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13:雄心大欲的隋炀帝
提起隋炀帝,人们总是将暴君与荒淫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他的一身,似乎是集了秦朝弊政之大成。他的暴行,毫不逊色于秦始皇;他的荒淫,又绝对超过秦二世。其让人最注目的地方,是在中国整个大一统的历史中,继秦朝之后,再一次制造了一个王朝二世而亡的纪录。
说秦、隋均是二世而亡,恐怕有许多人会有异议,并会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秦二世、隋炀帝之后,是有第三代君主的,如秦二世之后,有子婴;隋炀帝之后,有隋恭帝杨侑。殊不知,秦二世为赵高所逼自杀日,秦政权已在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陷入了灭顶之灾,子婴是受赵高摆布得位,而得位仅四十六天,即降于先入关中的刘邦,旋被项羽所杀,甚至连一个名号都没有,故算不得正式的君主。至于隋恭帝杨侑,似乎有庙号,又在《隋书》本纪中位列第三,当可以算正式君主了么?也不能算。这杨侑是在李渊入长安后,被扶植的傀儡皇帝,时隋炀帝尚在江都,到李渊称帝后,他便被剥去皇袍,第二年就莫名其妙的死了,年仅十五岁。他的庙号,是唐朝给定的;给他立本纪的《隋书》,又是唐朝修撰的。故而,从头到尾,杨侑是个李唐王室一手炮制的政治点缀品。以此而论,说秦、隋均是二世而亡,大约是能站住脚的。
现在要把话题倒回去,再说隋炀帝到底是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
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史家,习惯于以果论因的思维,喜欢盖棺而定。换言之,就是用人的后半生,来推定前半生;用人最后的行为,来审度一生所有的行为。若某人先前不良不善,后来改过自新,那叫浪子回头,金也不换,知名人物有晋朝的周处;若某人先前德高望重,后来恶贯满盈,那叫大奸大诈,包藏祸心,知名人物有王莽。这是一种简单的思维,带来简单的历史评判。这种简单的方法,也用到了隋炀帝身上。
隋炀帝,姓杨名广,又名英,小名阿麼。幼时,因姿仪俊美,聪慧敏捷,特别受到杨坚和独孤氏的钟爱。十三岁,即隋朝开国那年,他被封为晋王,拜为柱国、并州总管。不久,拜武卫大将军,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
受到时风的熏染,杨广迷上了文学,且能写出好诗妙文。他与杨勇放荡不羁的性格相反,举止端重,城府深沉,颇有王者之风,极被朝野各种政治人物看好。隋文帝曾暗中唤著名的相师来和给所有的皇子看相,最打动隋文帝的,是来和这样一句话:“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皇子本是大贵之人,再说贵不可言,实是已在言他将贵有天下。
在隋文帝的诸子之中,杨广确实与众不同,善于收敛自己,并为他人着想。有一次,去观赏打猎,忽遇大雨,侍从为他披上油衣,他推开了,说:“士卒都淋湿,我怎能独自披这油衣!”这事传为美谈。隋文帝到他的居处去看望他,只见乐器的丝弦大多是断的,上面还积满了灰尘,像是久未触及的样子,认定这个儿子不好声色,心里喜欢的很。
如此的事不胜枚举,他被称为是仁孝并举的有德之人。可史书的评价是:“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任孝。”史家的言下之意是,杨广早年的有德表现,不是出于秉性,而是故意装出来的,装给隋文帝看,装给独孤皇后看,装给满朝文武看,装给天下人看。
按照杨广的德行和在公众舆论中的形象,若非有嫡长制的成规在先,他极有可能当时就被隋文帝立为继承人,从而也可省去日后血腥的太子之争。
对于杨广早年的表现,是否可以有这样的两种解释:一种是,他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屈服于道德和文化的规范,从而极力压抑自己,使自己变成一个阳奉阴违的伪君子;一种是,他在那个阶段,是真诚的相信,一个在政治上有大抱负者,必须克服私欲,必须严以律己,否则,是难以完成上天所降的大任的。
杨广真正名闻天下,是得自于统一战争。在隋文帝对陈的战略部署中,他在名号上被任命为三大行军元帅之一,而实际被赋予统领全军的重职,下隶九十个总管,五十一万八千名将士。在平定建康后,他命令将陈朝湘州刺史施文庆、散骑常侍沈客卿、市令阳慧朗、刑法监徐析、尚书都令史暨慧这五个江南民愤最大的奸臣正法。同时,他封存了陈朝的府库,对资财丝毫不取。连续两个大动作,使他不仅在江南且在全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天下称贤”。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统一战争是杨广指挥的,军事上的顺利推进,当与他指挥得当有关。论功行赏,他进位太尉,随即拜并州总管。然而,陈朝政权虽然覆灭,江南各种政治势力并不承认隋朝,纷纷割据造反。与此之际,杨广再度到达江南,任扬州总管,镇于江都(今江苏扬州),负责剿抚造反者。他再次证明了他的能力,在他政治与军事两手交替之下,江南终于彻底成了隋朝的领土。杨广镇于江都,由此扬州成了他的“龙兴”之地。
史家对杨广非议最多的地方,当属他对杨勇太子位的取而代之。是的,杨广在这过程中,确实用了不少心思,并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然而,他不完全是个阴谋家,他想望当太子,也有他的道理和依据:他有比杨勇更强的能力,有比杨勇更高的威望,这能力和威望,通过平定江南及其他事情,得到了强有力的证明。他认定,他比兄长杨勇更有能量接好最高权力的班,因此,他必须先取得太子的资格。况且,立太子虽是以嫡长制为主要原则,然功勋制也是一种补偿原则,而根据功勋制的原则,自己是完全符合其条件的。层层剥笋,杨广为自己找了最好的理由。步步紧逼,杨广把杨勇逼到了绝地。全面审量太子风波,隋文帝也是有责任的,他让杨广而不是杨勇担任平陈战争的统帅,是从此开启了杨广的政治欲望。
隋炀帝登位后,他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被史家否定的。
假传父皇的遗诏,缢杀废太子杨勇,以此绝了政治后患。
调动大军,征伐起兵“反叛”的五弟汉王杨谅,经过大规模的军事抗衡,最终生擒杨谅,将他除名为民,幽禁而死。
调发丁男百万,西起榆林,东至紫河,修筑长城。
调发丁男数十万,挖掘沟堑,从龙门始,东接长平、汲郡,至临清关,渡黄河,入浚仪、襄城,达上洛,以置关防。
营建东都洛阳。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在政治上,可以加强对关东及江南地区的控制;在经济上,便于解决粮食、物资转运问题。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以杨素为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为副监,每月役使丁匠二百万人,开始了大约一年的营建东都工程。工程是铺张奢靡的:将豫州几万户居民,以及各地数万家富商大贾,迁至洛阳,以繁荣市面;征集大江南北的良材美石,筑建宫殿;征集天下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充实皇家花苑。
开凿大运河(参见《大运河》)。
三征高丽(参见《征高丽》)。
隋炀帝的所作所为,确实有穷极豪奢享乐的一面。这虽与他的性格有关,然也与他等位前长期压抑,登位后得机会释放有关。享乐仅是部分的,更大的部分是在满足虚荣,比如下扬州的排场,比如会见突厥启民可汗等的巨大场面,以此耗费了无数的财富。但平心而论,在他好大喜功的行为中,比如开大运河,比如征高丽,也有繁荣经济、发扬国威的因素。关键的关键,也就是他失败的根源,在于他没有掌握动用国力、民力的尺寸,不顾民众的承受能力,而予以滥用,结果,物极必反,加上官逼民反,引发了各种起事、起兵、起义,终于汇成农民大起义,导致了隋朝的崩溃。
大起义风起云涌之际,隋炀帝身在江都,他已回不了中原,只能撞钟度日。早已不满的北方将士终于发生哗变,遂被宇文化及等人所利用,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丙辰日,隋炀帝被缢杀。
此后虽在洛阳、长安仍分别由两个为王世充、李渊所扶植的傀儡政权,然究其实际,隋炀帝的被杀,已宣告了隋朝的灭亡。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