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也挂掉
现在吴国的最高实际领导人仍然是孙峻。孙峻虽然把诸葛恪搞定,但他的水平比诸葛恪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而且做人比诸葛恪更加失败。诸葛恪靠着自己的名声和那个智商,爬到那个位子,最后虽然东吴人很不爽他,但真想要砍他脑袋的,也就是孙亮和孙峻几个人。而孙峻就不一样了。他是宗室,背后势力巨大,可人品却一点儿不好,名声向来很臭
虽然全国人民都知道他是个混蛋,但他却一点儿不认为他是个人品巨坏的家伙,以为自己德才兼备得要命。孙峻拿大权时,才三十多岁,身体各个零件正处于壮盛时期,也跟很多男人一样好色。他跟很多人一样,知道现在全国最漂亮的美女都在宫中。于是,就公开跑到宫里,把美女调出来,让他享用。最后,连那个实权派的大姐级美女孙鲁班也搞到了手上
你想想,好色到这个地步,全国人民的道德底线不突破才怪。大家终于觉得孙峻的血管里没有一点儿道德血液了
多年来东吴官僚们都已经严重堕落,但愤青却还是有的。对于没有一点儿道德血液的人,愤青们向来很愤,愤得热血沸腾,不把他搞死,绝不收兵
于是,以谋杀诸葛恪而夺得大权的孙峻也遭遇了几次谋杀
第一次谋杀的主持者叫孙英。孙英虽然一点儿不出名,很多人估计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其实他的背景却大得很。他是东吴最有水平也最有人气的太子孙登的儿子。如果孙登不死,他成为下一代东吴最高领导人的可能性很高。可是他的老爸一死,他的前途也就跟着下滑,只能成为吴侯了。他看到孙峻实在搞得太不像话了,就在那个角落里咬着牙,请来几个愤青,说不搞定这个腐败分子,死不瞑目。于是,几人就一边愤怒一边做方案。哪知,他们杀死孙峻的决心很大,信心也很足,可水平太菜,实力也太小,方案还没有最后敲定,就已经全盘泄露出去
孙峻是什么人
孙峻就是靠搞这一套上来的,一听说有人学他这一套来搞他,他能放过那些人吗
孙英在策划搞定孙峻时,时间观念不很浓厚,可一听说出现了这个泄密事件后,立刻走在时间的前面,在孙峻派出抓捕他的部队到达之前,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二次谋杀是在孙英死后的第二年
孙峻虽然很轻松地把孙英搞定,但他知道现在有人要搞死他,所以就更加强了戒备
他加强了戒备,但那些恨他的人仍然在咬牙要搞定他
他们放下所有的工作,把那双愤怒的眼睛猛睁着,寻找机会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当然,这个机会也只是他们认为的机会
蜀国的使者来访
这是个重大的外事活动,当然要请很多人参加,以示隆重
那几个愤青也在出席之列
这几个人是:孙仪、张怡、林恂
一看就知道这几个哥们儿一点儿不牛。虽然他们团结了一批反对党,人口数量比孙英那时多一点儿,但他们的办事能力以及力量也跟孙英一个档次
他们的计划很简单:利用参加这个外事活动的机会,几个人直接冲上前去,大刀往孙峻的头上砍,不怕砍不死他
这个想法很不错,可行性好像也很高
哪知,想法没有错,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而且他们一点儿都不汲取孙英的教训,只顾在那里高度激动地展望成功的未来,好像孙峻现在就只在那里等着他们挥刀去砍了一样,连个保密工作也懒得花精力去搞一下。于是,高度戒备的孙峻又得到了消息
结果就悲剧了
三个带头大哥向孙英学习,集体自杀
孙峻这次很毒,在三个反对党的核心人物全部自己处理自己之后,并没有宣布事件已经结束,而是把打击面迅速放大,把他怀疑的人都拉扯出来,宣布他们是孙仪反革命集团的成员,然后砍掉。最后,连孙权的那个公主孙鲁育也成为这个反革命集团的骨干成员被杀掉。孙鲁育本来是孙鲁班的妹妹,可孙鲁班却硬是看她不顺眼
她看这个妹妹不顺眼的原因就是因为孙和事件。她以前对孙和有意见,想把孙和废掉,请妹妹跟她结成同盟。可孙鲁育却认为孙和很好,没有紧跟她将这个陷害事业进行到底。于是,她对孙鲁育就恨之入骨,总想找个机会把她搞死,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在孙峻处理这个反革命事件的骨干成员时,孙鲁班对孙峻说:“孙鲁育也是这个班子的核心人物,同样该杀。不要因为她是我的妹妹就放过她。
孙峻这时跟孙鲁班是情人,情夫一般是很听情妇的话的,既然孙鲁班说自己的妹妹该杀,那就该杀了
孙鲁班觉得光搞死一个孙鲁育还不顺心,还想把她的女儿也砍掉
话说,孙鲁育跟朱据结婚之后,生了一个女儿。据说这个女儿长得很漂亮。孙权见了,觉得这么漂亮的外孙女要是嫁给别人,实在太可惜了,就当场拍板,让这个外孙女嫁给他的儿子孙休。孙休娶了个漂亮的外甥女,孙家的辈分却混乱得一塌糊涂:孙权跟自己的女儿成为亲家,孙休得叫自己的姐姐为岳母大人
在孙鲁育被处死时,她的女儿以及孙休正在丹阳那里过着幸福的贵族生活。当她知道她的老妈被杀之后,什么事也不做,只是在那里痛哭
她的痛哭还没有告一段落,文件又下发,请她马上到京城去,接受组织的调查
这种去接受调查,是没有好下场的
但不能不去。于是,孙休只得把漂亮老婆送出去,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抱头痛哭一番才回去,等着那个坏消息
哪知,最后孙峻突然发起善心来,说孙王妃从来没有到过京城,不可能知道这个事件。咱们不能这么乱杀吧
于是,这个美女又活了下来,没几天又泪流满脸地回到老公身边
孙峻的运气其实很不错,抓住机会搞定诸葛恪成为东吴最有权势的人,又躲过几次谋杀,而且还碰到了一次历史性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毌丘俭和文钦在魏国发动的军事叛乱。如果是周瑜碰到这么个机会,历史肯定会在这里改写了。可偏偏是孙峻这样的人碰到这个机会
他虽然错过了这个机会,可因为有文钦投降过来,仍然算是大功一件
文钦投降过来后,便不断地做孙峻的思想工作,说北伐才是王道,才是真正的建功立业…
孙峻虽然知道北伐说起来很动听,可真的北伐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要是真的那么容易,陆逊他们早就建功立业了。可听文钦的话多了起来,那双耳朵就逐步软化,越来越觉得文钦说得太对了,于是立即组织力量,命令文钦跟骠骑将军吕据和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带着部队从江都进发,进入淮河和泗水一带,矛头直指青州和徐州
这个方案看起来很大气,孙峻也来到石头城,为这些将军送行
孙峻跟吕据的关系向来不大和谐,他走进吕据的军营,看到吕据的部队军容整齐,看起来战斗力很强。本来,看到东吴人民子弟兵这个模样,作为东吴最高实际领导人应该大大地高兴一番才对。哪知,孙峻却一点儿不高兴。他觉得为什么偏偏是他看不顺眼的人手下的部队这么威武?他觉得吕据再这么威武下去,他就一点儿不威武了
他越想越觉得生气。于是,饭也不吃,酒也不喝,直接对大家说:“现在我的胸口很痛,先回去了。
孙峻自从碰到几次谋杀,现在心里已经高度害怕,怕人家冲上来把他砍死。他怕他再留在这里几秒钟,又有几个人高举雪亮军刀杀过来,那他就死定了
他带着这个心理阴影,离开了吕据的军营
他回到自己的住地,觉得真的困了累了,就睡了一觉。他睡下去之后,做了个梦。这个梦的主人公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那个诸葛恪
诸葛恪活着时,虽然被他一刀砍死,砍得一点儿不费力。可梦中的诸葛恪却无敌得很,把他打得满地找牙,连个还手的余地都没有
他醒来时,还在害怕。而且这个恐惧的心理越来越严重,最后全身所有的细胞都沉浸在无限的恐惧之中,身体全天都在瑟瑟发抖,最后发抖得全身没有一丝力气
孙峻到了这个时候,也知道自己真的不行了,于是把他的堂弟孙叫来,决定把权力移交给孙。孙这时只是个偏将军,才二十六岁,是一个要能力没有能力,要资历没有资历的家伙。孙峻跟孙办好移交手续之后,那颗脑袋一低,就结束了他的人生之路。孙峻死时,只有三十八岁
于是,孙成为东吴政坛第一人
东吴又进入一个更加动乱的时代
孙成为孙峻的接班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正在北伐路上的吕据他们调回来
孙以为自己现在是新科老大,下这个命令就可以把手里拿着大军的吕据召回来,然后自己再牢牢地拿住枪杆子
哪知,吕据一接到这个命令,立刻就愤怒起来。吕据本来是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什么位子?是仅次于大将军的军方领导人,放到今天,可是军委副主席。那个孙是什么人?是一个偏将军,再连爬几个级别都到不了骠骑将军这个职位。现在倒好,凭孙峻这个短命腐败分子一句话,就成了东吴政坛第一牛人。而且还嫩得要命,一上台就对他们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命令来命令去。东吴事业交到这样的人手中,还有什么前途
于是,吕据“大怒”,大声命令部队走回头路,不用搞什么北伐了,先讨伐孙。他联络了一批军方高级将领,连名上表,推荐滕胤为丞相
孙虽然嫩,而且人品不好,但智商却不低,一看吕据他们不买他的账,要以武力解决他,并没有乱了分寸,拍着脑袋想了个化解的办法。他知道,现在吕据带着大军很愤怒地前来讨伐自己,还把滕胤拉到他们的阵营上,这对他很不利,所以现在尽量不能得罪滕胤。于是,他在那个表上批了个字,说当丞相没有什么用,还是当大司马吧。这个职务才是牛烘烘的职务。而且这个职务此前是那个吕岱的。吕岱是三国时期少有的长寿之星,活了九十六岁,从黄巾事件到现在的所有大事,他几乎都经历过。而且这个老人家在军方领导人的位子上,活到老干到老,一点儿没有老糊涂,名声好得很。接他的位,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这个任命书一出,吕据没有话说,滕胤也很满意
可在这两个家伙都无话可说之后,孙却有话要说
他说,大司马从来都是在武昌那里办公的。吕岱也是在武昌那里战斗到生命最后一秒钟的
滕胤还有什么话说
孙是想把滕胤赶出首都
可滕胤还没有收拾好行李,那个吕据就已经退兵回来,直接派人去找滕胤,然后直接向滕胤说,咱们合作一次,把孙搞定。滕胤说,这个事就这样定了
两人当时信心满满,觉得一个骠骑将军外加一个大司马,搞定一个二十六岁的小青年,还不是小菜一碟
当年的十月(即甘露元年,也就是公元256年),双方的决斗爆发
吕据和滕胤虽然抢在时间的前面,先做好方案,可他们在执行方案时,却比孙晚了一步
孙知道,吕据他们是不会放过他的,因此行动得很积极。他先派他的堂兄孙宪带着部队去跟吕据面对面,然后以中央的名义向文钦、刘纂、唐咨下令,要求他们在政治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反动分子吕据斗争到底,最后一定要拿下他的脑袋
文钦那几个家伙本来政治立场就不怎么坚定,智商也不怎么发达,到了这个时候,看到孙拿着中央文件,哪敢不服从
于是,吕据立马被孤立起来,反孙的力量大为单薄
可滕胤对这个形势却一点儿不了解
孙把吕据挡住之后,就开始向滕胤摊牌。他派华融和丁晏跑过去面见滕胤,催他赶快到武昌上班
滕胤本来是诸葛恪的亲家,在诸葛恪处于危险的时候,他一点儿也不敏感,居然劝诸葛恪去赴那个死亡宴会,成为最后把诸葛恪推到死路的人。从这点来看,滕胤的脑子也很迟钝。可这时他表现得很机灵。他一看到这两个家伙前来催他去上班,就知道孙那小子要跟自己算账了。他当场果断地一挥手,立即将华融和丁晏捆起来,然后传出命令,让手下的部队进入战斗状态。滕胤是玩政治上来的,这时很知道政治的作用,一面把典军杨崇和将军孙咨叫来,当面向他们严肃地宣布:孙现在搞动乱,请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跟动乱分子斗争到底。一面叫华融他们给孙写信,用文字大大地把孙狠狠地批评了一把
孙一点儿不把滕胤的这个动作当回事,你向那几个菜鸟宣布老子是叛乱分子,这有什么可怕?老子到皇帝面前说你是叛乱分子才有效呢。他给孙亮上了个表,说滕胤造反,必须严厉镇压
孙虽然名声很坏,但他现在代表的是中央政府,他这么一定性,滕胤的问题就很严重。他以皇帝的名义把滕胤定为反革命分子之后,又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找将军刘丞谈话,说只要你带着你的部队坚定不移地跟皇帝走,带着部队去镇压滕胤,建功立业、升官发财的机会就在眼前
到了这时,对于孙来说,形势似乎已经一片大好了
其实,滕胤仍然有翻盘的机会
他接下来走的第一步仍然没有错。他强迫华融他们做了一份假冒伪劣的诏书,这个诏书的内容就是向武装力量发布动员令,要求广大人民子弟兵起来讨伐孙。可华融他们不干
滕胤立刻把他们脑袋砍掉
砍掉华融那颗死硬的脑袋,仍然没有砍掉滕胤的机会,他还有机会
这个机会是他手下看出来的
他们给领导提出一个可行性很强的建议:立刻带着部队到苍龙门。广大指战员看到他一出现,就会集体脱离孙的领导,跑到他们的阵营来
这个建议是在半夜提出来的
连滕胤也知道这是个好建议。可滕胤却不是一个抓住机遇打拼上来的牛人,一点儿不知道很多历史性的机遇是极其宝贵的,一旦失去,永不再来。他享福惯了,觉得深夜是睡觉的好时光,不是战斗杀人的时间段,所以就不采纳这个建议。他那时还不知道吕据已经连自己都保不住了,还在黑夜里重温着他与吕据的约定:天亮了,吕据就带着大军喊打喊杀地过来跟他胜利会师。到时,就是一百个孙也不够他们砍
他对大家说,吕据的大军马上到来。大家再坚持一下,胜利就是我们的。这哥们儿做思想工作很有一套。大家一听,就真的在那里死守到底,一步也不离开岗位。他自己在那里高声谈笑,好像胜利就在眼前
天亮的时候,果然有人报告:外面来了大部队
滕胤一听,跑过去一看,部队是来了一大批,可没一个兵是吕据的,他们打的全是孙的旗号
滕胤这才知道,机会一错过,后果很严重。他身边就几个兵,再怎么死战,最后也是死
在滕胤绝望的时候,孙的部队杀了上来,一点儿不给他面子,直接就把他砍死在现场,让他死得很难看
孙比孙峻更凶更恶,杀了滕胤之后,并没有宣布暂停,而是把滕胤手下的将士全部杀死,接着按惯例诛灭滕氏六族,让大家看一看,跟他作对的后果是什么
这时,吕据也被逼得没有下一步可走了。他的死党知道滕胤已经完蛋,就劝他说,咱们现在抓紧时间狂奔到魏国还来得及。到了那个自由世界,孙再怎么狠也对咱没有办法啊
可吕据却不听,大声说:“吾耻为叛臣。”然后自杀
孙搞定了吕据和滕胤这两个反对党,权力迅速巩固起来。可东吴经过这几次折腾,国力已经衰败得不能再衰败了。以至在魏国再出现一次大内乱时,东吴国虽然全力以赴,但那个机会却怎么也抓不住了
淮南平乱(上
东吴那些自相残杀的事儿,就先告一段落。下面再回过头来看看魏国的大砍大杀
话说司马昭的那个引蛇出洞计划按既定方针实施,果然引出一个异己分子
这个异己分子就是诸葛诞
诸葛诞现在的职务是征东大将军。你一看到这个职务就知道这家伙手里有枪。诸葛诞原来是夏侯玄那些人的好朋友。在夏侯玄被司马氏杀了之后,他老对自己的命运放心不下,时时觉得自己正站在危险的钢丝上
诸葛诞也是个笨蛋,天天生活在危机感之中,手里有重兵,却没有想到利用自己的长处,做最坏的打算。什么是最坏的打算?就是利用重兵,联络本国其他反司马氏势力,再联络国外反魏势力,跟司马昭来个你死我活。诸葛诞不那么干,而是散尽家财,做慈善事业,解决一些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问题,还赦免一些不该赦免的人,以为这样可以收买人心。然后又打造了一支三千人的贴身卫队,专门保护自己——这种做法,跟黑社会老大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两样,如果在江湖上混,到处收取保护费,那是很有威慑力的。可这能防备得了司马昭吗?三千人以及那几个贫困户的民心就能挡得住司马昭对他的加害,这个司马昭还那么可怕吗
诸葛诞把这些蠢事做过之后,还继续蠢下去
司马昭不是个大军事家,但绝对是个权谋家。他很少像他的父兄那样既带着部队到前线作战,又能摆平朝里的敌对分子,而是把精力都放在内部上面。他对诸葛诞早有怀疑,但又没有证据——总不能说他有三千卫队就是造反吧?就派贾充去试探一下诸葛诞。这个试探不但是给诸葛诞放一条生路,同时也有让敌人自我暴露的目的。如果诸葛诞不那么呆,看清“今日之域中,究竟谁家之天下”,认清敌我力量不是在一个档次上,完全可以借机转向,什么事也有。可这家伙自认为得了民心,又有那么一大队贴身保镖,在贾充面前,居然大义凛然起来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司马昭派贾充到淮南跟诸葛诞聊天
贾充说:“现在很多人都有让皇帝禅让的想法,你的意见如何?
诸葛诞一听,马上厉声说:“如果洛阳有政变,我就以死报答皇帝。
贾充一看,知道这话题不能再扯下去了,如果再往下说,估计诸葛诞就要代表人民把他杀头
他马上离开淮南,回去向司马昭报告,说这个诸葛诞长期在扬州当官,深得民心,是个危险人物。现在把他叫回来,顺便解除了他的兵权。他一定会发动叛乱。不过,现在他叛乱,祸害不会很大,要是他以后作乱,那祸害就大了。所以,不如现在就搞定他算了
司马昭一拍大腿说好,马上就玩那一套明升暗降的手法,让曹髦下个文件,任命诸葛诞为司空。这个司空可是位列三公的大官,但却只享受待遇,没什么实权,而且是京官。对付这么大的官,要比对付手握重兵的征东大将军容易多了
司马昭知道这个道理
诸葛诞当然也明白这个意思
他面对这个任命文件,知道司马昭要对他开刀了。既然人家就要动手,不如自己先动手。他认为,司马昭之所以知道他的用心,一定是那个扬州刺史乐林打他的小报告,因此,就把乐林斩了首。然后集结手下所有的部队十四万,准备固守扬州,一面派长史吴纲带着他的小儿子诸葛靓去跟东吴联络——顺便让小儿子当东吴的人质,请东吴给他派援军,要跟司马昭干到底
可惜的是,现在的东吴已经不是以前的东吴,不但人才缺乏,而且国力也弱,再也拿不出周瑜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来了。在司马昭大力整顿内部的时候,他们也在忙于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水平倒是越来越厉害,而在这个机会面前却表现得很弱智,只是“使全怿、全端、唐咨、王祚将三万众,与文钦同救诞”。整个东吴的领导层集体高兴了大半天,最后只做了这么个小动作。试想一下,三万人能当什么救兵——当然如果有周瑜或者司马懿这样的老大带领,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可现在都是什么角色当队长
而现在司马昭已率二十六万大军,来到丘头,并“以镇南将军王基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与安东将军陈骞等围寿春”
这是司马昭掌权之后的第一次出征。他知道,这一战如果不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彻底地竖起他个人的威望,以后他这个权臣就不好当了。为了防备曹髦在后院制造麻烦,因此,在出征时,连曹髦和那个屡次被司马氏当招牌的太后也一起带着出来,把皇帝时时刻刻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在这个时期,控制皇帝就是控制主动权
在司马昭尚未完成对诸葛诞的包围时,东吴的文钦、全怿带着三万援军已经开进寿春,与诸葛诞“胜利会师”
双方的决战马上展开
司马昭这时又想学习他哥哥上次对付毌丘俭、文钦的办法,就叫王基固守营垒,要跟诸葛诞比赛谁能挺得久
可王基这家伙却是个主战派,天天写请战书,要求打仗
正好这时,东吴的镇南将军朱异带领的第二拨援军三万人也来到安丰,与寿春遥相呼应
司马昭一看,心里有点儿急起来,马上让曹髦下诏,命令王基率领部队去占领八公山,以阻挡朱异。这时,司马昭显然有点儿慌了手脚,否则他完全可以凭借全军最高统帅的名义向王基下命令的,但现在他居然借用了皇帝的命令
司马昭不买皇帝的账,王基同样不理曹髦的这个诏书。他看了一下这个诏书,就把它当作废纸丢到一边,对诸将说:“今围垒转固,兵马向集,但当精修守备,以待越逸,而更移兵守险,使得放纵,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之后,还上书说明理由:“跟敌人对决,就应稳如山,毫不动摇。要是跑来跑去抢什么险要,天下有那么多险要的地方,你能抢得完吗?到头来只会造成人心动摇,对大局不利的后果。现在各军处于深沟高垒之中,军心稳得很,不应让他们受到打击,不要盲目乱动。这是作战的要领。”连这种要领也不懂,还打什么仗
司马昭一看,就批准了这个建议。司马昭在这方面,跟他的老哥一个样,自己虽不会打仗,但能听得进部下的建议。光从这一点上看,三国当权派中,司马氏兄弟确实比另外两国的权臣高明。蜀国力量弱小,姜维虽然拿着兵权,好像很有搞头,但斗不过一个太监——这种国家不灭亡,天下就不会有“亡国”这个词了。至于东吴的那些执政大臣,这些年来,你杀我,我杀你,内乱越搞越上手,人才是越杀越没有,人人生活在惊惧之中,谁还敢向老大提什么建议?而这样的老大能听你的话吗?这样的国家同样离亡国不远了。否则,魏国这些年来,乱子前赴后继地上演,作为死对头的吴蜀两国,居然没有很好地利用。三国发展到现在,已远不如初期那么精彩了。这也是司马氏一家的幸运——如果这时吴蜀两国再出现个诸葛亮和周瑜之类的人物,后果将不堪设想
司马氏兄弟除了对政敌毫不留情之外,对待部下还是很宽容的,光从这一点上看,他们比诸葛亮还远为高明。我想,正因如此,司马氏家族才能团结很多人,使很多人才最终成为他们的死党。司马懿开创司马氏时代时,全靠他自己到处打拼,而到了司马昭时,已不需自己亲自上前线,而是有一批马仔为他们南征北战打天下了。到了这时,司马昭的领袖之相,已完全展现出来,这跟以前的刘邦很相似
王基命令各军加紧包围。文钦、诸葛诞在城中看到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紧,知道再这样下去,自己就会用行动去解释那个叫“坐以待毙”的成语。不愿坐以待毙就只有突围出去,这是两人的共识。可到了这时才想到不坐以待毙,还能突围出去吗?文钦组织了多次冲锋,可每次冲锋的结果是,除了死去的指战员外,其他人又都给敌人打回城中
司马昭知道,只有切断东吴方面派来的援军,才能让寿春城中的诸葛诞他们彻底死心,因此,命令部队在外围进行大扫荡,把朱异的部队打得遍地找牙——朱异本来是东吴的名将,也是个会打仗的军人,只是手上的资本不多,哪干得过司马昭魏国的大军?朱异跟魏军一接触,立马败下阵来,之后投奔他的上级领导孙
朱异的部队受到了惨重的损失,但他却毫发未损。可他的领导孙却是个糊涂鬼。这家伙接过孙峻的班,当了东吴的实际最高领导人之后,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以为派出部队就能打胜仗,就能谈笑凯歌,却从没有比较过敌我双方的力量,本来去接应诸葛诞并没有错,错就错在硬是把部队分成几拨,最后被人家各个击破,而自己带着主力却行动慢得像蜗牛,浩浩荡荡地,只在巢湖边上驻扎——在朱异投奔过来之后,又像分蛋糕一样,分一部分部队去解救寿春。而且只带着五千部队前去。你想想,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朱异能打胜仗,只能说明魏国的将领全部是笨蛋。朱异的五千兵才到前线,就给魏国的各路部队打得渣儿都不剩。朱异这次败得更惨——他本来很想挽回一点儿面子,带着部队进到黎浆,然后把军用物资放在都陆。哪知,主力部队又碰上石苞和州泰两人,脚跟还没有站稳,就被打了个大败。那个魏国的太山胡烈更加缺德,知道朱异的军用物资都留在都陆之后,立马带着五千部队向都陆进发,最后把朱异的粮草一把火烧掉。朱异没有办法,最后只得带着残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靠吃树皮回到大营。本来,这次败仗,孙应该明白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朱异的责任。可孙不是诸葛亮,更不是司马师,没有承担这个责任的水平和胆量
孙把所有责任全放到朱异的身上,要求朱异不能退回来,还要带着部队去死战。朱异知道,再这样打下去,就是打一万次,结果也是万连败,所以坚决不同意。孙就大怒起来,大叫一声,把姓朱的抓了起来,然后不由分说地一刀咔嚓掉朱异。如果他咔嚓朱异之后,带着大军全力出击,或者胆子再大一点,带领全军向魏国那些空虚的地方进军,说不定还有点儿好戏可做,可这家伙不是这方面的人才,对敌人作战没一点儿创意,好像他这次出征的首要任务只是为了杀朱异似的,因此杀了朱异之后,就带着大军撤回了
司马昭看到孙大军到巢湖岸边一游,吃腻了当地特产鱼之后,带着满嘴鱼腥味就回去了,心里当然高兴。司马昭当前线指挥不怎么高明,但对整个形势的估计没有错。他知道,胜利已经毫无悬念地向他倾斜了。这场战争对于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来,这是他当政之后,第一次调动全国军队,完全可以检验到军方对他的忠诚度;二来,可以震慑国内那些还有侥幸心理的政敌;三来,也可以展示他的才华,说明他是不可战胜的
司马昭这时虽然高兴,但他并没有高兴到忘乎所以的地步。他知道,这次差点儿酿成大战的事件,是他树立个人权威的最佳时刻,他不但向政敌树威,更应当在广大人民中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如果光向政敌摆威风,那说明他现在的理想只停留在当一个权臣的目标上,而现在他脑子里绝不止让司马氏当一个世袭的权臣,而是要进一步坐到曹髦的龙椅上。他现在比谁都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他要在这次事件中,向广大人民表现一下他的“德”。只有这样,才算把这次事件的资源用完
命运也确实照顾了司马昭。因为他现在遇到的敌人是一群菜鸟
他决定对寿春只围不攻。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寿春城的部队还有十多万,而且诸葛诞和文钦虽然在大事上糊涂,但仗还是能打几下的——以前就是这个文钦的儿子文鸳差点儿把他的老哥干掉了——如果强攻,即使最终获得胜利,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说不定国力会倒退几十年,甚至由于一时处于胶着状态,进退不能,孙那个笨蛋突然聪明起来,那可就不好说了
司马昭在围而不攻的时候,也不是简单地包围着,而是在包围的同时,还附加一点儿小小的阴谋诡计。其实这个计谋实在也算不得高明,也只有诸葛诞这样的笨蛋才会上当
这个计谋很简单,司马昭知道,诸葛诞为了造反,早就在城中备战备荒,准备了很多粮食,打算跟司马昭来个持久战。司马昭就派人去散布一个谣言:东吴的大部队已经打了过来,现在魏国围城的军队已经没有粮草了,正把很多部队分到淮河以北各县去找饭吃了,估计没多久就自动解围了
如果稍有点儿头脑的人,对这样的谣言,就一定会把它当谣言对待。可诸葛诞他们居然相信了。本来,他们已经省吃俭用,尽量节省粮食,做长期作战的打算,可一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就乐观起来,马上下令大吃大喝。不久后勤部就宣布粮草有些短缺起来,而司马昭的大军却没有半点儿撤退的意思,东吴的救兵更是没一点儿消息。他们用脑子想了一下,知道上司马昭的当了。于是,只得召开会议商量一下对策
诸葛诞手下有两个得力干将,一个叫蒋班,一个叫焦彝。这两个家伙遇到问题时,还肯动一下脑子,他们对诸葛诞说,现在咱们的军心还稳定,士气还旺盛,拼命突围出去,还是有点儿搞头的。即使不能全部冲出去,但总比待在城里的好。继续待在城里,就是在等死
可是文钦却不同意。这家伙还在坚定地认为,只要能死守一年,魏国内部就有矛盾,那时就可以大功告成了。与其去冒这个险,不如在城里一边坚守,一边大吃大喝,等到胜利的那一刻
蒋、焦一听这话就火了,粮食马上就没有了,还谈什么大吃大喝一年,坐在饭桌上等胜利的到来?因此就气势磅礴地反对起来。这两个哥们儿凭着自己是诸葛诞的死党,因此反驳得很无情。可他们没有想到,他们虽然是诸葛诞的死党,但文钦的势力很强很暴力,诸葛诞现在依靠文钦的程度比依靠他们多得多。诸葛诞为了拉住文钦,哪还管得了你们这两个死党?因此,在这场关系到寿春前途命运问题的论战中,他完全站在文钦一边
如果光站在文钦的立场上,那也还罢了,偏偏为了紧紧拉住文钦,诸葛诞居然动起杀机,要把这两个哥们儿搞定——让他们变成真正的死党。两人知道后,不用商量就决定逃之夭夭,连夜翻过城墙,跑到司马昭帐前,高叫老子弃暗投明来也。司马昭当然优待了他们
就在这个时候,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因为一些家庭矛盾,居然丧失国家立场,带着包括老妈在内的家族十多户离开东吴的首都,叛逃到魏国。本来,像这样毫无爱国精神的人逃走一百家都没什么事,但偏偏是姓全的人逃走。因为,现在他们的叔叔全怿正跟几个全家子弟协防寿春
这就又给了司马昭一个机会
淮南平乱(下
又是钟会,他看准了这个机会,马上就给司马昭贡献了一条计谋,仿造全辉和全仪的笔迹给全怿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
全怿他们接到这信,发了一阵呆之后,不得不相信这个话:想想那个朱异吧,只是寡不敌众,最后都给孙杀掉,孙能放过他们吗?于是,也打开城门,带着部下向敌军投降,留下诸葛诞他们自己在城中大吃大喝等着胜利
全怿他们一走,城中的人心开始恐慌起来了
到了第二年春天,也就是甘露三年(258年)
文钦对诸葛诞说,现在是我们突围的最佳时机。这家伙还罗列了两个有利条件;一是蒋、焦二人曾断言不能突围;二是全怿他们刚刚投敌——这家伙的脑袋真可以,把两个致命因素全转化为有利因素——敌人肯定以为我们现在已经乱了套,防守肯定很松懈。诸葛诞和唐咨一听,觉得文钦的话大有道理,因此决定突围。两人做了一番战前准备之后,突然大开城门,高喊“冲出寿春城,打倒司马昭”的口号,向南门外的敌军发起冲锋
想一想就知道,即使司马昭想不到他们的企图,司马昭手下那一群死党也会想到他们这一招的——说实在的,司马昭不是很厉害的前线指挥官,但王基、钟会这些家伙都不是省油的灯,而且这也正是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早就料到,城中的这几个家伙迟早要大喊大叫着突围出来,因此早筑好工事,做好一切防范准备。如果早些时候,诸葛诞他们突围,也许还可以成功——那时包围圈刚刚形成,其他工事还没有做好,而己方的士气比现在旺盛。可这几个家伙硬是在城里大吃大喝,等人家修好了工事,更等到城中的粮食吃得差不多了,士气已经疲软了下来,才发起这个决定命运的突围攻势,这实是在存心找死
文钦连续组织了六天的冲锋,而且日夜不停——其决心不可谓不大,作战不可谓不努力,一直打得“死伤蔽地,血流盈堑”,却还是冲不出去,这才知道城外的工事不是豆腐渣工程,不是一冲就垮的,只得宣告这一波突围行动到此为止。可城中的粮食也差不多宣告到此为止了
谁都知道“无粮不稳”这个道理,何况孤城孤得都到了无粮的地步,军心民心更加变成墙上的芦苇,没有风都要摇摆几下。突围行动一结束,就有几万人出城投降了
你知道,文钦这家伙用脑子去想问题,绝对不是他的特长——事实已经证明,他就是硬去开动脑筋,开动出来的主意,也是菜得不能再菜的主意。可这些天来,这哥们儿硬是点子不断,这个点子才新鲜出炉,那个点子又已经产生,虽然一个点子比一个菜,但他却乐此不疲。这个突围的点子刚刚宣告取得了血的教训,另一个点子又隆重登场。他对诸葛诞说,由于城内口粮越来越紧张,得把原住居民全部做异地安置,让他们滚出城去,只让他从东吴带来的子弟兵在城中坚守阵地
以前,诸葛诞都听他的话,但这一次却不干了——把我的人全赶走,只留下你带来的人,就是最后胜利冲出去跑到吴国那边去,还有什么用
两人以前一起当魏国的干部时,就已经有很大的矛盾,这时能走到一起,完全基于“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现在看到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已经难以实现,那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完全彻底地暴露了出来
诸葛诞这家伙对待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历来很果断。他在文钦来见他的时候,突然出手,把文钦当场杀掉——谁都知道,这是不计后果的做法
文钦的那个猛男儿子文鸳、文虎听说老爸被砍,一气之下想带部队去报仇,可部下却不听从,没人跟他们过去跟诸葛诞打。两人无奈,只得向全怿他们学习,投降司马昭
就是因为文鸳这个猛男,害得司马师的眼珠子掉了出来,然后因此死掉了。这小子可说是司马氏的仇敌。现在他们投降过来,司马昭的很多手下都义愤填膺地要求老大杀了文鸳,为司马师老大报仇,如果你不想动刀动枪,我们可以帮你杀掉他啊。可司马昭就是司马昭。他知道现在就是杀一万个文鸳也换不回他老哥的命了,倒不如利用一下这小子,以夺取寿春之战的最后胜利,而且还充分显示了他“以德报怨”的宽大胸怀——这是一个政治家最需要的
跟许多政治家一样,尽管他对有杀兄之仇(虽不直接杀兄)的文鸳,恨不得当场扁死,然后生吃其肉、生饮其血,但他只把这个大恨的情绪留在心里,表面却装出一副大度得不能再大度的模样,不但赦免了文氏兄弟,还举荐两人当了将军、封关内侯,叫两人骑着马到城外绕城一圈当统战宣传员,说连文氏兄弟投降过来都没事,还受到表彰,你们还怕什么
城上的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这时,城中的人又累又饿,谁还有决心、有信心为诸葛诞坚守下去
司马昭一看,知道对诸葛诞最后一战的时机已经成熟,马上命令部队向寿春城发起总攻
二月二十日,寿春城被攻破,诸葛诞到了这时,只有亲自突围了——做领导的,亲自做别的事都没什么,可亲自突围就不大一样了。诸葛诞亲自突围的结果是被胡奋击斩,并当场诛灭三族
这一战,与司马懿当初平定襄平之战,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是,双方力量的对比——那时,司马懿的部队比公孙渊的部队少;相同之处是,两次的战略战术没多大的差别,都是先围而后攻,最后取得完胜。当然,双方一比,就知道,司马昭比他的老爸差了不止一截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战后工作
司马懿当时大开杀戒,屠城且留下“京观”,立足王威,这才离去。而司马昭这时却来了个政治挂帅,做足“德”字文章,为司马氏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本来,破城之后,有人建议:这一带好像是叛乱的风水宝地,连续这么多年,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群体事件,现在东吴军的家属都在南方,所以,这些人不能放回去,应该全部活埋,让他们做魏国大地的肥料,让明年的粮食也丰收一点儿
司马昭一听到这个建议,就知道这些手下人不是玩儿政治的料,对他们说:“古之用兵,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吴兵就得亡还,适可以示中国之大度耳。”说是示中国大度,其实是在示司马氏的大度。他的这一番话,为司马氏赚足了分。当然,如果光说不练,像很多政客一样,说以民为本,当官不为民着想不如回家卖红薯之类的话,可人民却只见他以己为本,从来没发现他为民着想过,但到死也没看到他回家卖红薯。司马昭知道,要想让司马氏取代曹魏,这个假是万万做不得的。因此他说过之后,马上下令,对待战俘,一个也不得处死,全部把他们送到首都附近的“三河”一带安置起来。司马昭这次的宽大秀做得很足,连唐咨这个反复无常、以投降为己任的人也被任命为安远将军,其他的人也都给予一定的级别。至于曾跟随诸葛诞闹事的淮南人统统被当作不明真相的人士看待,全部赦免,不再秋后算账。最令人感动的应该是对待文鸳这哥们儿,居然准许他“收敛父丧。给其车牛,致葬旧墓”
处理完后事,赚足了国内的民心之后,司马昭觉得现在内部的敌人已经不敢再跟他叫板了。现在应该把自己的威望推向国际市场。这家伙经此一战,觉得东吴那帮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因此心态就有点儿膨胀起来,准备下令各路部队乘势深入东吴境内,先是招降唐咨这些降将的子弟,然后扩大战果,搞定东吴
一看这个计划,就知道司马昭现在的心态已经给胜利炒得变成一堆巨大的泡沫,两步棋就想拿下江东诸郡
虽然这家伙的心态已变得有些失常,但他总算讲点儿民主,手下那几个死党也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尤其是那个王基,是个敢于提反对意见的牛人。这时他一听到老大的这个计划,马上就指出,老大的计划太傻太天真。王基举了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计划是行不通的:第一个是诸葛恪的例子。当初诸葛恪取得了东关之胜后,觉得胜利真是来得太容易了,为什么不再胜利下去?就带着东吴的全部家当去围新城,最后却是城不能破,部队倒死伤大半,以失败而告终。第二个例子是姜维,本来取得洮西之战的胜利,大可回去庆祝一番,可这家伙硬是要扩大战果,带着部队轻装前进,最后在上邽弄得大败之后,才灰头土脸地回去,一肚子苦水也没一个可以吐一下的地方。再看一个例子,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把袁绍扁得找不到方向,那个战果比现在咱这个战果牛吧,可曹操是个聪明人,打扫完战场之后,却没有再追下去,怕的就是反胜转败。曹操这一招是绝对正确的。现在咱出来打仗,差不多有一年了,个个都想回去看一下老婆孩子,没心思打仗了。要是再打下去,老大的这灭吴棋可就全走错了
司马昭一听!王基这话完全正确。于是赶紧叫停了灭吴计划,以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进封东武侯,自己带着那个给他谋划了很多计谋的钟会回到了首都
司马昭这一次内战,打得很漂亮,打出了他的形象,也打出了他的权威,使得他的声望又一次狂涨
在司马昭股进入牛市的时候,曹髦知道曹氏股又跌入了历史的新低
本来,这个事件,对蜀吴而言,绝对是一个机会。吴国的孙确实也带着大军过去想趁机大捞点儿胜利果实。哪知,最后却被人家反复扁得满世界跑,然后又很雷人地把责任推到朱异的头上,再然后把朱异的头也砍了,在推掉自己责任的同时,也把东吴现在最会打仗的将军搞死了。至于蜀国方面,远在四川的姜维听说司马昭把全国的主力部队都开到寿春那里,跟诸葛诞死拼,更是觉得机不可失,也急忙带着手下杀上来。哪知,机会确实不可失,但他的力量也太单薄了。才到蜀魏边界,就被邓艾和司马望挡住。这次,邓艾手下没有什么兵,看到姜维杀声震天地冲来,就来个只守不攻,不管姜维在那里怎么大喊大叫,他就是坚持免战政策不动摇
姜维虽然把机会看得很重,可手下的力量实在太不雄厚,拼了老命也只能带着几万部队出来。这点儿力量在山中打打游击,那是很不错的,可要真的打出国门,就一点儿也不给力了。他被邓艾一挡,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过了一段时间,他接到诸葛诞被摆平的消息之后,就长叹一声,下令不再折腾,撤兵回去
从他这声悲凉的长叹中,我们知道,蜀国的末日真的不远了。
第十二章 又是政变年代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