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
〔先秦〕
【第1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一章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第2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章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的微言大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第3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三章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1)之以德,齐(2)之以礼,有耻(4)且格(5)。”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第4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第5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五章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樊迟(1)御(2),子告之曰:“孟孙(3)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曰:“何谓也。”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第6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六章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第7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七章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8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八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1),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第9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九章
子曰:“吾与回言(1),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第10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章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4)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隐藏得了什么呢?”
【第11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一章
子曰:“温故(1)而知新(2),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此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12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二章
子曰:“君子不器(1)。”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第13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三章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1)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第14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2)而不周(1)。”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第15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第16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六章
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第17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七章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第18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八章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疑(3),慎言其余,则寡尤(4);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4),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第19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九章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
孔子对曰(1):“举直错诸枉(2),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第20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章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劝(2),如之何?”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
子曰:“临(1)之以庄,则敬;孝慈(2),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第21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一章
或(1)谓孔子曰:“子奚(2) 不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
子曰:“《书》(1) 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2)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3)为政?”
孔子说:“《尚书》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道理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第22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二章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第23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三章
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
子曰:“殷因(1)于夏礼,所损益(2)可知也;周因(1)于殷礼,所损益(2)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或者有继承周朝的新帝王,礼仪制度也自当有所修补、增减、完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第24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四章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小提示:孔子《论语·为政篇》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论语·第二篇·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 作品别称论语·第二篇·为政
- 作品出处论语
- 文学体裁语录体
- 创作年代春秋时期
相关诗词
-
论语·10《乡党篇》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 “宾不顾矣。”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 ,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
-
荀子·天论篇
...,夫是之 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 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 于...
-
庄子·内篇·(1)逍遥游
...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
庄子·内篇·(3)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
-
庄子·内篇·(4)人间世
...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 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 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 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 。虽固,亦无罪。虽然,止...
-
庄子·内篇·(5)德充符
...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斵,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
-
庄子·内篇·(7)应帝王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
-
庄子·外篇·(2)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生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
-
庄子·外篇·(10)秋水
...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
-
庄子·外篇·(11)至乐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