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分水道中
溪流清浅路横斜,日暮牛羊自识家。
梅叶阴阴桃李尽,春光已到白桐花。
作品简介
《崇安分水道中》是宋代诗人方士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二句是说,放牧在清浅溪流边的牛羊,到了傍晚,能在那交错四出的歧路中自己回家,不会迷失,这景象使诗人欣然有感,若有所悟。后二句是说,春天因春花而显出风光美好,到了夏天,春花虽然凋落,但大自然仍有鲜花开放,所以风光依然美好,好象春光轮班换家似的。全诗通过吟咏闽中山野的初夏景色,抒发了一种闲适自在的欣然情怀,清淡明丽,人在画外,而情在景中。
译文注释
译文
溪流清浅路横斜(3),日暮牛羊自识家。
曲曲折折的山路旁边,清浅的小溪流水哗哗。日落时分,牛羊悠悠地走着,自己也能回家。
梅叶阴阴桃李尽(4),春光已到白桐花(5)。
梅花已落,只剩下满树繁茂的绿叶,桃李凋落的初夏时节,大好的春光正属于雪白的桐花。
注释
(1)崇安:今属福建。
(2)分水:岭名,在崇安西北。岭上有分水关,为闽、赣要塞,古有“入闽第一关”之称。
(3)路横斜:指山路曲折。斜,旧读xiá。
(4)梅叶阴阴桃李尽:是说梅花和桃花、李花相继凋谢。阴阴,枝叶茂密的样子。
(5)春光已到白桐花:是说诸花凋谢后,桐花却开始盛开,似乎是春光迁移到白色的桐花上了。白桐花,指油桐树开的花。油桐为落叶乔木,花白色,有深红斑点,初夏开花,果实近球形,顶端尖。
创作背景
《崇安分水道中》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方土繇对山水风光情有独钟,经常爬山涉水,穿山走林,此诗即是诗人某年初夏在福建崇安的分水岭上一路山行即景而作。
文学赏析
对于有情有意、有灵有性的诗人来说,眼睛就是一部照相机,随时记录变换的风景,随时拍摄精彩的镜头,将这些镜头连接起来就是一首诗,将这些镜头定格下来就是一幅画。《崇安分水道中》记录了诗人山行的见闻感触,描绘了一幅幅优美迷人的山水画,让读者体会到自然春光的旖旎迷人,诗人山行的自由闲适,是一首亮眼醉心、怡情悦志的佳构。
诗人这次爬山涉水,穿山走林,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独自前行,身边有潺潺溪流相伴,一路有密茂树林遮阴。走累了,歇一歇,掬一捧清浅溪水,洗脸漱口,消消暑热,清凉身心,也缓解一下山行的疲劳。溪流延伸山间,时而潺缓轻流,时而叮咚作响,时而飞涯成瀑,时而欢畅向前,给幽静的山村增添一点生机,给寂寞的旅途平添一点热闹。
日暮时候,转弯下山,有人家牛羊同行,有村夫孩童相伴,诗人又是一番感触。这些放养山林的牛羊,整天生活在山水间,吃草啃叶,轻车熟路,一到黄昏,只要主人一声吆喝,纷纷从山林草丛冒出来,踏上乡间回家的小径,它们和顽皮的牧童一样熟悉这条通往村寨的小路,它们挺着便便大肚,摇摇摆摆地回家。
牧童勤快地跟在牛羊后面,扬鞭吆喝;懒散的干脆骑在老牛身上哼哼唱唱,他们和牛羊一样欢快,高兴,因为他们即将回到温暖祥和的家。诗人不知道在哪里投宿,他的家在远方,目睹眼前温馨浪漫的“牛羊下山图”,心中翻涌离愁,神思飞越远方。《诗经》有云:“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鸡栖于埘。”牛羊和牧童都有家可归,都安享祥和,诗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却不得不奔波旅途,忙碌辛苦,其间滋味自然令人万分难受。
不过,好在一路的春光并不单调,一路的春意抚慰心灵。诗人看到走完山道,走近村落,小路两旁尽是梅树、桃树和李树,或红或白的梅花,早已凋零殆尽,留下一树树繁密茂盛的绿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桃花李花早已凋谢,枝头挂满了青青果实。乍一看去,绿嫩可人,颗颗分明,恨不得摘下一两颗,尝尝那种青涩麻口的滋味。可以设想,深秋季节,桃李成熟,浅黄深褐,挂满树枝,确实是一幅灿烂诱人的图景。而诗人诗中特意点出桃李满径,牛羊成群,牧童欢畅,是在暗示一种已逝的美好与幸福。
村庄门口,几株桐油树挺立路旁,枝丫壮大,绿叶繁密,点缀着朵朵白花。放眼望去,绿白掩映,光色灿烂,生机勃勃。原来春天跑到这里来。梅树不见春,桃李不见春,桐树春正浓。春天好比一个调皮的乡野姑娘,你找她,她躲着了;你不注意的时候,她突然闯入你的眼帘,让你防不胜防,大吃一惊,可爱又淘气。春天在诗人眼中就这样好玩、有趣,那一树树白桐花就是一树树明艳的风景,灿烂了诗人的双眸,也灿烂了诗人的旅途。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725-726页
- [2]林仕亿选注,唐宋文库 诗歌卷 田园诗精华,京华出版社,2002.01,第315页
- [3]胡光舟,张明非主编,新编千家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5,第1334页
- [4]傅璇琮选,倪其心,许逸民注,宋人绝句选,齐鲁书社,1987.03,第314-3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