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的水平

蒋琬的水平 这是爽懿体制形成之初魏国内部的形势,很乱,成为曹魏立国以来最脆弱的时期。如果这时诸葛亮不死,孙权的脑子保持以前那样的水平,魏国的外部形势就不大好了。现在蜀国的蒋琬刚当上大司马,虽然权力很巩固,但蒋琬是蜀国的温和派,没有什么进取心,只是老老实实地守着诸葛亮留下的家业,并没有把目光向外张望一下,虽然也像诸葛亮那样,驻扎在汉中,其实也只是采取防守的态势,一点儿威胁魏国的念头也没有产生过
孙权现在倒是死盯魏国,及时了解一下对岸的动态,知道魏国现在很乱很好欺负,是个进攻的大好机会
于是,在正始二年(241年),孙权决定发兵过去,教训一下曹魏集团
孙权虽然有搞事的决心,但气魄却不够,并没有把这个机会看得很重要,只想把魏国打痛一下,自己就感到很满足了
那个零陵太守殷札一看孙权的出兵方案,就觉得孙权太没有理想了,一点儿不舍得下成本,就自己提出了一个方案,请孙权把这个机会看成历史性的机会,要动员全国人民,不管男女老少,能打仗的就到前线冲锋,不能打仗的就当支前拥军模范,然后联合蜀国同时出兵,把战线全面铺开,到处向敌人进攻,迫使魏国的兵力分散,到时只要有一个点打开,魏国就会全面崩溃
对于东吴而言,这确实有点儿冒险。可对于力量本来就不雄厚的集团而言,除了敢于冒险之外,还真没有其他办法取胜了。所以,殷札的这个建议应该是个好建议
孙权一看这个建议,立刻说不行
于是,这个建议就不行了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下达了向魏国进攻的命令
孙权在下达这个命令时,信心满满地认为,把魏国打痛一次是没有问题的
他虽然没有采纳殷札那个遍地开花的建议,但也是分兵四路,同时进攻
一路是全琮,一路是朱然,一路是诸葛瑾,另一路就是诸葛恪。具体任务是:全琮略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围樊,诸葛瑾攻柤中
魏国的征东将军王陵和那个扬州刺史联手,跟全琮打了一仗,全琮打不过人家,最后只得跑路
但荆州一线的东吴仍然很猛,一点儿没有受全琮跑路的影响,继续围攻樊城
魏国的荆州刺史胡质不断地接到樊城告急的消息,说再不出兵支援,樊城就完蛋了
胡质手里也没有多少兵。可要是不表示表示,他这个刺史也太不够意思了。于是,胡质就派出一支部队,轻装狂奔过去救樊城。他的手下一看,都说胡质你这不是送死是什么?现在东吴兵嚣张得很,就这点儿部队能靠近人家吗
胡质说:“樊城卑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他把部队带到东吴兵的包围圈前。樊城里的人看到支援部队来了,那个信心才突然高涨起来,跟东吴兵死磕到底,还真的击退了东吴兵的多次进攻
大家从这个局面上看,孙权以为自己真的抓到了机会,哪知,出兵却一点儿不顺。他只把曹芳看得很小儿科,却没有想到魏国的边防部队一点儿不小儿科
那个司马懿更不是小儿科
司马懿自从被曹爽集团玩了一把,在家里好像过着退居二线的郁闷生活,其实他虽然很郁闷,但仍然瞪着那双老眼,时时刻刻在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他相信,他是有机会的
孙权一出来搞事,他的机会立马就来了
司马懿这时虽然年纪已经大了,可表现一点儿都不老迈,立即上书请战,要求到前线去,发挥余热
他的原话是:“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
如果是别的人,打死也不会叫司马懿出马,让他又掌握兵权。可曹爽哪有这智商?听说东吴大举进攻,就在那里发呆,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该派谁过去。他手下那几个马仔,平时抢班夺权,做得很干脆,吹牛也很厉害。可敌人真的杀上来了,个个都在那里无语,好像跟他们没有关系一样。好不容易看到司马懿这个老家伙出来,他们除了喜出望外,没有其他想法了。于是,司马懿又一次上前线
他出征辽东时,权力也仅限于曹叡交给他的四万人,其他头衔一点儿不变。而现在,他的职务是都督中外诸军事,是打着军方最高领导人的招牌出来的,比此前任何时候都威风凛凛。而且,当此主弱国难之时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四个字——挺身而出,形象是要多高大就有多高大
东吴部队是很知道司马懿的水平的,听说老人家出马,立即一声呼哨,连夜跑路
孙权以为他们连夜狂奔就没事了
但司马懿能同意吗
他要是就这样宣布结束,他还是司马懿吗?他下令大军疯狂追击,一直追着东吴部队一路痛打下去,到三州口才叫停,最后是“大获而还”。不但让江东鼠辈领教了他的火辣手段,也让魏国人民看到司马懿才是他们的大救星,让他们知道,在这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光有曹爽没有仲达是不行的
孙权本来是想借这个机会,猛打一下魏国,给长期显得疲软的东吴打一针鸡血,让大家振奋一下。哪知,由于战略指导思想出现偏差,不敢打出最牛的牌,吃了个大亏,却为司马懿成为大赢家作了坚实的铺垫
孙权这些年来,老是不走运
他在伐魏期间,他那个太子孙登宣布逝世
孙登的逝世,对东吴而言,损失真的很巨大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他的老妈是谁,史书没有记载。孙权娶了徐夫人之后,就让徐夫人当孙登的老妈
徐夫人虽然嫉妒心很强烈,但很爱孙登。孙登也一直把徐夫人当自己的亲妈看待。孙权称王之后,立孙登为王太子。可孙登却要求先立王后,再立太子。孙权当然也有这个想法,于是笑着问孙登:“王后就是你的母亲啊。现在她在什么地方?
因为这时,孙权是想立那个步夫人。他很希望孙登说是步夫人
可孙登却说:“在吴!”徐夫人那时正被晾在吴郡守活寡
孙权一听,立即无语。他可以不听别人的意见,但还是把继承人的话当话的。于是,就把王后之位空缺了下来
当然,步夫人的人品还是很优秀的,并没有因为孙登力挺徐夫人而恨他,只要孙权赏给她什么东西,她都分一些给孙登。孙登当然没有婉拒,但接受之后并没有使用。而徐夫人送衣服过来时,他都会举行个新衣上身仪式,又是沐浴,又是焚香,搞得很隆重,然后才穿到身上
孙权经历汉末乱世,觉得汉朝灭亡的教训最为深刻,因此很想叫孙登把汉朝的历史学好学透,认真地总结教训,好好地吸取经验
当时,张昭是汉学的权威。孙权很想叫孙登到张昭那里跟他学习《汉书》。可一来他怕张老年纪太大,没有足够的精力;二来怕张老不接受,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让张昭的儿子张休当太子的跟班,然后给张休布置个任务,平时就在家里跟老爸学习,然后把学到的东西再拿来传授给孙登。张休就成了他老爸的二传手
前面已经说过,当太子跟班、陪太子读书的,除了张休之外,还有诸葛恪、陈表、顾谭三个。这三个都是当时人气旺盛的名字。孙登跟他们关系很好,不但在一起吃喝玩乐、出去同坐一辆车,有时还睡在一起,根本没有上下级关系。有一次,孙登让陈表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陈表立马说不敢。可孙登却笑着说:“你的学问比我强多了。现在是按学问排座次的。你的学问高,你就得坐这个位子。否则,你把你的学问降下来。
孙权那时对继承人的选拔还是很用心的,对孙登的考察估计也花了很多心思,觉得孙登很合格。他宣布孙登当太子之后,自己就离开了武昌,让孙登主持政府的日常工作
孙登的工作能力很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孙登最著名的不是他的工作能力,而是他优秀的人品
孙登后来虽然没有做成东吴之主,但也有几个故事流传下来
第一个故事就是那个关于弹丸的故事
有一天,孙登组织了一次打猎活动。孙登虽然很斯文,但打猎还是很猛的。他骑着马在前面狂奔,追赶着猎物。突然一颗弹丸带着尖锐的风声擦着他的脑袋边飞过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吓得发呆。几秒之后,才纷纷大叫,有恐怖分子!大家快快抓住恐怖分子!以前孙策就是被恐怖分子弄死的,东吴人士对这件事个个都记忆犹新。这时一看到弹丸飞来,便都以为是恐怖分子准备制造恐怖活动
于是,排查工作全面展开
如果你叫那些人去破个平常杀人案,肯定要磨得你恨不得自杀了他还不出动,但这是与太子有关的案件,他们的效率快得跟风一样。只一下就看到一个人。那个人正提着弹弓到处乱跑,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一个刚刚作案的恐怖分子。于是,立马将他捕获归案,把他绑起来,押到孙登的面前,只要老大一声令下,几个人就立马乱刀砍下
他们看到孙登不作声,以为孙登还没有想好处理的方法,于是就纷纷出谋划策,说,咱先把他痛打一顿,把他打残之后再吊到树上让他当个吊死鬼
可孙登却不同意,他问,有证据吗
有啊。他不是拿着弹弓吗?这可是人证物证俱在
孙登说:“不一定是他射的。还是先找到那颗弹丸,看看是不是同一种型号的。
于是,几个人就找,终于找到了那颗从孙登脑袋边擦过去的弹丸,然后把那个人身上的弹丸都拿过来比较。果然不是同一型号的
孙登说:“放了他吧。
可那些手下仍然不愿放,说:“即使不是这家伙所为,但肯定是有人在做不利于您的事,咱还是先把这家伙灭了,让那些人知道,敢于跟您作对的后果有多么严重。
孙登却坚决不同意,说,我们总说依法治国,因为我是皇太子,就可以随便滥杀无辜,这算依法治国吗
这些人一听,就没有话说了,只得把那个人放了了事
还有一个故事,也让大家觉得孙登真的很厚道
据说孙登有一个盛水的金马盂,他平时用这个东西来装痰。有一次,他要吐痰了,可那口痰含在嘴里,转头找了几遍,就是找不到那个金马盂。他知道肯定是有人偷了。于是,下令破案。这样的案子破起来,当然没有什么难度,不用花什么精力就能把嫌犯抓到。他的那些手下以为,这一次抓到的是真正的盗窃犯,不用怕人家说什么冤假错案了吧?于是,又向孙登建议,先把小偷暴打一顿,然后再砍头,让大家知道,偷太子的东西是要付出脑袋的代价的
可孙登仍然不同意,说偷一个痰盂不是死罪吧?现在痰盂找回来了,也就算了
他对那个小偷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然后让他走人,不得再在太子这里混饭吃了。他还告诉大家,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孙登不但对其他人好,就是对他的兄弟也非常不错,一点儿不像曹丕那样,把自己的兄弟当成全世界最大的敌人。在三国的几个老大中,孙权生的儿子算是多的。他不光喜爱这个孙登,还喜欢另一个儿子孙和。因为孙和是孙权另一个最爱的美女王夫人的儿子,从小就跟他的老妈一起受到老爸的喜爱。孙权宠爱这个孙和到什么地步呢?孙和才十岁的时候,孙权就为他配备了宫廷禁卫,不管他到哪里,都有警卫威风凛凛地跟着,排场大得要命。如果放在另外某个朝代,两个皇子同时受到这样的待遇,离两人你死我活的争斗也就不远了。最典型的就是曹操的那两个儿子
可孙权的这两个儿子不是曹丕和曹植
尤其是孙登,一点儿太子本位意识也没有。他尽量跟这个兄弟搞好团结。本来,他是哥哥,可他硬是把孙和当兄长看待。一看到这个弟弟,就表现得特别有礼貌。孙登觉得自己的养母被废了,自己的身体又不怎么强健,就多次表示,他不宜当这个皇太子,还是让孙和当吧
孙权不答应
其他大臣也不答应
后来,孙权出征,基本都是让他在后方处理政务。不用说,他处理得都很好。因此,不管从哪方面来说,他都是东吴最理想的下一代领导人。孙权相信,东吴其他人也相信,他以后会带领江东人民走上一个新时代
哪知,孙登命太短了,才活了三十三岁,还在皇太子的位子上,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就死掉了
他死掉之前,还给他的老爸写了一封信,信里不但力挺陆逊等老臣,说他们才是国家的栋梁,请老爸到死也不要怀疑他们,还推荐孙和当他的接班人
孙权是在他死后才看到这封信,当场泪奔了大半天,然后又埋怨老天爷为什么不让孙登多活几十年
孙登死后,孙权果然按孙登的话,让孙和当了太子。这个孙和也很不错。如果孙权晚年脑袋不发晕,让这个孙和把这个太子当到底,然后成为东吴第二代领导人,东吴的前途肯定不会那么难看了
可是孙权也跟很多领导人一样,到晚年就容易犯错误,而且这些错误不是一般的错误,都是致命的错误。
第四章 曹爽伐蜀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