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部分版本无此段)

有用

作品简介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 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1),在亲民(2),在止于至善(3)知止而后有定(4),定而后能(5)(5)而后能(6)(6)而后能(7)(7)而后能(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目标所在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9)。欲齐其家(9)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0)。致知在格物(11)。物格而后知至(12)知至(12)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13)皆以修身为本。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其本乱而(14)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15),而其所薄者厚(16)未之有也(17)。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部分版本无此段)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却又想做好事情,没有这样的道理!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注释

(1)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

(2)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3)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 志向坚定不移。

(5)静:心不妄动。

(6)安:性情安和。

(7)虑:思虑精详。

(8)得:处事合宜。

(9)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10)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推到极致。

(1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2)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13)壹是:一概,一律。

(14)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5)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16)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7)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文学赏析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作者简介

曾子

曾子

春秋末年思想家

曾子(505—435),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之一,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