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宋〕
六国破灭,非兵(1)不利 ,战不善(2),弊在赂秦(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4)也。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1):六国互丧,率(2)赂秦耶?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1)失强援,不能独完(2)。
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以攻取(1)之外,小则获邑(2),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3)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3)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4),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5),暴霜露(6),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7)之不甚惜,举以予人(8),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7)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12)矣。至于(13)颠覆(14),理固宜然。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1)。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1)五国迁灭(2),何哉?与嬴(3)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4)丧,齐亦不免(5)矣。燕赵之君,始(9)有远略(6),能守其土,义(7)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8)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9)速(10)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11)之。洎(12)牧以谗(13)诛,邯郸为郡(1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16)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17)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18),当(19)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0)。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呜呼!以(1)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1)事秦之心,礼(2)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3)。悲夫!有如此之势(4),而(5)为秦人积威(6)之所劫(7),日(8)削月割,以(1)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6)之所劫(7)哉!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1)不赂而胜之之势。苟(2)以天下之大,下而从(3)六国破亡之故事(4),是又在六国下(5)矣。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小提示:苏洵《六国论》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选自苏洵史论文章《权书》十篇里的第八篇。《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 作品别称六国
- 作品出处嘉祐集·权书
- 文学体裁政论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相关诗词
-
时宰生日诗六首·其六
太极肇两仪,君臣亦爰分。风后力牧来,于今几何人。中古称伊周,当代知无伦。公功出其上,未易今昔论。功固未易论,报亦难具陈。杰阁标盛德,备燕昭庸勋。丹青绘缣素,奎画形丝纶。凌烟古亦有,兹实所未闻。何劳不罗拜,金猊祝炉芬。永相天自许...
-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圣人于诗言,曾不专其中。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雅章及颂篇,刺美亦道同。不独识鸟兽,而为文字工。屈原作离骚,自哀其志穷。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迩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辨雄。经营唯切偶,荣利因被蒙。遂使世上人,只曰一艺充。以巧比戏弈,以声喻鸣桐。嗟嗟一何陋,甘用无言终。然古有登歌,缘辞合徵宫。辞由士大夫,不出于瞽矇。予言与时辈,难用犹笃癃。虽唱谁能听,所遇辄瘖聋。诸君前有赠,爱我言过丰。君家好兄弟,响合如笙丛。虽欲一一报,强说恐非衷。聊书类顽...
-
和于湛之海上原韵六首·其六
长因缟带重论交,把视吴钩未忍抛。惨淡中原谁牧马?苍茫绝壑尚潜蛟。才名似尔依刘表,诗律何人压孟郊!青眼樽前倍感慨,春风旅燕且南巢。
-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其一
远泛银河附使舟,眼看沧海正横流。欲行六国连衡策,来作三山汗漫游。唐宋以前原旧好,弟兄之政况同仇。如何瓯脱区区地,竟有违言为小球。
-
西湖杂感六首·其六
冬青树老六陵秋,恸哭遗民总白头。南渡衣冠非故国,西湖烟水是清流。早时朔漠翎弹怨,他日居庸宇唤休。苦恨嬉春铁崖叟,锦兜诗报百年愁。
-
豫让论
...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
-
即事六首·其六
坐叹兵机失,兼忧国计存。干戈在淮海,消息已乾坤。授钺曾诸将,宵衣独至尊。定知哀痛诏,早晚下江门。
-
送游尧臣归闽六首·其六
松楸不扫洒,吾甚思江东。七闽在其南,云间无去鸿。关山共明月,何时一尊同。小游忘年友,努力翰墨中。铸金作龙渊,世岂无国工。
-
丙申六月十六日军乱奚德基赋诗纪事张纯诚袖其诗来求和用韵述□云张九四据苏州发兵五百人赴杭省军遂反袭
...不息,百苦无一乐。县官急徵需,贫富悉笼络。西州正击贼,空拳日相搏。贼马当道驰,贼舟沿海泊。盗贼固枭张,官军愈鹰掠。征讨五六年,贼势未便削。朝忧万甑空,暮叹衣袖薄。点军五百辈,顾望累退却。太仓万斛粟,食尔欲深托。馀粒犹在咽,吐之若糟粕。返旆拟攻...
-
题石勒参佛图澄手卷六首·其六
东门倚啸声音远,西域参陪礼义专。折节李阳吾未论,并驱光武孰先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