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1),骈死(2)于槽枥(3)之间,不以千里称(4)也。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3),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5)马也,虽有千里之能(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安求其能千里也(8)?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1)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执策(1)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5)!其真无马邪(6)?其真不知马也!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小提示:韩愈《马说》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杂说》又名《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元—公元800元)。「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 作品别称杂说四、杂说四首·其四
- 作品出处昌黎先生集
- 文学体裁论说文
- 创作年代795-800年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相关诗词
-
萧朝散惠石本韩干马图马亡后足
...一瘦。岂知车下骨如墙,饥食草根刺伤口。君家古图才半身,千里腾骧已有神。回身侧顾不无意,剪騣络头嗟失真。君不见太宗战马拳腹毛,身骑此马缚群豪。龙虎精神金鼓气,岂有闲地供脂膏。至今画图快胸臆,想见虬须亲破贼。那知但爱厩中肥,渔阳筋脚蹄如石。神驹入水...
-
和过骐骥院观马因饮李氏夜归复与江谢会于敝居
...岁老羁靮。主人贵公子,扫榻多命客。聊欲宽其意,无为稍戚戚。珍羞杂水陆,清酒漾金碧。嘲笑心目开,留连日已夕。归来兴不尽,驻马问所适。知我方会友,投鞭遽登席。贫家竟何如,脯醢乏馀力。歌舞复无素,儿童强敦逼。多君平生怀,不与贫富隔。欢来亦酩酊,俯仰...
-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三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若言佛有说,执指为真月。月指两俱迷,昧修多罗□。
-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一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说名真说,唯有□迦叶。无闻而闻闻,四七当头别。
-
赵伯驹六马图歌
平川苜蓿丰且滋,清泉映带沙冈披。戎人习马知马性,此处调马实所宜。牵者樴者二皆骝,白驹黑鬣緤柳枝。昂藏翘足骊其色,一戎跨背鞍不施。紫骝回首嘶厥匹,有駓龁草意自怡。骥不称力称其德,...
-
读说难率咏
说难说尽说人情,姚贾犹然数语倾。不及周昌心口一,机权百出䆒何成。
-
龙马歌题郎世宁所画
...一一如龙见在田。徒观鬐鬣已轩翥,更参变态犹联翩。我知其理不能写,爰命世宁神笔传。坰野坦夷繁百草,周以绣岭带镜川。龁饮既适马性悦,作息乃得全其天。目迷万锦姑弗论,粗陈厥状真奇焉。翘足而陆泅而水,饱而卓立倦而眠。怒者奋踶嬉者啮,痒者摩颈跃者旋。突...
-
集杜句题五马图
使君五马一马骢,声价歘然来向东。飞电流云绝潇洒,迥立阊阖生长风。肉鬉磊块连钱动,大宛立仗青丝鞚。不须对此成叹嗟,古来才大难为用。
-
鹊桥仙·说盟说誓
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多应念得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底?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功夫咒你。
-
戏马台
百战功名争一胜,两戒河山争一姓。登场戏士互输赢,得马失马谁能定。乌骓游戏彭城下,报主一心坚不舍。气数催人各上台,臣民易主浑如马。项王戏马忽见颠,宋王戏马骑登天。鱼龙曼衍天犹戏,安石争墩痴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