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吹箫人去
〔宋〕
吹箫人去(1)。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2),倚危樯(3)、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4)。
吹箫的人已经离开了,只剩下桂花树的影子徘徊着。收成不好的年岁承接着甘露,向东望去缥缈的荷花池,冷魄寒光仿佛从天上倾泻下来。去年今日的夜里梦醒时正乘着小船飘荡在江上,倚靠着高高的桅杆,曾创作长短不齐的诗赋。茫茫的远处响起呜呜的角声,兴尽返回,也没有惊动鸥鹭。
情知道(1)、明年何处。漫(2)待客黄楼(3),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4)否。二三子(5)者今如此,看使君(6)、角巾(7)东路。人间俯仰(8),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明明知道明年会在哪里,或许是无聊地客居在徐州的黄楼中,可叹前半生一直在外漂泊度过。还记得那在二十四桥上忆吹箫的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杜牧吗?这些人都是这样,离开仕途之后即归隐乡间。人生一世,就是抬头低头之间,悲欢离合哪有什么定数,亲友团圆才是人们不变的追求。
小提示: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桂枝香·吹箫人去》是宋末词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描写中秋月夜之景,表现了词人对亲友的思念之切;下片转入抒情,感叹不知以后身在何处,抒写人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对亲友团圆的渴盼。全词熔写景、抒情于一炉,对团圆之日进行描绘,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道出国破家散的心酸感受,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以及渴望团圆的心情。
- 作品出处须溪集
- 文学体裁词
- 词牌名称桂枝香
- 创作年代1284年
创作背景
《桂枝香·吹箫人去》此词当作于甲申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中秋。马观复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迁南台御史,后历江西宪佥,事见《道园学古录卷十五·户部尚书马公墓碑》。据《新元史》可知马此年在扬州任职,他于元贞末大德初任京职左司郎中,与刘氏父子已无交往。刘辰翁有《水调歌头·癸未中秋吉文共马德昌泛江》词,即此词序中“去年中秋泛月”事,癸未即至元二十年(1283年),故知此词作于至元二十一年。中秋之日,月圆人离,不免伤怀,因此作者回忆往昔中秋佳节的团圆而作此词。
相关诗词
-
婆罗门引·再游仙潭薛氏园亭
素秋向晚,岁华分付木芙蓉。萧萧红蓼西风。记得当时撷翠,拥手绕芳丛。念吹箫人去,明月楼空。遥山万重。望寸碧、想眉峰。翠钿琼珰谩好,谁适为容。凄凉怀抱,算此际、唯我与君同。凝泪际、目送征鸿。
-
桂枝香·琴书半室
琴书半室。向桂边偶然,一见秋色。老树香迟,清露缀花疑滴。山翁翻笑如泥醉,笑生平、无此狂逸。晋人游处,幽情付与,酒尊吟笔。任萧散、披襟岸帻。叹千古犹今,休问何夕。发短霜浓,却恐浩歌消得。明年野客重来此,探枝头、几分消息。望西楼远,西湖更远,也寻梅驿。
-
桂枝香·送宾月叶公东归
晴江迥阔。又客里天涯,还叹轻别。万里潮生一棹,柳丝犹结。荷衣好向山中补,共飘零、几年霜雪。赋归何晚,依依径菊,弄香时节。料此去、清游未歇。引一片秋声,都付吟箧。落叶长安,古意对人休说。相思只在相留处,有孤芳、可怜空折。旧怀难写,山阳怨笛,夜凉吹月。
-
菩萨蛮·怨别
吹箫人去行云杳,香篝翠被都闲了。叠损缕金衣,是他浑不知。冷烟寒食夜,淡月梨花下。犹自软心肠,为他烧夜香。
-
桂枝香·疏林渐秃
疏林渐秃。正翠竹晚寒,深院人独。记得羞蛾乍见,鬓烟低绿。缠绵金缕秋娘恨,散相思、酒边哀曲。可怜无奈,一更更鼓,替伊匆促。自送了、花阴绣毂。怅芳草凄迷...
-
游箫峰
蜡屐穿云去,山深喜路通。人家烟色里,古寺水声中。金溅星犹在,丹成灶已空。吹箫人不见,台下想仙风。
-
桂枝香·虚廊纵目
...风不管青腰守,任吹开、万枝金粟。客衣尘冷,依稀犹染,小山馀馥。念傅舍、光阴转毂。尚吟玩珠英,情寄三宿。一例茵凭,自许赏心人独。天香正好披襟处,更佳音仙蕊初擢。故国此际,霓裳应听,广寒新曲。
-
桂枝香·咏月饼
...伴醉。认七宝添修,粉融酥腻。偷得寒簧素影,桂宫知未。波波休羡樱桃节,祗团圞、定如人意。半焦禽唤,一痕蟆蚀,暗怜风味。念画地、浮名可似,忆旧谱霓裳,难寻残字。吟到金盘彩屋,总关秋思。当筵碎写山河影,怕琼肌、新染铅泪。麦香收后,小团重瀹,玉蟾如水。
-
桂枝香·瓶桂初开,因忆且园池上桂树
冰蟾写韵。正钿粟吹香,画帘徐引。消受蜂黄数点,广寒秋近。分明澹领初禅意,奈闲愁、风幡无准。醉魂揉碎,诗心兜起,夜屏金粉。似报与、东堂近讯。忆...
-
桂枝香·咏桂
西园霁色。正金粟万株,凉露晨裛。缕缕幽芬,点缀小山凄碧。一枝画烛云屏畔,问谁家、秋思今夕。旧留人处,珊珊细佩,月明帘隙。何处雕阑胜赏,任压帽斜簪,沉醉瑶席。倚树无眠,应念素娥消息。婆娑不碍清光照,绕珍丛、莫漫攀摘。只愁风雨,飘零满地,嫩香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