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骗狐狸
当然,主要的原因,陈叔宝实在太烂,烂到了居然没能组织起一场像样的防御战,然后就被带着500个人的韩擒虎生擒了。陈叔宝在这场战事中最闪光的表现,居然是抱着两位美女躲到了深井之下——创意可以打个80分
由于陈叔宝的废物,倒是制造了中国历史上很有趣的争功的桥段
贺若弼和韩擒虎回朝后,仍然是谁都不服谁,随后,二人居然公然在朝堂上争起了功。贺若弼表示:“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虎略不交陈,岂臣之比!”(丫仗都没打一个,尽捡便宜了
韩擒虎也不示弱:“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丫还好意思说?先期决战,损兵折将,不治你的罪就看得起你了,怎么跟我兵不血刃,率500人就生擒陈叔宝相比?
在上面的,则是笑得既轻松又无奈的杨坚,然后,他果断和稀泥,别吵吵,都有,都有,都是上勋
当然了,一定有朋友认为韩擒虎摘桃子,不如贺若弼;朋友们,摘桃子这事儿,也不是谁都行的哦,韩擒虎能摘桃子,是因为他有本事
后来,有突厥使者来朝,杨坚就问他:“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突厥使者当然听说过啦。然后,杨坚就让人把韩擒虎找来,对使者说:“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而后,韩擒虎“厉色顾之”,这位使者大惊失色(突厥惶恐,不敢仰视)
中国历史上,我只见过一个人跟韩擒虎一样,气场能够达到令人“不敢仰视”的地步,谁呢?那便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啦。项羽有两次表现出这种特质,一次是跟着叔叔项梁在郡守府一人单挑一府的时候(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还有一次是巨鹿之战杀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当然了,西楚霸王是什么级别,我们不解释了
顺便说一下,人家突厥使者也是草原来的,按说也是见过不少狠角色的,但仍为之慑服,只能说,韩擒虎的气场确实万里挑一,史上屈指可数
朋友们,如果韩擒虎没有这种让人“不敢仰视”的气场,岂能带着五百个人,就建立万世之勋,把一国之君给生擒了
所以,二位争啥呢?他们生前倒是争的热闹,但是死后,史书却把他们合在一起列传,后世也都把他们二人合称,谁也没能强压谁一头嘛!二位其实不用争,该有的也都会有的,比起某位老兄来讲,二位就算幸福的了
这位悲催的老兄叫做李德林。大家还记得此人不?这位老兄可说是杨坚从国丈成为皇帝的第一功臣啊,后来因为反对杨坚诛杀宇文氏宗室,才被冷落了。此次平陈,杨坚又想起他来,不但亲自去请教有关问题,高颎也时常过去征询他的意见,应当说,李德林是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的,算是立下了大功的,而杨坚呢,也准备赏他一赏——授柱国,封郡公,赏物三千段
结果,圣旨都已经快下发了,有人去找高颎,说:“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老兄得摆正各人的位置啊,天子居中调度,晋王和诸将戮力同心,功劳理应都是他们的。你现在归功于李德林,让诸将如何服气?后世怎么看待你平陈的功绩?
高颎一听有道理,去找了杨坚,于是,此议作罢
朋友们,最可怜的人是李德林啊,他有功没?有啊,但是,谁让他没有上战场呢?谁让他不得势呢?所以,有功也没用,您呐,憋屈着吧
这位憋屈的李德林,死于公元590年,也就是平陈之后的一年。在隋朝早年的名臣里,李德林算是最倒霉的一位,在杨坚当了皇帝之后,他的日子就没好过,三天两头遭忌,这大概就是所谓阴谋家的悲哀吧
在公元590年,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南方叛乱了。叛乱本身并不稀奇,毕竟南陈是新近征服的地区,出现一些零星的叛乱,在所难免,然而,之所以这件事是大事,因为,叛乱的规模实在太大,大到杨坚难以想象——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懀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乐安蔡道人、蒋山李凌、饶州吴世华、温州沈孝彻、泉州王国庆、杭州杨宝英、交州李春等皆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
如果说这还不足以说明叛乱的声势,那么还有一个数据,可能更加触目惊心,那就是,南陈一共六十万户,参与叛乱的,竟有三十万人。可以说,南陈的叛乱已经达到了“举境皆叛”的地步,声势之惊人,令人瞠目结舌
事情到了这一步,我们就要问一问了,为什么南陈会爆发如此叛乱呢
《资治通鉴》说了三点:江表自东晋已来,刑法疏缓,世族陵驾寒门;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隋朝剥夺了传统南方世族的政治权力)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苏威强制的思想教化不得人心)民间复讹言隋欲徙之入关,远近惊骇。(还有人传谣说要把南陈人民迁入关中,更加重了南陈方面的抵触情绪
这三点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隋朝轻松灭亡了南陈后,过于自得意满,乃至于认为可以用征服式的方式来统治南陈
所谓“征服式”,就是硬邦邦的植入式的方式
比如说吧,官职的任命,隋朝就几乎全部启用北人,而南陈原来的士人,或者得不到任用,或者被北迁至大兴(三月,己巳,陈叔宝与其王公百司发建康,诣长安,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绝),政治前途遂告彻底破灭
杨坚这么做,本意是想将南北划一,用统治北方的方式来统治南方,所以,南方也用北吏,正式形成大一统的局面。然而,杨坚操之过急了,南北分裂已近300年,差异性很大,北吏能治北,却未必能治南,更何况,对南朝士人的压制,势必引发南朝社会的不满,如此生硬的空降式统治,引发危机是必然的
苏威的所谓《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是这种征服式统治的表现方式。苏威这哥们,曾经对杨坚夸海口,说他老爹说的,治天下只需要用一本书,就是《孝经》,当时杨坚对此很赞赏,也认为是治国的不二法门。然而,任何东西都有个度,苏威做事情,就从来不讲度,都是生干愣干蛮干,将好好的“孝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弄成了一种令人生厌的意识形态,强行灌输给南方人民,那问题就来了
南方人民对苏威强行灌输,天天耳提面命,甚至要他们死记硬背的《五教》,反感有多大呢?看看造反后的情形吧: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曰:“更能使侬诵《五教》邪!
能把好端端的德化弄成这个德行,搞到天怒人怨,苏威同志也算是有才了
第三点,其实是谣言,隋朝根本没有要把南朝人民“徙之入关”的行动,但是,很可惜,这条谣言居然传播甚广,而且,很多人都深信不疑。谣言传成了真理,这当然是有问题了,而且是有大问题了
隋朝有没有干过“徙之入关”的事情?有,陈朝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基本都被“徙之入关”了。由于有此先例,所以,这条谣言就有了一定的事实依据
再者,隋朝灭亡南陈后,曾大量改变了南陈原有的政治区划,甚至,还摧毁了南朝数百年的古都建康(诏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置蒋州),这些举动,无疑是加深了南朝人民的不安定感
因为这些关系,当“徙之入关”的谣言传出后,才会有如此广泛的市场,南朝人民才会以如此激烈的态度实施反抗
当然,政治危机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出在南方世族身上了
南方世族在侯景之乱后遭遇了严重打击,但也没有正式消亡,毕竟几百年来根深蒂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南方世族的力量虽然不再像东晋、刘宋、南齐、南梁那样能够上达天听,控制朝纲,左右政局,但是基层控制力依然可观
然而,隋朝灭陈后,却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设置基层的胥吏乡正,意图将北方的户籍制度带入南方,将国家机器的力量渗透到基层
关于这个乡正的问题,李德林和苏威有过争论,李德林就对此颇有异议:“本废乡官判事,为其里闾亲识,剖断不平,今令乡正专治五百家,恐为害更甚。且要荒小县,有不至五百家者,岂可使两县共管一乡。
李德林所说的“为其里闾亲识”的将被废除的乡官,在南方,实际就是仍然控制基层的世家豪族。他认为乡正“为害更甚”,担心的倒未必是乡正害民,他担心的,是北方政府贸然将国家机器深入基层,会不会引发这些世家的强烈反弹,毕竟,这是他们所剩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自留地了,要是这都被国家抢了,那他们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就几乎是被隋朝给摧垮了。一旦如此,这些世家豪族,哪怕豁出命来,也会想要跟隋朝一较高低的
很可惜,当时李德林的意见并没有被接受,在轻松平陈的乐观思想下,杨坚根本不认为这些“乡官”能造成什么了不得的声势——连陈叔宝这样的大人物都被轻松生擒了,我们还怕名不见经传的“乡官”吗?开什么玩笑
于是,制:“五百家为乡,置乡正一人;百家为里,置里长一人。
李德林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其后一年的叛乱证明了,有道理。反叛的这些人的具体背景,虽然史无明文,但根据只言片语,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多是豪族——“高智慧、汪文进等作乱江南,庐州豪杰亦举兵响应”,“泉州人王国庆,南安豪族也,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
针对如此声势强悍的叛乱,杨坚要怎么办呢?首先第一步,当然是要镇压,杨坚派去镇压的人,就是平陈之战时在上游有突出表现的杨素
南朝地面的叛乱,特点很鲜明,就是声势大,但力量散。力量散表示,没有特别难对付的势力,最强大的高智慧、汪文进、沈玄懀也不过尔耳;但声势大表示,打完一派还有一派,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俩字儿——累人
杨素的平叛,初时确实是所向披靡——素帅舟师自杨子津入,击贼帅硃莫问于京口,破之。进击晋陵贼帅顾世兴、无锡贼帅叶略,皆平之。沈玄懀败走,素追擒之。然后,他就跟最强的高智慧正面对抗了
高智慧敢称天子,势力自是非同小可,“据浙江东岸为营,周亘百余里,船舰被江”,一时之间,杨素要想搞定他,也没那么容易
此时,有个叫来护儿的,提了个建议:“吴人轻锐,利在舟楫,必死之贼,难与争锋,公宜严陈以待之,勿与接刃。请假奇兵数千潜渡江,掩破其壁。使退无所归,进不得战,此韩信破赵之策也。
这位来护儿,后来成为了隋朝的名将,这场战事,就是他的成名战。以后在《炀帝篇》里,我们会详细介绍这个人
来护儿的这条计策显然是有道理的,正面交锋,高智慧有人有船,地形也不吃亏,杨素很难占到便宜,所以,只能出奇制胜。杨素也是一世名将,赞同来护儿的意见。于是,来护儿就亲自充当那“掩破其壁”的奇兵了——护儿以轻舸数百直登江岸,袭破其营,因纵火,烟焰张天
高智慧所部一看后院起火,顿时心惊胆战,杨素于是率军纵击,大破高智慧军,高智慧所部于是崩溃败逃
其后不久,汪文进也被杨素讨平——汪文进以蔡道人为司空,守乐安,素进讨,悉平之
除了高智慧值得一提,杨素的平叛过程,并没有太多艰险,然而,南方的叛乱,麻烦就麻烦在一个字上——多,所以,要彻底讨平非常累人
杨素的部将史万岁,日后也成为了名将,就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大小七百余战,由于消息不通,甚至都有人认为他早死了,还是后来他弄了个漂流瓶,杨素才知道他还活着,没死,此事连杨坚都为之惊叹——素遣总管史万岁帅众二千,自婺州别道逾岭越海,攻破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馀战,转斗千馀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岁为没。万岁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言于素。素上其事,上嗟叹,赐万岁家钱十万
杨素本人更是常年在外,连杨坚都觉得他累,诏书请他回朝,后来杨素请求继续平乱,这才终于逐渐平息了南朝大规模的乱局——素又破沈孝彻于温州,步道向天台,指临海,逐捕遗逸,前后百馀战,高智慧走保闽、越。(作战连战连捷)上以素久劳于外,令驰传入朝。素以馀贼未殄,恐为后患,复请行,遂乘传至会稽。(皇帝让杨素回朝休整,杨素以国事为重,不久后又重新出发)王国庆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素泛海奄至,国庆遑遽弃州走。(王国庆仗着海路为险,不设备,还是被飘然而至的杨素给击垮)馀党散入海岛,或守溪洞,素分遣诸将,水陆追捕。(老大完了,小弟们也别想安身)密令人说国庆,使斩送智慧以自赎;国庆乃执送智慧,斩于泉州,馀党悉降。(王国庆最终还是经不起杨素的政治攻势,成为了高智慧的掘墓人)江南大定
《资治通鉴》说公元590年,杨素就已经平定了江南的叛乱,其实,未必符合史实,通过杨素的任职情况和某些佛教典籍(开皇十一年,江南叛反,王师临吊,乃拒官军,羽檄竞驰,兵声愈盛。时元帅杨素整阵南驱,寻便瓦散,俘虏诛剪三十余万),我们可以知道,镇压叛乱的过程并不短,至少在公元591年(开皇十一年)仍在进行
除此而外,岭南一带也出现了叛乱的情况,甚至韦洸还因此阵亡,后来还是裴矩(此公是炀帝时代的外事重臣)出马,加上冼夫人的力挺,才平定了叛乱
番禺夷王仲宣反,岭南首领多应多,引兵围广州。韦洸中流矢卒,诏以其副慕容三藏检校广州道行军事。又诏给事郎裴矩巡抚岭南,矩至南康,得兵数千人。仲宣遣别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与大将军鹿愿击斩之,进至南海
(由于王仲宣造反引发了连锁效应,韦洸在广州中箭阵亡。好在朝廷让裴矩前来平叛,刚来,就击斩了王仲宣的部将周师举
高凉洗夫人遣其孙冯暄将兵救广州,暄与贼将陈佛智素善,逗留不进;夫人知之,大怒,遣使执暄,系州狱,更遣孙盎出讨佛智,斩之。进会鹿愿于南海,与慕容三藏合击仲宣,仲宣众溃,广州获全。洗氏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引彀骑卫,从裴矩巡抚二十馀州。苍梧首领陈坦等皆来谒见,矩承制署为刺史、县令,使还统其部落,岭表遂定
(冼夫人倒是忠诚于皇室,因为孙子(冯暄)跟叛将有交情,还将其下狱,临阵换马(冯盎),终于干掉了王仲宣的部将陈佛智。而后又跟隋将慕容三藏合击王仲宣,终将其击溃。冼夫人甚至还亲自跟裴矩一起,安抚岭南各县。于是,在冼夫人的大力支持下,岭表一带得到平定
自此,军事方面的行动,基本告一段落,然而,南方的叛乱,根子上讲,不是军事镇压可以解决的,所以,在镇压之后,还需要第二步——怀柔
杨坚派过来进行怀柔的人,乃是晋王杨广,他被任为扬州总管
王子时代的杨广,乃是天下闻名的“贤王”。然而,这位“贤王”虽然作为总指挥灭亡了南陈,但真正能看出他“贤”的地方并不多,因为,他这位总指挥,不过挂个名而已,真正做事的乃是高颎和王韶;杨广真正有机会独当一面,为君父分忧,展现出他“贤”的一面,则是此次出任扬州总管期间
杨广干了些什么呢?如果从正史上去看,似乎什么都看不到,《隋书》对此一句话带过——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乱,徙上为扬州总管,镇江都,每岁一朝。然后呢?没了。《资治通鉴》有介绍吗?似乎也没有
然而,我们可以知道结果,那就是,自从高智慧等人的叛乱被平定后,一直到隋炀帝末期由于三征高句丽引发的政治动荡,江南再也没有爆发过叛乱;非但没有爆发过叛乱,甚至,杨广在称帝之后,江都就成为了他最喜欢居住的地方,登位未几,他就去了一次江都,而他最后被宇文化及谋杀,同样还是在江都。在杨广离开扬州总管的位置时,江南的局面已经焕然一新了
很显然,光靠杨素等人的武力镇压,是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因此,我们可以200%的肯定,杨广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杨坚到底怎么做的呢?其实,我们用一个字就能概括——融
江南之所以发生叛乱,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北方和南方,分裂了300年之后,已经互相难以理解了,南方人无法理解北方人的行事逻辑,而北方人无法理解南方人的行事逻辑,而当杨坚生硬的将北方的那一套搬到南方时,问题就来了。所以,要真正解决南方问题,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那个字——融,杨广作为隋朝的王子,必须展现出一种姿态,让南方人知道,他渴望也能够融入南方社会。一旦杨广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南方的叛乱,不平自平
杨广做到了吗?杨广做到了。杨广是怎么做到的呢?那就敬请期待《隋朝其实很有趣儿·炀帝篇》了,到时候我们会有详细介绍的
最轻松的征服,伴随着的,是最痛苦的善后,然而,这个“痛苦”,也只是表层的痛苦,因为,不管南方还是北方,终究都是中国人,终归同源同种,只要能够相互理解,相互融入,一切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十章 新秩序 将近300年的分裂结束了,中国又重新归于统一,但是,一如既往的,中原政权还是面临着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挑战,比如,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谷浑,以及,东北的高句丽。因此,摆在隋朝面前的,还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在大中华地区重建一个崭新的国际秩序。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