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一章
〔先秦〕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小提示:子思《中庸·第一章》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中庸·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
中庸·第二十七章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
中庸·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
中庸·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一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嘉祐与建中,为政有皋虁。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曰臣敢辞...
-
赠李彦猷郭伯达二首·其一
才气无双家世,中朝第一名俦。茂蔼登龙士誉,醉挥倚马词头。南郑囊封倜傥,西昆诗律深幽。自古卜邻识面,与君正合交游。
-
和景贤十一首·其九
李杨相继领台司,兵起渔阳祸已迟。向昔正怜花解语,而今空忆柳如眉。心伤桃李初开夜,肠断梧桐半落时。试问宫中谁第一,三郎犹记谪仙诗。
-
中州第一程
程程物色使人羞,同上中原第一楼。太行虽有摧车路,千载人人到上头。
-
率题六章·其四·第四章叹世人不厌苦任自缠婴
肯入七宝车,宁归地狱所。刀山已伤形,剑树方应处。日日痛难当,年年无暂弭。流泄三涂中,憔悴玉容毁。不听馀今训,尔时仙步阻。
-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其一·第一章明心非断常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无所伤。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自悟知此非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闲防。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永消亡。觉诸烦恼真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行路难,路难微妙甚难行。若以无知照知法,现前证得本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