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就要还Ⅲ——对人吝啬,对己慷慨

出来混,就要还Ⅲ——对人吝啬,对己慷慨 刘文静就这么去了,李渊也准备出发了
七月四日,李渊让李元吉当太原太守,把后方事务全都委托给他
次日,李渊率领三万军队从晋阳出发,在军门前召开誓师大会,而后传令其他郡县,告诉他们尊立代王的意思。西突厥的阿史那大奈也率众加入
顺便说一下,这位阿史那大奈就是唐朝名将史大奈
七月五日,李渊派遣通议大夫张纶领兵讨伐稽胡部落
(稽胡是匈奴的一支,五胡十六国中最早的胡汉,就是稽胡人刘渊刘元海所建。发兵攻打稽胡,是扫清后患之意
七月八日,李渊抵达西河郡,而后就慰劳士兵群众,赈济贫苦百姓,年纪达到七十多岁的,都授予散官,其他年轻豪杰,都是量才为用,李渊当面口试对方的能力,并立即记下所任的官职,一天之内,任命一千多人。新任命的官员来不及领取凭证,就只好拿着李渊所写的官职纸条离去
该日,李渊进入雀鼠谷
七月十四日,李渊驻贾胡堡,距离霍邑(山西省霍州市)五十馀里
然后,李渊碰到了麻烦,大麻烦。在霍邑驻守的,是代王钦命的大将宋老生,此外,大将屈突通也驻军河东,与宋老生互为犄角。强兵在前,倒也罢了,更要命的,老天还不帮忙,天天下雨,当时又没有柏油路、水泥路,都是泥路,这雨一下,就坑坑洼洼,泥泞难行,于是就堵在了那,想进不能进。无奈之下,李渊只能派沈叔安带兵回太原,再运一个月的粮草过来
李渊在贾胡堡待了老长时间,也不见雨停,粮食倒是快吃完了;而刘文静呢,也是迟迟没有回来;又有传言说,刘武周要跟突厥合兵攻太原;总之是人心惶惶,难以自处了;出于谨慎的考虑,李渊召集部众,商议北还一事
裴寂表示同意:“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守险隘,不太容易迅速搞定。李密虽说是跟咱联合,但是心思奸猾,难以揣度。突厥呢,又贪而无信,唯利是图。刘武周这家伙,是个汉奸。太原乃是一方都会,我们士兵的家属也都在那,不如我们回去援救根本,然后再图后举。
裴寂说的有没有道理?似乎是有道理的。毕竟,任何时候,大本营的安危都是第一位的,要是后院起了火,那确实是麻烦了。当年刘邦刚起兵的时候,雍齿在丰邑作乱,刘邦也是心急火燎的赶回去救援,而且是一连三次。但是,裴寂说的,也只是似乎有道理而已,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李世民给出了解答
李世民反对裴寂的意见,说:“今禾菽被野,何优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
为什么裴寂说的只是似乎有道理呢?因为,“是”与“似是而非”相隔万里,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认真分析。裴寂分析了,但是不认真,只是浮皮潦草的分析,李世民也分析,他的分析就认真多了——而凡事,就怕认真
说要退兵的,无非是如下几个考虑
其一、粮食不够
这是实情吗?这当然是实情,粮食确实不够了。但是,有个问题,那就是眼界不够。认为粮食不够的,无非是陷入了思维定势,认为粮食非得从后方运,如果这么看,后方运的跟不上前方吃的,当然是不够。然而,粮食是不是非得从后方运呢?李世民抓住了重点,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立即拨开云雾见青天——为什么非得后方运,不能在前方收割呢
李世民这个意见,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以战是可以养战的
其二、宋老生、屈突通实力很强,据险而守,不好打
这是实情吗?这也是实情。但是,不好打,不等于打不了。张须陀当年去讨伐翟让,翟让也怕,认为打不了,想撤,但是李密为什么最后赢了?很简单,“不好打”不等于“打不了”。李世民认为,宋老生虽然骁勇,但是,也有缺点,他的缺点两个字概括——轻躁,而缺点是可以利用的,抓住了缺点,事半就能功倍
这说明啥呢?这说明,我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问题的不利面,也要看到问题的有利面,不能光看到不利面就想着退缩
其三、李密这个人看不透
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李渊进兵的时候,曾经派人去跟李密谈判,谈合作问题。李密抬手不打笑脸人,合作可以,但是,有一条,我比你们强,我当老大,于是让祖君彦写了封信:“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然后又提出让李渊率步骑数千去河内,当面缔结盟约
李密要当盟主,李渊什么态度呢?他说:“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
李渊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谁是盟主,而在于,谁占据了战略主动。什么叫战略主动?谁先夺取长安,谁就赢得战略主动。李渊认为,盟主可以让李密当,而且好处是,可以让李密牵制住隋朝在东都的主力,为他进取关中,赢得时间。用一个盟主的虚名,换取先入关中的战略主动,这笔账,不要说李渊能算明白,相信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都能算明白
于是,李渊让温大雅回信一封:“吾虽庸劣,幸承馀绪,出为八使,入典六屯,颠而不扶,通贤所责。所以大会义兵,和亲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天生烝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箓,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汾晋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
这封信就三点
一、老兄我跟贤弟你不一样,我是“尊隋”而不是“反隋”(所以大会义兵,和亲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
笔者注:“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这是两个典故。执子婴于咸阳,是说当日刘邦入关,秦朝宗室子婴自缚请降的故事,这标志着秦朝的灭亡;而殪商辛于牧野,是说商朝末年的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败了商纣王子辛,也奠定了周朝取代殷商的基础。这两个典故,都意味着“改朝换代”。而李渊的政治口号跟李密不同,他以“尊隋”为号召,所以回绝了李密改朝换代的建议,于是才会有“所不忍言”和“未敢闻命”的说法
二、老兄我命小福薄,当个唐公就满意,实在不敢多想(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复封于唐,斯荣足矣)
三、眼下我看有机会取隋而代之的,也就贤弟你了。(当今为牧,非子而谁!
但是,李渊还打了个呼哨,表示我这儿事儿也挺多,就不去赴盟了。(汾晋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
李密什么反应呢?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自是信使往来不绝
李密很高兴,这是真的,因为是人就好面子,李渊一顶顶高帽送过来,要说没有心花怒放,那绝对是假的。但是,李密乃当世豪杰,已经成名的英雄,他会因为李渊送的这些虚名,而忘乎所以吗?当然不会。李渊也知道李密不会,所以,对于李密的态度,其实李渊心里也没有底,他怕李密成为他入关的竞争者
但是,李世民却独独看得透;他说李密不会成为竞争者,原因是“顾恋积粟,未遑远略”。有人要问了,李世民跟李密估计压根也不认识,他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其实吧,道理很简单,看看李密的军事轨迹就知道了。李密先取荥阳,后夺洛口仓,然后又在回洛仓跟隋军反复较量;不论是荥阳,洛口仓,还是回洛仓,都是天下粮仓,李密要干什么,还能看不透吗?所以李世民说,李密顾恋积粟。然而,李世民又怎么看出李密“未遑远略”呢?道理更简单了,如果李密真想入关,他就不应该跟隋军在东都纠缠,而应该在占领了洛口仓之后,立即西征。眼下李密还在跟隋军争夺回洛仓,丝毫没有罢手的意思,自然是“未遑远略”了
当然,李世民有一点没看透,他还是低估了李密。其实,李密本人并不是“顾恋积粟,未遑远略”之辈,他也想西去入关,一举攻下长安,但是,没辙啊,谁让李密的部众们,都是“顾恋积粟,未遑远略”之辈呢?谁让李密只是个空降兵,对瓦岗军没有完全的控制力呢
裴寂看不透李密,李世民却看透了李密,原因出在哪呢?原因,裴寂只是从李密这个人去分析,以李密的能耐,当然很难看透。然而,李世民看李密,却是从他的行动来着手,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所以,他自然就看透了
既然李密没有入关的意思,那么,他是不是真心实意跟李渊结盟,这就不是什么关键了,因为反正也碰不着
其四、刘武周和突厥可能会合作,趁虚而入,攻取太原
突厥狡诈无信,这是对的,刘武周跟突厥合作,这也是对的。但是,刘武周会跟突厥合作,攻取太原,这是错的。为什么错呢?因为裴寂没有理解,为什么刘武周要跟突厥合作
刘武周为了跟突厥合作,不惜称臣于突厥——老实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软骨头,更没有上赶着去叫人爹的贱骨头,刘武周这么不顾脸面,顶着身前身后的骂名,要当胡人的奴才,这是为啥?道理很简单,没有突厥的支持,刘武周混不下去。所以,刘武周跟突厥的合作,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联盟
既然谈到是利益联盟,那么,就也谈不上什么亲密无间,穿同一条裤子了,真实的情况,是李世民所说的那样,“外虽相附,内实相猜”。刘武周跟李渊一样,李渊也准备跟突厥合作,但是合作的时候,拉一手,还防一手,刘武周岂不也是如此?因此,刘武周现阶段首要考虑的是啥问题?是开疆辟土吗?当然不是,是要保住自己的地盘!所以,他会不顾自己的大本营马邑遭受着突厥的潜在威胁,而不管不顾的来侵扰太原吗?当然不会。既然如此,还有啥可担心的
裴寂之所以判断错误,而李世民之所以判断正确,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于,合作这事情,也是有不同性质的;不同性质的合作,效果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裴寂泛泛而谈,而李世民则深入探究,所以——凡事就怕认真
经过李世民这一番精要而鞭辟入里的分析,我们已经发现,北还太原没有必要——因为虽有强敌在前,但是强中有弱;粮草虽然不济,但能以战养战;李密虽然不测,然则未遑远略;武周虽然附胡,然而内心疑惧
真正的大问题,是一旦北还太原,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李家军造反,有个很重大的基因缺陷,那就是,硬实力不够。所谓硬实力不够,一方面人马不够,另一方面,这些兵众都是临时召集,并非久战沙场之辈,因此,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就要一鼓作气,否则再而衰,三而竭,就成了强弩之末。现在的问题是,这口气到底是口什么气呢?答案是,一口争衡天下的气!如李世民所言,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
然而,北还太原会造成什么问题呢?会造成这口气泄掉。一旦这口气泄掉之后,李家军的基因缺陷就暴露无遗,到时候就剩太原一城一池,跟那些占山为王割地为寇的土匪还有啥区别?不要说争衡天下了,能不能自保,这都是问题了
因此,李世民认为,北还太原,一方面是没必要,另一方面是有危机,所以,这是下策,万万不可。现在不是考虑“稳”的时候,因为如今的情况,已经“稳不住”了,所以,必须改换思维,要“豁得出”
李世民发表意见后,得到了李建成的支持,然而,李建成支持并没有用,因为李渊不同意——李渊已经不管稳不稳得住,而是一心求稳了
李渊不同意,李世民也不放弃,还想再次进谏;赶上天色已晚,李渊已经睡下,李世民就在帐外嚎啕大哭,声闻帐内。李渊听到外边有哭声,就把李世民叫进来,问他什么情况,李世民说:“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
听李世民这么简单一勾勒,李渊明白了,醒悟了,已经不是求稳不求稳的问题,而是想求稳也稳不住的问题了——但是部队已经北还,咋办呢
李世民说表示,没关系,右军没动,只走了左军,而且没走远,追的上
李渊于是笑了,表示:“我现在成败就看你了,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
于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分道夜追左军,乃还
不久后,派去后方运粮的沈叔安,带着粮草也回来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