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不要迷恋姐,姐只是一个传说
面对眼花缭乱的天灾,汉元帝急了。他把石显找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你不是说周堪、张猛等是造成上次天灾的罪魁祸首吗?我已经罢了他们的官了,为什么天灾仍然这样频繁?再这样折腾下去,只怕我大汉江山社稷不保啊!
石显这回找不到解释的理由,只好磕头认罪
汉元帝在原谅石显的同时,又把流浪在外的周堪和张猛师徒调回京城长安,周堪被封为光禄大夫兼领尚书事,张猛被封为太中大夫兼给事中
面对汉元帝的“知遇”之恩,师徒俩决定大干一场,为儒学派的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然而,周堪很快就发出这样的感叹来:现实和梦想总是存在着差距
尚书掌管皇帝的奏折和诏令的上传下达,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是朝廷的咽喉所在,位置之重要,权力之重大可想而知。然而新上任的周堪坐在尚书一职的位置上非但郁闷,而且尴尬。原因是他的尚书之位名存实亡形同虚设
原来,此时的尚书职位已被汉元帝一分为五了,此时还有四个尚书分别是五鹿充宗、牢梁、伊嘉、陈顺。这四个人都是宦官派的成员,都是石显的忠实爪牙。这时的汉元帝采取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也正是因为这样,周堪的任何提议和方案都是“仅供参考”,说得再直白点儿就是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雪上加霜的是,汉元帝因为身体有恙,常年深居宫中,石显是他与外界的唯一“传话筒”。这样一来,连周堪有事上奏都要石显代为转交,国家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
宏图不展,壮志难酬。爱国心切的周堪从此患上了忧郁症,后来偶染风寒之后,居然一病不起,最后竟一命呜呼了
周堪死后,他的弟子张猛便如霜打的茄子——蔫了。孤掌难鸣的张猛没有逃脱石显的魔爪,石显随便弄了个“莫须有”的罪名,便要将张猛捉拿归案。俗话说有其师必有其徒,周堪刚强耿直了一辈子,他的弟子张猛也不是一个孬种,眼看又要再次受辱,他没有任其摆布,而是“怒向刀丛寻真理”,结果他先是仰望无情的天,然后拔出多情的剑,在未央宫大门前以一剑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宝贵的生命
至此,儒学派的“四人帮”萧望之、周堪、张猛先后为国捐躯,只剩下刘更生。已是一介布衣的刘更生此时对宦官派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只能以诗抒情,寄托自己的伤感和情怀。
第十一章 将宫斗进行到底 绝代双“娇
前面已经说过,汉元帝情窦初开时最爱的女人司马良娣“红颜命薄”后,汉元帝从此对后宫花花绿绿的宫女不再感兴趣,如不是汉宣帝亲自举行了一次超级选秀大赛,只怕汉元帝会将光棍进行到底
而就是在这次选秀大赛,一位红衣女郎阴差阳错地得到了汉元帝的“亲钦”,从此,汉元帝的皇后宝座上多了一个叫王政君的女人。当然,汉元帝之所以立王政君为皇后,除了“身在皇宫,身不由己”外,更重要的一条是王政君拥有两大优势:一是淳厚,二是善良
这样的人当皇后,谁都放心。然而,汉元帝在后宫中最宠爱的女人不是王政君,而是傅婕妤和冯婕妤这对“绝代双娇”,这里姑且把她们分别称为“大娇”和“小娇”好了
“大娇”傅婕妤是河南温县人,原是上官太皇太后(霍光外孙女,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的侍女,后来被赐给时为太子的汉元帝。汉元帝即位后,便把她封为婕妤。她之所以得宠,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傅婕妤长得漂亮,以姿色迷惑了汉元帝;二是在古代宫女要想在宫中站稳脚跟,什么都可以缺,唯独儿子不能缺。儿子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儿子却是万万不能的。本着这个原则,傅婕妤不但为汉元帝生了一朵祖国的花朵——女儿,还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济阳王刘康
据说汉元帝特别喜欢刘康,说是“很类己”,对他的喜欢甚至超过了太子刘骞。爱屋及乌,汉元帝对大娇傅婕妤的宠爱,也是远远超过皇后王政君
和“大娇”的寒门出身相比,“小娇”冯婕妤的出身就明显高贵多了。她出自名将之家,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光禄大夫冯奉世
前面已经说过,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汉宣帝任命冯奉世为“护花使者”,护送大宛使臣回国,结果途中遭遇莎车国叛乱事件。他当机立断,以使节作为信物,挟天子的皇威调集附近各国联合部队一万五千多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攻破莎车国都城,平叛乱于“弹指一挥间”,从而以最快、最好的办法成功解决了西域动荡的局势
冯奉世一战成名,汉宣帝本想对他进行“嘉奖”,然而只因萧望之的一句阻拦的话,冯奉世只被授予光禄大夫一职,而没有被封侯。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也就是汉元帝上任后的第三年,冯奉世接了常惠的班,担任右将军典属国(外交部长兼武装部队副总司令)。永光元年(公元前42年),辛汤(破羌将军辛武贤的弟弟)因为虐待羌人,结果引起了西羌叛乱
当时连年遭受自然灾害,谷价上涨。每石谷子在京师卖二百余钱,边疆郡县则卖四百,关东地区竟至五百。在这种全国闹饥荒的时候,汉元帝接到羌人反叛的报告,他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座谈会”。会议开始后,包括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在内的朝中重要官员的嘴巴都像是贴了块胶布,三缄其口
就在汉元帝感到很难堪时,冯奉世站出来解围了。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羌民就境内近边反叛,不及时诛杀,无法树立威信而制伏远方的蛮族。我愿率兵去讨伐他们。
“何以解忧,唯有奉世;何以制胜,还望解惑?”汉元帝问道
“我听说善于用兵打仗的,力役不过二年,耗费粮食不过三年,因此不用长久调动军队而诛伐他们便可立竿见影。过去因为不了解敌人,因此,这仗往往才刚刚开打就受到了羌民强有力的阻击。结果接二连三的增援部队到来,也是枉然。更要命的是,这样的持久战,耗费不仅仅是人力、物力,还有威信。今天叛乱羌民总共不过三万人,按常规用兵需六万人。然而,考虑到羌民的兵器太过原始化,杀伤力不够,我只要带四万人马,在一个月之内就可足以平定这场叛乱。”冯奉世自信满满地说
“现在正是秋收的大好时节,如果把军民都用去打仗了,这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谁来解决啊?”丞相韦玄成和御史大夫郑弘终于打破了沉默,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随即他们提出发兵一万去边地实行屯戍(一边驻防一边做农事)的伟大构思
“此言差矣!”冯奉世当即就进行了反驳,“现在由于天下饥荒,战备物资十分匮乏,周边各少数民族根本就不把汉朝放在眼里,所以才有羌人敢于反叛。如今只派一万人分散到边境地方驻屯,敌人看到兵少,肯定不害怕,已经动乱起来的羌人趁我方势力软弱,如再煽动别的部族一起反叛,我恐怕到那时国内也得不到安宁了!
就这样,双方唇枪舌剑,没完没了。汉元帝进行了最后的表态:支持丞相和御史提出的以民生问题为重的想法。但同时考虑到冯奉世的面子问题,征兵员由一万增至一万二千人
冯奉世无奈,只好带领一万二千军马以“屯田”为名出发,到达陇西之后,分兵三处成“品字形”屯驻。典属国任立为右军,驻军白石;护军都尉韩昌为前军,驻军临洮;冯奉世自为中军。前军韩昌立功心切,到达降同坂后,便来了个分兵两路,派出两名校尉,一个去与羌人争取有利地形,一个去广阳谷搭救被掠民众,希望来个“出奇制胜”
结果羌人众多,两校尉偷鸡不成蚀把米——都被羌人斩杀
出师不利,汉军不敢再轻易出动。冯奉世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赶忙派人绘制了地图,并写出作战计划,报奏朝廷,希望朝廷增兵三万六千人
这次,汉元帝不敢再“吝啬”,不但发兵,而且一发就是六万,并派遣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带兵去进行援助
接下来的进程很简单了,有了这么多的支援部队,双方实力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了。随后的大决战中,汉军大败羌人,斩杀捕获叛兵八千多人,缴获马牛羊数万头,其余羌人见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躲到塞外成一统去了。最后陇西羌人叛乱以汉军大胜而告终
冯奉世凯旋后,被封为关内侯,调任左将军,继续担任光禄勋,食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他的儿子冯野王因为随父出征立下汗马功劳,被汉元帝封为左冯翊。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大女儿也因此得到汉元帝的垂青,被纳入后宫,封为婕妤,同样成了汉元帝的最爱
都说一山不容两虎,傅婕妤和冯婕妤同时成为汉元帝的最爱后,两娇之间的PK也就在所难免了。首先我们来看她们的第一轮PK
时间:永光六年(公元前38年)
地点:长杨宫狩猎场
人物:汉元帝、傅婕妤、冯婕妤及朝中文武百官
故事回放:这是一个寒风呼啸的寒冬,汉元帝把临近春节的“茶话会”改成了“狩猎会”,结果他左手傅婕妤右手冯婕妤,后面跟着文武百官,怎一个风光了得
为了得到汉元帝的“另眼相看”,武将都去射猎比赛去了。汉元帝领着两大美人来到狩猎场的动物园里来了个“坐山观兽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饲养官把平时分开关养的各种猛兽全都放了出来,驱赶到一个大虎圈内,让它们进行残酷的“兽中之王”PK赛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种猛兽一旦脱离栅栏的束缚,便如放飞的风筝,开始自我翱翔。顿时,狮吼虎啸,狼号豹怒,相互厮杀,相互搏斗,其声惊人,其势吓人
汉元帝看得惊心动魄,只恨爹妈没多生几双眼来。然而,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虎圈搏斗的一只野熊,也许是被血腥的场面映红了双眼,也许是恼怒汉元帝的所作所为,总之,它没有像其他动物一样,在虎圈里自相残杀,而且来了个拔地而起,一跃跃出高数丈的虎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向汉元帝的御座奔去
情况来得太突然,原本拥立在汉元帝身边的妃嫔,早已吓得花容失色,纷纷向后转移。傅昭仪(已由婕妤升为昭仪)也认为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所以脚踩“风火轮”,来了个“不羞遁走”
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汉元帝也想逃,但双脚却不听使唤般没法动起来,他大呼:吾命休矣。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个生死关头,只见一个身影如离弦的箭一般从汉元帝身后直射出来,扑向了野熊…
汉元帝回头一看,惊得目瞪口呆,只见“美人救英雄”的不是别人,而是他那绝代双娇中的“小娇”——冯婕妤
“冯婕妤……”汉元帝发出绝望的悲叫声,然而当他定睛再看时,“躺在血泊”中的不是他最可爱的冯婕妤,而是那只愤怒的熊。原来正是由于关键时刻冯婕妤的挺身而出,为武士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们手持矛戟奋力冲上来,将野熊刺了个“千疮百孔”
野熊一出现,妃嫔们便踪影全无;野熊刚死,妃嫔们又四面拥出。“不羞遁走”的傅昭仪回来时已是“羞赧难当”,但她却还是装着很是关心似的嘘寒问暖,一副急切关心的样子
然而,已看清其庐山真面目的汉元帝并没有理睬傅昭仪的“作秀”,而是直奔冯婕妤,并且略带责备地柔声问道:“猛兽突然来袭,别人都成了‘范跑跑’,你为什么却要当‘冯前前’呢?
“臣妾听说猛兽只要能咬住一个人,就会停止再咬其他人的。臣妾见野熊来势甚猛,所以冒死上前,只希望能使陛下免受惊吓,臣妾就算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冯婕妤喃喃地道
“巾帼不让须眉。”汉元帝听了赞叹道。随即封冯婕妤为昭仪(昭仪的地位仅次于皇后)
“射猎门”事件后,汉元帝对自己身边的大娇和小娇有了重新的认识,如果说以前对大娇傅昭仪宠爱更多些、喜欢更多些,那么现在倒过来了,对冯昭仪的宠爱更深一些、情更浓一些
然而,得宠的冯昭仪以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失势的傅昭仪不会逆来顺受,她必然会反击的。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