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45:海上之盟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45:海上之盟童贯用兵河湟小有胜利,在与西夏较量中也略占上风,便打起了辽国的主意,主动要求出使辽朝打探虚实。政和元年(1111年),徽宗派端明殿学士郑允中为贺辽生辰使,童贯为副。童贯以宦官使辽,大为辽朝君臣不齿,指笑曰:“南朝乏才如此!”在使辽时,燕人马植结识了童贯。政和五年,他由童贯荐引,入宋献联...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五六、老太太当家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五六、老太太当家汉元帝除了喜欢儒家以外,又喜欢几个太监。他就是不喜欢太太。所以王皇后很有一点牢骚。在他死后,王皇后升格为皇太后,大大地发挥了支配欲,儿子汉成帝刘骜变成傀儡。刘骜也乐得省事,把力气全花在舞女身上,最红的一位舞女叫做赵飞燕,收进官来,立为皇后。王皇太后把娘家的几个兄弟逐一提拔,拜王凤为大...
-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8: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8: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妨来鸟瞰一下宋太祖初得天下时的政治版图。宋朝北方面对的是辽朝,盘踞山西的北汉与辽结盟,互为犄角,与北宋对抗。南方共有七个割据政权,占有今四川和重庆地区的是后蜀,控制岭南两广地区的是南汉,南唐据有长江下游以南今苏皖南部和江西、福建西部,吴越占领今浙江和上海、福建东北地区,局促...
-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10:宋太祖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10:宋太祖宋太祖以一军旅武将夺得天下,在位十六年,做了两件大事:第一,基本统一了南方,并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强化了中央集权,彻底消弭了中唐以来造成地方割据的动乱因素。太祖不仅为赵宋王朝,也为其后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笔不可缺少的政治遗产,宋代以后的统一王朝没有再出现分裂割据局面,这笔政治...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七八、几个未曾加盟的人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七八、几个未曾加盟的人《三国演义》上,又说参加讨董的有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扬,这也不确。孔融由董卓发表为北海国的国相,在职六年之久,除了与黄巾余党有所攻战以外,不曾有其他的军事活动,他后来被刘备保举为青州刺史,地盘被袁绍派儿子袁谭来抢了去,就只身投奔曹操于许昌了。陶谦是灵帝朝中的车骑将军,在...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五六、消灭准噶尔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五六、消灭准噶尔准噶尔在康熙、雍正年间先后有老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小噶尔丹三个领袖,给清朝政府生了不少麻烦。小噶尔丹在乾隆十年死后,新疆北部陷于混乱状态。小噶尔丹的嫡子那木札尔,被庶子达尔札杀了;达木札又被辉特部的部长阿睦尔撒纳所杀。阿睦尔撒纳扶立一个叫做达瓦齐的,作准噶尔部的部长。不久,他与达瓦...
-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5:高颎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5:高颎高颎,又叫高敏,自称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其祖先原是汉官,因到辽东上任,遂与当地人融合。父亲高宾,为独孤皇后父亲独孤信的门客。在孩提时,高颎就显得很出色,涉猎文史,有器度,能言善辩。据说,家门口有棵柳树,高达百尺,亭亭如盖,闾中父老说:“此家当出贵子。”(这和刘备早年的故事极为相似)借着...
-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八二、兵的演变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八二、兵的演变嘉靖年间的内忧外患,相当严重。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兵变。至于白莲教、“套寇”、倭寇,似乎还是次要的。国家少不了军队,军队的内部溃烂,危险之至。军队之所以溃烂,原因很多。就制度而言,明太祖的军民分籍,解决了一时的财政困难,而不足以奠定长治久安。把人民分为两种,以其一种担负全部军事任务...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二一、烟台条约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二一、烟台条约威妥玛在六月二十一日(8月10日)就到了烟台,李鸿章在二十九日也到。两人从七月初三谈起,谈到二十六日(9月13日),谈妥了《烟台条约》,签字盖印。这《烟台条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加理事件的解决办法;第二部分是规定使领人员与中国官员之间的往来礼节;第三部分是扩充英人在华的商业机...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一、以“七大恨”告天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一、以“七大恨”告天努尔哈赤作了汗以后,在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告天,正式与明朝翻脸。第一件大恨,是关于祖父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的旧账。那已是三十五年前的事了。觉、塔二人是在明军攻剿王杲于古勒城之时被杀的。——“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将我二祖无罪加诛,恨一。”第...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三〇、削平闽、粤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三〇、削平闽、粤贝勒博洛在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打下杭州、收降潞王以后,回师消灭嘉兴、吴江、江阴三处的义兵。这些义士领袖,在嘉兴的是翰林屠象美,在吴江的是举人孙兆奎,在江阴的是典史阎应元。这三处以外,在常熟、昆山、太仓、嘉定、崇明、松江、长兴、宜兴、无锡,也都有节生们联合退休的官吏,揭竿而起,但...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三二、死后遭受清算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三二、死后遭受清算多尔衮死后,阿济格以“同母兄”的地位,企图继承他摄政王的位置。然而阿济格的实力,已不足一旗(被罚夺了不少),远比不上多尔衮当年兼制四旗的雄风。结果,阿济格失败,被捕下狱,赐死。顺治皇帝亲政。郑亲王济尔哈朗重新得势。此人在顺治元年正月,把辅政的大权拱手让多尔衮一人独揽;在顺治四年七月...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八、西征察哈尔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八、西征察哈尔皇太极为了对付明朝,必须西征察哈尔。当时察哈尔的君主叫做林丹汗。林丹汗是小王子(达延汗)的嫡系苗裔,而小王子是元顺帝(妥前帖木儿)的八世孙。元顺帝丧失长城以南的领土,子孙分崩离析。这小王子重振家声,于明宪宗成化年间统一漠南、漠北,自称“大元大可汗”。小王子有十一个儿子。他把这些儿子分...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八七、太平天国残局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八七、太平天国残局李鸿章拿下常州、解散常胜军以后,清廷叫他率领淮军,帮助曾国荃去打南京。他一再藉故拖延不去,原因是他很懂政治,不愿意分曾国荃的功。曾国荃这时候屯兵南京城下已经超过两年,并无进展。倘若没有李鸿章用常胜军与淮军把松江、苏州、常州三府次第“克复”,左宗棠在浙江把浙东、浙西慢慢地剜空(仅余潮...
-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七三、纸糊阁老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七三、纸糊阁老宪宗在成化十一年,命令刘吉、刘珝二人入阁。这两人,加上万安,是其后内阁之中仅有的三人。在这三人之中,刘吉完全是一个依违取容的官僚。刘珝稍好,但也无甚作为。万安呢,是道地的小人。当时京内京外,称他们三人为“纸糊三阁老”,与所谓“泥塑六尚书”凑成一对很流行的口语。作为国家栋梁的最高官吏竟是...
-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86:三省六部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86:三省六部唐朝的中央政府核心机构,继承了隋朝的制度,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执行机构,长官为尚书令,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担任过,故以后长期缺而不设,提升原次一级的长官左、右仆射为实际最高长官。下有左、右垂为副手,再下有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尚...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四五、唐姬误会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四五、唐姬误会唐姬本来是汉景帝后宫女子程姬的侍女。程姬是鲁恭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和胶西于王刘端的母亲,曾经深得汉景帝宠爱。据《史记·五宗世家》记述,一次,汉景帝召幸程姬,程姬正逢月经,不便进侍,于是将身边侍女唐儿梳洗装扮,送到汉景帝宫中。汉景帝醉而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于是怀孕。汉景帝酒醒之后方才发...
-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三二.卢世荣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三二.卢世荣忽必烈戮了阿合马之尸,惩办了阿合马的家属和党羽以后,并未彻底觉悟,仍旧喜欢有本事帮他弄钱的人,先后重用卢世荣与桑哥,不惜如当年重用阿合马的前例,更动或更改中央的行政机构。至元廿一年十一月,忽必烈叫卢世荣与中书省的右丞相和礼霍孙,平章政事麦术督丁、参知政事张雄飞、温迪罕,在他本人面前辩论财...
-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三八.行省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三八.行省元朝的所谓行省,便是中书省或尚书省的“行署”,与明清两代的所谓行省,迥不相同。明清两代的行省,区域的性质很重,虽则在理论上行省的长官也是“中央官”,亦即暂时驻在地方上的中央官,而不是纯粹的地方官。行省的规模,仿自中央的中书省或尚书省(都省),有右丞相或左丞相,虽则在元朝初年事实上是由都省的...
-
4、东方朔,汤因比
4、东方朔,汤因比1963年,黎东方又前往美国任教,聘他授课的有威士康辛州大学、加州州立学院、圣地亚哥城私立国际大学等校,其间他曾应邀赴英国牛津大学讲授中国彩陶与里海东境彩陶的比较研究课程,被誉为“中国之汤因比”(注: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除了“细说”系列,黎东方的史学著作还有《中国史之研究》、《中国上古史八论》...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二三、甲午之战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二三、甲午之战甲午之战,在甲午年(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年7月25日)开始。地点是朝鲜牙山口外的丰岛附近。牙山口,英国人称为杰罗姆亲王湾(Prince Jerome Gulf)。有一艘被中国政府包雇的英国轮船高升号,装载着一千二百二十名兵士和十二尊炮,与日本巡洋舰浪速号遭遇。浪速号派人...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一四、长平之战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一四、长平之战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的长平之战,是发生在秦国与赵国之问的一场大战。这是战国晚期规模空前的历史性的决战。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歼灭赵军主力,确定了在兼并战争中的胜局。秦昭襄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我们这里所说的英雄时代,是指社会竞争比较激烈,生活节奏比较急迅,杰出人才比较集中...
-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17:隋末大起义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17:隋末大起义与残暴的秦政一样,残暴的隋政失去了起码的人心;与大起义遍布秦末一样,大起义也在隋末风起云涌;与短促的秦朝一样,短促的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两者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秦末的祸端尚与赵高有关,而隋末的苦酒则是隋炀帝一手自酿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下之乱,并非一开始就是大乱,其实大风起...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六九、太学的“学潮”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六九、太学的“学潮”如果追溯中国学生运动的历史,是可以早到汉代的。前面已经说过,自从公孙弘建议创建太学之后,这种国家官学作为高级干部培养的基地,规模越来越大。东汉中晚期,太学生多至三万人。在民生多艰,朝政昏乱的形势下,太学生议政成为风气。太学生中虽然相当一部分人出身于官僚富户阶层,和官僚士大夫有比较...
-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73:白居易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73:白居易说到唐代诗人,若首选二人,必提“李、杜”;若以三人行,当加一白居易。可“李、杜”分别有“诗仙”、“诗圣”的尊号扬于海内,可白居易却没有。其实,白居易有尊号,非但有,且一人同时占了两个:“诗仙”与“诗魔”。此据白居易给元慎的自传性的信函;“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九一、抑制王錱【zhen】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九一、抑制王錱【zhen】王錱是罗洋南的学生,中过秀才,传说他是在湘乡首先建议办团练的人。在最先成立的三营之中,他是左营的营官,罗泽南是中营的营官,另一个邹寿璘是右营的营官。王錱确是一个将才,驭下极严,严而有恩,兵士滥取民间物立斩,军官执行命令而超过时限也斩。官兵的大部分薪饷与赏金,由部队径送官兵的...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六一、光武帝不该打小算盘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六一、光武帝不该打小算盘因为他一手打平天下,光复了刘邦的汉朝,所以刘秀在历史上被称为光武帝。如果没有刘秀,汉朝不会有四百年的统一,只有二百年的统一。他在种种方面都比刘邦好。他对朋友始终如一,不像刘邦得了天下便杀朋友,关朋友。功臣如吴汉,冯异,邓禹,马援之流,都善始善终,和他同享富贵。连那割据过一方,...
-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12:金匮之盟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12:金匮之盟宋太宗是十月二十一日即位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宣布改元太平兴国元年。一般说来,以子继父,以弟承兄,出于对前任皇帝的尊重和承认,当年是不改元的。两宋除高宗因在非常事态中即位而当年改元外,其他君主都是沿用旧号次年改元的。太宗此举主要出于逆取皇位的心虚理亏和迫不及待,倒并不是向世人表示割断与太祖...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六三、甘英遗憾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六三、甘英遗憾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甘英的使团来到在今伊拉克境内的条支海滨,安息西界人说到海上航行的艰难:“前方海域广阔,往来者如果逢顺风,要三个月方能通过。若风向不理想,也有延迟至于两年之久的,因此入海者都不得不携带三年口粮。海中情境,令人思乡...
-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六七、民国成立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六七、民国成立上海、苏州、杭州、镇江相继光复以后,革命同志组织了“苏浙沪镇联军”,进攻清将张勋所据守的南京。苏军司令是刘之洁,浙军司令是朱瑞,沪军司令是洪承点,镇军司令是林述庆。大家公推徐绍桢为总司令。从十月初二日(11月22日)战到十二日(12月2日),光复了南京。十一月初六日,孙中山回抵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