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唐〕
高堂粉壁(4)图蓬瀛(5),烛前一见沧洲(6)清。
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图。举烛前观,但见沧洲清逸,招人欲去。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1)若丹丘(2)隔海望赤城(3)。
仙山高峻峥嵘,四周洪波汹涌,神山光华匹照,犹如丹丘,遥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1)灭,谓逢山阴(2)晴后雪。
山中岗气已灭,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阴晴后之雪景。
回溪(1)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2)。
碧溪回流宛转,却寂然无声,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见此图画,胸中了然,清人心魄,好像在叠嶂之中听到了秋猿的叫声。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1)。
与君对比,欢赏不已,于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
却顾(1)海客(2)扬云帆(3),便欲因之向溟渤(4)。
回首看见画中的海客高扬云帆,便不禁产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
小提示: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主要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前八句写鉴赏壁画的过程:诗人烛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依照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来的艺术意象来表现整个画面意境。末六句写鉴赏壁画后的感受:壁画中秋猿哀鸣、因欢放歌行吟、海客高扬云帆。此诗想象丰富,结构缜密,不写具象写意象,不从实处描摹,而从虚处传神,画之所长,诗之所短,力避之,画之所短,诗之所长,力扬之,表达出诗人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超凡想像力,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胸怀,也寄托着诗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隐逸思想。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
- 创作年代盛唐
创作背景
天宝三载(744),李白四十四岁。春,李白上疏唐玄宗请求退隐,唐玄宗诏许。李阳冰《草堂集序》云:“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既而上疏请还旧山。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遂之。”李白在待诏翰林期间,亲眼见到国君荒淫,故作诗以讽刺之。如《乌栖曲》《寓言三首》等(或作于当时,或作于事后)。同年夏,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识。同年秋,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唐河南道二十七州(今河南东部开封商丘一带)。同年冬,李白到达齐州(济南郡),从高天师接受道篆。此诗当作于天宝三载(744)李白即将想离京之前。
相关诗词
-
题山水小画·其二
江南不到几秋萤,风壑云林梦草亭。万里乾坤双老眼,他山不似故山青。
-
山水小画二首为张尚相题·其一
山色青于染,松阴扫未开。水边芳草地,才见两人来。
-
挽吴鹤山父联
本是同族弟兄,当年论事论心,每到难时怜故我;试问吾乡父老,此后任劳任怨,更从何处觅斯人。
-
山水小画为李充昭乃翁题
剑江中心落白雨,跳珠入船两翁语。悬崖堕石江影动,蛟鼍穴深鱼在渚。寒山苍苍色古老,藤稍雨重树欲倒。水鸟惊人沉,水花冷半漂。舵师嚇翁翁首掉,野鼓一声疑有庙。两翁停语忽砉歘,水神骑龙恍惚出。两翁雄诃如霹雳,神奔龙汨天地寂。便乘风云骑日月,蹴翻昆崙涸溟渤。回...
-
山水小画和韵
金碧披毫末,江山入座中。桥分沙岸水,树绕石林风。已觉沧洲远,还疑玄圃通。生绡仅盈尺,万里对无穷。
-
题沈叔用夏迪山水
镜天日落万山秋,云水微茫岛屿浮。欲访仙源迷旧迹,满江烟月一归舟。
-
孙少卿鹿头山诗并画图二首·其二
使君镇爱鹿头山,图画歌吟共为传。尘世那知武陵事,时人争诵永嘉篇。行春游醉常劳梦,按部登临又隔年。有客平生志林壑,坐怜双眼隔云烟。
-
孙少卿鹿头山诗并画图二首·其一
诛茅搜险旋寻真,闻说山岩一日新。佳境留连应有待,先时登览岂无人。披榛好石来如召,随手清泉应若神。不独山中兴胜事,几多风爱在邦民。
-
嘉定元载浴佛日同胡彦德何经叔游玲珑山次东坡先生韵
倚岩松古势如龙,峭拔层峰翠入空。九折湍泉珠散漫,绕蹊斜石玉玲珑。青环木杪山藏寺,碧拥亭高竹逗风。策杖共寻坡句读,登临清赏兴无穷。
-
题萧照山水·其二·前峰小隐
林穷涧绝石崖倾,临水幽朋更欲登。拟共前峰成小隐,晓来云尽见高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