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不可逾越
当然,这是按常规出牌的结果
可打仗最要命的就是,大多时候是不按常规出牌的
首先是诸葛亮不按常规出牌。他的常规牌应该是魏延。可他却把马谡当成最牛的牌打出
而曹叡出的牌是真正的牛牌,他派出的先锋是张郃
张郃是什么样的人,根本不用多嘴了
于是,双方在街亭那里面对面
诸葛亮太需要这场胜利了,所以,他给马谡的部队人数很多,装备也很精,完全可以让马谡很完美地打好这一仗
可马谡却没有打好
他在刘备手下干了这么多年,虽然天天在领导面前显摆自己的军事水平,把自己也吹成当代的大军事家。可刘备却从没有重用他,不让他上战场,让他很郁闷。诸葛亮虽然很看好他,一有时间就叫他过来聊天,而且一聊聊到天亮,但由于这些年来一直没有打仗,他的那些理论仍然是理论,没有被证明的机会。这时,终于有了上战场的机会,当然得好好表现一下
虽然诸葛亮事前也曾给他提过作战的具体办法,但他一到前线,就不把诸葛亮的话当话了。马谡第一次带兵,一路上觉得当将军的感觉真好。然后就觉得诸葛亮的话虽然不错,但他认为自己的水平更不错,于是,他就决定不把诸葛亮的话当话。他认为,他这一次一定要好好表现,让天下人惊艳一番,让诸葛亮更加惊喜一场,让刘备的预言彻底破产
关于这场史上有名的战斗,《三国志》里没有细节描写,只是这么两句话:“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马谡“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马谡一到目的地后,所有的部署都乱七八糟,而且还远离水源,带部队跑到山上去安营扎寨,却不在城里死守。张郃本来的部队并没有多少,对这场战斗的信心并不大,以为能把蜀兵拦在这个地方就已经可以了。哪知,到了现场一看,马谡居然这样部署兵力,立即命令部队发动进攻。于是,蜀兵被打得大败
《三国演义》对这场战斗也有大段的描写。先把马谡的刚愎自用渲染了一把,还让王平出场,劝他一通,但他不听。然后根据他的理论,把部队放到山上,说这样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王平又指出这是死地。他又搬出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被人家截断了水道,困在山头,打得大败。那场战斗的过程,是不是真的这个样子,我们都已经不明真相。但他最后被张郃打了个全军覆没倒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只是马谡的失败,那也没有什么。可街亭一失,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也展不开手脚了。当诸葛亮知道马谡在前方已经被打败,立即感到进无所据——再前进只有继续送死,于是,宣布撤回汉中
诸葛亮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伐就这样结束,开头很华丽,结尾很难看。在魏国看来,这事就这样了结了,可在蜀国那边仍然没有完
像很多历史惯例一样,打了胜仗要开个表彰大会;打了败仗,就得追究一下责任,总结一下教训
马谡打了个这个不该失败的败仗,拼了老命逃回来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逃了回来之后,立即去见诸葛亮,承认自己坏了大事,请丞相大人从重从严处理。最后,诸葛亮流了一大把痛苦的泪水,手一挥,说军法从事。这个情节,我们称之“挥泪斩马谡”,把诸葛亮大义灭亲、赏罚分明的那一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虽然打大了败仗,但诸葛亮的形象更加光辉了
其实历史事实跟这个情节是有点差别的
马谡吃了败仗之后,真的拼命跑了回来。但他知道,按丞相大人的做事的风格,是不会放过他的。因此,他并没有直接去见诸葛亮,而是跑到向朗那里先躲着。想让向朗去向诸葛亮求情放过他一马
可诸葛亮能在这方面松动吗?诸葛亮虽然很看好马谡,可他本来更看好这次北伐。现在北伐失败了,他还能看好马谡吗?他立即下令,把马谡捉拿归案——并没有立即砍头,而是只投入监狱里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马谡虽然打了败仗,但他确实是个人才,现在正需要人才,还是把他留下吧
但诸葛亮不同意
大家也没有话说了。反正重用马谡的是诸葛亮,现在要杀他的也是诸葛亮,跟他们无关。他们求了情,算是完成了他们的义务
马谡下狱之后,没几天就走到生命的尽头,在狱中“物故”了
“物故”是什么?物故就是死了
也就是说,马谡等不到刀斧手把他押赴刑场,他就先死了。他死前还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这信的意思就是:我跟丞相的关系就像父子关系一个样。我很明白当时舜杀鲧然后重用大禹的意义。所以,现在我死而无恨
诸葛亮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他对马谡还是很有感情的。知道马谡死后,不但没有大骂下去,反正“自临祭”。当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说明马谡这个人还是不坏的
对于诸葛亮这次挥泪斩马谡,后来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当然是诸葛亮的支持者,其理由全面抄袭诸葛亮的理由。诸葛亮的理由就是他在回答蒋琬为马谡求请的那一段话:“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反对的人是以晋代习凿齿为代表的言论。他对诸葛亮的这个行为评论得相当激烈:“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说,以前晋国能放过那个多次打败仗的荀林父,算起来是废了法,但却收到了功效;楚国杀了得臣,虽然是严格执法了,但后来仍然吃败仗。现在蜀国只待在边远山区里,资源不多,人才更没有,偶尔出现了个马谡,最后却还拿他来开刀。想让事业做大做强,实在太难了。而且,刘备曾明确告诫过,马谡不能大用,可诸葛亮硬要大用。最后失败了。一个权力强悍的宰相,只想成就大事业,却不会量才用人,又不听刘备的话,自己犯了错误,又杀有用之人,实在算不得聪明的人
当然,诸葛亮也知道把全部错误都套到马谡的头上人家是不服的,他也知道,最主要的责任是在他那里——因为,他在部署任务,大家都曾强烈要求让魏延和吴懿去。可他不听,结果大败。他不负点责任是过不了关的。于是,他在马谡的灵前泪奔泪流之后,立即上书,“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没几天,刘禅的处理意见下来了: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把诸葛亮的职务降为右将军,代理丞相,所有的权力也跟以前一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降职跟不降职是一个样的,是忽悠人的。但大家都甘心受诸葛亮的忽悠,觉得诸葛亮真是大公无私,真的赏罚分明,自己犯错误了也要处分。于是,他就成了千古良相。其实,他只是个善于把一个错误包装得无比华丽而已,让一个本来不可原谅的错误变成一个闪亮的优点
他这次除了搞定马谡之外,还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
既然是赏罚分明,就不光有罚,也得有赏。这次被赏的人员有王平、赵云等几个人。王平本来是马谡的副手,在马谡进行错误的军事部署时,他曾经提过反对意见。但反对无效。后来,在马谡大败时,只有他带着自己的部队一千多人“鸣鼓自守”。张郃一看,就以为他有埋伏而不敢打来过。王平看到张郃不敢打过来,就慢慢地带着部下收拾行李,安全撤回。诸葛亮马上为他请功,并当场提拔他当了参军——这可是以前马谡的位置,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赵云和邓芝那一路本来就是作为疑兵在那里喊打喊杀,带的旗帜比武器多,主力部队一打了败仗,他们就更不能支撑下去了。由于赵云作战经验丰富,所以虽然打了败仗,但损失并不大。不过开始时,诸葛亮不明真相,仍然要处分一下赵云,降为镇军将军
赵云的心态很好,一点意见没有,接受了处分
后来,诸葛亮把这事想了一遍,觉得赵云和邓芝这一路虽然也跟着打败仗,但士兵并没有多大的损失,就把邓芝叫了过来问他:“街亭打了败仗,各路部队都损失巨大,兵打不着将,将找不见兵。可你们那一路却还是很整齐地撤了回来。是什么原因?
邓芝说:“赵云亲自断后,带着军队在后面跟敌人死拼,连军用物资也一点不丢掉。其他人当然就不会乱了。
诸葛亮这才知道,处分赵云实在是一个错误。当时赵云手里还有很多布匹之类的军用物资,诸葛亮就批准他可以拿来分给跟他撤回来的将士们。可赵云却不同意:“打了败仗,哪还有什么奖励?还是把这些东西都上缴到国库里,等冬天到了,再发给大家过冬吧。
诸葛亮一听,当场感动起来,表示坚决赞同他的这个建议
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可以说是以完败而告终的。要说明一点,就是把他打得完败的人是曹真和张郃,而不是像《三国演义》义里所说的那样,是司马懿过来跟他打的。当时司马懿仍然在宛城,天天睁着那双眼,死盯东吴的动静,跟诸葛亮一点关系也没有。罗贯中在小说中硬是把司马懿扯过来,我想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把魏国最牛的人拉出来,诸葛亮的失败就不那么难看了;二是还在这个情节时安排了个“空城计”,让诸葛亮在大败之余,还玩了司马懿一把。最后还给读者们一个错觉,最后赢的不是司马懿而是诸葛亮。看起来,好像诸葛亮很牛,其实是罗贯中很牛
这次北伐虽然完败,本来到手的三郡又丢了,但诸葛亮仍然有收获
他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后来大大有名的姜维。《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收姜维的经过写得很给力。说诸葛亮被姜维袭击,差点被他抓住,然后就决定把这个小子拿下,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其实,姜维根本没有跟诸葛亮交过手
姜维是天水人,他的老爸叫姜冏,曾是天水的功曹,也是个有胆量敢拼命的人。后来,当地的少数民族动乱,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政府这一边,为了保护太守,献出了生命。他一献出生命,姜维就成了没爹的孩子。不过,政府没有忘记他是姜冏的后代,在他成长之后,就让他当了官员。没多久,领导就发现他是个人才,让他参与管理本郡的军事。那时,他大概相当于天水郡的武装部长
如果他只在天水混,真的从基层做起,恐怕也混不出什么名堂来
可就在这一年,诸葛亮北伐了。诸葛亮北伐,让马谡直接成为最倒霉的人物,但却让姜维的命运发生了历史的转折
大家看到诸葛亮的大军旗帜鲜明地开到,当然都高度紧张起来,都得组织起来应付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天水处于前沿,因此,天水太守马遵比谁都紧张。他带着姜维等本郡高层跟着雍州刺史郭淮到各地视察
可他们视察工作才开始,陇右各县听说诸葛亮大军杀了过来,就都情绪不稳定起来。郭淮知道后,立即改变视察方向,回上邽守备。本来,这也没有什么。可马遵在这个时候,突然怀疑姜维起来,怕姜维突然倒向蜀国的阵营,自己可就成为人家的战俘了。于是,他一声招呼也不打,偷偷地跟在郭淮后面,也跑到上邽去了
姜维有事要找领导汇报,这才发现领导已经跑了,便也沿着领导的逃跑线路跑到上邽
哪知,他到上邽时,城门已经关得紧紧的,他怎么大喊大叫,人家也不开门
姜维总不能就这样待在城外。于是他就又跑到冀县,想在那里过几天。哪知,冀县的老大这时也跟马遵保持高度一致,硬是把本来跟蜀国一点不搭界的姜维当成蜀国的友好人士、魏国的公敌对待,拒不给他开门
姜维这才害怕起来,知道再在这些城门前转来转去,最后肯定是脑袋不保。于是,他一咬牙,主动跑到蜀国的阵营里表示投降
诸葛亮当时已经败得一塌糊涂,突然得了个降将,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当然很高兴。诸葛亮把姜维叫过来面试了一番,发现他还真是个人才,不但胆量好,而且水平也不错,马上就让他当了仓曹掾,掌管军事
这次失败虽然很难看,其实士兵的损失并不十分巨大,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又向诸葛亮提议,可以立即再进行一场战争
诸葛亮却不同意。他是个讲究稳扎稳打的人,刚刚失败,哪敢立即再战?他对大家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以后,诸有忠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足而待矣。”意思是说:前次北伐时,咱们部队人数比曹魏的还多,可最后却被人家大败。所以,打仗并不绝对取决于部队人数的多少,而是看看统帅的水平。现在正准备来个精兵简政,老老实实地加强内政建设,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想别的办法。否则,就永远难以成功。以后,大家要多向我提意见,多多批评我的错误。这样,我们就可以强盛起来,敌人就会被我们打败
诸葛亮是这场战争的失败者,而胜利者显然就是曹真
曹真在诸葛亮退走之后,立即出兵,把原来投降蜀国的三个郡都搞定。于是,那一带又跟没有事一样
虽然《三国演义》里并没有把曹真写得很有水平,就连他的这次功劳也被套到司马懿的头上。其实,他还是很不错的。他通过跟诸葛亮的这次交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经过这次失败,以后再搞事时,不会再从祁山出来的,而是会选择陈仓作为突破口。于是,决定提高那里的防务级别,让将军郝昭到那里当老大,修建了城池,等待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个措施十分正确
诈降,又是诈降
曹叡在长安当曹真的坚强后盾,在取得胜利之后,也回到了洛阳
可他才高兴没几天,东吴那边又出来搞事
孙权大概看到诸葛亮在西边搞得很有声势,也决定出来玩一玩
这一次,他没有跟以前一样,带着大家坐着战船横渡长江,然后闹哄哄地上岸杀向敌人,而是玩了个计策
他把鄱阳太守周鲂叫来,叫周鲂去骗一下曹休
周鲂说:怎么骗啊
孙权说:“找几个著名的山越老大,这些山越老大一定要著名到魏国高层也听说过的。然后让他们去跟曹休联合,说要起义,请曹休带兵过来接应。曹休一相信,咱就可以砍下曹休的脑袋了。
周鲂想了一想,说:“山越老大的素质太低,诚信度向来很低,只怕事情还没有开张,他们就已经泄露了消息,曹休就上不了钩了。还是让我亲自跟曹休联络,说是受了你的问责,害怕被杀头,打算带着部队投奔他,请他过来接应。
孙权一听,这也是个好办法。当年周瑜和黄盖也这么做过,那个苦肉计连曹操都上当。曹休的智商比曹操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肯定会很干脆地上当。就批准了周鲂的建议
于是,过不了几天,有关部门不断地到周鲂那里调查。最后,周鲂就在鄱阳郡门割了自己的头发来谢罪
曹休这些年来虽然很老实,但他那双急于立功的双眼老是盯死南边。对周鲂被查的情况看得很清楚。他听说这事之后,心情很爽,觉得孙权放着那么多官员不调查,却来调查一个边防太守。要是这个边防太守想不通,不来个举郡投降才怪。在他的这个想法还热乎乎时,周鲂的信就到了
周鲂在信中说,自己辛辛苦苦为孙权守边疆,现在居然想杀他的头。自己再不投降能怎么办?如果曹休相信他,就请过来接应一下,如果不相信那就算了吧。反正他是起义定了
虽然当年黄盖也是一封类似的信,让曹操上了当,最后被人家一把火烧得屁股冒烟,迅猛发展的势头从此打住,教训不可不谓深刻,但曹休现在已经把这个血的教训全部丢到了脑后,一看到周鲂的信,心里就狂爽
曹休马上带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向曹叡进行了汇报,请曹叡批准他去接应周鲂。要是成功了,鄱阳郡就是大魏的了
曹叡一接到报告,心情也万分激动起来,叫曹休按计行事,可带着他的本部人马十万去接应周鲂,然后叫司马懿也带着本部人马准备向江陵进攻,命令贾逵也向东关进军,要对东吴来个全面开战。要是这样就可以打倒孙权,以后蜀汉那块地盘就好处理了
在这两个人脑袋高度发热的时候,司马懿很冷静,说不要上人家的当。贾逵也说:“敌人在东关没有防备,肯定是在皖城集合部队,曹休深入与敌作战,必定失败。
但曹叡不听
东吴这边更是做好了准备
当年的八月(即太和二年的八月),孙权来到了皖城。他看到曹休上当,心情比曹叡更好。他要求大家在这次大战中务必完胜,务必拿下曹休——不拿到曹休的活人,也要拿到曹休的死尸
这一次,他决定让东吴最猛的牛人陆逊出场。他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赐以黄钺,并在皖城执着马鞭接见了陆逊。向大家表明,现在陆逊是军队的最高领导人,打仗的事由陆逊全权负责
然后,任命朱桓和全琮为左右督,各带三万人出战,与曹休对抗
曹休按照与周鲂的约定带着部队出来接应。哪知,暗号打了无数次,也不见周鲂的起义部队开过来。最后等得耐心全面消磨殆尽后,终于看到几支大军开了过来,正想高兴一下,却发现,这个大军根本不是周鲂的大军,而是陆逊的大军
曹休虽然智商不高,但也知道上了当。如果他在这个时候抓紧时间撤退,估计后果的严重性会降到最低点。可这家伙也是个要面子的人,觉得自己上了人家的当,已经丢了面子,再夹着尾巴逃跑,这个面子就会丢得更彻底。而且,他的手里也掌握十万大军,陆逊的手里未必有十万部队呢。于是,面子一撑、胆子一壮,下令战斗到底,这个世界究竟谁怕谁
东吴诸将看到曹休进了他们的圈套居然还死硬地往里面闯,都高兴得要命
朱桓对孙权说:“曹休是因为姓曹才得以当上魏国军队最高领导人的,其实真本事是一点也没有的。现在他跟咱们硬拼,结果除了大败没有别的结局。他一打败仗,肯定会从夹石、挂车狂逃回去。这两个地方都险要得很。如果派一万士兵在那里砍下柴火,断了他的退路,曹休再怎么有本事,也逃不出去而成为我们的战俘。如果运气一上来,曹休说不定会向我们投降。如果这家伙一投降,当我们的带路人,那么我们就可以来个长驱直入,拿下寿春,然后把淮南一带划进我们的版图,把许昌和洛阳从中间隔开。这可是历史性的机会啊。
孙权听了很兴奋。可孙权就有一个特点,虽然自己已经到了兴奋点,但还是请陆逊过来,征求一下陆逊的意见
陆逊虽然水平很高,关键时刻也能来个出奇制胜,但总体而言也是个比较求稳的人,听了这个方案,只是说个“不可”。至于“不可”的理由也没有给出
孙权也不追问,又直接同意了陆逊的“不可”,于是,没有按朱桓的方案行动
在曹休决定就是上当也要打下去,硬要在上当中打一场胜仗的时候,魏国高层也出现了争论
蒋济首先发言:“现在曹休深入东吴境内,直接与孙权最能打的部队对垒。而东吴的朱然等人都在上游,时刻都可以截断曹休的后路。我看曹休再打下去,麻烦会很大的。
满宠也同意蒋济的话,进一步说明:“咱们的曹将军虽然聪明,脑袋好用,但作战的经验一点不丰富,其他阅历很多,但战斗阅历太少。现在他进军的线路是背靠着湖泊,旁依着长江,进军很容易,要退下来就困难重重了。这可是战争的大忌。还是请他小心一点才对。
曹叡还没有答复,曹休已经在石亭跟陆逊全面交战
战斗的结果,跟蒋济和满宠他们的预测没一点差别。此战,陆逊兵分三路,自己亲自带着中路大军,朱桓和全琮分别带着左右两路大军,冲击曹休老早就埋伏在那里的伏击部队——本来曹休的部队埋伏在这个地方,是要伏击东吴追来的部队。可他的部署全在人家的掌控之下,这个埋伏毫无用处。最后,曹休毫无悬念地被陆逊打得大败
曹休看到士兵们除了拼命逃跑之外,一点抵抗力也没有,知道在这个时候,自己再怎么勇敢作战,也是挽回不了失败的结局了,于是带头狂逃
陆逊的部队就在后面猛追、狂杀,一直追到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只要是曹休带过来的,统统成为陆逊的战利品。如果当初陆逊采纳朱桓的方案,现在曹休也会名列陆逊的战利品清单
幸亏贾逵没有全部听从曹叡的安排,而是只带着他的部下水陆并进,一路下来,走了两百里,抓到几个吴国人,一问,知道曹休果然已经大败,正被陆逊追得满世界跑。现在吴国的部队正奔跑过来,要截断夹石,把曹休堵死在那里
大家一听都有点怕了起来。曹休的十万大军都被陆逊打得满地找牙,连他自己都可能成为人家的俘虏了,他们就这几个兵,一点抗打能力也没有啊。还是等上级派更多的部队来吧
贾逵说:“你们的这个想法绝对不正确。现在曹休的形势是对外兵败,对内绝路,前进那是找死,后退又没有路,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估计都支持不到天黑了。现在敌人虽然很强悍,但他们也有他们的顾虑。他们的顾虑是因为他们没有后续部队跟上来,因此也只敢追到夹石,最终目标就是在那里把曹休海扁一顿,然后扛着战利品回去。如果突然看到咱们的部队出现,一定以为咱的大军已经来了。他们一这么认为,就会立马退兵。如果我们硬是在这里等待后面的大军,把时间浪费掉,敌人已经把险要之处断截,我们的兵再多也没有用了。
贾逵下令雄赳赳前进。除了生猛地敲锣打鼓外,还让士兵们沿路到处插旗,作为疑兵
东吴的部队一看到魏国的部队开到,也不仔细去侦察研究一番,就主观地认为,魏国的大军开到了,再打下去就没有好处了,还是保住这个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要紧,立即撤退
早就做好被东吴砍死的思想准备的曹休这才逃了出来
贾逵带着部队守住夹石,拿出粮草让曹休的部队有吃有喝,曹休的部队这才回过神来,脸上的血色这才回流
此前,曹休一直看贾逵不顺眼,两人的关系有点紧张。哪知,最后曹休硬是靠贾逵救回他的性命,让曹休心里实在郁闷得要死
曹休本想通过周鲂的投降赚东吴一个大便宜,要是效益大了,可以算是报了当年曹操的赤壁之仇,效益不大,也算是玩了东吴一把,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多写几笔。哪知,最后却上了人家的当,被陆逊打得差点连命也要不回来。按照当时的法律法规,皇帝是要问责的
曹休这时自觉得很,回到首都后,就在第一时间里给曹叡写了一封信,深刻地进行了一次反省,全面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请曹叡对他严肃处理
当然很多人都恨不得要把曹休处理了,这样他的位子就空缺出来了。可曹叡却就是不处理,理由很简单:因为曹休是宗室
曹休虽然全部免责,继续当他的军方第一牛人,但他的心理素质太不上档次,一天到晚老是为这事郁闷。曹休郁闷了一段时间,就犯了古代名人的那个常见病——疽发于背。这个病在那时是个不治之症。没几天,曹休就在郁闷中死掉了
曹叡在曹休死掉之后,立即任命满宠为大都督
这一战在《三国演义》里是一点不牛的。其实,这次大战的规模并不比诸葛亮那些北伐的规模小,而且孙权取得的胜利也是十分巨大的。连魏国的曹休都被他玩得吐血,没几天就郁闷而死——虽然曹休没有被陆逊砍死在战场上,但曹休因为这个失败而最终死掉,跟被打死在战场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
这是一场东吴与魏国最高军队牛人的较量。魏国出场是他们的大司马曹休,而东吴的前敌总指挥是大都督陆逊。其级别已经差不多到最高点了。这次战斗再一次体现了陆逊的军事能力以及他的军事风格。陆逊的军事能力非常强悍,一出手就能取得胜利。但也再一次体现了他保守的性格。如果他敢于冒险,敢于出奇兵,听从朱桓的方案,预先就派部队过去断掉曹休的后路,那么,曹休就是再怎么狠也逃不去。但他却采取稳扎稳打的办法,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成绩还是打了折扣。后来,在关键时刻,他又上了贾逵的当,看到魏国兵一出现,马上下令部队立即撤回,不敢再打下去。如果他这时再冷静一点,再胆大一点,把贾逵再狠打一顿,让胜利的果实更大一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大家想想,如果他在魏国境内连续把魏国的两支大军都全部歼灭,其影响力会有多大?说不定会有历史性的转折
因为,这时诸葛亮也在那边准备好了
可是,陆逊虽然牛、虽然猛,却不是一个可以改变历史的人物。他只能打败曹休,而不能打败魏国。
第九章 终于平起平坐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