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

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

有用

作品简介

《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半景语,一写水,一写山。后半情语,情是怅望之情。诗的形式出于“《离骚》体”。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泠泠(2)而北出,山靡靡(3)而旁围。

泉水冷冷地向北流去,山峦连绵地环绕四周。

穷源(4)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

想要探寻源头却无法到达,最终只能怅然若失地空手而归。

注释

(1)山谷寺:即乾元寺,为舒州皖公山(又名三祖山,为禅宗三祖僧璨隐居地)名胜,在安徽省怀宁县。怀宁时属舒州。

(2)泠泠:水声清越。

(3)靡靡:壮丽的样子。

(4)穷源:穷究石牛洞中泉水之源。

创作背景

皇祐三年(1051)九月,王安石与友人游览舒州名胜山谷寺石牛洞,爱其山水;又见唐代散文家李翱(习之)题字,遂题此诗于李翱后。作者自注云:‘“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今属安徽,非苏州之太湖),过怀宁县山谷乾元寺,宿。与道人文锐、弟安国拥火游石牛洞,见李翱习之书,听泉久之。明日复游,乃刻习之后。”

文学赏析

前半景语,一写水,一写山。写水,状其清越之声;写山,摩其壮丽之势。言简而意明。后半情语。情是怅望之情。然而,其所以生此怅望,实因未能穷究泉水之源。遇事穷究,实为安石作为思想家个性之一端。后文《游褒禅山记》亦可见之。

《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这首诗的形式,实出于战国诗人屈原所创制的“《离骚》体”,即“六言体”(与后世之六言体句式和节奏都不同)。故当时人晁补之将其编入《续楚辞》,朱熹也将其收入《楚辞后语》。三十年后,北宋另一大诗人黄庭坚游历至此,爱山谷寺名胜超绝,乃自号“山谷道人”,并效王安石此篇作诗一首。

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参考资料

  • [1]王兆鹏 黄崇浩.王安石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