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心

圣心难用浅心求,圣学须专礼法修。

千五百年无孔子,尽因通变老优游。

有用

作品简介

《圣心》是魏晋诗人张载的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真挚情感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载对儒学的热爱与坚守,以及他作为理学宗师的深厚底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圣心难用浅心求,圣学须专礼法修。

圣人的心思难以用肤浅、轻率的心态去探求,要深入学习圣人的学问,必须专心致志地修炼礼仪和法规。

千五百年无孔子,尽因通变老优游。

在过去的一千五百年中,如果没有孔子,那都是因为通达事理、智慧高深的人(如孔子)的出现,使得时代得以变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因此变得更加从容自在(优游)。

创作背景

《圣心》的创作背景与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儒学的新发展密切相关。张载生活在北宋中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同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地位上升,儒家学说再度受到重视。张载受此熏陶,积极投身学术研究,倡导“尊儒贵德”,主张以仁爱为本、民为邦本的思想观念。这些理念在其诗作《圣心》中得到了体现。

文学赏析

对于张载的《圣心》一诗,从文学的角度进行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

《圣心》以“圣心”为主题,深刻揭示了张载对圣人之心和圣人之学的理解。诗歌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圣人智慧的敬仰和尊重,以及对圣人学问的深刻追求。张载认为,圣人的心思深不可测,非肤浅之心所能探求,而圣人之学则必须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同时,他也抒发了对孔子以来圣人传统的敬仰,以及对变通圆滑世风之不满。

二、诗歌结构与艺术特色

结构严谨: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起首句“圣心难用浅心求”直接点明主题,接着“圣学须专礼法修”进一步阐述圣人之学的特点,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感慨,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

语言简洁明快:张载在《圣心》中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对圣人之心和圣人之学的深刻理解。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寓意深刻:虽然诗歌语言简洁,但寓意却十分深刻。诗人通过“圣心”这一主题,表达了对圣人智慧的敬仰和尊重,同时也抒发了对圣人传统的敬仰和对世风的不满。这种深刻的寓意,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

三、诗歌情感与表达

在《圣心》中,张载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他通过对圣人之心和圣人之学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圣人智慧的敬仰和尊重,同时也抒发了对圣人传统的敬仰和对世风的不满。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与坚守,也展现了他作为理学宗师的深厚底蕴。在表达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感慨的手法,使得诗歌在情感上更加饱满而富有感染力。

四、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圣心》的创作背景与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儒学的新发展密切相关。张载生活在北宋中期,这一时期儒学得到了新的发展,理学逐渐兴起。张载作为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圣心》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张载个人的儒学情怀和追求,也反映了北宋时期儒学发展的新动向和理学思想的特点。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圣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学术价值,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儒学发展和理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圣心》是张载的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真挚情感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载对儒学的热爱与坚守以及他作为理学宗师的深厚底蕴。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北宋时期儒学发展和理学思想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作者简介

张载

张载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

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地。范仲淹劝读《中庸》,乃博览群书,而反求之六经。讲《易》京师,遇程颐兄弟,以为不及,于是撤坐辍讲,尽弃异学。登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为云岩令。神宗熙宁初为崇文院校书。寻称疾屏居南山下,读书讲学。熙宁十年,以吕大防荐知太常礼院,以疾归,道卒。门人欲谥明诚,后定谥献。宁宗嘉定中赐谥明公。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讲学关中,传其学者称为关学。有《正蒙》、《易说》等。

参考资料

  • [1]历代诗词经典 . 古诗文爱好者 . 编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