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别刘处士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
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
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
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
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
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作品简介
《巴陵别刘处士》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对刘处士的深厚友情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虽然离别带来了一丝离愁,但整首诗的情感并不悲切,反而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云淡风轻之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译文注释
译文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
刘处士虽在岳阳隐逸,心却与洞庭湖水远离。
偃帆(2)入山郭(3),一宿楚云(4)里。
收起风帆进入小山村,住宿在缥缈的白云里。
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
竹丛掩映秋馆何深幽,秋月清冷在江门升起。
烟波桂阳(5)接,日夕(6)数千里。
烟波浩瀚同桂阳相接,一日数千里奔流不息。
袅袅清夜猿,孤舟坐(7)如此。
清夜里猿啼声声不绝,在孤舟漂泊只能如此。
湘中有来雁(8),雨雪候音旨(9)。
湘中有大雁从北飞来,雨雪中盼望你的消息。
注释
(1)巴陵:郡名,即岳阳。今湖南省岳阳县。
(2)偃帆:收起风帆。
(3)山郭:山城,山村。
(4)楚云:南方楚地天空的云。
(5)桂阳:唐郴州,隋时为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市。
(6)日夕:日夜,每一天。
(7)坐:自。
(8)湘中有来雁:相传雁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即止,春天再北飞。
(9)音旨:音信。
创作背景
《巴陵别刘处士》此诗是王昌龄在巴陵(今湖南岳阳)与友人刘处士辞别时所作。从“烟波桂阳接”、“湘中有来雁”的句子来看,此诗可能是作于作者由汜水县尉左迁岭南的途中。
文学赏析
首联:“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
这两句介绍了刘处士的隐居地点和心境。他隐居在岳阳,但心却像洞庭水一样悠远深邃,体现了刘处士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隐士性格。
颔联:“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
这两句描述了诗人与刘处士共赴隐居之地的情景。他们放下船帆,进入山中的城郭,与白云相伴度过了一夜。这既是对隐居生活的描绘,也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颈联:“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刘处士隐居的环境。秋日的竹林映衬着幽深的居所,寒冷的月光下江风阵阵吹起。这既突出了隐居环境的清幽与冷清,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隐居生活的赞赏与向往。
尾联:“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这几句写诗人与刘处士分别后的情景。桂阳在湘南,与湘北的岳阳相距遥远。诗人用“烟波”既写出了两地相隔邈远的距离感,又用“烟波”暗示诗人和友人分别的离愁。在分别后的南行舟中,诗人倍感孤独,但想到鸿雁传书,天涯咫尺,孤独感又渐渐消失。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王士禛编选 张明非译注.唐贤三昧集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81
- [2]吴修丽 韩玉龙.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