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事件Ⅷ——末日审判

夺嫡事件Ⅷ——末日审判 大业八年,也就是第一次东征失败后的次年,杨广决心卷土重来
该年正月,杨广下诏,令天下兵马再度齐集涿郡
然后,杨广又令修筑辽东古城,以贮军粮
军粮这事要说一下。前番东征兵败,杨广初时很是恼火,将宇文述一干人等通通拿下。但是,到了大业八年二月,杨广又下了个诏书,表示宇文述前番作战失利不是他的责任,是因为粮草不济,然后又启用他了
粮草不济,杨广总算说对了,但是,粮草不济是谁的责任呢?是宇文述的责任?当然不是,事实证明宇文述让军队一人百日粮有道理,少了真撑不到完场。是偷埋粮草的军士的责任?当然更不是,一人八十公斤的担子,搁谁受得了?那是谁的责任呢?杨广没有明说,但看他重新启用宇文述能看出,他认为是自己的
杨广又对了。他的责任有二,一是明明可以短促突击,他却偏偏要漫长鏖战;二是杨广把军粮集中在涿县,跟辽东离着十万八千里,远水不解近渴
这次修筑辽东古城,用以贮粮,也可以算是杨广的自我检讨了
当然,替罪羊还是得有,倒霉催的宣慰使刘士龙就被砍了,而于仲文呢,也被免官,此后诸将又纷纷落井下石,于仲文同志愤懑难当,不久就病死了
大业八年四月,杨广车架渡辽,第二次东征就此开启
前番东征,失败的表面原因大概两条,除了粮草问题外,还有一点,就是杨广管得太多太宽,部将们束手束脚,以致多次贻误战机
这次杨广吸取教训了,虽然依然是亲征,但不再事无巨细都要过问,而是授权给了部将——你们看着办,不用事事请示了
杨广改正了错误,那么,东征能够迎来转机吗?答案是,不能
还是在辽东城,战事非常激烈——飞楼、橦、云梯、地道四面俱进,昼夜不息,而高丽应变拒之,二十馀日不拔,主客死者甚众。为什么呢?因为以攻城而言,攻方相对守方,是弱势方。最重要的,“地利”是守方的,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只要城墙够高,护城河够深,城池够坚固,守方就能居高临下,大占优势。如果守方还能把“人和”这两个字抓牢,让城中百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志成城,意志坚定,那么,守方的优势就更大了
历史上很多守城的经典战例。就拿南宋末年的襄阳防御战来说吧,这个战事因为金庸老爷子的《神雕侠侣》为大家所熟知,总的来说,旷日持久。历史上没有郭靖和黄蓉,但是,守将吕文焕也不像老爷子笔下那么废柴,事实上,这是个守城名将。蒙古大军的实力有多强,想必不需要解释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军队,征服了亚非欧大片土地,鼎盛时拥有33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西方人为之谈虎色变,但是,就是面对这样的对手,襄阳守军坚持了五年,而且是在几乎没有增援的情况下。事实上,要不是最后蒙古大军掐断了襄阳城外的补给线,逼得襄阳兵尽粮绝,吕文焕开城投降,这场战事还将延续下去
笔者是江苏江阴人。大家听说过阎应元抗清吗?好吧,百家讲坛的阎崇年在无锡签名售书遭掌掴的事儿听说过吧?为什么阎老师那么悲催呢?因为,他来的地儿不对,他一个清史学者跑到抗清圣地来售书,倒霉是必然的
我们的阎应元同志,率领江阴六万义民,面对清军二十四万大军,孤守城池长达八十一天,城破之日,举城被屠,写下了明末抗清最壮丽的篇章。江阴保卫战,也是守城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蒙古大军,八旗子弟,这些都是出了名的勇悍部队,但是,纵然如此,在对手守城得当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讨不到任何便宜。现在隋军的情况也如此,将士不可谓不英勇——有个叫王仁恭的大将,曾率众一千余在辽东新城外大破高句丽数万大军;有两个敢死队员,一个叫吴兴,一个叫沈光,冒着对手如雨的锋矢和滚石,攀上了15丈长(相当于现代的50米)的登云梯,跟高句丽军队短兵相接,连杀十余人,而后,沈光被高句丽军击落,未待落地,看到竿上有垂绳,又重新接住继续攀援;然而,在高句丽的顽强抵抗下,也都成了浮云
当然,第二次东征的不顺,还不只是如此,更要命的问题是后院起火
后院起火的核心人物,叫做杨玄感,而他的身份——杨素的儿子
杨广的上台过程,跟秦二世胡亥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而其中,杨素所扮演的,是当年李斯的角色,所以,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李斯在沙丘之谋后的遭遇吧
二世即位后,李斯继续在当着他的丞相,但是,跟他当始皇的丞相不同,他如今不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事实上,他自己也讲不清楚,他到底是几人之下几人之上,因为,他的处境太尴尬了
二世跟乃父始皇雄才大略截然不同,他是个游戏人生的纨绔子弟,自上任之初,就在赵高的撺掇下,玩“及时行乐”那一套。对于这种情况,李斯也屡屡想要劝谏一二,但是,二世根本不鸟他。后来,胡亥实在烦透了李斯,于是,下诏为自己的所为作辩护,并小小的警告李斯
彼时的李斯,一方面正感受着胡亥那带有寒意的目光;另一方面,由于陈胜吴广起义风暴正烈,而他的儿子李由作为三川郡守,却未能平息叛乱,而章邯却带着几十万骊山囚徒屡战屡胜,由此,朝内议论纷纷,都认为李斯不堪大任,甚至传出了让章邯取而代之的风声。一句话形容李斯的处境——焦头烂额
然而,焦头烂额的李斯却从没有想过就此退出,他依然恋恋不舍他所拥有的权力,为了保住地位,为了讨好胡亥,李斯上了一封臭名昭著的诏书,提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意见——所谓“督责之术”
什么叫“督责之术”呢?其实就是两点,一是“严刑峻法”,二是“独断专行”。简单说,就是皇帝要不受臣民的影响,独断专行,搞“罪轻督深”那一套,让臣民战战兢兢,于是不敢作乱——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
据说胡亥拿到了这封诏书后大喜,依言而行——於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二世曰:“若此则可谓能督责矣。”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积於市。杀人众者为忠臣。二世曰:“若此则可谓能督责矣。
于是,李斯的“督责之术”所能造成的效果,也无非是四个字——民怨沸腾
至于胡亥二世,在赵高的劝说下,如今身居深宫,已经不再面见朝臣了。而作为胡亥二世的代言人,如今赵高,却大权独揽
农民起义继续往纵深发展,而如今的胡亥却大建阿房宫,而且不理朝政,李斯虽一意谄媚,但面临着政权沦亡的危机,作为秦王朝的缔造者之一,他也不能继续坐视不理了,于是,他便有了进宫劝谏的打算
李斯有意见,赵高知道,于是,某一天,赵高亲自登门拜访李斯来了
赵高首先表达了对现今朝政的不满,尤其是对二世修筑阿房宫的不满,然后表示自己地位低下,不能劝谏,要求李斯劝谏:“关东群盗多,今上急益发繇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
李斯表示同意:“固也,吾欲言之久矣。今时上不坐朝廷,上居深宫,吾有所言者,不可传也,欲见无间。”李斯表示,我久有此意,但见不到皇帝,咋整
赵高表示,包在老弟我身上:“君诚能谏,请为君候上间语君。
又有一天,赵高从宫内传来了消息,说皇上现在有空,请丞相前来面圣。李斯于是急急忙忙进了宫,然后站在了宫门外,连连催促要求面圣
然后,李斯并没有等来胡亥的面见,恰恰相反,几天后,一支监察队伍离开了京师,前往了三川,这批人的目的——搜集李斯长子李由的黑材料
这是个强烈的政治信号,这意味着——李斯本人祸在不测
直到此时,一生都在忙着算计别人(他的师弟韩非子就是被他阴掉的)的李斯,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早就掉进了一个陷阱,而算计他的人,叫做赵高
从赵高登门拜访的那天起,一个阴谋就展开了。赵高所表现出来的所有一切都是假的,他对朝政不满是假的,对修筑阿房宫不满是假的,他想要劝谏也是假的,当然,最假的地方在于——他传信要求李斯进宫的那天,胡亥并没有空,他正在左手抱着美眉、右手拿着酒杯,逍遥呢
于是,当李斯再三要求觐见时,惹来的却是胡亥二世的震怒:“吾常多间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老子空的时候,丞相不来,现在老子逍遥着呢,丞相来了。丞相这是欺负我年轻么?
胡亥怒了,赵高就乐了,然后,赵高趁热打铁,开始打起了李斯的小报告:“如此殆矣!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陛下不问臣,臣不敢言。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击。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故未敢以闻。且丞相居外,权重於陛下。
赵高说,李斯希望裂土封王,李斯的儿子李由跟乱党勾结,李斯位高权重,功高盖主……于是,胡亥传令调查李由,敲山震虎
李斯不愿束手待毙,于是上书告发赵高。可悲的是,主动权已经牢牢掌握在赵高的手里,李斯对赵高下手,也就只能让胡亥更加疑心他的目的所在,于是胡亥把相关情况通报了赵高,而赵高则表示“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再然后,胡亥下诏,将李斯交由赵高处置
接下来就没什么悬念了,李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终为赵高所败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市,三族尽为夷灭
李斯的悲剧源于何方呢?说到根子上,其实源于一点——在他和赵高之间,沙丘之谋的两个主角之间,胡亥二世更信任的人,始终是赵高
赵高固然心思歹毒,固然不择手段,固然胸有丘壑,然而,他能胜过同样政治经验老道的李斯,原因其实只有一条——胡亥的信任
杨广的登位,乃是一出隋朝版的“沙丘之谋”,扮演李斯角色的是杨素,扮演赵高角色的,则是宇文述,那么,剧情的发展又会如何呢
隋朝版“赵高”宇文述,跟正版赵高一样,在二世即位后,都得到了最大的信任,都权势熏天,都成为了朝内炙手可热的人物
在杨广即位后,在清洗了先朝老臣后,他组建了自己的核心班子,时有“选曹七贵”之说,分别为吏部尚书牛弘、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左骁卫大将军张瑾、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黄门侍郎裴矩
当然,选曹七贵里也分三六九等,而属于贵中之贵的,就是宇文述
在登位后,为了表达对宇文述拥立的谢意,杨广将自己的长女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俩人就此成为了亲家
而且,跟正版赵高一样,隋朝版赵高也是个擅长察言观色的主儿,他之所以成为贵中之贵,除了拥立之功外,还有一点,就是他懂杨广,比其他人都懂
宇文述虽然是武夫出身,但是,心思细腻甚至超过一般文人,《隋史》说:“述善于供奉,俯仰折旋,容止便辟,宿卫者咸取则焉。又有巧思,凡有所装饰,皆出人意表。数以奇服异物进献宫掖,由是帝弥悦焉。
要搁现在,形容宇文述就只需要一个字——潮,而杨广这个文艺青年呢,也是个潮男,这俩就对上眼了。宇文述这个时尚达人不但有鉴赏力,而且是天才设计师,小到衣物设计,大到城市布局,没他不会的,据说,长安城的布局就是宇文述弄出来的。当然,更关键的是,宇文述是个会做人的,尤其知道怎样奉迎皇帝,很有些八面玲珑的范儿
因此二端,宇文述的地位在七贵中就不同一般,有这么几件事以资佐证
一、苏威的官位宇文述跟相同,但是宠信程度差了十万八千里
二、每次杨广只要有珍稀供奉,有自己一口吃的,就一定少不了宇文述的,《隋史》说:“帝所得远方贡献及四时口味,辄见班赐,中使相望于道。
三、七贵中有个叫张瑾的,照道理说呢,跟宇文述地位应该差不多,但是,这个世上有时候就是没什么道理可说
张瑾有时候大家一块办事也发表些意见,当然偶尔会跟宇文述意见相左。正常讲呢,大家同朝为官,地位相若,应该表面客客气气,暗地里再行计较,但是,宇文述没有这么讲究,直接当面就给脸色看,先骂上了,而张瑾呢,居然连个屁都不敢放,像老鼠见了猫一样,灰溜溜躲了。大家想,连同为七贵的张瑾都被宇文述呼来喝去跟个奴才似的,那其他那些个地位不如张瑾的,还敢惹宇文述吗
有了杨广的宠信,宇文述自然是大捞而特捞:然(笔者注:宇文述)性贪鄙,知人有珍异之物,必求取之。富商大贾及陇右诸胡子弟,述皆接以恩意,呼之为儿。由是竞加馈遗,金宝累积。后庭曳罗绮者数百,家僮千馀人,皆控良马,被服金玉。述之宠遇,当时莫与为比
以后我们还将知道,杨广不仅宠信宇文述本人,而且爱屋及乌,连宇文述的儿子都被特殊对待——比如说,宇文述的三子宇文智及
当然,正版赵高后来干掉了胡亥二世,辜负了秦二世对他的一片厚待,那么,隋朝版赵高又会如何对待杨广呢?杨广的一片厚待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吗
隋朝版赵高跟正版赵高情况相似,那么,隋朝版的李斯呢?杨素会如何呢
据《隋书·杨素列传》的记载,虽然杨素为杨广立下了大功,但是,杨广对杨素的态度却耐人寻味,《隋书》是这么说的——虽有大功,特为帝所猜忌,外示殊礼,内情甚薄。也就是说,对杨素,外面看着挺好,但实际不定怎么咒他呢
当时太史令说隋朝分野有大的丧事,随后杨广就把杨素改封楚公——为啥呢?因为隋和楚分野相同,就想用杨素来验证这个预言。这么说吧,就是要把杨素当替死鬼就对了
后来杨素果然生病了,卧床不起,杨广呢,表面上还是非常客套,让名医前来诊断医治,有啥好药也不吝赏赐,但是,私底下呢,杨广总是秘密把医生找来探视病情,就怕杨素一时半会死不了
杨素自个儿也明白,这辈子就这样了,名声地位,已经到头了,还能怎么地呢?于是,这次生病,他就不肯服药,也不肯踏踏实实的养病,私下也跟老弟杨约说:“我哪还指望活更久呢?(我岂须更活邪!)
大业二年,杨素死了,杨广一如既往的,表面上,对他礼敬有加,让他享尽哀荣——赠太尉公、弘农等十郡太守,葬送甚盛
相比较被腰斩于市的李斯,杨素的下场算是相当不错了,至少还能死在病榻上,至少,皇帝还能让他享受哀荣
然而,杨素能得到这样的下场,也仅仅是因为相比较李斯,他更看得开,在李斯一味恋战、终于一败涂地之时,杨素还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名位已极”,他还能在生了病之后不肯吃药,对老弟表示“我岂须更活邪”
在不同的死法背后,隐藏的是相同的东西——皇帝的不信任
胡亥二世对李斯的不信任更加赤裸,而杨广呢,则外视恩宠,内加猜忌。据《资治通鉴》记载,在杨素死后,杨广曾对手下表示:“使素不死,终当夷族。
于是,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同样是帮助皇帝篡位,赵高和李斯,宇文述和杨素,会得到如此不同的待遇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本节的标题已经讲出了答案。同是帮助皇帝篡位,赵高和李斯的定位不同,赵高是皇帝的“亲信”,而李斯,则只是皇帝的“棋子”
所谓亲信,意味着有共同的利益属性,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本着这个原则,胡亥宠信赵高,而杨广宠信宇文述
赵高相比宇文述,野心更大,权欲更盛,他是个宦官,他不爱财,也没有声色之娱,他唯一需要的就是权。因为这一点,赵高走上了歧途,他一开始想要全面控制胡亥,甚至搞出了“指鹿为马”的故事,其后,在起义军即将胜利的那一刻,赵高为了避免胡亥的清算,索性先下手为强,干掉了胡亥
之所以说赵高走向了歧途,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所谓“利益共同体”的本质。赵高天真地认为,没有了胡亥,他依然能呼风唤雨,但是,遗憾的是,他错了,错得很彻底。赵高一度想要跟即将攻进咸阳的刘邦和谈,意图分治天下,但是,被刘邦果断拒绝;其后,赵高又想像控制胡亥一样,控制他所迎立的子婴,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子婴设计诛杀了赵高…
因此,所谓亲信便是如此,如果一方想要抛弃另一方,迎来的,将是共同的毁灭。我想,最近重庆的政治风波,又是个鲜明的案例
而棋子则大为不同,从一开始,双方就是相互利用,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然而,利益这东西,又有什么定数呢?今日为了利益,他们可以成为盟友,而他日为了利益,他们也可能反目成仇
因为这种身份定位,李斯和杨素,一旦他们帮助皇帝成功篡位,他们得到的,也就是皇帝那充满着不信任的目光了,他们自然随时有可能被皇帝清算
如今,杨素死了,然而,他的死并不是问题的终点,他的死只是阶段性的掩盖了矛盾,事实上,矛盾终究会以另一种方式来完成它的爆发。
面子战争Ⅶ——亮剑!蒲山公

杨素死了,但是他还有儿子——杨玄感
杨玄感是什么样的人呢?《资治通鉴》说他“骁勇,便骑射,好读书,喜宾客,海内知名之士多与之游”,总的来说,还算是虎父无犬子
因为杨素怀抱着“岂须更活”的心思,所以,赶在杨广发难前,他先行了断。杨家的富贵,随着杨素“恰如其分”的辞世,也终于得到保全,如今,杨家正是鼎盛之际——杨素的弟弟杨约,在杨广登基后,便大受宠幸,先出任内史令,后加位右光禄大夫(这是从二品的官职);这位杨玄感,在出征前,他担任的官位是礼部尚书;杨玄感的弟弟,杨玄纵、杨玄挺、杨万石,也都是朝中大员;可以说是一门公卿,累代为官,父老古旧遍布朝野,声势一时无俩
然而,在这风光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巨大的危机。历朝历代,当一门一户风光到赏无可赏、赐无可赐的地步时,接下来,皇帝所能赐予的,也就是一死了
距离杨素最近的例子,乃是北齐的斛律家族。斛律家族乃是北齐政权的支柱家族,斛律金老爷子追随高欢南征北战,为东魏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而他的一家,也随之得到了高家的厚待。斛律家族在最鼎盛的时候,据《北齐书》记载:肃宗(笔者注:高演)践阼,纳其孙女为皇太子妃。又诏金朝见,听步挽车至阶。世祖(高湛)登极,礼遇弥重,又纳其孙女为太子妃。金长子光大将军,次子羡及孙武都并开府仪同三司,出镇方岳,其余子孙皆封侯贵达。一门一皇后、二太子妃、三公主,尊宠之盛,当时莫比
斛律家族尊荣至此,斛律金却没有丝毫的快意,他虽是一介武夫,但也知道“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的历史教训,他曾私下对斛律光表示:“我虽不读书,闻古来外戚梁冀等无不倾灭。女若有宠,诸贵人妒;女若无宠,天子嫌之。我家直以立勋抱忠致富贵,岂可藉女也?
斛律金认为,外戚的身份并不足恃,甚至可能引来祸患,事实上,他不仅不想当外戚,他还想进一步交出自己的权柄,但可惜的是,尽管他一再要求辞官归野,安享晚年,但北齐政府却始终不允,以此,斛律金也时常为此感到担忧
斛律金战战兢兢的过完了下半辈子,年八十而卒,得享高寿,死后哀荣备至——世祖举哀西堂,后主又举哀于晋阳宫。赠假黄钺、使持节、都督朔定冀并瀛青齐沧幽肆晋汾十二州诸军事、相国、太尉公、录尚书、朔州刺史,酋长、王如故,赠钱百万,谥曰武
斛律金死了,但是,他还有儿子——斛律光
四年过后,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斛律光跟乃父斛律金不同,其人心高气傲,眼里不揉沙子,对于北齐日益黑暗的朝政,不免颇多牢骚,由此,引来了北齐佞臣们的集体反扑,终于身受不测。斛律家族的覆灭,我们在上册《文帝篇》里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杨家和斛律家族,颇有些异曲同工,甚至,杨家的身份比斛律家族更为微妙,因此,杨家潜伏着的危机,也更为深重
杨素认识到了危机,他消极应对,选择一死了之,将一大摊子全都丢给了儿子杨玄感;但是,杨玄感却无法跟老爹学习,他要果断扛起这个责任。那该怎么办呢?杨玄感思来想去,为今之计,也只有一个办法——一不做二不休,反
要造反,就得选择时机,而如今,杨广东征,京师空虚,自是绝佳良机
在杨广二次东征之时,杨玄感就主动请缨,表示愿意效犬马之劳,杨广当时也很高兴,还准备重用他呢。于是,等到发兵之后,杨广就将后勤保障的工作交给了杨玄感,命他在黎阳督运粮草
有了这么个差事,杨玄感就能大显身手了
杨玄感先是跟部将密谋,故意拖延时日,迟迟不供应粮草,哪怕是杨广几次派人来催,他也表示水路多盗,运粮不能太急;杨玄感这是要干啥呢?很简单,憋着坏水,要杨广诸军饿死在辽东呢
然后,他又把弟弟杨玄纵、杨万石给召了过去,只是很不幸,杨玄纵是到了,杨万石在路上被杀了
再然后,杨玄感又诈称来护儿造反,借势封闭黎阳城,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大征男丁,又发书于周围各郡,令其尽速发兵集于黎阳;杨玄感又以运粮为名,将各郡县有才干的官吏招致麾下,出任重职
最后,杨玄感选青壮运粮士卒五千人,船工三千人,斩杀牲口,号令部众,宣称:“主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天下骚扰,死辽东者以万计。今与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于是终于造反
杨玄感在造反之初,从长安招来了他的弟弟杨玄挺和他的密友李密
于是,杨玄感和李密就有如下对谈
及举兵,密适至,玄感大喜,以为谋主,谓密曰:“子常以济物为己任,今其时矣!计将安出?
密曰:“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一道,理极艰危。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
玄感曰:“更言其次。
密曰:“关中四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
玄感曰:“更言其次。
密曰:“简精锐,昼夜倍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唐祎告之,先己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
玄感曰:“不然,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上策也。
这是隋唐之际呼风唤雨的乱世枭雄李密的第一次出场
李密什么出身呢?他的曾祖父叫做李弼
在上册中,我们谈到过李弼其人,作为北魏八柱国之一,其实,他的身份是相对微妙的。所谓八柱国,乃是一个混合利益集团,有以贺拔岳集团为核心的武川镇中心集团,也有贺拔岳集团之外的边缘集团,当然,即便是这个边缘集团,同样还分三六九等,存在着边缘集团中的边缘集团,很不幸,李弼便是如此
上册我们重点介绍过的独孤信,便是不属于贺拔岳集团的边缘集团,但是,独孤信的老上司乃是贺拔胜,是贺拔岳的老兄,亲不亲,到底也是一家人,所以,边缘归边缘,但也无妨。然而,李弼的微妙之处在于,他的老上司乃是贺拔岳集团的死敌,将贺拔岳害死的侯莫陈悦——在宇文泰征伐侯莫陈悦的过程中,李弼投降了宇文泰,其后成为了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由于李弼身份特殊,在八大柱国中,他的家族虽然也称显贵,但比较其他大族,也不免稍矮一头。因而,从东魏到北周、乃至隋朝,在各部贵族中,李弼家族算是其中不甚显眼、也没有太多表现的一族
李密的父亲李宽,就是这种不温不火的状况;他号称名将,也曾官至柱国,其后又被封为蒲山公,但是,在重大事件中,我们几乎从没听说过他的名字
李密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后世也以蒲山公相称,他便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略显尴尬的家族——一个不显眼的世袭贵族
李密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隋书》花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开皇中,袭父爵蒲山公,乃散家产,周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后更折节,下帷耽学,尤好兵书,诵皆在口。师事国子助教包恺,受《史记》、《汉书》,励精忘倦,恺门徒皆出其下。两个字概括李密——能人。作为能人的李密,他显然也想改变自己这种不温不火的处境
李密曾经担任左亲侍,就是皇帝身边的护卫,但是,杨广一见他,就觉得这个人气场太强,对宇文述说:“向者左仗下黑色小儿,瞻视异常,勿令宿卫!”于是,干脆侍卫也当不下去了,只能回家读书了
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第一个意识到李密能耐的人,是杨素。当时李密骑黄牛读《汉书》,正好被杨素撞见,杨素当即觉得此子不凡,于是就把他带回了家,在一番交谈之后,杨素算是明白了,他撞见的这个人,可不是什么一般二般的人,他家的这几个崽子,没一个比得上李密的。杨素就把李密推荐给儿子杨玄感,要杨玄感好好跟人学学,于是,一来二去,李密跟杨玄感就成了密友
杨家人的性格咱是知道的,都很牛逼,杨素有时候说话连杨广都不放眼里,而杨玄感呢,也这架势,有时候出言不逊,就冲撞了李密。李密倒是不卑不亢:“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陈之间,暗呜咄嗟,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申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
李密这番话算是概括了杨玄感和他两个人的不同特质,简单说吧,杨玄感是个将才,而李密则是个帅才。将才和帅才孰轻孰重,大家自己掂量吧。杨玄感听了这番话,也就不敢再轻慢李密了——为啥?因为李密说的是实话呗
这次杨玄感要造反,自然就想到了李密,他也明白,没有李密出谋划策,那是绝对没戏的,而李密也果然出手不凡,上来就给他出了上中下三策
我们就来看看李密的上中下三策吧
李密的上策,五个字概括——擒贼先擒王。具体来说,就是领军控制临渝关(而今的山海关),掐住杨广的咽喉,使其无法后退,到时候就算不进攻,杨广也会因为粮草不敷、敌兵顿后,而遭遇惨败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杨玄感面临的局势。杨玄感要造反,要说的话,是有一定基础的,他的基础,不是说他手里那几千个人,而是说,他杨家在朝内的势力。同志们,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拥有这一点,就意味着,杨玄感拥有改朝换代的政治基础,他可以非常轻松的在朝内找到自己的支持者,也可以不用大动干戈就能构建一套核心班子。这意味着,他的政治阻力相对较小
我们可以做个对比
平民百姓要想改朝换代,不仅要干掉当朝的皇帝,还要清洗朝内盘根错节的官僚集团,如果说干掉皇帝还相对容易的话,那么,清洗官僚集团就要大费周章了,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平民皇帝非常少。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多次的农民起义,未必是输给了皇帝,而恰恰是输给了拥护皇帝的官僚和土豪集团。大家都对三国史比较熟,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什么失败?答案是,他们是在地主武装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输给了谁?输给的是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的湘军是什么性质?这是从地方团练发展起来的地主武装
而我们审视一下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平民皇帝就发现,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第二点上并没有遇到太多阻力:刘邦面对的秦朝,是新建未久的统一国家,在六国地面上,统治根基相对薄弱,而且六国旧贵族的反抗也非常激烈;朱元璋面对的元朝,则是一个排斥汉人依靠少数民族的政权,这注定是难以持久的
于是,李密的上策为什么可以称之为上策呢?道理很简单,由于杨家在朝内拥有足够的势力,因此,一旦杨广被杨玄感除掉,杨玄感就能利用朝内的父老故旧们轻松完成权力重组——一如杨坚篡夺北周时所做的那样。因此,杨玄感的敌人,并不是隋朝整体,而仅仅只是杨广一人。李密的上策,就是干掉杨广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然后再看看李密的中策。李密的中策,着眼的是什么呢?着眼的是跟隋朝打相持战的战略准备。要跟隋朝打持久战,就需要夺取一块足够稳固的战略要地,而显然,关中和巴蜀是最佳地区。昔日楚汉之争,刘邦之所以取胜,就因为他有关中和巴蜀作为后方,因此,尽管刘邦屡战屡败,但最终还是能够在漫长的相持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说李密的上策是“速战速决”,那么,李密的中策就是“稳中有凶”,总的来说,都是能够占据一定优势的战略手段
只有李密的下策,才真正是败亡之策
造反要取得成功,以下两点至少要取其一:一、取得一块足够稳固足够应对各种变故的根据地,二、尽快消灭政府军的中坚力量
我们以后世的黄巢起义军为例吧。黄巢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革命家,他在没有后方的情况上,实行流动作战,先后四渡长江,两渡黄河,坚持斗争长达十年,最后还攻破唐朝首都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
应当说,黄巢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无后方作战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而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用黄仁宇先生的话说: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也就是说,这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大环境决定的,黄巢这个流寇之所以能从东窜到西,又从西窜到东,是因为地方上从未形成过合力,所有地方官员面对黄巢时的想法都是“瘟神行行好,赶紧走,到别地儿去,别烦我就成”,而不是“各单位注意,我们一定要集中力量,让这乱匪葬身于此”
然而,即便黄巢个人英雄如此,大环境对他有利如此,他最后还是不免失败的命运。原因有两点,一、即便黄巢攻进了长安,他也没有在营建稳固根据地的问题上下大功夫,他依然是流寇式的抢掠作风,长安从没有成为他的根据地;二、黄巢攻进了长安,却没有能对流亡至巴蜀的唐僖宗进行摧毁性打击,而是纵容唐僖宗赢得喘息之机,而后号令天下,组织各部进行强有力的反扑
杨玄感当然远不如黄巢,不论是个人魅力,还是大环境。既然黄巢都没有能够在没做到以上两点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成功,又何况是杨玄感呢
李密的下策,既不是要去尽快夺取根据地,也不是要尽快摧毁政府军的中坚力量,而是将矛头对准了一个看似很有政治意义实际无关大局的东都,所以,我们说,这是真正的败亡之策
然而,可悲的是,杨玄感并没有这样的战略意识,他认为,东都很有意义,意义在于,政府大佬们的家眷都在东都,一旦他能够占据东都,就能让大佬们投鼠忌器,丧失抵抗意志。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眼界太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没有后路的战法
金融学里有一个经典的投资理论,叫做“不能将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做投资的时候,不能孤注一掷,要懂得规避和分散风险。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造反也如此,杨玄感集中兵力攻打东都,如果胜了还则罢了,如果不胜呢?然后我们发现,一旦杨玄感不胜,那么,杨广就会调集他的主力进行反扑,而此时的杨玄感就会面临四方而至汹涌而来的隋朝大军,他会发现,饶是他骁勇善战,无敌天下,也会寡不敌众,不能支持
杨玄感将下策当成是上策,既不选择尽快解决杨广,也不选择尽快开辟战略根据地,而是要选择一个没有后路的战法,他的失败,从这一刻,就已经注定了。而李密,他的第一次登场,尽管惊艳无比,但无奈,他没有遇上英明的老大。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