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很爽
这时胡烈已经带着部队跟施绩接上火。结果,施绩不是对手,被大破了一把。司马望就带着那支部队回去了
孙皓接到消息后,非常生气,当年(268年)的十一月,又派丁奉和诸葛靓出马,从芍陂向合肥进军,但却打不过司马骏,一点进展也没有,最后也只得又退兵回去
连续两次打败东吴部队,尤其是第二次,连目前东吴最牛的丁奉都可以欺负一下了,司马炎的信心就猛涨了起来,开始了灭掉东吴的策划
他进行了一次人事调整,把胡烈调去秦州当刺史。这个地方也是个定时炸弹,以前邓艾招降了几万鲜卑人,把他们安置在那里与当地的人民杂居。中央政府一直以来都把眼睛盯紧那里,怕他们发生什么巨大的群体事件。最怕的是,正在跟东吴打得不可开交时,那里的鲜卑人突然发一声喊,那就大大的不好办了。所以,必须派个牛人去那里当一把手,免除这个后顾之忧
然后再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坐镇襄阳,派征东大将军卫瑾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还派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司马炎把国内几大军事牛人都压到长江边境上,除了要对付吴国外,没有别的意思
于是,三国后期的另一个牛人羊祜出场
很多人只听说过羊祜,但对羊祜的来历却知之甚少
羊祜以前似乎一点儿不出名,《三国演义》的作者由于前半部用力过猛,着墨过多,孔明一完,作者也就基本没有激情了,后来虽然也写了羊祜,但仍然让人感觉发力不够
其实,羊祜在魏国时期,就已经很出名了
按照当时的用人原则,他绝对是属于根正苗红那类人。他是世族子弟,而且追溯起来,居然可以追到九代祖先都当过两千石以上的领导干部。如果光以代数论英雄,那个袁绍也比不过他
他的爷爷曾经做过南阳太守,他的老爸叫羊衜( ào,你从这个名字上看,就知道他们家是很有文化的,要不能起这个很多人都不认识的名字吗?)也做过上党太守。他们家显得有文化的是他的老妈。他的老妈是那个著名儒学大师蔡邕的女儿。他的姐姐肯定很漂亮,因为她后来成了司马师的夫人,史称“景献皇后”
他的老爸虽然当过太守,官不算小,但命却不长,在他才十二岁就死掉了,对他以及他老爸来说,实在是个悲剧。幸亏,这个羊衜知道学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来,在羊祜刚会说话的那天,就开始向他灌输文化知识。到了九岁,羊衜已经给他传授了《诗》和《书》
不过,关于他的老爸,也就是上面说的羊衜,很多专家也说不清。按说,他是羊续的儿子。可《后汉书》里记载羊续只生了一个叫羊秘的儿子,别的儿子呢,基本是“语焉不详”,根本没有提到羊衜。而《三国志》里根本没有羊衜的传。当然,《三国志》里也有个叫羊衜的。可羊衜却是吴国人士,籍贯是南阳。而我们羊祜老爸的籍贯却是泰山人,差得也太远了。当然,你可以说,羊衜的老爸曾当过多年的南阳太守,然后把羊衜生出来,东吴人就说他的籍贯是南阳人了。但请注意,《三国志》里说,羊衜“位至桂阳太守,卒”。这跟《晋书》里说,羊衜是上党太守离得就太远了。一个是在魏国的西北部,一个是在东吴的西南面,实在是一点儿不搭界
于是,羊祜的这个老爸就成了一个谜团
老爸是一个谜团,老妈当然也跟着成谜团了
上文说过,羊祜的老妈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蔡邕的女儿。这事《晋书》讲得很清楚:“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景献羊皇后,讳徽瑜,泰山南城人。父衜,上党太守。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
按照这个说法追问下去,那么,羊祜的老妈就是那个蔡文姬。蔡文姬的故事前文已经说过。这个大美女先嫁给卫仲道,卫仲道死去;然后长安发生了董卓之乱,美女被匈奴人抓过去,又成为左贤王的老婆,且生了两个儿子;曹操跟蔡邕是好朋友,“痛其无嗣”,就把美女赎了回来,说是延续老朋友的血脉——可见,蔡邕除这个女儿之外,没有别的子女。蔡美女回来之后,嫁给董祀。蔡文姬的故事到此结束
于是,我们能不能据此推出:不久,董祀也死去,蔡美女又嫁给了羊祜的老爸?生下了羊祜和羊徽瑜
当然,这只是个推理,成立不成立,都无所谓了。反正,不管羊祜的老爸和老妈是谁,但羊祜的存在是真实的
羊祜是个乖孩子,在他老爸死后,他就在那里守着孝行。羊祜受他老爸的影响是很深的,对孝道的遵守是严格的。以致后来,在司马炎为老爸守孝时,羊祜建议全面恢复古代的守孝制度。幸亏司马炎觉得那样守着很浪费时间,就没有同意。羊祜不光对他的老爸尊重,就是对他的叔叔也很尊重
羊祜也跟古代其他名人一样,有了这些行为,那些奇异的事件也会找上他。有一次,他在汶水玩耍,碰到一个老人
羊祜不认识这个老人,但老人看到他后,也不跟他打什么招呼,直接就对他说:“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功于天下。”老人说完这个话之后,就永远消失了,好像这个老人是专门为讲这个话而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一回。我不知道,这个事的真实性有多大,估计你也不会很相信。我更怀疑这个故事是他编出来的,或者是写历史的创作出的
但有人相信
尤其是那个时代的人,都相信
于是,羊祜的名气立马大涨——你想想,一个将来能建大功于天下的人,那是有多么的了不起啊,是传说中的历史牛人
当然,这个故事流传得满世界都知道之后,羊祜并没有在那里得意,觉得自己真正行了。他仍然努力读书,弄得很博学多才。现在你知道了吧,很多古代的武将,并不真的像演义上讲得那样,个个虎背熊腰、只会野蛮地力拔山兮气盖世,而是大多都有学问,都可以与“博学多才”这四个字挂钩
羊祜不但学问好,而且长得也帅,站在那里足有一米七以上,而且“须眉秀美”,口才又非常出色,谁都辩不过他
这几个特点完全符合做大名士的条件。他也因此得到夏侯威的看重。这个夏侯威就是夏侯霸的弟弟——那时还是曹家的天下,夏侯氏当时也是有权有势一族。夏侯威看重羊祜之后,为了表示这个看重不是白看重而是真的看重,还把夏侯霸的女儿嫁给羊祜当了老婆
于是,羊祜就成了夏侯家的女婿
成了夏侯家的女婿,也就自然跟曹家挂上了钩。你想想,在当时,既是司马师的内弟,又是曹家的女婿,这个关系还有谁比得上
但羊祜却清醒得很。他很快就把他两边的关系整理清楚了。他知道,现在司马氏跟曹家的关系就像从前的曹操跟汉家的关系一样。如果你站到老婆的立场,那就会得罪姐夫那边的势力;如果你表示跟姐夫保持高度一致,那么老婆这边又没有办法交代。因此,他就决定,在事态还没有明朗时,得低调做人
于是,虽然大家都请他来做官,都大力提拔他,但他却都推辞
他这么一推辞,让他的人气就更加狂涨
于是,又一个营销员出现
太原人郭奕。郭奕也是当时的评论专家。他的话有强悍的推销效果。他看到羊祜后,大声说:“此今日之颜子也。”这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羊祜是当代的道德楷模。要知道,当时出名的名士很多,他们出名的原因基本上不是学问好,就是行为艺术做到家,而从道德层面上看,就有点儿不好意思了,这就让羊祜头上又多了一层道德的光环
再后来,曹叡死去,曹爽弄权。曹爽当权后大量地提拔重用那些特别会聊天的名士。曹爽当时也很看好羊祜,给他发出了一道录用通知书,让他跟王沈一起过去跟曹爽混
但羊祜不去
王沈过来做他的思想工作,但他仍然不去
后来,王沈就知道自己错了。因为没过多久,司马懿就发动了那场政变,把曹爽集团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把跟曹爽有关联的人统统抓起来,核心分子基本都砍头处理,次一点的也被双开,重新当小老百姓。那时,羊祜的岳父大人为了保命,狂奔到蜀国,走上了叛国投敌的道路。如果羊祜当时跟王沈一起去领曹爽的工资,这时肯定被砍无疑
但司马懿却一点儿没有处理他
从这个事上看,羊祜的政治头脑绝对不是一般的。他还继续表演他的美德。在夏侯霸降蜀之后,大家为了撇清与“叛国者”的关系,纷纷与夏侯家划清界限,宣布不再与他们往来。但羊祜却不宣布,还是按往常一样,经常跑到夏侯家,问候一下夏侯家。司马懿当然一点儿也不怪罪他
后来,羊祜的老妈和哥哥相继死掉,他又在家里为他们守孝长达十年之久
直到司马昭当政,又请他出来做事,他仍然不来。他越不来,名气就越大,以后升迁的速度就越快
再后来,朝廷又派了公车过来,让他过去当中书侍郎。公车过来,那是皇帝的命令。别人的话你可以不听,但皇帝的话你得无条件服从。于是,他就这样“被动”地成为公务员
那时皇帝是曹髦。曹髦有个爱好,就是文学。虽然很多人都已经知道,现在曹髦只是个挂牌皇帝,仅有的权力就是可以随便打骂几个太监,命令已经发不出卧室,但他仍然是皇帝。只要是皇帝,就仍然会有人拍马屁
于是很多人在家里整天作诗,然后把这些诗送到愤青皇帝曹髦那里,说是请陛下斧正,其实是想讨皇帝的喜欢,然后等着皇帝表扬他们一把
羊祜天天看着这些诗人的表演,感到很无聊很恶心,就请求出外。于是,他改任秘书监
他在朝廷工作期间,肯定看透了愤青皇帝曹髦,心里对他非常鄙视,因此就坚定立场,把自己划到司马氏的阵营里
后来,司马氏兄弟连续搞定两个曹家皇帝,成为“路人皆知”的实际最高领导人。羊祜就成了司马氏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羊祜是个头脑很清醒的人,在钟会成为司马昭第一红人的时候,他就已经不看好钟会了,对钟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不久,钟会果然玩儿完
羊祜治荆(上
司马炎接老爸的班当相国时,对羊祜就更加看好了,让他跟荀勖共掌机密。司马炎当相国时期,是个过渡时期,也是司马炎策划以晋代魏的关键时刻,能掌机密,可见羊祜在司马炎心中的分量
没几天,司马炎又把御林军交给羊祜,任命他为中护军,主要任务是在皇宫当值。这可是控制皇帝的活儿,要是弄不好,司马炎的麻烦就大了
但羊祜没有弄不好的事
司马炎顺利成为晋朝开国之君
羊祜的功劳很大,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晋爵为郡公,食邑三千户
按说,到了这个地步,完全可以牛一把了
但羊祜仍然很冷静,一点不张扬。他把司马炎身边的高管都评估了一遍,发现贾充很得老大的信任。同时,也发现这个贾充的人品很不好,是个非常善于妒忌的哥们儿。要是让他妒忌了,你的后果就很严重。于是,他向司马炎提出,我这个功劳一点儿不大,封这个公爵实在有点儿夸张了,还是封个侯算了
司马炎同意
不过司马炎认为,爵位可以不提高,但职务却不能低。于是,又专门下诏,任命羊祜为尚书仆射、卫将军,让他带着部队。当时,大晋中央的高层主要有王佑、贾充、裴秀等人。羊祜知道这些人都不是好惹的,因此对他们统统采取谦让的态度
他虽然处处谦让,但司马炎仍然重用他
在司马炎做出修理东吴的决定后,把他调到荆州,为都督荆州诸军事,而散骑常侍和卫将军的职务都保留
当时,司马炎把晋吴边界划成三个防区,一个是青州防区,另一个是扬州防区,还有一个就是荆州防区。但最重要的却是荆州防区
当时,晋国和东吴每个集团都有一个荆州,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晋国的荆州主要包括今天的陕西、河南部分地皮,而东吴的荆州则包括现在的湖北和湖南大部分地区。三个防区中,荆州的防线最长,而又是大家公认的必争之地,因此是三个防区中最重要的地方
司马炎把羊祜放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出羊祜当时在晋国的地位和能力
后来的历史证明,司马炎虽然立太子立得十分错误,但这次用羊祜却用得十分正确
羊祜做事向来不急,他进入官场不急,在两派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也一点不急。他来到荆州后,仍然不急——虽然他知道司马炎很急,但这不是他的风格。他得按自己的风格来处理荆州的军政事务
他到单位报到后,就着手对荆州的防务进行调研。很快,他就发现,以前荆州方面天天在汇报材料上写“固若金汤”的话以及荆州“军民团结如一人”的话,全是假话,是忽悠上级、欺骗中央的话。真实情况是,很多工事都是豆腐渣工程,很多部署都是书面上的,很多成绩都是总结上才有的。不但老百姓家里没有几粒粮食,连部队的仓库里也没有多少口粮。以这样的基础,要是能统一中国,那这个统一也太容易了吧?应该老早就实现了才对
当然,他没有把责任推给别人。司马炎派他到荆州,是让他搞好军事建设,做好向东吴最后一战的准备工作
他知道要做好这个工作,是要花时间的,而且这个工作也不是一件孤立的军事工作,而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于是,他在荆州搞了个改革开放,大力开发荆州,发展农业生产,做强、做大支柱产业,而且还很注重外交策略
羊祜很知道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知道不光让境内老百姓生活幸福,更要大力向东吴推销晋国的价值观,让东吴的老百姓觉得大晋才是自由世界,是值得投奔的。他下令,凡是东吴投降过来的人,统统让他们自由,他们愿意在荆州生活的,大晋政府表示欢迎,他们要是想回去的,大晋政府绝不阻拦。是去是留,决定权全在他们的手里
有一次,羊祜的部下抓了两个小孩,说是抓到了两个敌军,献给羊祜,说,老大,抓到了两个俘虏,给点儿表扬吧
羊祜一看,这哪是什么战俘?这么小的孩子哪是东吴国的子弟兵?于是,他问那两个孩子是什么人?这才知道,这两个小孩是牧童,在放牛时,不知不觉地误入晋国的境内,被抓了起来。羊祜立马拿这两个小孩做文章,专门派人把这两个牧童送到他们的家里。那两家父母对羊祜感激得要命。只要有时间,就到处为羊祜进行大力宣传
有一次,双方发生了一场边境冲突。冲突原因是吴将邓香带兵攻打夏口,冲突的结果是邓香被晋兵活捉
按照惯例,悍然挑起事端的邓香,要么投降晋国,要么被晋国砍掉脑袋。可羊祜硬是全面否定这两个“要么”。他只是把邓香叫到面前,和邓香进行了一次谈话,然后就说,你可以回去了
邓香不信
羊祜说,是真的放你回去了
邓香看到羊祜的态度很诚恳,于是真的回去了,一路也没有哪个晋国人对他设关设卡,跟他要过路过桥费。他这才知道,他碰上好敌人了
这个敌人比他的领导们都好。既然比他所有的领导都好,为什么不让他当自己的领导
邓香做事比谁都爽快,这么一想就通,一通就行动,没几天,就带着他的部下前来,说我真的投降羊老大了。跟羊老大这边比起来,那边的政治环境实在太恶劣了
大家一看,这才知道羊祜的政策真的太牛了。要知道,你要是把邓香这支部队打残,那是要花很大血本的,现在倒好,只放他一把,不但把他又拉了回来,还拉回他的一支部队。这个生意实在是赚翻了
当然,羊祜是很会耍手腕的,不是对每一个东吴将领都这么一抓就放,然后就在那里傻乎乎地等人家来投降——这绝对是菜鸟的做法。菜鸟就跟那个宋人一样,得了一只兔子,就老是等在那棵树下,一直等到自己都有孙子了,还等不到第二只兔子
他是老手。老手是深知张弛之道的。对于那些死硬分子,只有硬对硬
东吴还有两个将领,一个叫陈尚,一个叫韩景。这两个哥们儿是个闲不住的人,觉得自己是边防军的军官,职责就是打仗,就是二十四小时不断地骚扰敌对国的边境居民,让他们不能安全生产,让他们不能安稳地睡觉
两人基于这个思想,就不断地带兵过来侵犯,弄得晋国的人都很郁闷。最后,羊祜一看,知道不把这两个人搞定,他那个“抓革命促生产”来“备战备荒”的计划就永远实现不了。于是,带着部队跟那两个家伙玩儿了一次真的。那两个家伙搞点骚扰破坏是很有水平的,但真的打起仗来,实力不够、能力也不够,于是被羊祜一把抓住。什么也不说,砍
先让部下爽一把
但爽过之后,还得秀一回
下令把这两个被砍的人都厚葬,灵位前都是肥猪供着——都是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咱们就原谅他们最后一次吧。这让当时把死看得比天还大的人们都很感动,觉得不对的是陈尚和韩景,羊祜很人道啊
接下来,他更人道
两人的子弟过来问,我们是陈尚和韩景的直系亲属,还让我们投降吗
当然让,而且待遇一点儿不低
你想想,东吴人还能仇恨羊祜吗
没有仇恨的一群人,还有战斗力吗
当然,羊祜也不只是会这些手腕,他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东吴在石城那里驻扎了一支部队。石城虽然离襄阳七百里,可羊祜仍然认为这支武装力量对晋国的威胁极大,于是又耍了个手段,硬是让东吴人把那个石城的武装部队撤了——当然,他用的是什么花招,史书的作者可能认为读者不宜,因此没有写给我们看。只说,他“竟以诡计令吴罢守”,摆平了一个潜在的威胁。他的这些措施,看起来,一点儿不激烈,甚至一点儿不刺激,但效果明显
当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物质开发上。他在内统一了思想,在外解除了吴兵的潜在威胁后,就把全军拆作两半,一半拿着兵器站岗放哨,一半脱下军装,穿上劳动人民的服装,成了生产建设兵团,到处开荒种田种地
据统计,当年全军共开垦良田八百多亩
他这个措施是很得力的。他来到荆州时,部队米仓里的粮食不够全军吃一百天,在他离任的时候,军粮可以够全军战士猛吃十年
当时,荆州那里的官员很迷信,一旦有个公务员死在工作岗位上,也就是说死在官署里,大家就说此地不吉利,不宜人居了。于是,就在那个官署写了个大大的“拆”字,最后修新的办公大楼。羊祜一看,这不是腐败是什么?这不是浪费是什么?于是,决定全面禁止这个行为,哪个人不死?生死有命,你以为再修个新的办公楼了,你就可以不死了?于是下令彻底禁止这个行为
羊祜治荆(下
你千万不要以为,他只是对别人说“生死有命”,自己却怕死怕得要命。他对自己的安全也一点儿不在乎
当时,他在军中——那时的军中可不是和平年代的军中,而是处于战争状态的军中,时时都处于危险之中,可他却一点儿不觉得危险
有一次,他半夜外出溜达,也不带什么警卫人员,军司徐胤拿着兵器挡住大门,对他说:“老大你以为你跟我一样,死了没什么损失。你现在带着大军,干的是大事业。你要是死了,是国家的损失、人民的损失。今天除非你把我杀了,我才开这个门。”羊祜一听,对徐胤谢了一谢,从此不再夜出散步。司马炎这辈子重用的人,很多都是垃圾,唯独他坚持重用的羊祜和杜预是当时难得的人才,而且能重用到底,从不打折扣,并且放心地把完成统一大业的重任交给了这两个人
当然,如果光他一个人在荆州搞得风生水起,就是干死干活,要想拿下东吴,也是很困难的。司马炎不但力挺羊祜的这些做法,自己在首都那边也放手大做统战工作
当时,济阴太守文立给司马炎写了一封信,说,蜀国以前那些名臣的子孙,如果流落到中原了,都应该高调宣布重用他们,这样就可以“慰巴、蜀之心,以倾吴人之望”
司马炎一听,说好!出台了个文件,要求立即执行。他在这个文件上,把诸葛亮大大地赞美了一把,连同诸葛瞻也狠狠地表扬了一把,然后说,这样的名人的子孙当然要重用。于是,下令把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叫来,让他出来当领导干部
然后他又宣布,文立提的这个建议太正确了,对我们的贡献太大了,应该提拔。于是任命文立为散骑常侍,这个职务就是当皇帝的跟班,算是皇帝的参谋人员,地位很高
司马炎后来又知道,蜀国以前有个尚书叫程琼,是个很好的官员,跟文立是朋友,就让文立把他叫来
文立说:“我当然知道他是个人才。可是现在他都八十岁了,所以没有把他推荐给陛下。
程琼虽然没有被重用,但司马炎的这个办法却收到了很好的统战效果,同时这也是表示对羊祜的大力支持,说明羊祜所采取的政策是跟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是得到皇帝的认可的
在司马炎大力使用人才、努力做好伐吴的前期工作时,孙皓却一点儿没有危机感
这时,他也搞了一次人事任免活动。不过,我还没有说出来,你就知道,他任用的绝对不是什么好人
这一次,他提拔的人叫何定
如果他光提拔了这个人,那也还不算什么太坏的事。可他一提拔这个小人,把另一个好人气死了。这个好人就是东吴的首席大臣陆凯
何定这个人本来什么都不是,他做过孙权的身边工作人员,后来不知道怎么下岗了。等孙皓当皇帝后,他又跑过去,对孙皓说,陛下啊,我以前是大帝身边的工作人员,可后来却变成待业人员了。我没有犯过什么过错。请陛下给我落实政策,恢复我的职务吧
孙皓有个特点,就是人很聪明,也很会发现人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小人。只是他重用人才时全打破了常规。人家是重用好人,他却硬是重用小人。何定原来跟他一点儿瓜葛都没有,可他一听了何定的话之后,立即就给何定落实了政策,全面恢复何定的职务。这只能说,孙皓一眼就能看出,何定是个小人,符合他的人才观
他任命何定为楼下都尉。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官名吧?这个官名看来很不好理解,其实就是宫中的供销科科长,专门负责买酒买粮这些事。这个官虽然不大,但一看就是个肥缺,手里有的是钱。皇帝对这样的人肯定是最为放心的
何定看到皇帝对自己这么信任,立马把小人的嘴脸暴露出来,不管在谁面前,都敢作威作福,谁说他一句,他就说这是皇帝交代的。大家拿他没有办法,孙皓却更加重用他,最后把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处理,弄得这个供销科科长的权力比很多国家一级公务员的权力还要大
结果是陆凯也看他不顺眼了,把他找来,当面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而且居然说到了他会不得好死的地步。陆凯是什么人?不但是东吴的首席大臣,也是当时的大名士,平时讲话做事都很文雅,难得这么粗鲁地骂人。本来,一个总理级别的人找一个供销科科长谈话,已经是小题大做了,现在又骂到这个份儿上,可见这个何定过分到什么程度了,也可见朝中对何定气愤的程度了,更可见大家对孙皓失望的程度了
你知道,孙皓可以天不怕地不怕,但对陆家还是有一点儿忌惮的,对陆凯还是不敢硬来的。陆凯多次向孙皓开炮,孙皓虽然不听,但也不敢把陆凯怎么样,甚至连愤怒的表情也没有当场表现过。可这个何定却一点儿不把陆凯放在眼里,被陆凯猛批一顿后,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大恨之”,天天到孙皓那里讲陆凯的坏话。孙皓虽然拿陆凯没有办法,但天天看到何定尖锐地骂着陆凯,心里很受用,觉得自己真会用人
陆凯虽然敢于猛批孙皓,但孙皓却聪明得很,对陆凯的话就来个从左耳进再从右耳出,反正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看谁先累
当然是陆凯先累
陆凯看到自己的意见提上去,孙皓从不采用,觉得自己的意见还不如一个供销科科长的话算话,当然很郁闷。不久,他就病了起来
大家知道,史书上说到某个牛人病了起来,一般都是病入膏肓了,是没有救了
孙皓也知道陆凯立马就要永垂不朽了。他虽然恨陆凯,但也知道陆凯批评他反对他也是为他好,陆凯还健康时,他对陆凯能躲就躲,躲不过就耍无赖。现在陆凯要死了,他还是要表示尊重这个东吴老一辈革命家一下的
他派中书令董朝过去问陆凯:“还有什么话要交代吗?
要交代的话很多,但陆凯已经没有时间了
他只着重讲了两点,一是不能重用何定;二是要重用姚信、楼玄、贺邵、张悌、薛宝及族弟陆喜、陆抗这些人
从陆凯临终时举荐的名单上看,东吴那时的人才还是不少的
但孙皓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真的听从陆凯最后的交代
陆凯作了这个政治交代之后,就死了
何定仍然不放过陆凯,仍然天天在孙皓面前做着诅咒陆凯的功课。孙皓听得多了,心情也波动起来,觉得这些年来,天天被陆凯当众提意见,一点儿不给他面子,这个皇帝也做得太窝囊了。于是,他气愤起来,决定报复一下这个老家伙。当然,陆凯已经死了,他是不会挖陆凯的尸体出来鞭打三百的。他就拿陆凯的家属出气,把陆凯的家属都赶出首都,异地安置到建安那里去了。
第八章 就是让你不如意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