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传留别
〔宋〕
粗缯(1)大布(2)裹(3)生涯(4),腹有诗书(5)气(6)自华(7)。
平日里穿着粗制的丝织品和粗劣布衣,所有学问都在胸中气质高雅光彩夺人。
厌伴老儒(1)烹瓠叶(2),强(3)随举子(4)踏槐花(5)。
厌倦了陪伴着老先生过清淡的苦日子,立志要跟随举子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囊空不办(1)寻春马(2),眼乱行看择婿车(3)。
口袋里没钱就不去置办那些高头大马,只用眼睛看那目不暇接的“择婿车”。
得意(1)犹堪夸世俗,诏黄(2)新湿字如鸦(3)。
高中皇榜时就可以向世俗的人夸耀了,诏书上如鸦黑字一定会写着你的大名。
小提示:苏轼《和董传留别》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 作品出处苏轼诗集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1064年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相关诗词
-
腊月回杭州次龚孝廉送梓材诗韵留别东阳诸君·其三
春秋佳日里,待我有情天。桃柳楼台闹,芙蕖雨露圆。教人传木铎,策我藉蒲鞭。如是芳邻结,何须买万钱。
-
和师召太常留别韵
地近蓬莱尺五天,青绫番直记当年。多才已献《长杨赋》,感旧频歌《伐木》篇。烛秉夜阑真梦寐,车当明发且留连。晨霜匹马趋朝路,却忆南州正晏眠。
-
恭和荫乔老先生留别榆林士民之作敬步原韵·其一
塞上烽烟万马屯,云开日丽忽如春。群惊倏尔功能就,谁识蔼然德可亲。士庶攀留遮道切,田园归隐乐天真。挂冠辟世脱尘俗,白发古风乌角巾。
-
广州留别
漫说还乡去,偏增离别情。长风送归棹,落日下孤城。黄木湾头路,红棉岭外程。珠江好风景,佳节近清明。
-
与俞原肃留别十首·其三
别时容易见时难,对酒当歌且尽欢。不就目前同一醉,明朝何处盻征鞍。
-
留别华亭尹蒋季和二首·其二
否泰穷通各有时,东西南北正多岐。四愁适类张平子,三黜何惭鲁士师。细酌瓦盆初泼酒,重论石鼎旧联诗。如今且莫匆匆别,后会明年未可期。
-
留别华亭尹蒋季和二首·其一
别时柳花沾客衣,相逢又惊黄叶飞。惠州饭中子瞻吃,柴桑菊待渊明归。真金百炼色不改,大雅再调声更希。攀辕有人且少驻,九峰酒酽松鲈肥。
-
渔家傲·济上登酒楼游南池漫作和王仔园韵
碧柳垂丝花满树。池楼高下任城路。胜迹千年传李杜。谁留住。江山留得诗人处。满目悲风嗟日暮。萦阶点点飘红素。入海莫随烟雾去。悠然遇。光芒万丈云天曙。
-
丑奴儿令·别情
匆匆帘影惊分处,蓦别萧郎。自别萧郎。风雨忧愁一半妨。从今谙禁愁滋味,总不思量。却又思量。日日车轮更转肠。
-
与俞原肃留别十首·其九
别时容易见时难,芳草萋萋不忍看。况是春深无雁过,到家谁与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