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四位老人和一部“细说体”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四位老人和一部“细说体”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继黎东方先生撰写的《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和《细说三国》之后,又推出了“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其余几部:《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 “细说体”是史学著作中一种新的历史体裁,它以讲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官职、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它使读者“以读《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原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语)。 上海人民出版社前后历经五年才出齐这套“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期间四位现已故世的老人——黎东方、邓广铭、顾毓琇和唐振常先生在这套丛书上花费了大量心血。
黎东方:鞠躬尽瘁
黎东方先生为旅美著名历史学家,也是“细说体”的首创者,“细说体”源起于抗战期间黎先生在重庆“讲史”的盛举。当年黎东方以历史学家的睿智与妙趣横生的词锋,讲三国、讲武则天,倾倒四座,轰动山城,听众争相买票入场。还曾发生过他讲演三个礼拜,然后用九百六十张讲演票所得的钱订包机去香港的趣事,可见当时黎先生讲演魅力之大。 黎东方讲历史虽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但却从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件事情,而是广泛地从各种史书中搜集史料,取精用宏,并随时加以点评,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好恶与观点,虽持一家之说,但冲破了某些正统的陈腐思想,引导人们以现代的眼光看历史。他的这种“说史”风格也延续到他的著作中,所以他的几部“细说体”史书在台湾和大陆出版后都很受欢迎。 读者的热情给了黎先生很大的鼓舞,于是他决心写齐从秦汉到民国的全部历史。他以九十岁的高龄,每天伏案写5000字,但终于因年老而体力不支,于1998年的最后一天猝然仙逝。黎先生非常清贫,他出版《细说三国》后得到的版税,用作了他的后事。
邓广铭:细细把关
邓广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宋史专家,与黎先生同岁,是黎先生的好友,所以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决定出版《细说元朝》等四本书时,黎先生推荐了邓先生来写序。邓先生欣然应允。 从1996年6月到1996年8月,邓先生和书的责编崔美明女士为了序言一事通了多次信,在信中,邓先生不但与崔美明探讨序言应当如何写,还指出了书中的一些错误,并告诉崔美明怎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因为邓先生当时看的是这几本书的台湾版,所以他要崔美明在做大陆版时注意改正书中的一些提法,如书中所用的一些地名是国民党时期的,现在已经不用了等等。邓先生细致到连第几页、第几行都一一标明,令崔美明至今回想起来仍感动万分。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7年12月,这四本书才出版,崔美明还来不及给邓先生寄样书,他就与世长辞了,最终没有看到这四本书的大陆版。
顾毓琇:以诗代序
黎先生家学渊源,他与顾毓琇先生的弟弟是同学,与顾先生也极为熟稔。所以1998年当黎先生得知他的《细说三国》将要在上海出版时,便想到请顾先生来作序。但顾先生毕竟年事已高,无力再为书作序了,为表心意,顾先生特意抄录了他以前写的几首诗以代序,另外他还写了几句话说明自己的想法:“人类有文化,文化成历史,历史即文化……黎东方教授受业于梁任公先生。任公先生在清华讲《历史研究法》,东方教授得其真传,留学巴黎,讲学美邦,著作丰富,发扬文化。” 2000年《细说三国》出版后,崔美明给顾先生寄去了样书,让顾老在有生之年看到了黎先生这部著作的大陆版,而此时,黎先生已驾鹤远去两年了。
唐振常:缘悭一面
黎东方先生撰写的五部“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分两次在上海出版,而这两次都请唐振常先生写了序言。唐先生和黎先生虽素未谋面,但唐先生久闻黎先生的大名,所以当崔美明请他作序时,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而远在大洋彼岸的黎先生看到唐先生的文章后,顿时将他引为知己,后来更与唐先生相约,请他为丛书的中段五部写一个长序。 曾经,黎先生想亲自来上海与唐先生会面,但家庭医生鉴于他的身体状况阻止了他。他也几次写信请唐先生赴美,但唐先生最终也未能成行。两位文字之交始终缘悭一面。 黎东方先生辞世时,只留下《细说秦汉》部分遗稿,为完成黎先生的遗愿,崔美明请大陆学者王子今、沈起炜、赵剑敏和虞云国分别完成了《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现在,这套“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终于出齐了,四位老人若在天有灵,应该会感到欣慰吧。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