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乙宫壁二首·其一
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
作品简介
《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乙宫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组诗作品。这是诗人在元祐元年(1086)秋天用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的诗韵和诗题来写的两首和诗。第一首开头写眼前景物,接着结合开头的形象进行议论,前两句的含意从后两句中透露。第二首前两句也是写眼前景物,第一句写晚景,第二句写晓景,后两句概述王安石原诗的诗意。这组诗写景抒怀,意味深长,概括了王安石的怀抱,在写法上颇有特色。
译文注释
译文
风急啼乌(1)未了,雨来战蚁方酣(2)。
风声紧急,乌鸦叫个不了,大雨将来,蚂蚁争战正酣。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3)。
真是真非究竟在哪里?人世间会把北看成南。
注释
(1)风急啼乌:《淮南子》谓:“乌鹊识岁之多风,去乔木而巢扶枝。”又《述征记》谓:“长安宫南有灵台,有相风铜鸟……此乌遇千里风乃动。”这里以乌比人,在政治风向变化时随风转动,为保全自己,趋利忘义。急:一作“息”。
(2)雨来战蚁方酣:蚂蚁对天气很敏感,大雨将至则封穴户,不同的蚁群为争穴而战。这里借喻势利之徒见风使舵,弄权酣战。
(3)北看成南:站在谋私利或小集团的立场上看问题,会颠倒是非。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秋天所作。西太一宫是汴京的一座道观。王安石有《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组诗:“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色,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王安石又有《西太一宫楼》:“草际芙蕖零落,水边杨柳欹斜。日暮炊烟孤起,不知鱼网谁家。”从诗的内容看,西太一宫当已荒凉了。黄庭坚用王安石的诗韵和诗题来写,所以称“次韵题西太一宫”。
文学赏析
第一首开头“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两句写眼前景物。王安石诗的开头写“柳叶鸣蜩”和“荷花落日”,也是写眼前景物。这首诗里的写景含有寓意。《述征记》:“长安宫南有灵台,有相风铜乌。或云:此乌遇千里风乃动。”乌可以用来观察风。《易林·震之蹇》:“蚁封穴户,大雨将至。”蚁是知道大雨要来的,为了争穴而斗。在乌啼蚁斗中间,说明风急雨骤。这两句的含意,从下两句中透露。“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庄子·齐物论》:“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两派的是非不同,各以自己的“是”为是,以对方的“是”为非;以自己的“是”为是,以对方的“是”为非,还不如调过来说明问题,即用对方的是非来看自己的是非。但这些都不是真是真非,任渊注:“《楞严经》曰:‘如人以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在熙、丰则荆公为是,在元祐则荆公为非,爱僧之论,特未定也。”立一表为中心,在表的东面看,表在西面;在表的南面看,表在北面。这样把表的中心弄混了,方向也乱了。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筹划变法,元丰年间(1078—1085),变法实行,这段时期由王安石主政。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用司马光为相,反对新法,以王安石变法为非。作者认为新旧两派的是非之争,只是两派的立场不同所造成的,分不清真是真非来。从“真是真非安在”来看,“风急”“雨来”,正指政治上的风雨;“啼乌”“战蚁”,暗指新旧两派的政治斗争。这种斗争不过是立场不同,并不能分清真是真非。这样看是有道理的。这首诗的“真是真非安在”是议论,但它跟开头一联的形象结合,并透露含意,所以还是诗的议论。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08-510
- [2]朱安群等译注.黄庭坚诗文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