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魏晋〕
精卫(1)衔(2)微木(3),将以填沧海。
精卫衔来细木草,誓将以之填东海。
刑天(1)舞干戚,猛志(2)固常在。
刑天头掉挥斧盾,壮志依然常存在。
同物(1)既无虑,化去(2)不复悔。
等同万物无所虑,死去亦无可后悔。
徒(1)设在昔心(2),良辰(3)讵(4)可待。
空有当年雄壮志,良机已过岂等待!
小提示: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精卫、刑天是神话传说中的两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诗人借对这两个形象的咏叹来表达他对于时事的愤激之情。有人说,陶渊明“浑身静穆”,对时事毫不关心;有人说,陶渊明尊崇上帝,不敢歌颂与帝斗争之神,这是个误会。陶渊明不仅歌颂精卫、刑天不屈不挠的复仇思想,而且还称赞伯夷、叔齐,颂扬过荆轲。他们有的反对使用“暴力”,有的宣扬惩治“暴君”。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这类诗篇是“金刚怒目”式的。
-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 文学体裁五言诗
- 创作年代东晋
创作背景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尚有争议。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或四年(408),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而邓小军认为这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孟二冬则说这组诗大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
相关诗词
-
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其十三
师本穷和尚,我亦穷秀才。忍穷俱已彻,老肯不归来。今师虽暂别,泉石莫相猜。应缘聊复耳,师岂有心哉。
-
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其十二
僧中有高僧,士亦有高士。我虽不为高,心粗能知止。师是个中人,特患不为尔。何幸我与师,俱是邻家子。
-
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其十一
古无住持事,但只传法旨。有能悟色空,便可超生死。庸僧昧本原,岂识西归履。买帖坐禅床,佛法将何恃。
-
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其六
师心如死灰,形亦如槁木。胡为衲子归,以响答空谷。顾我尘垢身,拟向禅河浴。更愿张佛灯,为我代明烛。
-
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其八
我与师来往,岁月虽未长。相看成二老,风流亦异常。既宴坐岩上,我方为聚粮。傥师能早归,此乐犹未央。
-
十二月乐辞十三首·其十一·十一月
飞沙走寒几千里,霞丝不起罗纹紫。鱼龙水合青海愁,寒木空林晓鸢死。玉台仙子琥珀钟,帘衣半卷迎东风。鸾刀剪秋秋水溶,舞鸾堕影来虚空。
-
十二月乐辞十三首·其十二·十二月
风惊雁阵鸣寒天,迎春燕綵飞联翩。星门十二转华月,三十六簧吹暖烟。琼芳散漫舞幽碎,酒力微昏不成醉。尽衣送岁鼓逢逢,椒花翠盘分小红。
-
赠太常张丞山水图十三首·其十二
閒心只与静相宜,醉似疏狂醒似痴。除却看山看水外,是非荣辱不曾知。
-
壬子八九月读书题词十五首·其十五·谭友夏集
次山有文碎可惋,东野佳处时一遭。扬下甜瓜栽苦瓠,楚风当日亦心劳。
-
壬子八九月读书题词十五首·其十三·玉川子集
水北水南起隐君,玉川破屋老攻文。孔经自信衣裳在,惜哉庐传今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