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B的使臣

史上最牛B的使臣 陈睦战死西域都护府,关宠被困柳中城,耿恭被围疏勒城,汉朝在西域的“三剑客”可谓非死即伤
逝者如斯夫,困者如虎斗。因此,从疏勒城与柳中城发出的求援信很快便如雪片般地传到首都洛阳
然而关宠和耿恭不会料到,他们的求救信都如牛泥入海,杳无音信;他们不会料到,他们等不到援军的到来;他们不会料到,此时的汉帝国发生了大变故,无暇顾及。他们要想突围,唯一的方式便是靠自力更生
至于汉帝国发生了什么大变故,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关宠和耿恭与匈奴人长达数月的围攻与反围攻战
虽然人马少,虽然身处绝境,但面对困境早已处乱不惊的耿恭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凭着凝心聚力量,屡屡挫败匈奴联合部队的进攻。都说人心齐泰山移,联合部队看似势大,但车师军队只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屈服于匈奴人,并不想真正对付汉军。因此,人心不齐,这也是疏勒城得以坚守的重要原因
前面已经说过,疏勒城中水是有了(有神灵相助嘛),但粮食却成了一个问题。要打仗总要先解决温饱问题啊,那段烽火连三月、粮食供应不上的日子里,耿恭与守军把疏勒城里可以吃的东西都煮来吃,老鼠、昆虫、树皮、野菜……只要能吃的都吃,到最后连身上的衣服都脱下来吃了。当时汉军的军装上有很多是用动物的皮制成的皮甲,放在水中煮烂了,用来充饥。这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吃皮鞋、皮带等大抵差不多。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不管肠胃舒不舒服,不管能不能消化,不管明天是生是死,但现在必须撑下去
活着就是恶心,死去便是解脱。耿恭和他的部下早已看淡了自己的生死,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肩负的重担和身上的使命感。只有活着才有尊严,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不让匈奴的阴谋得逞。就在汉军生不如死地坚守时,左鹿蠡王却突然对坚忍不拔的耿恭惋惜起来。都说不打不相识,连续的交手,虽然左鹿蠡王处于下风,这一次如不是占据天时(汉军在西域的军队少)、地利(匈奴离西域近)和人和(四国联军),他依然不会胜得这么容易,惺惺相惜的他,不忍心看着耿恭就这样与疏勒城同归于尽,便决定对耿恭采取怀柔战术——劝降
应该说左鹿蠡王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耿恭会接受这象征屈辱的“招降”吗
说服的事,都会成就一个人——使者,当然使者不好当,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被砍掉头颅的,毕竟在乱世,在没有国际法律的保护下,虽然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公约,但哪天敌方如果恼羞成怒公然撕毁公约,你除了谴责还能做什么
闲话少说,匈奴使节很快到了耿恭那里,并且开始了他的演讲。为了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匈奴使者一来并没有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而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诱人条件:我家单于答应,如果你归附匈奴,一是封你为白屋王;二是把宝贝女儿嫁给你
双管齐下,面对匈奴的丰厚条件,耿恭先是惊愕(毕竟他已是瓮中之鳖,这样的条件未免太抬举他了),接着是愤怒(一是封王,二是招为女婿,这不是叫他卖国求荣吗),再接着是微笑(他假装答应,并请匈奴使节一起上城头观看他的升白旗仪式),最后才是爆发,到了城头后,匈奴使节正在暗自窃喜,却突然感到了钻心的疼痛,抬头便看见耿恭已把手中的刀插进了他的心窝。“你……”,匈奴使者还来不及把心中的遗言说完,便倒下了
匈奴使者变成匈奴死者后,耿恭发话了,他对着匈奴士兵大声喊道:“这就是劝降者的下场,不怕死的就再来。有敢来劝降者,同此下场!”然后把匈奴使者的尸体当着匈奴人的面烤了吃掉了…
左鹿蠡王把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气得龇牙咧嘴,七窍生烟,怒不可遏,对疏勒城的进攻更猛了,更凶了,更急了,恨不得一口就把疏勒城吞掉
然而,疏勒城在耿恭的坚守下,依然坚不可摧
光阴荏苒,一晃几个月过去了。虽然这几个月对于耿恭的汉军来说,是一个个难熬的不眠之夜,是一个个梦回汉朝之夜,是一个个思念父母妻儿之夜,是一个个泪眼婆娑之夜。但无论如何,他们还是在“多事之秋”中熬过来了,来到了寒冬
寒冬,耿恭和他的士兵又将面临新的考验——如何御寒。前面已经说过,为了“填饱肚子,耿恭和他的士兵们把能吃的皮衣当做食物煮着吃光了”。他们当时的想法是,今朝能吃今朝吃,哪管他日瓦上霜。此时,面对寒冷的冬天,没有皮革衣服,又如何能度过这寒风凛冽的冬天呢
耿恭思来想去,得出的结论是:突围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求救。虽然先前派出的求救使者都如牛泥入海,一去不复返。然而,此时,还是只有派人出去求救才有求生的唯一希望。汉朝的敦煌郡离西域最近,因此,派出的这个“护衣使者”必须要抵达敦煌郡,他们才可能得救
因此,耿恭派出的是他的心腹范羌。临行前的那个深夜,耿恭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范羌,仿佛想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但嘴角嚅动好几次,却一个字也没有说。范羌此刻定定地望着耿恭,仿佛在坚定地回答: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而,两人都没有说一个字,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化为相思泪,在跃下城墙的那一刻,范羌终究还是忍不住滚落一颗滚烫的泪珠。他含泪告别耿恭,向敦煌出发了
范羌,你能带来援军吗?
第十五章 物是人非 刘的“三把火

耿恭不会知道,他苦等的援军一直不见踪影,并不是汉朝抛弃他们、不来救援他们了。而是因为大汉帝国发生了变故,无暇顾及他们。这个变故不是小变故,那是因为汉明帝刘庄归西了
公元75年8月6日,东汉明帝刘庄在东宫前殿驾崩,享年48岁。死前,刘庄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我死后,一定不要为我大兴建寝殿祭庙;第二句是:我死后,可将我的牌位放在阴太后陵寝的便殿中
刘庄在位虽然不长,但吏治清明,境内安定,加上他多次下诏招抚流民,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刘庄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刘庄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确对得起他帝号中的“明”字。刘庄以及随后的章帝在位期间,史上一个很好听的称呼——“明章之治”。这和西汉的“文景之治”如出一辙。得号如此,也不枉此生了
刘庄走了,18岁的皇太子刘炟继任为帝,是为东汉肃宗孝章皇帝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登基后,同样离不开三把火,不然怎么坐稳自己的位置呢?且看刘炟这三把火吧
第一把火,避亲任贤。刘炟的生母虽然是贾贵人,但他即位后,马上将养母马皇后尊称为皇太后。贾贵人位置不动,而且贾家人都不给提拔,很好地避免了裙带亲
第二把火,大赦天下。这年的10月,刘炟下诏大赦天下,赏赐天下男子爵位(和土地亩数挂钩),每人二级;流亡无户籍想安顿下来好好过日子的每人一级。鳏、寡、孤、独、患绝症、穷得活不下去的,每人发三斛粟。刘炟的赏赐很实惠,也摆在面上,天下人很高兴
第二把火的目的是:收买人心
第三把火,培养亲信。人心有了,但这远远不够,要想打好基础好好工作,还得有人。人刘庄倒是留下了几个,如宋均、钟离意都还活得很好,工作很认真,态度也积极。但他们不是有身份有背景的大腕,能干活,但镇不住场子,年轻的皇帝刘炟需要的是能够压住场面的大腕级人物。于是乎,刘炟很快就打造了自己的“三人帮”集团:赵憙、牟融、第五伦。都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里不妨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三人帮集团
首先来看一号人物赵憙
赵憙字伯阳,南阳郡宛人,年轻的时候就有个很响当当的绰号——信义者。有三件事为证
第一件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他的堂兄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被当地的土霸王杀害时,赵憙只有十五岁,小小年纪的他写下八个大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此,他积极准备着,又是舞刀练剑,又是广结天下豪杰之士,为寻仇做准备。等一切都准备得当时,赵憙便领人去复仇,然而,当他见到仇人时,却发现他病了,手无缚鸡之力。此时如果他要下手,便如捏死一只蚂蚁般容易,然而,赵憙举在半空中的剑并没有挥下去。因为在那一刹那间,赵憙认为这样做不是仁者所为,于是,赵憙收剑归鞘,临行前对仇者说了这样一句话:“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病愈后,最好远走他乡,不要让我看见,一旦让我看见你,决不轻饶。”仇人卧着叩头谢罪。仇人病愈后,却没有走,而是自缚来见赵憙,大有负荆请罪之气概
这时的赵憙却给他们吃了个闭门羹。并且再度送了他一句话:相见不如怀念
仇人以为赵憙饶过了他,但没有想到,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赵憙潜入仇人家,还是痛快地给了他一剑——饶了你两次,也给了你两次忠告,你自己不远走他乡,你自己不能保护好自己,这就怪不得我了,冤有头,债有主,总该有个了结
第二件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更始政权时期,舞阴城大姓李氏拥城不降,更始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头摇得像拨浪鼓。李宝说话了:“我们都姓李,这才好心劝你投降,你不投降便只有死路一条。
面对李宝的“威逼”,李氏不为所动:“大丈夫死则死耳,有何惧哉。”李宝气得七窍生烟,正当他准备怒而攻城时,李氏再度说话了:“要我投降也并非完全不可以,但有一个条件。”能智取当然最好,李宝这时自然恳请他说出所以然来。李氏说:“我要投降的人不是你。
“那是谁?”李宝强压着怒火
“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如果是他招降我,我便归降。
李宝虽然气恼,但投降赵憙跟投降他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乎,他马上向更始皇帝刘玄进行了汇报。刘玄一听就来了兴趣,这个赵憙是何许人也,居然有这么好的人缘。于是,马上征召赵憙。很快,赵憙来了,刘玄却失望了。但见赵憙面如冠玉,唇红齿白,居然是还不到二十岁的毛头小子,于是,便笑道:“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怎么能挑着重担走很远呢?”然而,赵憙却很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嫩竹扁担挑大梁”这句话,他前脚刚到舞阴,李氏后脚就紧跟着向他投降了。这个跟当年刘一样,要投降非要投降于他不可。而赵憙因此被拜为五威偏将军,封勇功侯,成了更始政权属下的骨干级人物
第三件事:贫贱之交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都说江山易改,更始政权因为经营不善,很快就走向灭亡了。一个政权的失败,铺就的是尸骨累累,赵憙被赤眉兵围困住,情急之下,他使出“飞檐走壁”的轻功,爬上屋顶逃走了。与赵憙一起跑路的还有他的好友韩仲伯等数十人,他们携妻带儿,爬山越阻,直奔武关
到了武关,韩仲伯不跑了,而是怔怔地望着自己如花似玉的妻子发愁。他是这么想的:有这么漂亮的妻子跟随自己,太招惹目标了,不容易逃啊!思来想去,为了不让自己受牵连,他决定学当年的刘邦,抛妻弃子,一个人跑路
对于韩仲伯这种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行为,赵憙进行了严厉地谴责,但韩仲伯似乎铁了心,依然一人独行
韩仲伯跑了,赵憙却留下来了,他在感叹这年头既然长得漂亮也是罪的同时,马上想到了一招妙计——易容术。他用泥涂在韩仲伯妻子的脸上,然把她载在小车上,最后自己推着小车前行。在后面的行程中,每每遇到贼人逼迫、欲行不轨时,赵憙就说她得了非常严重的传染病。这一招儿真灵,当时的传染病便如现在的艾滋病一样令人害怕,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他们一路逢凶化吉
第四件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都说好人有好报,这话一点儿都不假,从更始政权刚下岗不久,赵憙就再就业了——他被慧眼识丁的刘秀任命为怀县县令。当时的怀县大户人家李子春原先做过琅琊相,好强不守法度,掠夺兼并,大家都很怕他。赵憙下车伊始,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没有被查出来,就不断地追问其奸情,并把李子春收捕拷问,他的两个孙子都自杀了。京城里有很多人为他求情,最终赵憙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快病死了,(皇帝)车驾来到赵王身边,问他还想要什么。赵王说,我和李子春关系不错,现在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了他,希望能让他活命。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事,法律才不会白费,你说个别的吧。天不怕地不怕的刘秀居然也忌惮赵憙,赵王只能无语问苍天了。随后,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当时的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他各郡追捕他们,杀了他们的大帅,余党受株连的有好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做了坏事只要控制住他们的身体就行了,可以把所有人都迁移到京城边上的郡里。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把他们安置到颍川、陈留。于是赵憙推荐有义行的人,除掉坏蛋。后来青州闹蝗虫闹得很厉害,这些蝗虫一进入平原郡就死了(估计是撑死了),平原境内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赵憙,后赵憙被拜为简阳侯相。此后,赵憙由太守到太仆,由太仆到卫尉,由卫尉到太尉,一步一个脚印,仕途之路可谓平步青云
公元75年,刘庄皇帝崩,赵憙以太尉的身份主持丧事。刘炟即位为帝后,赵憙进为太傅,领尚书事,从而一跃成了朝中大哥大级的实权人物。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