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狐
〔先秦〕
有狐(1)绥绥,在彼淇(2)梁。心之忧矣,之子(3)无裳。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石桥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的身上没衣裳。
有狐(1)绥绥,在彼淇(2)厉(4)。心之忧矣,之子(3)无带(5)。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浅滩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腰带不像样。
有狐(1)绥绥,在彼淇(2)侧(4)。心之忧矣,之子(3)无服(5)。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河岸旁。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衣服我心伤。
小提示:诗经《有狐》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国风·卫风·有狐》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历代学者对此诗主旨有较大分歧。有人认为这是一位女子担忧她在外服役的丈夫没有衣穿,内心忧愁而写的诗;有人则认为,这是一位年青寡妇向心仪之人表白情意而作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充分而细致地表露了这位女子的真挚爱心,即事抒怀,不作内心的掩蔽,大胆吐露真情,堪称爱情诗的佳作。
创作背景
有关此诗的背景学界尚存分歧。《毛诗序》云:“《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减)礼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孔疏解曰:“以时君不教民随时杀礼为婚,而丧失其妃耦,不得早为室家,故刺之。以古者国有凶荒,则减杀其礼,随时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使为夫妇,所以蕃育人民,刺今不然。”毛说的理论根据是《周礼·地官司徒》中的《大司徒》《媒氏》。《大司徒》列有遇灾荒时的十二条政策,其中第十条便是“多婚”,也就是让失去配偶的男女结合,以增长人口。《毛诗序》认为此诗就是刺卫国君主没有实行这一政策,使无夫无妻的男女不能结合,指出此诗与男女婚姻有关,而谓之为刺诗,今人多不取。其他各家之说,尚有“悯伤孤贫说”“齐桓公思恤卫说”“忧念征夫无衣说”“伤逃散之卫遗民说”等等。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卫风·有狐》是一首言情之诗。卫国经过动乱,人民遭受灾难,流离走徙,不少人失去配偶。有位年青寡妇,在路途中遇到一位鳏夫,对其产生爱意,很想嫁给他,但没有直接表白求爱之意,只在内心中有强烈的活动。故诗人托为此妇之言,以有狐在踽踽独行,思得匹偶,表白此妇对其所爱慕之人的爱心。还有人认为这是一位女子担忧在外的丈夫没有御寒衣物而写的一首诗。高亨《诗经今注》:“贫苦的妇人看到剥削者穿着华贵衣裳,在水边逍遥散步,而自己的丈夫光着身子在田野劳动,满怀忧愤,因作此诗。”
相关诗词
-
杜工部有同谷七歌其辞高古难及而音节悲壮可拟也用其体作七歌观者不取其辞取其意可也 其六
有孙有孙未冠巾,颀颀状貌如成人。谓其长大习诗礼,他年可望高吾门。岂期一旦舍我去,白首老翁徒痛心。呜呼六歌兮音调急,独坐吞声襟袖湿。
-
杜工部有同谷七歌其辞高古难及而音节悲壮可拟也用其体作七歌观者不取其辞取其意可也 其五
有子有子共七人,六子短命一子存。后固无穷前万古,浮生脩短何足论。天属情钟在我辈,岁月虽久哀如新。呜呼五歌兮三叹息,理不胜情难自释。
-
杜工部有同谷七歌其辞高古难及而音节悲壮可拟也用其体作七歌观者不取其辞取其意可也 其四
有妹有妹家苦贫,补纫组织多辛勤。二男三女未婚嫁,已见宿草生孤坟。问疾吊丧俱不及,念此不置长酸辛。呜呼四歌兮歌更苦,往事关心谁可语。
-
杜工部有同谷七歌其辞高古难及而音节悲壮可拟也用其体作七歌观者不取其辞取其意可也 其三
有弟有弟手足亲,与我鼎立成三人。叔氏鳏居苦多病,季子宦游依旧贫。吾兄既终弟亦逝,岁晚茕茕惟一身。呜呼三歌兮歌意放,歌罢无言坐惆怅。
-
杜工部有同谷七歌其辞高古难及而音节悲壮可拟也用其体作七歌观者不取其辞取其意可也 其二
有母有母年七十,一室枵然徒壁立。茹蔬啜粥不怨尤,卧病在床无药物。我为举子得一官,南陔之养嗟何及。呜呼二歌兮歌转悲,羞见慈乌随母飞。
-
杜工部有同谷七歌其辞高古难及而音节悲壮可拟也用其体作七歌观者不取其辞取其意可也 其一
有客有客字晦叔,东皋岁收可饘粥。何为得饱尚多忧,岂是老穷无止足。十日之中九日病,以杖扶行惧颠覆。呜呼一歌兮歌意长,风林助我鸣悲商。
-
有客有客在门崔嵬高盖华轩起欲与之语言已叱仆夫回辕·其一
宁不少忍须臾,谓我巷不容车。北望豪家是趋,堂上有筝有竽。
-
有虎行
...郭,神虎经过人不闻。忽然凭怒风惨悽,赤手搏人如搏麑。饮血血成河,啖肉肉作泥。饫酣三日虎乃去,犹负犬豕归其栖。可怜李将军,有弓不敢射。却驱残卒守空城,更筑新围高百尺。
-
王荆文公有客至当饮酒篇姜邦杰广其意赋诗见示有云有客固当饮无客饮更歌有客与无客颓然同一科仆因和答一首
...金壶。皇王帝霸果何事,醉眼一觑皆虚无。春风今年春雨粗,池中水通门前湖。垂杨洲旁系板舫,艳杏桥上行巾车。才晴肯放此乐缓,客有与无俱不管。诗成书纸或书墙,后五十年坟草长。
-
诗·有偈有千万
有偈有千万,卒急述应难。若要相知者,但入天台山。岩中深处坐,说理及谈玄。共我不相见,对面似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