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谅造反

杨谅造反 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相公庄镇河滩村人
在前边,我们介绍过,隋末各路农民起义中,势力最大的有三家,第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第二是河北的窦建德;第三就是杜伏威
与前两人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为贫苦。翟让虽然是农民,但是好歹曾经做过公务员工作,李密是世袭的蒲山公,窦建德也算是个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无财无势,是彻底的贫农出身。所以他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份职业就是待业,因为他的家里实在太穷
他与临济牧羊人辅公祏结为生死之交,辅公祏多次偷姑姑家的羊接济他,可以说要是没有辅公祏的帮助,杜伏威早就饿死了
不过通过辅公祏源源不断地接济杜伏威这件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杜伏威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要不然谁会愿意不断地偷东西去帮助他;第二可以看出辅公祏也是个穷人,辅公祏要是个款爷,还用去偷羊
杜伏威很感激辅公祏的帮助,虽然明知道这是接纳贼赃,但是没有饭吃的感觉实在难受,也就接受了,随后两个人结为了刎颈之交
作为穷人,其首要问题就是吃饭。可是偏偏杜伏威和辅公祏的吃饭问题却不好解决。虽然凭着偷羊可以暂时解决一下吃饭问题,但这毕竟是犯法的事情,搞不好官府追究出来,会吃官司
这种担心,不无多余。虽然辅公祏是个“偷羊圣手”,其偷盗技术绝对一流,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多长时间,这件事情就被泄露出去。官府开始着手调查这件事情
偷羊并不是什么大罪,最多也就是关进监狱待几年,但是你要看在什么时代偷羊,在隋末那个年代偷羊,可能会杀头
你能想到,偷羊和杀头联系在一起吗?是的,很有可能。因为当时是隋炀帝的统治
大家都知道,“造反”这个职业在当时来讲是非常走红的。隋炀帝被造反派们搞得焦头烂额,所以情急之下,下了一道命令:允许地方官对盗贼自行处理,也就是说有可能把你关进监狱待几年,也有可能在你的脖子上留下个碗大的疤
问题是你会碰到什么样的官员?如果碰到仁慈的官员那一切都好说,可是如果碰上酷吏,偷一文钱就能杀头,何况是偷羊?杜伏威虽然没有偷羊,但是接纳贼赃,同样有罪
对不起,你们一起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这就把杜伏威和辅公祏难住了,要不碰碰运气?别啊,哥们儿,万一碰上酷吏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啊,我觉得咱们还是应该珍爱生命,远离酷吏
那该怎么办呢?是啊,该怎么办呢?让我想想
哎,你看,现在很流行“造反”这个职业,要不咱们也去试试
造反?咱们行吗
嗨!你没听过一句话吗?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好!要不咱们就去试试吧
大业九年(613)十二月,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走上了造反事业的征程。那一年,杜伏威年仅十六岁
既然已经决定造反,当然不能两个人单干。要不就拉拢一批人自己当老板,要不就去投奔别人,先当打工仔。对于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讲,让他们拉起一杆子人自己当老板,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两个人决定,先当打工仔
于是两人就近参加了一支小起义军
刚加入时两个人都只是小卒。但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在这一点上杜伏威做得就很好
每次行军打仗的时候,杜伏威十分勇猛,进攻时冲在最前边,弄得对方以为他是个将军。而撤退时,他也总是带着几个人走在部队的最后边,帮着捡一捡部队沿路遗失的东西。这样的人,想不升职都很困难。所以很快,杜伏威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为首领。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杜伏威自己当了老板,逐渐扩充自己的势力,准备向淮南发展
我已经不再是那个靠别人接济的落魄孩子了,我的现在的理想是———霸业
杜伏威,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你具备这样的能力
但是杜伏威深深地明白,江淮一带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眼下凭着自己手头这点人,不足以对抗隋朝的正规军,要想真正地成就一番霸业,还得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于是杜伏威决定,努力寻找机会去联合和吞并附近的其他起义军
他首先盯上了苗海潮。苗海潮的起义军在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境内)一带活动,势力不算小。但是苗海潮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欺软怕硬。于是杜伏威决定利用他的这个缺点,忽悠他一下
杜伏威让辅公祏送信给苗海潮说,咱们都是苦于隋朝的暴政,起来造反的,不过现在隋朝的力量还很强大,力分则弱,力合则强,如果你认为自己比我强,我就去投靠你;如果你认为不如我,那就来投靠我,要不然咱们就大战一场,一决雌雄
这话说得够狠,很有些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的感觉。不过,虽然话说得狠,但是面对欺软怕硬的人,没有这一套,还真是不行
当苗海潮听到这样的话时,他害怕了,心里敲起了小鼓,看来这个杜伏威不简单啊,不然的话,说话为什么这么硬气,即使他来投奔我,这样的人也是不好驾驭啊,要不和他干一场?看他话里话外的那个意思,好像很希望和我干一场啊?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不敢说这样的话
嗯,咱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于是苗海潮决定,归降杜伏威
收编了苗海潮的部队,现在的杜伏威已经是个大老板了,但是要想成就霸业,当然是人越多越好。所以紧接着杜伏威又瞄上了海陵(今江苏泰州境内)的赵破阵
不过这一次赵破阵却主动找上门来,招降杜伏威。因为他的势力比杜伏威大
杜伏威可不是苗海潮,凭你几句忽悠人的话,我就会投靠你。想要招降我,你得有两把刷子才行,咱两家还不一定谁吞并谁呢。经过一番研究后,杜伏威决定吞并赵破阵,并且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诈降
他让辅公祏率领大队人马在外边接应。随后他只带了十几人去赵破阵那儿投诚并献上礼物。赵破阵一向轻视杜伏威,看到杜伏威来了很高兴,将杜伏威等一干人让进了内府
喝酒,喝酒!来来,吃菜,吃菜
这只能说明,赵破阵的脑系不是一般的差劲。结果赵破阵几乎是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被杜伏威当场刺杀。赵部群龙无首,全部归降
实力大增后,杜伏威自称将军,开始纵横淮南
杜伏威,这个响亮的名字将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大业十一年(615),东海李子通率所部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这个李子通也是反隋势力中颇有实力的人物,胸怀大志。他起兵时是依附在长白山(山东境内)左才相手下,后来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不得已离开长白山。这次来到淮南投奔杜伏威其实是有些逃难的味道,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李子通的投靠使杜伏威实力大增,杜伏威当然高兴,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李子通也是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我们常说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要是两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呢
我相信,也一定会碰撞出火花,只是这个火花,不是绚丽的,而是血红的
没过多久,李子通又突然就脱离了杜伏威,带着自己的部队去了海陵,自立门户
刚来,为什么要走呢?是啊,为什么又要走呢?因为杜伏威逼着李子通必须走
再不走,我的兄弟就都成你的了
一山难容二虎,一军没有二主
在左才相手下,李子通就是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而被迫出走。在杜伏威这里,难道李子通就变成绵羊了?答案是:不可能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这里边杜伏威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不可否认,杜伏威和李子通虽然都是枭雄,但凡枭雄之类的人物,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心胸狭窄,猜忌心强。杜伏威对于李子通的到来,表面上很高兴,暗地里却是猜忌
相信杜伏威对李子通被迫脱离左才相一定有所耳闻。李子通投靠杜伏威也是因为迫不得已,内心深处也是防备杜伏威的
这就是一对矛盾体。所以两人在一起时,基本上都是面和心不和
我相信两个人,经常会有些摩擦性的语言,甚至有时杜伏威还会说些带刺的话,刺激李子通。而李子通也不是省油的灯,与杜伏威这个领导处处抬杠拌嘴
时间一长,李子通就不会有好果子吃了,杜伏威肯定会给他小鞋穿。所以李子通最终决定,向杜伏威打个辞职报告,别等你炒我,我先炒了你。不过虽然我走了,但是杜伏威,你的做法实在让人受不了,我李子通不是光杆司令,我手底下也有兄弟,我岂能就此善罢甘休
所以,结论就是———必有一战
率先出手的是李子通,他让手下人袭击杜伏威。杜伏威由于没有防备,被打得大败,幸亏手下的大将王雄诞挺身而出,在危难时刻抱着杜伏威躲进了芦苇丛中,方逃过一劫
也许真是应了那句话:屋漏偏逢连夜雨
杜伏威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隋将来整就率军攻打他
自古英雄多磨难,一点也不假
杜伏威本来就刚刚被李子通炒了一次,现在又冒出个来整。可以想象,杜伏威就像个被警察通缉的罪犯,在哪待着都不安生啊!又是大败。这一次救他的是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王氏,王氏仗着自己力气大,背着杜伏威一通撒丫子跑。这是杜伏威一生当中最狼狈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其实人都有背运的时候,关键是在背运时,你的意志是否坚强
只要你意志坚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唯一让杜伏威心里稍微平衡的是,来整在进攻杜伏威的同时也进攻了李子通。李子通也被打得大败
对杜、李二人来说,这次火拼简直就是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绝妙注解。对于李子通来讲,更是损人不利己。辞职不干了,自己想当老板,本无可厚非。买卖不成仁义在。既然已经走人了,何必采取极端的报复方式啊?平白结下了杜伏威这个可怕的仇家,为以后杜伏威大举进攻自己埋下了伏笔
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伏威的部队伤亡很大,失去了称霸的实力,只好四处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断吸收流民加入以扩充势力。好在经过半年的恢复,杜伏威又扩充了数万人,并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县作为根据地
这一次,我可得好好经营一番了。开荒种地,自力更生
对了,传我命令下去,对于来投奔的起义军,一概不要。怕了
来投奔的起义军,倒是没有。打你的隋军来了
大业十二年(616)七月,杨广来到江都巡幸,杜伏威正好就在江都他眼皮底下。为了保障自己巡幸的安全,杨广派出大将陈稜带八千精锐讨伐杜伏威
唉,刚喘口气,还让不让人活啊?小的们,与我列队迎战
陈稜的这八千精锐,虽然人少了点,但是真正称得上是隋朝的精锐部队
在此之前我们说过,杨广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将自己的禁军卫队,都投入了战斗,这八千人就是杨广禁军中的精锐部队。杨广基本上将自己手里最好的牌给了陈稜
陈稜临出征时,杨广只给了他一句话:“剿灭杜伏威,带着他的脑袋来见我。
要说起这个陈稜,也算是一个猛人,当年曾经率领大军远征琉球(今台湾),俘虏了琉球王室的成员,为隋朝立下大功一件
不过陈稜虽然够猛,但是打仗有个特点:外战内行,内战外行
什么?说颠倒了吧
没有,我们的陈稜将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次讨伐杜伏威,八千禁军兄弟,基本上被他打光了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啊
刚开始的时候,陈稜凭借着军队训练和器械远强于杜伏威,打了几个胜仗,搞得杜伏威东躲西藏,好在陈稜兵力不多,杜伏威才勉强和他打个平手。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就证明了陈稜的智商实在不高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杨广到达江都后,江淮地区在这位仁兄的“精心治理”下,广大人民过上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小糠”生活。史书记载:老百姓先是吃树皮树叶,实在没吃的,就煮土为食,最惨的居然到了“诸物皆尽,乃自相食”的地步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很多次“自相食”的局面,但那都是在山高皇帝远的偏远地方,而江都这样原本富庶之地,又是天子脚下,居然也会“自相食”,由此可见我们的杨广先生实在不是当总裁的料
隋朝想不灭亡,都很困难
其实当时政府的粮仓里有足够的粮食可以救灾,隋文帝在位时,一直很重视国家的粮食储备,就是为了防备万一。如今万一出现了,可是我们的杨广先生正在享受财富和美女,根本不去理会老百姓的死活,而地方官又没得到命令,谁敢擅自开仓赈济灾民
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既然无法从国家那里得到赈济,实在抱歉了杨广先生,我们肚子实在饿的慌,杜伏威先生可以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我们要去投靠他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杜伏威乘机吸收了大批难民,势力迅速膨胀,军事力量超过了陈稜
只要有饭吃,叫我干啥我就干啥
叫你去打陈稜,去不去
没问题啊,抄家伙
随后杜伏威主动向陈稜挑战
这个时候陈稜的脑子还是比较清醒的,知道战局不利,任凭杜伏威怎样骂他祖宗八辈,就是龟缩不出战。这一下,杜伏威可着急了
不能总是这么耗着啊?人家陈稜是正规军,是吃皇粮的。咱们可是自力更生,除了打仗还得自食其力,不能天天在这跟他耗啊?怎么办呢
杜伏威忽然想起了司马懿。他于是派使者给陈稜送了一套妇女衣裳,当年诸葛亮就是给司马懿送了一套妇女衣裳,想激司马懿出战。在此基础上,杜伏威又发挥了一下,还送陈稜一个外号叫“陈姥”(陈老太太)
怎么样?陈老太太,不敢出战,就回家去抱孙子吧
杜伏威有诸葛亮的智谋,但是陈稜却没有司马懿的智商
是可忍,孰不可忍,陈大将军怒火中烧,下令全军出战
好!可算出来了。兄弟们,给我狠狠地打
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但是不小心被暗箭射中。紧要关头,杜伏威展现出超凡的猛男特质,怒吼:“不杀了你,我就不把箭拔出来。”然后就像当年的夏侯惇一样直冲过去,把那个弓箭手一刀斩于马下
这种近乎于疯狂的作战风格,使陈稜的部队大为惊恐,心中都在想:“这位仁兄被箭射中了,怎么还不死呢?莫非是天神下凡?
惊恐之下,必然慌乱
结果陈稜被打了个全军覆没。而我们的陈老太太侥幸脱险,单骑逃回了江都
从此,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杜伏威在江淮地区,成了跺跺脚、震三颤的人物
由于杜伏威的存在,江淮地区的隋军被牵制住,减轻了北方农民起义军的压力,客观上也为李渊起兵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