮骑兵大摇大摆的进了蒲州城,而城内也有些不安定分子跟着乱腾起来,然后呢,蒲州刺史丘和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貌似好像不对头啊,赶紧翻墙而出,先撤为妙,连个紧急会议都没来得及开
老大一溜烟的溜回了长安,底下人都被蒙在鼓里,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呢,于是——蒲州长史勃海高义明、司马北平荣毘皆被造反派给抓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就说明,裴文安的速战速决是有道理的。道理在于,杨谅虽然已经喊出了清君侧的口号,但是,由于当时没有电报、电话、手机以及网络这样的通讯手段,信息传播慢,大部分地方还对此事浑然不觉呢。因此,他正可以趁着这个时机,神不知鬼不觉的逼向长安
杨谅尝到了甜头,接下来他要怎么做呢?那可真是无敌了,跌碎了一地眼镜啊;眼看着裴文安方案对头,正宜马不停蹄长驱直进之时,杨谅表示,裴将军,你的方案是对的,但是你回来吧
当时裴文安正带着人马火速杀向蒲津呢,就在距离蒲津百余里的时候,命令下来,说要他回去。我估计啊,这裴文安接到命令后必然是一头雾水,想破头皮也不知道杨谅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大啊,您在搞啥呢?但是,老大就是老大,不管命令有多么无厘头,该听还是得听,这裴文安兴冲冲的出发,这次只能灰溜溜的回来了
回来之后,裴文安压抑不住内心的极度不解,就去问杨谅:“兵机诡速,本欲出其不意。王既不行,文安又返,使彼计成,大事去矣。
不要说裴文安不解,就是咱过了几千年,估计也解不了。杨谅啥反应呢?杨谅的反应是——没反应。杨谅什么话都没说,不解释,笑而不语,牛逼吧
我看,杨谅这不叫牛逼,这叫装逼。所以,为什么杨坚看低这个儿子,认为这小子就算要造反,也会被杨广轻松搞定?就因为这个儿子,既没有谋,也没有断,压根就没个主意,想一出就是一出。《三国演义》里曹操跟刘备煮酒论英雄,谈到袁绍,曹操说他“好谋无断”,没啥大出息。一个“好谋无断”的人都在政坛混不了,更何况是个“无谋无断”的呢?所以,杨谅真对得起他爹的看不起
杨谅觉得攻取个蒲州就很满意了,不能再轻举妄动了,必须稳扎稳打了,于是派手下各守城池,于是,瞬息之间,战略主动转为战略被动
战略被动的意思是,一方面,疾风暴雨的攻势就此搁浅,朝廷的抵抗开始加强,另一方面,在顶住了三板斧之后,朝廷开始反扑
抵抗加强的代表人物是代州总管李景——先是杨谅的部将刘暠被他斩杀,然后是带着数万精兵前来攻城的乔钟葵屡战屡败
其实吧,李景身边也没多少人,至少比起乔钟葵的数万精兵来说,他是绝对劣势——几千人。乔钟葵的攻势很猛,李景的城池防御工事也不坚固,但是,李景有两个优点,一是会用人——手下三员大将,冯孝慈、吕玉善战,莫陈乂多谋,而李景则推诚用之,不予掣肘,只是适当时候出来发表一下讲话,鼓舞一下士气而已;二是强硬——工事不坚固,人员不齐整,没关系,士卒且战且筑,殊死搏斗,就是死也多拉几个垫背;因此,这乔钟葵绝对优势下围攻了多次,但是屡战屡败,毫无进益
反扑的代表人物——老将杨素
杨谅的口号——诛杨素;很好,如他所愿,杨素来了,而且是作为主将。那么,究竟是谁搞定谁呢?杨素表示信心满满,在出征前,他就跟杨广那边定下了破敌期限,指明,XX日吾将OO,你们等着看好戏吧
杨素的第一个目标——蒲州
蒲州是自古战略要地,是黄河的古渡口,地形险要,当日楚汉之争的时候,韩信独自领兵的第一仗,就是要攻取蒲津关。韩信当时用的计策,叫做疑兵计,先摆下阵势告诉对手,我要从这儿过来,你们做好准备,实际则让另一部分人从别地儿出发,神不知鬼不觉的偷偷渡河。韩信为什么要用疑兵计呢?因为,蒲州不是块好打的地方,隔着黄河呢,要是硬来,对方占据地形优势,你一准儿讨不着好。因此,硬来不行,只能智取
蒲州必须智取,那杨素准备怎么办呢?杨素的办法两个字概括——偷袭
杨素购买了几百条商船,然后让五千轻骑上船渡河,船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草——什么用呢?起到静音的效果;然后,趁着大晚上,黑灯瞎火的,对手也不防备,偷偷摸摸的渡河。到了次日早上,杨素的骑兵已经神不知鬼不觉的渡了河,于是立即发动攻势。守城的二位,王聃和纥单贵,一看这他妈神兵天降啊,手足无措,慌了,连抵抗意志都没了,纷纷表示,杨将军别介,咱好好谈,我们降。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杨素不战而定蒲州
怎么样?杨素有一套吧?什么叫名将?这他妈就叫名将
捷报传来,杨广一看,杨将军可以嘛,说几天就是几天,不愧是名将,得了,任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全权负责平叛事宜
瞬息之间,这杨谅起兵之初仅有的那点战果就烟消云散了,造反前途那是一片灰暗,根据我们此前的判断,马上人心就要散咯
杨谅有个妃子姓豆卢,豆卢妃有个哥哥豆卢毓,在杨谅手底下当差。按说嘛,亲不亲也是一家人,豆卢毓理应是要跟杨谅穿一条裤子的,但是,情况很不妙,这位大舅子根本不同意杨谅造反,一开始还准备偷偷逃回长安的,后来一想,算了,留下,虚以委蛇,等个机会,给丫来个釜底抽薪
(豆卢氏本是鲜卑慕容的一支,后在魏太和(477-499年)初,后燕慕容苌投降北魏,他的家族便被赐姓为豆卢,这个姓氏在鲜卑语中,是归顺的意思。在北魏,豆卢氏是昌黎徙河的一个大族,极具影响力,后来杨坚篡政,豆卢氏就是重要的支持者。豆卢毓的父亲豆卢绩,在尉迟炯作乱后,带兵参与了对王谦的征讨,而后还“镇压”了高阿那肱的叛乱。
豆卢毓有个哥哥叫做豆卢贤,当时是显州刺史,此兄就给杨广上了个折子,表示,我那个弟弟,豆卢毓,志气高洁,绝对是有操守的,现在估计也是为敌所迫,勉强从之,因此,皇上如果信得过,我那弟弟可以当内应,到时候里应外合,一准儿把反贼杨谅给摆平咯。杨广一听,有个内应不挺好吗?能省多大事儿?于是就同意了。然后豆卢贤就派人去了豆卢毓那儿,开始秘密联系起来
杨谅这哥们,情报工作很糟,自己大舅子都准备拆自己台脚了,他还被蒙在鼓里,啥都不知道,甚至自己准备前往介州时,还让豆卢毓负责守城,这不是情等着倒霉呢吗?当然,安排留守的不只是豆卢毓,还有个叫属硃涛的,这位豆卢毓就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属硃涛归顺朝廷;结果咧,属硃涛不买账,于是豆卢毓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斩了再说。然后豆卢毓又从狱中释放了一个叫皇甫诞的家伙,这家伙曾经在杨谅造反之初劝过他,结果杨谅大怒之下将其打入大牢,于是,两个人一合计,闭城坚守,抵御杨谅
可惜的是,情报工作差的,不只是杨谅,豆卢毓也没好哪去,计划还没定呢,走漏了风声,于是就有人去通报了杨谅。这杨谅得知后院起火,不觉大惊失色,赶紧回师救援。结果好玩的事儿来了;豆卢毓指着杨谅说,这小子是反贼,底下人不知虚实,唯唯而应。杨谅率军攻打南门,结果守门的将领不认识杨谅,不知道是老大,还以为是什么闲杂人等呢,于是矢如雨下,把杨谅给射的狼狈万分,无奈转移到了西门。到了西门,总算守城将领认出来了,这不老大吗?大水冲了龙王庙了,乖乖不得了,还不麻溜的放行?于是乎,杨谅终于进城了,豆卢毓和皇甫诞也倒霉了,但是,乐子也闹得挺大了
朋友们,这事儿乐子在哪呢?乐子就在,这明明是杨谅的大本营啊,怎的还有这么多人不认识杨谅呢?大家想,杨谅这成天的,都干啥玩意去了?就这德行,有可能造反成功吗
好了,且不吐槽了;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战局吧
在杨谅派出去的将领中,裴文安被他莫名其妙的召回;王聃和纥单贵投降杨素;乔钟葵数万大军跟代州总管李景数千人马杀了个难分难解,到现在没有进展;剩下的人当中,还包括余公理、綦良和刘建
先说大将军綦良吧,名号挺响亮,实际酒囊饭袋一个,先去攻慈州,被慈州刺史上官政打退;又去攻相州,又被薛胄打退;最后闹了半天,才发现自己的原定目标是黎州¬——这不坑爹吗?于是赶紧自淦口攻黎州,好歹保了个本
然后是余公理。余公理倒是进展还不错,但是,等待他的对手是史祥——余公理在北岸,史祥在南岸,二人隔河相望
史祥是隋朝的名将,曾追随王世积以水军攻陈,后又随杨广率军击退突厥,仁寿年间屯兵弘化,抵御突厥,不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都对他信用有加
杨广当太子的时候,曾经给他写了封信,前面几句是:“将军总戎塞表,胡虏清尘,秣马休兵,犹事校猎,足使李广惭勇,魏尚愧能,冠彼二贤,独在吾子。昔余滥举,推毂治兵,振皇灵于塞外,驱犬羊乎大漠。……将军英图不世,猛气无前,但物不遂心,俛从事。……
杨广的这封信文采很好,大概的意思,就是夸史祥有能耐,还说连李广和魏尚(汉文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都不如他,当然,夸张是夸张了些,但是,能跟李广和魏尚相提并论,也足以说明史祥不是泛泛之辈
余公理碰上了史祥这样久经战阵的名将,倒霉是一定的了,问题只在于,会以何种方式倒霉。当然,史祥其实也看不上余公理,战前就跟手下说了:“余公理轻而无谋,恃众而骄,不足破也。”然后史祥就率军开往下游,余公理听说后,也引兵来战,双方在须水交战。结果,还没等余公理的部队完成战略展开,史祥的军队就猛虎出匣一般扑了过去,结果不消说,余公理所部溃不成军
于是史祥趁胜追击,又跟綦良交战于黎阳,綦良军慑于威势,不战而溃
如此这般,杨谅派出去的将领中,现如今居然只剩下了刘建一人,当然,他的失败也是只在早晚了
为了对付刘建,杨广准备征发幽州兵马,但是,杨广怀疑,幽州总管窦抗可能跟杨谅有勾搭,所以,想换个人指挥幽州军马
这位窦抗也是世家子弟,他爹叫窦荣定,原是北周大将,跟杨坚是发小,光屁股一块长大的,后来娶了杨坚的姐姐为妻,而窦抗呢,大概就是这位长公主的长子。窦抗据说是个帅哥,脑子也蛮好使,又跟隋朝皇室有这样的血脉之亲,所以也就备受恩宠,据《隋书》所说,父卒之后,恩遇弥隆,所赐钱帛金宝,亦以巨万。但是,杨谅造反之后,大概这哥们态度有些暧昧,没有能及时表忠心,所以杨广就觉着这小子可能有猫腻,就想换马
于是杨广就去问杨素,说你看有没有合适的啊。杨素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叫做李子雄。大家注意啊,这位李子雄可不是《英雄本色》里的那个大反派大哥成,他是位历史人物。这位李子雄是个战将,少有大志,二十岁的时候就跟着周武帝讨平了北齐,而后又参加了讨伐尉迟迥的战役,在灭陈之战中也有不俗的表现,可以说是个久历阵仗的大将。但是呢,大家也知道,隋文帝这个人,对待功臣向来不算厚道,仁寿年间,也就是隋文帝晚年的时候,李子雄就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免了官,杨素推荐他的时候,李子雄正赋闲在家
既然是杨素推荐的,自然是靠谱的,杨广也是认可的,于是任其为上将军,拜为廉州刺史。为什么是廉州刺史而不是幽州刺史呢?一会咱就知道了
于是李子雄就奉命出发了,到了幽州,就地招募士卒,人也不多,一千多人。按说李子雄新官上任,刚到了幽州,这窦抗也该出来见见面,请请客,尽尽地主之谊了,但是呢,窦抗仗着自己是皇家血脉,那叫一个瞧不上李子雄啊,压根就没理他。窦抗不理他,李子雄也只能说有圣旨在身,让窦抗出来接旨了。窦抗倒是有警觉性,你一个廉州刺史,莫名其妙跑到我幽州地盘来招兵买马,有猫腻啊,于是,犹豫了两天,最后才带着两千骑兵过去了,想着这就万无一失了。有没有万无一失呢?答案是没有。李子雄设下了伏兵,轻松就把窦抗给逮了
好吧,我们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朝廷的这个计策,叫做假途灭虢之计,先假装这事儿跟窦抗没关系,让他松懈,李子雄也假装只是路过幽州,然后,逮个空,把窦抗逮了,免得大费周章。当然,窦抗的斗争经验很丰富,预料到了可能会出事,只是呢,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子雄居然会用伏兵对付他
看得出来,杨素的推荐是靠谱的,李子雄是有本事的。在活捉了窦抗后,李子雄征发幽州兵马三万,进至井陉,要跟杨谅部将刘建遭遇了
井陉也是自古战略要道,地形狭窄,当日楚汉之争的时候,韩信在此写下了背水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神奇。如今刘建呢,也正在攻打此地,只是进展实在不顺,雷声大雨点小,围是围住了,但没有攻下。于是这李子雄一来,围攻井陉的刘建,反成了夹心饼干,双方在抱犊山恶战,刘建终被击退
随着刘建的失败,最后一个还没败的杨谅部将,就只剩下了围着李景狂殴,点数挣了不少,但没有一次KO的乔钟葵
李景用数千人马抵抗了乔钟葵数万兵马的狂攻将近一个月,可以说是可歌可泣,朝廷也知道李景快坚持不住了,于是诏命朔州刺史杨义臣前往救援
杨义臣手里头步兵骑兵加一块,两万人马,面对数万精兵的乔钟葵,没有优势,杨义臣也觉得自己没有优势,所以,硬来不行,那就智取。杨义臣是怎么干的呢?七个字——人口不足牲口补
杨义臣弄来了几千头牛驴,让几百个人,每人拿一面鼓,将这几千头牲口赶到涧谷间设下埋伏。然后杨义臣就带着兵马跟乔钟葵交战,战事刚启动,双方刚较上劲,这几百个士兵就敲锣打鼓把牲口赶了出来,一时之间尘土飞扬,声势喧天,乔钟葵的部队一看这阵势,也闹不清虚实,只当是他们上了当中了计,杨义臣有埋伏呢,于是赶紧三十六计走为上——撤!乔钟葵部队这一乱一撤,正好让杨义臣逮着了机会,于是率军掩杀,一路纵击,大破敌军
如此这般,杨谅手里头所有在外攻城略地的部将都吃了败仗,战略进攻就此划上句号,被迫进入战略防御;只是,还防得了吗
唱主角的,当然还是杨素。晋州、吕州和绛州,都是杨谅的地盘,杨素也不较劲,每州外围留两千人——干什么用呢?牵制用。杨素就告诉你,你们好好待着,别动,只要你敢动,我这两千人就能取了你的城。所以,这三个州,就被杨素的六千兵马给绊住了,自顾且不暇,遑论他援
杨素真正的对手,是赵子开。赵子开手里这些人,是杨谅最后的资本了,是死是活,就全在他手上了。赵子开的阵势很威武,《资治通鉴》是这么说的:“谅遣其将赵子开拥众十馀万,栅绝径路,屯据高壁,布陈五十里。”当然,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会不以为然,赵子开这叫啥?不过连营五十里罢了,当年刘玄德攻吴的时候,那是连营三百里——比阵势?差远了!但是,赵子开也算是个将才,刘玄德连营三百里,那是战略失误,反而分散了兵力,为陆逊所乘,现如今赵子开堂堂正正,把交通要道和有利地形都占了,杨素要是正面交战,一准儿没戏
但是,杨素是名将,攻取蒲州的时候,他照样在地形上吃亏,不照样轻松搞定?现在地形上再次吃亏,他有辙吗?答案是,有辙。杨素的辙,跟当年韩信攻取蒲津关类似,简单说,声东击西
杨素先让手下将领带着人马正面迎敌,让赵子开认为他会正面突破,然后,他自己亲自率领人马抄小道。小道当然不好抄,好抄的道都小不了,杨素带着人潜入霍山,攀援而行——跟当年邓艾攻蜀的时候偷渡阴山一模一样。然后就秘密到达了谷口,杨素自己坐在营外,发布命令,三百人守营,其他人跟我走
大家想,杨素秘密带着人抄小道,要做到秘密二字,带的人就不会多,小道不好走,路上肯定死一批,最后到达目的地的,肯定剩不了多少人。现在,对手赵子开手里多少人?十几万呐!那是杨谅的全部精锐啊,虽然杨谅这哥们没出息,但毕竟他的地盘是所谓“天下劲兵处”,隔三差五要跟突厥人干仗的,战斗能力差得了吗?于是,听杨素一说还可以有三百人守营,大家都很踊跃,纷纷表示,军营重地,不可轻擅,吾等愿意担此重任。因为表示愿意留下守营的人太多,相关人员统计了半天,这才把这三百个守营将士统计出来
可惜的是,这场战事的指挥者是杨素。杨素的特点,咱此前都说过了,最擅长的,就是逼着将士们拼命。这次杨素一看,怎么统计那么半天还没统计出个名堂?就责问相关人员。于是工作人员就据实以告。杨素一看如此这般,岂不是要出杀手锏?于是,“逼字诀”果断出手
杨素下令,那三百个守营的出列,结果三百人刚出列,杨素就吐出了一个字——斩!然后杨素就问了,还有愿意守营的没?这帮当兵的估计也听过杨素的名号,一看这场景,就明白了,前进是死,后退也是死,总之死是免不了了,不如去搏个富贵吧,于是纷纷表示我们都愿出营击敌。杨素看了这场景,估计心里一阵冷笑,小样儿,爷是什么人你们都不知道?敢跟爷耍花样,治不了你们
于是,杨素率军出击,目标直指赵子开所部的背侧,这帮人敲着锣打着鼓放着火大张声势这么一冲,赵子开所部乱了。赵子开明明看到杨素的军队就在对面,跟他对峙了老长时间,眼下居然又有一批人从背面冲了出来,这不活见鬼吗?不管赵子开怎么想吧,反正他的手下都认为是活见鬼了,登时大乱,步卒们自相践踏,死伤数万。另有杨谅部将介州刺史梁修罗,一看赵子开兵败,也弃城而逃
自此,杨谅的主力也被击溃,离倒霉,也是不远了
杨谅听说赵子开也败了,这下算是彻底慌了,亲自带着十万人,跟杨素在蒿泽决战。当然,这只是表面功夫,其实杨谅怕得要死,根本连抵抗意志都没有,当时天降大雨,杨谅就对手下人表示,天气这么差,咱还是找个晴晴朗朗的地界儿跟他们干吧;实际嘛,就是想溜。手下大将王頍是无奈了,表示:“杨素悬军深入,士马疲弊,王以锐卒自将击之,其势必克。今望敌而退,示人以怯,沮战士之心,益西军之气,愿王勿还。”言下之意是,老大你怕啥呀
不管老大怕啥,反正老大是真怕了,王頍的鼓励也没有用了,老大打定主意了,要找个天气晴朗的地方了,于是退到了清源
老大都怕了,这仗也就没法打了,杨素率军进击,先擒萧摩诃,后围晋阳,最后,号称要“诛杨素”的杨谅一看大势已去,请降了
我们再来看看王頍的结局吧
王頍一看杨谅是这幅架势,当时就对儿子说了,情况不对劲,这仗死活也得输了,你跟我走吧。王頍这是准备去突厥,结果跑到山中,也是老天要亡他,居然发现通往突厥的路断了…
王頍知道,自己这次死定了,他对着儿子说道:“论起谋略,我一点不比杨素差,只是杨谅对我言不听计不从,才闹到这个地步。不能等着被生擒,白白成就了杨素这小子的名声。我死了之后,你千万不要去亲信故旧那,懂了么?
然后,王頍自杀了,葬在了石窖中
当王頍说出“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而后狂笑三声,选择自杀时,那边杨谅可有感应?是不是想找条地缝钻起来呢
王頍的儿子没有自杀,但是,在荒山野岭之中,就食不便,几天没吃饭后,肚子饿的咕咕响,最后实在没办法,去找了故旧…
然后,王頍的预言成真了——儿子被擒,而后被枭首于晋阳
让我们用杨坚当年对杨谅说的一番话,来为倒霉催的王頍作祭奠吧——尔一旦无我,或欲妄动,彼取尔如笼内鸡雏耳,何用腹心为
接下来我们说说杨谅的结局吧。在杨谅投降之后,大臣们都说,杨谅应该死;但是杨广表示,毕竟自己亲弟弟,算了,贬其为民,幽禁起来,任其自生自灭吧。不久后,杨谅在幽禁中抑郁而亡
杨坚的话成真了,在连续犯下了N个错误后,草包司令杨谅,终于一败涂地,被老哥杨广轻松搞定;而杨坚的“废长立幼”,尽管确实成为了“取乱之道”,但所幸造反的儿子水平太差,没有真正意义上动摇隋朝的国基
然而,看到这样的结局,杨坚是该高兴呢,还是该伤心呢
杨坚一共五个儿子,除开最终登上皇位的杨广,如今已经死了三个,还有一个生不如死,此情此景,他九泉之下可能瞑目?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