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回 举总统孙文就职 逊帝位清祚告终

第一百回 举总统孙文就职 逊帝位清祚告终
却说黄兴既受了大元帅的职任,正拟派兵援鄂,忽闻清廷降旨,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料知停战在即,因此从缓。这袁大臣恰委任尚书唐绍仪,作为代表,南下议和。唐奉命至汉口,先由驻汉英领事,转告黎都督,黎不便力拒,允与熟商,当由双方暂时停战。唐绍仪进见黎都督,交换意见,议了两天,黎以黄兴在沪,已任为大元帅,一切取决,当就上海开议。于是唐绍仪又从汉口乘轮到上海来,是时上海各代表,已公推博士伍廷芳为外交总长,议和事亦委他主持。会议地点,就在上海英租界的市政厅。两下列座,除两大代表外,尚有参赞数员。晤谈后,各取委任书交阅,互验属实,然后讨论和议。议至四点多钟,伍代表提出四事:一,清帝退位。二,改行民主政体。三,给清帝年金。四,量恤旗民。唐代表瞧这四条,不便承认,只答称须电达内阁,方可定夺,当下散会。看官!你想“清帝退位”四字,简直是要将清室河山,归还民国,清廷王大臣,焉肯即日允从?袁大臣自然不能代允,但欲峻词拒却,必致决裂,弄得战祸绵延,终非良策。恰是两难。想了又想,只好把君主民主两问题,熟详利害,复电唐代表,令他再行辩驳。唐绍仪乃续约伍廷芳,申议两次,伍廷芳决立民主政体,方可休兵,彼此几至决裂。当由德领事出为调停,德领事名婆黎,系上海各领事的领袖,他奉驻京德使命,有意排解。遇开领事团会议,招集英美法日俄五领事,详述意旨,五领事自然乐从。那时德领事即将意见书,交与伍、唐两代表,其文云:
驻扎北京德国公使馆,曾奉本国政府训令,向各议和使陈述私见。德国政府,以为中国如果继续战争,不特有危于本国,并有危于外人之利益安宁。现德国政府,依旧严守中立,但不得不尽义,为私交上之忠告。愿两议和使设法将战事早日消灭,从两造之所自愿者,办理一切事宜,有厚望焉。
伍、唐两代表接书后,只得共表同情,再事磋商。会闻山东都督孙宝琦取消独立,山西省城太原府,又由清军占领。清廷一方面,似乎有些生色。嗣由革命党大首领孙文,航海归来,沪上各民军代表,个个欢迎,一片舞蹈声,喧呼声,与吴淞江水声相应,热闹的了不得。过了两三天,各代表遂开选举大总统会,投票选举。启箱后,孙文票数最多,应任为大总统。续举副总统,是黎元洪当选。大众遂欢呼“中华共和万岁”三声,随由各代表通电各处,于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西历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一号,组织中华临时政府于上海,建号中华民国,即以此日为民国元年元月元日。是民国一大纪念,故大书特书。孙文赴南京受任,火车上面,遍插国旗,站旁军队林立,专送孙总统上车。由沪至宁,每到一站,两旁皆列队呼万岁。午后抵南京,国旗招展,军乐悠扬,政学军商各界,统来站相迎。驻宁各国领事,亦到来迎接。各炮台,各军舰,各鸣炮二十一门,表示欢忱。别开生面。孙总统下车后,改坐马车至临时总统府,早有黄兴、徐绍桢等,站着左右,迎迓入内。是晚即在公堂行接任礼,各省代表,与海陆军代表,齐呼“中华民国万岁”,声振屋瓦。代表团报告选举情形,请临时大总统宣读誓词。孙文即朗声宣诵道:
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读毕,由代表团推举景帝召,捧呈大总统印信,由孙总统接受如仪。各代表又推徐绍桢读颂词,读后,孙总统答称:“誓竭心力,勉副国民公意。”大众更欢呼而散。孙总统遂立中央政府,为行政总机关,中央设参议院,各省设省议会,为立法机关。并提议改用阳历,交参议院公决。参议院议员,暂以各省代表充选,即日通过改历议案,以十月十三日为正月一日,并为中华民国纪元,通电各省公布。又议定政府制度,暂仿美国成制,不设总理,但设各部总次长如下:
陆军总长黄兴、次长蒋作宾,海军总长黄锺瑛、次长汤芗铭,司法总长伍廷芳、次长吕志伊,财政总长陈锦涛、次长王鸿猷,外交总长王宠惠、次长魏宸组,内务总长程德全、次长居正,教育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实业总长张謇、次长马和,通总长汤寿潜、次长于右任。
南京政府成立,民军声焰愈张,遂创议北伐,传檄远迩。各省踊跃起应,连一班女学生,也想大出风头,组织北伐队。这也可以不必。上海名优阔妓,都借着色艺,募捐助饷,似乎直捣黄龙,指顾间事。各洋商见时势危急,恐碍商务,遂联名发电,直致清廷,要求早日改建国体,妥定大局。先是摄政王载澧,因袁大臣已任内阁总理,自己无权无勇,正好借此下台,辞退监国重任。经隆裕太后允准,令他仍醇王爵号,退归藩邸,不再预政。此后一切政务,都责成总理大臣。至保护幼帝的责任,归太保世续、徐世昌。此旨颁后,全副重担,都肩在袁总理身上。袁总理倒也不怕。有大受才。惟南北和战事宜,所关重大,且迭接南方各电,不得不与清皇族会商,遂奏请隆裕太后,开御前会议,把民军提出各条,令皇族自行酌夺。皇族多半反对,袁总理再电唐绍仪,征求意见。绍仪复称应速开临时国会,解决政体。袁总理复转达皇族,皇族仍是不从。唐遂辞职,议和事由袁总理自行直接。
会四川省杀了总督赵尔丰,新疆省杀了将军志锐,甘肃省杀了总督长庚,蒙古、西藏,也居然独立起来。袁总理未免着急,仍奏请隆裕太后,如前代表唐绍仪议。太后踌躇未决,袁总理也奏请辞职,愿退居间地。急得太后束手无策,只好温词慰留。袁总理仍是固辞,太后复封他一等侯爵。清已不腊,还有什体虚名虚位,可以笼络袁总理。袁复恳切上表,不愿就封。做作耶?真心耶?太后只得再与老庆商议,要他至袁总理邸第,竭力挽留。袁乃辞封就职,再与伍廷芳往返电商。奈民军得步进步,先争论国会地点,两方辩驳的电文,差不多有数十通。至南方政府成立,竟将国会一说搁起,定要清帝退位,才肯干休。山穷水尽,奈何奈何?
斯时清廷已无兵无饷,势难再战,只得由隆裕太后出场,再开御前会议。皇族等统已垂头丧气,隆裕太后也垂着两行酸泪,毫无主见。独军谘使良弼抗声道:“太后万不能俯允民军,愚见决计主战。”只你一人主战,如何成事?太后道:“兵不效力,饷无从出,奈何?”良弼道:“宁可一战而亡,免受汉人荼毒。”皇族见良弼非常决裂,恰也胆大起来,随声附和。会议仍然无效,过了两三日,袁大臣出东华门,遇着炸弹,未被击中,恰拿着刺客三名,偏偏这良弼从外归家,突被炸弹击毙。拿住刺客,据供是民党彭家珍,也不知是真是假。家珍当时受戮,无从细询。自是清皇族个个惊慌,逃的逃,躲的躲,哪个还敢来反对逊位?在鄂统领段祺瑞,复联合北方将弁四十二人,电请逊位。隆裕太后不得已,授总理大臣袁世凯特权,电告民国代表伍廷芳,商议优待清室条件。彼此又辩论数日,适值汪兆铭等,释放回南,参赞和议,于优待清室事,恰主张从厚,才得磋商定局。袁总理禀明隆裕太后,且再请皇族议定。隆裕太后含泪道:“他们都已拥资走避了,剩我母子两人,还有何说?你去拟旨便是。”言毕,痛哭一场。袁大臣却要暗笑。还是袁总理劝慰数语,才行退出。随即拟定三道谕旨,入呈太后瞧阅。太后只得钤印御宝,钤宝时,两手乱颤,一行一行的泪珠儿,流个不休,随把谕旨交与袁总理。袁总理也即署名,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颁布天下。第一道谕旨云: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第二道谕旨云: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复奏,民军所开优待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属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实有厚望焉!
钦此。
(甲)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退之后,优待条件如下:
第一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圆,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 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如其旧。(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私权及公权,与国民同等。(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一)与汉人平等。(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第三道谕旨云: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在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势必演至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惟取其轻者,正朝廷审时观变,痌瘝吾民之苦衷。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憍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祸。着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府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劝诫,毋旷职守,用副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钦此。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临时大总统孙文,因袁世凯推翻清室,有功民国,至此点眼。特把大总统位置,完全让与。大众亦多半赞成。于是内阁总理袁大臣,遂任民国第二次临时大总统。至若副总统位置,当南京会议时,曾推黎都督元洪,不复再选。从此“帝德皇恩”的字样,一概删除。回应首回起笔。这位隆裕太后,自宣布共和后,寂居宫禁,抑郁寡欢,至次年冬间,积成胀疾,奄奄而逝。上谥为孝定景皇后,清室事从此了结。全部《清史通俗演义》,亦就此告终。
统计清自天命建号,至宣统退位,共二百九十六年,自顺治入关,至宣统退位,共二百六十八年。小子于此书告成后,拟再从各省光复起,至袁总统谢世止,把民国历年大事,演成小说,陆续出版,以供诸君续阅。但现在笔秃墨干,脑枯力敝,只好休息数天,与诸君期诸他日。诸君少待,还有几句俚词,作为全部小说的尾声:
清自摄政始, 复以摄政终。
顺治推早慧, 宣统亦幼聪。
孝庄与孝定, 权位毋乃同。
得国由吴力, 逊位本袁功。
一往又一复, 天道如张弓。
寄语后起者, 为国应效忠!
努力惩覆辙, 毋以私害公!
皇帝不足贵, 何苦效乃翁?
此诗归结全书宗旨。
----------
民国成立,自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始。孙中山以二十载之苦心,始得躬逢其盛,不可谓非有志竟成之举。惟推倒清室,则实自袁项城成之。袁之才具智术,实出民党诸人上。而庆王弈劻、摄政王载澧,以及满廷诸皇族,更无一足与袁比。袁固乱世之雄哉!若隆裕太后之决计主和,下诏逊位,虽出于中外之逼迫,不得已而使然,然较诸固执成见,贻害生灵者,殆有间焉。著书人或详或略,若抑若扬,皆斟酌有当,非漫以铺叙见长,成名为小说,实侔良史。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


第一回 揭大纲全书开始 乘巨变故老重来
第二回 黎都督复函拒使 吴军统被刺丧元
第三回 奉密令冯国璋逞威 举总统孙中山就职
第四回 复民权南京开幕 抗和议北伐兴师
第五回 彭家珍狙击宗社党 段祺瑞倡率请愿团
第六回 许优待全院集议 允退位民国造成
第七回 请瓜代再开选举会 迓专使特辟正阳门
第八回 变生不测蔡使遭惊 喜如所期袁公就任
第九回 袁总统宣布约法 唐首辅组织阁员
第十回 践夙约一方解职  借外债四国违言
第十一回 商垫款熊秉三受谤 拒副署唐少川失踪
第十二回 组政党笑评新总理 嗾军人胁迫众议员
第十三回 统中华釐订法规 征西藏欣闻捷报
第十四回 张振武赴京伏法 黎宋卿通电辨诬
第十五回 孙黄并至协定政纲 陆赵递更又易总理
第十六回 祝国庆全体胪欢 窃帝号外蒙抗命
第十七回 示协约惊走梁如浩 议外交忙煞陆子欣
第十八回 忧中忧英使索复文 病上病清后归冥箓
第十九回 竞选举党人滋闹 斥时政演说招尤
第二十回 宋教仁中弹捐躯 应桂馨泄谋拘案
第二十一回 讯凶犯直言对簿 延律师辩讼盈庭
第二十二回 案情毕现几达千言 宿将暴亡又弱一个
第二十三回 开国会举行盛典 违约法擅签合同
第二十四回 争借款挑是翻非 请改制弄巧成拙
第二十五回 烟沈黑幕空具弹章 变起白狼构成巨祸
第二十六回 暗杀党骈诛湖北 讨袁军竖帜江西
第二十七回 战湖口李司令得胜 弃江宁程都督逃生
第二十八回 劝退位孙袁交恶 告独立皖粤联镳
第二十九回 郑汝成力守制造局 陈其美战败春申江
第三十回 占督署何海鸣弄兵 让炮台钮永建退走
第三十一回 逐党人各省廓清 下围城三日大掠
第三十二回 尹昌衡回定打箭鑪 张镇芳怯走驻马店
第三十三回 遭弹劾改任国务员 冒公民胁举大总统
第三十四回 踵事增华正式受任 争权侵法越俎遣员
第三十五回 拒委员触怒政府 借武力追索证书
第三十六回 促就道副座入京 避要路兼督辞职
第三十七回 罢国会议员回籍 行婚礼上将续姻
第三十八回 让主权孙部长签约 失盛誉熊内阁下台
第三十九回 逞阴谋毒死赵智庵 改约法进相徐东海
第四十回 返老巢白匪毙命 守中立青岛生风
第四十一回又谋世袭内府藏名 恋私财外交启衅
第四十二回 廿一款恃强索诺 十九省拒约联名
第四十三回 榻前会议忍辱陈词 最后通牒恃威恫吓
第四十四回 忍签约丧权辱国 倡改制立会筹安
第四十五回 贺振雄首劾祸国贼 罗文干立辞检察厅
第四十六回 情脉脉洪姨进甘言 语詹詹徐相陈苦口
第四十七回 袁公子坚请故军统 梁财神发起请愿团
第四十八回 义儿北上引侣呼朋 词客南来直声抗议
第四十九回 竞女权喜赶热闹场 征民意咨行组织法
第五十回 逼故宫劝除帝号 传密电强胁舆情
第五十一回 遇刺客险遭毒手 访名姝相见倾心
第五十二回 伪交欢挟妓侑宴 假反目遣眷还乡
第五十三回 五公使警告外交部 两刺客击毙镇守官
第五十四回 京邸被搜宵来虎吏 津门饯别夜赠骊歌
第五十五回 胁代表迭上推戴书 颁申令接收皇帝位
第五十六回 贿内廷承办大典 结宫眷入长女官
第五十七回 云南省宣告独立 丰泽园筹议军情
第五十八回 庆纪元于夫人闹宴 仍正朔唐都督誓师
第五十九回 声罪致讨檄告中原 构怨兴兵祸延邻省
第六十回 泄秘谋拒绝卖国使 得密书发生炸弹案
第六十一回 争疑案怒批江朝宗 督义旅公推刘显世
第六十二回 侍宴乞封两姨争宠 轻装观剧万目评花
第六十三回 洪宠妃卖情庇女党 陆将军托病见亲翁
第六十四回 暗刺明讥冯张解体 邀功争宠川蜀鏖兵
第六十五回 龙觐光孤营受困 陆荣廷正式兴师
第六十六回 埋伏计连败北军 警告书促开大会
第六十七回 撤除帝制洪宪销沉 怅断皇恩群姬环泣
第六十八回 迫退位袁项城丧胆 闹会场颜启汉行凶
第六十九回 伪独立屈映光弄巧 卖旧友蔡乃煌受刑
第七十回 段合肥重组内阁 冯河间会议南京
第七十一回 陈其美中计被刺 陆建章缴械逃生
第七十二回 好迁怒陈妻受谴 硬索款周妈生嗔
第七十三回 论父病互斗新华宫 托家事做完皇帝梦
第七十四回 殉故主留遗绝命书 结同盟抵制新政府
第七十五回 袁公子扶榇归故里 李司令集舰抗中央
第七十六回 段芝泉重组阁员 龙济光久延战祸
第七十七回 撤军院复归统一 开国会再造共和
第七十八回 举副座冯华甫当选 返上海黄克强病终
第七十九回 目断乡关伟人又殁 衅开府院政客交争
第八十回 议宪法致生内哄 办外交惹起暗潮
第八十一回 绝邦交却回德使 攻督署大闹蜀城
第八十二回 托公民捣乱众议院 请改制哗聚督军团
第八十三回 应电召辫帅作调人 撤国会军官甘副署
第八十四回 偕老友带兵入京 叩故宫夤夜复辟
第八十五回 梁鼎芬造府为说客 黎元洪假馆作寓公
第八十六回 誓马厂受推总司令 战廊房击退辫子军
第八十七回 张大帅狂奔外使馆 段总理重组国务员
第八十八回 代总统启节入都 投照会决谋宣战
第八十九回 筹军饷借资东国 遣师旅出击南湘
第九十回 傅良佐弃城避敌 段祺瑞卸职出都
第九十一回 会津门哗传主战声 阻蚌埠折回总统驾
第九十二回  遣军队冯河间宣战 劫兵械徐树铮逞谋
第九十三回 下岳州前军克敌 复长沙迭次奏功
第九十四回 为虎作伥再借外债 困龙失势自乞内援
第九十五回 闻俄乱筹备国防 集日员会商军约
第九十六回 任大使专工取媚 订合同屡次贷金
第九十七回 逞辣手擅毙陆建章 颁电文隐斥段祺瑞
第九十八回 举总统徐东海当选 申别言冯河间下台
第九十九回 应首选发表宣言书 借外债劝告军政府
第一百回 呼奥援南北谋统一 庆战胜中外并胪欢
第一百一回 集灵囿再开会议 上海滩悉毁存烟
第一百二回 赞和局李督军致疾 示战电唐代表生瞋
第一百三回 集巴黎欣逢盛会 争胶澳勉抗强权
第一百四回  两代表沪渎续议 众学生都下争哗
第一百五回 遭旁殴章宗祥受伤 逾后垣曹汝霖奔命
第一百六回 春申江激动诸团体 日本国殴辱留学生
第一百七回 停会议拒绝苛条 徇外情颁行禁令
第一百八回 迫公愤沪商全罢市 留总统国会却咨文
第一百九回 乘俄乱徐树铮筹边 拒德约陆徵祥通电
第一百十回 罢参战改设机关 撤自治收回藩属
第一百十一回 易总理徐靳合谋 宴代表李王异议
第一百十二回 领事官袒凶调舰队 特别区归附进呈文
第一百十三回 对日使迭开交涉 为鲁案公议复书
第一百十四回 挑滇衅南方分裂 得俄牒北府生疑
第一百十五回 张敬尧弃城褫职 吴佩孚临席摅词
第一百十六回 罢小徐直皖开战衅 顾大局江浙庆和平
第一百十七回 吴司令计败段芝贵 王督军诱执吴光新
第一百十八回 闹京畿两路丧师 投使馆九人避祸
第一百十九回 日公使保留众罪犯 靳总理会叙两亲翁
第一百二十回 废旧约收回俄租界 拚余生惊逝李督军
第一百二十一回 月色昏黄秀山戕命 牌声历碌抚万运筹
第一百二十二回 真开心帮办扶正 假护法军府倒楣
第一百二十三回 莫荣新养痈遗患 陈炯明负义忘恩
第一百二十四回 疑案重重督军自戕 积金累累巡阅殃民
第一百二十五回 赵炎午起兵援鄂 梁任公驰函劝吴
第一百二十六回 取岳州吴赵鏖兵 演会戏陆曹争艳
第一百二十七回 醋海多波大员曳尾 花魁独占小吏出头
第一百二十八回 澡吏厨官仕途生色 叶虎梁燕交系弄权
第一百二十九回 争鲁案外交失败 攻梁阁内哄开场
第一百三十回 强调停弟兄翻脸 争权利姻娅失欢
第一百三十一回 启争端兵车络绎 肆辩论函电交驰
第一百三十二回 警告频施使团作对 空言无补总统为难
第一百三十三回 唱凯旋终息战祸 说法统又起政潮
第一百三十四回 徐东海被迫下野 黎黄陂受拥上台
第一百三十五回 受拥戴黎公复职 议撤兵张氏求和
第一百三十六回 瘸围公府陈逆干纪 避军舰总理蒙尘
第一百三十七回 三军舰背义离黄浦 陆战队附逆陷长洲
第一百三十八回 离广州乘桴论时务 到上海护法发宣言
第一百三十九回 失名城杨师战败 兴大狱罗氏蒙嫌
第一百四十回 朱培德羊城胜敌 许崇智福建鏖兵
第一百四十一回 发宣言孙中山回粤 战北江杨希闵奏功
第一百四十二回 臧致平困守厦门 孙中山讨伐东江
第一百四十三回 战博罗许崇智受困 截追骑范小泉建功
第一百四十四回 昧先机津浦车遭劫 急兄仇抱犊崮被围
第一百四十五回 避追剿肉票受累 因外交官匪议和
第一百四十六回 吴佩孚派兵入四川 熊克武驰军袭大足
第一百四十七回 杨春芳降敌陷泸州 川黔军力竭失重庆
第一百四十八回 朱耀华乘虚袭长沙 鲁涤平议和诛袁植
第一百四十九回 救后路衡山失守 争关余外使惊惶
第一百五十回 发宣言改组国民党 急北伐缓攻陈炯明
第一百五十一回 下辣手车站劫印 讲价钱国会争风
第一百五十二回 大打武议长争总理 小报复政客失阁席
第一百五十三回 宴中兴孙美瑶授首 窜豫东老洋人伏诛
第一百五十四回 养交涉遗误佛郎案 巧解释轻回战将心
第一百五十五回 识巧计刘湘告大捷 设阴谋孙督出奇兵
第一百五十六回 失厦门臧杨败北 进仙霞万姓哀鸣
第一百五十七回 受贿托倒戈卖省 结去思辞职安民
第一百五十八回 假纪律浙民遭劫 真变化卢督下台
第一百五十九回 石青阳团结西南 孙中山宣言北伐
第一百六十回 筹军饷恢复捐官法 结内应端赖美人兵
返回主目录


治世有是非,浊世无是非。夫浊世亦曷尝无是非哉?弊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群言厖杂,无所适从,而是非遂颠倒而不复明。昔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笔削谨严,辩论详核,其足以维持世道者,良非浅尠,故后世以圣贤称之。至秦汉以降,专制日甚,文网繁密,下有清议,偶触忌讳,即罹刑辟。世有明哲,亦何苦自拚生命,与浊世争论是非乎?故非经一代易姓,从未有董狐直笔,得是是非非之真相。即愤时者忍无可忍,或托诸歌咏,或演成稗乘,美人香草,聊写忧思,《水浒》、《红楼》,无非假托,明眼人取而阅之,钩深索隐,煞费苦心,尚未能洞烛靡遗,而一孔之士,固无论已。今日之中华民国,一新旧交替之时代也,旧者未必尽非,而新者亦未必尽是。自纪元以迄于兹,朝三暮四,变幻靡常,忽焉以为是,忽焉以为非,又忽焉而非者又是,是者又非,胶胶扰扰,莫可究诘,绳以是非之正轨,恐南其辕而北其辙,始终未能达到也。回忆辛亥革命,全国人心,方以为推翻清室,永除专制,此后得享共和之幸福,而不意狐埋狐搰,迄未有成。袁氏以牢笼全国之材智,而德不足以济之,醉心帝制,终归失败,且反酿成军阀干政之渐,贻祸国是。黎、冯相继,迭被是祸,以次下野。东海承之,处积重难返之秋,当南北分争之际,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豆萁相煎,迄无宁岁,是岂不可以已乎?所幸《临时约法》,绝而复苏,人民之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尚得蒙约法上之保障。草茅下士,就见闻之所及,援笔直陈,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此则犹受共和之赐,而我民国之不绝如缕,未始非赖是保存也。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笔愧如刀,但凭公理。我以为是者,人以为非,听之可也;我以为非者,人以为是,听之亦可也。危言乎?卮言乎?敢以质诸海内大雅。中华民国十年一月古越东颿自识于临江书舍。
《民国通俗演义》,一至三集,吾友蔡子东藩所著。蔡子嗜报纸有恒性,蒐集既富,编著乃详,益以文笔之整饬,结构之精密,故成一完善之史学演义,出版后不胫而走遍天下。会文堂主人以蔡作断自民九,去今十稔,不可以无续,乃商之于余,属继撰四五两集,自民九李纯自杀案始,迄民十七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为止,凡四十回为一集,每集都三十万言。余无似,年来奔走军政界,谋升斗之食,笔政久荒,俗尘满腹,而资料之采集,又极烦苦,率尔操觚,勉以报命,宁贻笑于大方,恐取诮于狗尾,蔡子闻之,得毋哂其譾陋?
民国十八年五月东越许厪父。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