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宋〕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1),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2)组绶(3),我应归去耽(4)泉石(5)。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谁说老天爷无情,老天爷懂得殷勤地挽留客人。春天到了,天气渐渐变暖,因为什么,早晨还飘着雪花。你如今是遇到好的机会,一定会青云直上。我则应当告老还乡。恐怕隔一段时间,再想举杯共饮时,但远隔云山,再也无缘相会了。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不用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1)双睫。但莫遣新燕(2)却来时,音书(3)绝。
这种复杂的世事,都很难断定怎样发展,谁能知道你我今后是怎么样呢?即使我们今后会有举杯共饮致使,即使两方都还健在,但恐怕我们到那时都已白发苍苍了!我们为什么要放过这一醉方休的良机呢?这样的挚友欢饮,实在太难寻求了。我们用不着向倾心爱慕的友人倾诉离别之苦,话未出口,双眼已满含泪水,睫毛上挂上了滴滴泪珠。你要来信,我要回音,鱼书往还,友情永存。
小提示:苏轼《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先写友情难舍之意,下面便转入对友人的衷心祝愿和抒发自己此刻的情怀。下阕通过写劝酒、人事,表现了相别时的痛苦难舍之情,以及词人对友谊的珍惜。词作直抒惜别之情,委婉深挚,亲切感人。
- 作品出处苏东坡全集
- 文学体裁词
- 词牌名称满江红
- 创作年代1076年
创作背景
由于苏轼“口快笔锐”,指陈时弊,敢于爽直地发表政治见解,所以屡遭挫折、外放,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一路上留下许多书法感慨的诗词。熙宁九年(1076),文安国(即文勋,庐江人,官太常府寺丞,工于篆书)因事来密州,两人情投意合,深谈契机,正月十三日,文安国还朝,苏轼设宴相送而有《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此作。
相关诗词
-
和王推官正月十三日游戒珠寺竹轩诗二首·其一
谁种筼筜翠扫天,拟将风月度流年。当轩便是真如境,到岸何须般若船。
-
正月十三日夜书
两日是元夕,山城已试灯。讴歌连夜发,萧鼓遍街鸣。人喜新风景,时逢旧太平。柏台谁是伴,梅月正交清。
-
正月十三日饮潘茂清家
燕寝香凝画角阑,满庭月色不胜寒。申辰我愧同年小,元夕君先此夜欢。醉后传柑黄玉皱,尊前擘蟹紫膏团。却怜杜老严公幕,独宿江城蜡炬残。
-
十月十三日送孙小渠归庐州·其四
细雨度秋山,菊花黄欲坠。送远多苦心,一洒寒江泪。寒江千里程,新月湛江明。画航浮月去,而我自山城。山城鸣夜角,疏星何错落。思君梦不成,远听残更铎。
-
己巳正月十三日夜分献星辰二坛作
钟声忽断燎烟升,玉履西来甲士层。蓦地灵风生綵旆,满天凉月浸华灯。夜阑仙乐闻三奏,老去崇阶试再登。愿得繁禧均海㝢,老臣何以助灵承。
-
正月十三日雪
腾六回车路未遥,又随青女候元宵。未应柳絮因风起,剩见葭灰过律飘。阴壑冰澌鸿迹去,阳坡草茁烧痕消。兴来便欲行吟出,十二街中遍寂寥。
-
正月十三日三鼓时上御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奉上佛表命礼部尚书赍赴钟山启建法会焚之赋奉表
御手封函出紫宸,百灵效职共纷纭。尚书夜待三更漏,使者朝持五色云。宣室鬼神徒有问,茂林封禅谩能文。陈情此日趋灵鹫,万岁千秋报圣君。
-
贺箕野七十一丁亥正月十三日·其二
正托茅君写寿诗,忽惊元夜太生奇。云间玉质乌裙使,背有红颜长额儿。月朗朗吟天万里,风清清唳影参差。数声横篴山边过,知是诸仙庆老箕。
-
四月十三日舟次安陆风暴非常州人谓五十年来未有此
飞沙拔木更掀篷,雨注雷轰电闪空。安陆津头牢系缆,未须嗟骇北来风。
-
大江东去·寿恽东阳丁亥正月十三日生推命者丙戌算因戏及之
东阳老子,问天公、乞得两番六十。初度孟陬春未到,却算去年丙戌。火树银花,先开三夜,照耀维摩室。祇园树下,争看无量寿佛。人道双岘峰头,乾坤清气,钟此弥天释。挂锡丛林三十载,玉检芝泥犹湿。岭上白云,尽堪怡悦,恐被风吹出。法身强健,摩挲时问铜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