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宋〕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1)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2)蛇蚶(3)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4),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1),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2),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
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1)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1),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2)。”
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1)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1)。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1)。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2)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小提示: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文与可的画竹理论写起,突兀不凡,生面别开,起首就给人以一种新鲜感;第二段叙述作者和文与可交往中的趣事;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这篇散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泪泪,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 作品出处苏轼文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篇题记。
相关诗词
-
此君轩记
...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畜者也。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古之工画竹者,亦高致直节之士为多。如宋之文与可、苏子瞻,元之吴仲圭是已。观爱竹者之胸,可以知画竹者之胸;知画竹者之胸,则爱画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日本川口国次郎君,冲澹有识度,善绘事,尤爱墨...
-
旧藏文与可墨竹未有对者叔祖阁学以一枝为惠
...入寻常丹粉律。江南钩锁殊拘挛,直干蟠郁羞云烟。湖州书饱翻老墨,放枝落纸争流传。有来一幅垂虚壁,冷叶疏茎伴幽寂。眼空四海无与俦,出手知公不劳力。世间快意非人为,曩昔经营心坐驰。从容会合若符节,辛苦反悟皆儿痴。从今相对成三友,憎爱俱捐保长久。茂林...
-
和谢公定观秘阁文与可枯木
...严颜终不移。朽老莫使年,石心乌铜皮。念此犹少作,未尽冰霰姿。北枝把异鹊,意定了不疑。惜哉不得语,胸次几兴衰。一为要贵役,可复辞画师。隐奥虽可惜,涂抹复见遗。谢侯名家子,感慨形苦词。岂惟语...
-
小重山·烟竹图
阴过云根冷不移。古林疏又密,色依依。何须喷饭笑当时。筼筜谷,盈尺小鹅溪。展玩似堪疑。楚山从此去,望中迷。不知何处倚湘妃。空江晚,长笛一声吹。
-
赣士曾兴宗字光祖以其居筼筜谷图来求诗
高人心虚万物宗,家世常以仕易农。买山本爱坡上竹,手种已偃岩前松。瀑泉三伏凛冰雪,谷声十里酣笙镛。了知自是一丘壑,不与金精为附庸。
-
芸窗集画图
天马不生韩干死,崔白翎毛落蒿里。虎头妙笔夜通灵,主爵郎中羞画史。杨君画眼空四海,剩把金奁贮奇诡。榆关牧马边草秋,一骑一纵骅与骝。阿谁青骢嚼金勒,拔剑奔逐髯怒虬。提弓空捍鸣镝尽,尘沙马耳风飕飕。筼筜谷中一梢出,冷蕊相看冰雪骨。葵花二色空争妍,没骨丹青翰水墨...
-
梅友竹山居图诗·其二
自是君家旧托根,君行谁与护重门。画图空记筼筜谷,不道如今长子孙。
-
和姜邦杰春坊续丽人行
...不起,吹残玉笙也慵理。是谁瞥见一梳云,微月影中扫秾李。阿昉姓周不姓顾,笔端那得莲生步。无妨正面与渠看,看了丹青无画处。古来妍丑知几何,嫫母背面谩人多。君不见汉宫六六多少人,画图枉却王昭君。是时当面看写真,却遣琵琶弹塞尘。不如九京唤起文与可,麝煤醉与竹传神。
-
芗林五十咏·竹斋
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便无文与可,不有月传神。
-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三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