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早有一手

司马昭早有一手 杜预后来很猛、很牛,但这时一点也不牛、不猛
他其实跟当时很多人一样,都是官N代系列人物。他的爷爷就是杜畿,很早就因得到荀彧的推荐到曹操手下混,为曹操立了很多功劳。但因为他跟荀彧的关系太过密切,曹操就看他们不顺眼,但又抓不到什么把柄,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山头打倒,因此虽然不断地采用他的建议,口头表扬他,但就是不提拔他。直到曹操死掉,曹丕当皇帝,这才让他有个爵位,说是关内侯,但食邑只有一百户——比现在一个村民小组的户口数还少。后来,曹丕突然头脑发热,要去打东吴建功立业,跑到许昌那里办公,觉得洛阳还是选个可靠的人把守。最后,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杜畿,让杜畿当尚书仆射。杜畿一边留守洛阳,一边还接受另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就是给曹丕制造龙船。这本来由有关部门的人去做就可以了,但曹丕硬是指定他亲自去抓。尚书仆射是什么官?就是百官的师长,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总理,抓的应该是宏观调控,不是去当船厂的总工程师
杜畿做好龙船之后,就到孟津那里试船。试船的结果表明,做得好副总理并不代表能做得好船厂的总工程师。新船一下水,没驶出几里路,就出了个翻船事故,最后副总理兼船厂总工程师遇难身亡
曹丕知道后,还是悲痛了一把。他知道杜畿是个好人,只是他们曹氏父子用有色眼镜看待他,让他过得很郁闷。但曹丕难过之后,仍然觉得杜畿不行,因此在杜畿死后,只追赠过太仆。尚书仆射的地位是很高的,很多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死去的人,都获得很高的追赠,比如陈泰,获赠的是司空
杜预的老爸就是杜恕
杜恕虽然是官二代。但官二代也得看你是哪个官一代的第二代。因为某些官一代本身就不怎么混得开,二代基本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你想想,杜畿立了那么大的功,最后也混得那么郁闷,杜恕还能混出什么来
在曹丕一朝中,杜恕基本是个啃老族,根本没有一个职业。直到曹叡即位,才当了个散骑常侍。杜恕一点儿不吸取老爸的教训,好容易进入官场,就应当好好学习,把官场那一套学到手,以便左右逢源,把这个官越当越大,他硬坚持自己的原则。他的原则就是,只对自己的性格负责。杜恕很正直,非常看不惯那些腐败现象,就真的相信了那些“只要发现腐败现象,就要抱着对人民、对祖国负责的态度,进行坚决的举报,让腐败分子无处躲藏”的话。当然,如果他举报的是某个村干部,那什么事也没有,但他举报的对象是曹璠。曹璠是谁?是曹真的弟弟
结果是,他的举报信一送上去,上面立马下了个文,让他出京去当外任官员
他一气之下,到医院要了张证明,说自己病了,还是退居二线吧。于是当了个隐士。曹叡死后,大家觉得他太冤了,都纷纷上书,让他重新出来工作。于是,他的病又好了,去当河东太守。可这个太守没当几天,曹爽又找上他的茬儿——曹爽是那个曹璠的侄儿,当然要为叔叔报仇。杜恕虽然重新出来工作,但那个性格仍然没有改变,没几天就跟他的上级领导发生了矛盾。曹爽立即借这个机会,把杜恕判了个死刑
那时,曹爽想杀谁,谁就得死
幸亏那把刀还没有砍下,司马懿就发动了高平陵事件,把曹爽搞定了。按说,杜恕应该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职务。哪知,这家伙就是个倒霉哥。死罪是免了,但仍然判了个发配。最后也死于流放之中。从这个事上看,杜恕的性格肯定不是一般的正直,恐怕得罪的不只是曹家的权贵,可能连司马懿也得罪了
于是,杜预从官三代就变成了流放二代
幸亏后来有个九十几岁叫乐详的老人家看到杜家也太悲剧了,就上书朝廷,把杜畿的功劳大大地翻过来晒了一遍,说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杜家就这么个下场,也实在太让人看不过去了
于是,“朝廷感焉”,让杜预继承了爷爷的爵位。这时是甘露二年(257年),杜预已经三十多岁
其实,司马昭老早就发现杜预是个人才。当时司马昭正做着代魏的前期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才做自己的死党,是发现一个人才就重用一个人才。他知道,自己老爸虽然救了杜预老爸一命,但仍然把杜恕搞到边远地区当个劳改犯,最后死在贬所,杜预肯定对自己家意见很大。于是,他就提前跟杜预打交道,然后说杜预你真好啊,咱们当个兄弟吧。于是,把他的妹妹隆重推出,让杜预成了自己的妹夫。当了妹夫,那肯定是一家人了,是司马家最直接的死党了。两年后,杜预被征为尚书郎
可很多人居然看不到这一点
钟会就看不出
当钟会出征伐蜀时,司马昭让杜预当钟会的长史。长史是什么职务,就是钟会的秘书长,什么机密都可以参与。这个安排,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是司马昭对钟会掺沙子。可钟会的眼睛居然看不出
后来,钟会事败,很多人都被处理掉,但杜预却什么事也没有。很多人都以为,杜预在钟会事件中,表现机智,所以没有受到牵连。其实他要是受到牵连才是怪事
杜预在出来混之前,虽然没有职业,生活得一点儿不幸福,但他是个从小就知道努力学习的好学生,天天泡在书本旁边,学习科学知识。他不像别的人那样,只专一科,而是全面发展,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甚至是工程学都狠狠地学习了一把。当然,他最精通的是军事学。当时,大家都叫他“杜武库”。说他就像个兵器库一样,什么兵器都有
但杜预传承了他老爸的那个基因,对看不顺眼的东西,直接就批评,一点儿不给人家面子。他在当河南尹时,就跟顶头上司石鉴闹了矛盾,最后丢了官帽——估计司马炎也不好有话直说这一口
司马炎虽然同意了石鉴的请求,把敢于跟领导持不同意见的杜预免了官,但他仍然知道,杜预是有水平的
于是,就在胡烈成为烈士的当年(270年),司马炎又把刚被免官不到几个月的杜预叫来,说现在让你去河西那里,顶替胡烈
可以说,司马炎这次找人是绝对找对了
但接下来,他找的人是绝对找错了。他撤了那个司马亮,撤得也没有错,但却让那个石鉴出来顶替司马亮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什么角色?就是西部军政一把手,杜预就归他指挥。如果石鉴是个一心为公、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那这个任命也是很对的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石鉴的人品很坏,职务很高,权力很大,但胸怀很狭隘
他接到这个任命书之后,很高兴——他又可以修理杜预了。以前在首都,只能抓个把柄,把他的官帽拿下,现在是在战斗第一线,完全可以把他的性命搞定。哈哈,老天有眼,让这小子落在老子的手里
我估计他还认为,连司马炎都烦杜预了,但碍于杜预是他的姑父,不好把他直接处死,这才让他来河西前线,让他再成为自己的部下,然后让他石鉴来收拾他。他这么一推理,就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把杜预往死里搞
当然,他是否有这个心态,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而已。否则,无法理解石鉴,为何几次三番地跟杜预作对,甚至后来还敢把杜预往死里整?那时,最讲究的不是别的,而是看你是否根正苗红。谁敢跟一个与皇帝这么亲近的人为敌,他肯定是不想活了
石鉴绝对不是个君子,他是最知道这个道理的。一个深知其中利害关系的人,仍然不顾一切地向杜预下狠手,其思想的支撑点,就是他对杜预与司马炎的关系看走了眼
两人同时走马上任,又一次奉皇帝的命令成为上下级的关系。当然,如果杜预是上级,那什么都好办
可让他成为石鉴的下手,结果就不一样了
虽然司马炎给石鉴的任务是搞定树机能,做好河西一带的维稳工作,保证这个后院不再起火。但石鉴却给自己下了另一个任务——搞定杜预
当时,树机能当打了个胜仗,灭掉了胡烈这么一个猛人,锐气正盛,手下的士气天天上涨,正到处嚣张再去找政府军玩玩儿,争取更大的胜利
稍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除非你有绝活儿,或者你有绝对大于他们的力量,才可以跟他们来个正面冲突。否则,还是先让一步为好
可石鉴却说,现在就打
当然,不是他去打,而是叫杜预去打
杜预不同意,现在敌人的士气正超级旺盛,而且马正肥,完全符合再打胜仗的基本条件。咱们新败,士气还没有恢复过来,而且军用物资又相当缺乏,要是跟敌人宣战,那就只有克隆胡烈的版本了。所以,现在咱要做的不是打仗,而是做好前期工作,先把物资准备好。等到明年春天,敌人的锐气没有了,咱再全力出击,就会取得全面胜利
石鉴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可现在他想要的不是树机能的脑袋,而是杜预的命
他再一次要求杜预去战斗
杜预又不去,说这仗无论如何都不能打。我是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的。你要是觉得有把握,你就出战,我当观众
石鉴大怒,立即向皇帝上奏,说杜预“乱稽乏军兴”。也就是说,杜预不积极准备军用物资,使得部队的进展缓慢,严重违犯了军纪,最后还用囚车把杜预送到首都,请皇帝发落。司马炎这时只求如何让石鉴搞好维稳工作,别人就不顾了。于是,就下令处分杜预。处分的结果是,摘掉亭侯的爵位。这个处分好像很重,其实是一点儿不重的。杜预的爵位只是亭侯,食邑只一百户,比起那些万户侯来说,只是个荣誉性的爵位
石鉴把杜预装上了囚车,自己就得上前线了。如果再不上前线,那就不好说了。哪知,他努力打了几仗,一点儿胜利也没有取得
司马炎只得又换人,“以汝阴王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镇关中”。但仍然不见成效
司马炎又让另一个猛人牵弘出任凉州刺史。这个牵弘也是个很牛的军人,曾经在多次的对吴作战中取得辉煌胜利,其战力指数也不比胡烈差多少。然而,这哥们儿的脑子也跟胡烈同一个思维模式,一到任之后,就对那里的胡人采取高压政策。最后,胡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就只有选择搞群体事件了,弄得“众胡皆内叛”。当然,如果那些胡人只是在那里很松散地动乱一下,牵弘还是可以搞定的。这些胡人虽然有一个“胡”,但却一点儿不胡来,他们跟树机能联合起来了
树机能也是个猛人,看到自己突然有了这么一大批的同盟军,当然高兴得要死,立即带着部队过来把牵弘包围在青山那里,再一次复制了胡烈的版本。最后,牛烘烘的牵弘也成了烈士
从胡烈和牵弘两个猛人接连被痛打致死的事上看,我们完全可以看得出,这不仅是胡烈和牵弘的失败,而且是司马炎在河西政策的大失败
当然,不仅我们看得出,那个陈骞也早就看出,在司马炎派胡烈去当秦州刺史时就提醒过他,这两个哥们儿很勇敢,也很会拼命,战力指数也很高,用于战场上是可以的,但不是“绥边”之才。如果硬要把他们用到西北,将为国耻
可司马炎却不听。司马炎不听的原因是,牵弘跟陈骞闹过矛盾——牵弘当扬州刺史时,很不把陈骞的话当话,陈骞发出的命令,牵弘向来不服从。所以,司马炎以为,陈骞这时是在说牵弘的背后话,所以就不把陈骞的话当话,硬是把牵弘任命为凉州刺史。现在果然兵败身死
司马炎这才后悔。可是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
由于司马炎用人失误,河西鲜卑的这次群体事件,一直闹到279年
石鉴从河西去职之后,又被任命为豫州刺史
石鉴在河西那里除了成功陷害了杜预一把,没有做出别的成绩来,心里很是郁闷。他有点儿郁闷——连杜预都可以陷害几次,为什么就不能打几次胜仗?打不过鲜卑暴动分子,可以打东吴一下吧?胡烈、牵弘他们不是也被北方少数民族打得丢了脑袋吗?可他们对吴作战都取得过辉煌胜利啊。看来打吴国的困难指数是很低的。于是,出兵打了一仗。但只杀了几个士兵,离辉煌胜利还有很大差距。石鉴更不爽了。最后,他向统计局学习,玩了一把数字游戏,在斩敌数量上大加水分。那个数字游戏被人家一眼看穿,并惹毛了司马炎
司马炎直接下文:“鉴备大臣,吾反取信;而乃下同为诈,义得尔乎!今遣归田里,终身不得复用。”这话的意思是,石鉴身为大臣,我对他无条件信任。可他却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玩到我的头上来了。这个行为太恶劣了,现在把他踢出革命队伍,永远不得再录用
你一看这话,就知道这时司马炎心头的火气有多大。石鉴做梦都想立功,做梦都想让杜预从公务员变成村里的小民。想不到最后这个下场却落到他自己的头上,下半辈子成为永久草根
西北那边虽然郁闷事不断,但南方这边还可以安慰一下司马炎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