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都春·题蓬莱阁灯屏
螺屏暖翠。正雾卷暮色,星河浮霁。路幕递香,街马冲尘东风细。梅槎凌海横鳌背。倩稳载、蓬莱云气。宝阶斜转,冰娥素影,夜清如水。
应记。千秋化鹤,旧华表、认得山川犹是。暗解绣囊,争掷金钱游人醉。笙歌晓度晴霞外。又上苑、春生一苇。便教接宴莺花,万红镜里。
作品简介
《绛都春·题蓬莱阁灯屏》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描述蓬莱阁灯屏画中风景以及阁外的夜景,下片作者追忆自己的游春旧事。全词语言典雅,在章法上采用过片则变法,上片描绘热闹繁华之景物为下片抒家国之忧作反衬,下片家国之忧则蕴含于典故之中,在璀璨的铺叙中表达了深挚沉郁的忧国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螺屏(4)暖翠。正雾卷暮色,星河(5)浮霁(6)。路幕(7)递香,街马冲尘东风细。梅槎(8)凌海横鳌背(9)。倩稳载、蓬莱(10)云气。宝阶(11)斜转,冰娥(12)素影,夜清如水。
蓬莱阁中的灯屏用翠绿色的螺钿镶嵌而成,当暮霭沉沉,晴空中星河闪烁之时,灯屏中就会点燃烛光,用以招徕人们前去观赏。灯屏上画着路障屏幕,有人正在供香相迎;又有一队开路的马队,尘土蔽空顺风而来。而画中的蓬莱阁好像就是海上仙山浮载在鳌背上一般,景色美妙而且仙气飘逸。天上的北斗星像倾斜的街阶一样开始向西倾转,月光明亮,夜空中清静如水。
应记。千秋化鹤(13),旧华表(14)、认得山川犹是。暗解绣囊,争掷金钱游人醉(15)。笙歌晓度晴霞外。又上苑(16)、春生一苇(17)。便教接宴莺花,万红镜(18)里。
虽然我离开这里像丁令威离开故乡那样已有多年,但是现在再到这儿旧地重游,我还是应该记得旧时山水的大致面目。记得从前我有一回曾与人一起游春,并且笙歌欢宴达旦至醉;有一次还暗地里解开绣花囊,取出一枚金钱来卜取吉凶祸福呢。如今我们又来到了以前曾经游玩过的一处贵族花园中,并且在园中的舟上设宴为履翁洗尘接风,酒宴处的四周景色仿佛处在万花似锦的画镜里一样。
注释
(1)绛都春:词牌名。《梦窗词集》入“仙吕调”。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六仄韵。
(2)蓬莱阁: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舆地纪胜》:“绍兴郡治在卧龙山上,蓬莱阁在郡设厅后,取元微之‘谪居犹得近蓬莱’句也。”原题下有注:履翁帅越。
(3)履翁:即吴潜,字毅夫,号履斋,德清人。后任右丞相。
(4)螺屏:嵌有螺钿的屏风。
(5)星河:银河。
(6)霁:雨后转晴。
(7)路幕:街上行车上的帘。路,同“辂”,车子。
(8)梅槎:浮槎的美称。浮槎,乃是神话中往返于天河与大海的神异木筏(见晋张华《博物志》)。
(9)鳌背:古代神话以为大鳌背负海上仙山。
(10)蓬莱:传说中仙人居处。
(11)宝阶:泰阶,即三台星,古星名。阶,一本作“街”。
(12)冰娥:月亮。
(13)化鹤:用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搜神记》:辽东城门有华表柱,忽有白鹤集柱头,时有少年欲射之,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4)华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示道路的木柱。
(15)游人醉:语出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6)上苑:帝王玩赏、打猎的苑园。
(17)一苇:捆苇草当筏,浮于水面而渡。
(18)镜:镜湖。
创作背景
《绛都春·题蓬莱阁灯屏》此词当作于淳祐十年(1250)。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梦窗在越州,有绛都春·题蓬莱阁灯屏,履翁帅越。朱笺以此词赋上元景物,疑为本年正月作。”朱孝臧《梦窗词集小笺》:“《宋史·理宗纪》,淳祐九年(1249)八月,以吴潜为资政殿学土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按是年十二月,以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是词赋上元景物,疑是次年正月作。”
文学赏析
此词将家国之忧寄予灯屏的元夕景物描写之中。发端“螺屏暖翠”一韵,言在嵌有螺钿的屏风上画有众多景物,一片翠暖之意溢于屏上。“正雾卷暮色”二韵,细致描绘屏风上的元夕景物。“雾卷暮色”二句言夜幕降临,地面上有雾气弥漫,但上空晴朗,星河闪烁。元夕的灯海也犹如满天星斗,熠熠发光。京城街道上车马往来奔驰,东风微微,吹来车帷内的阵阵香气。“梅槎凌海横鳌背”二韵,言看到灯屏上的景物后,转笔写自己的感受:觉得自己像是乘灵槎凌空飞上了仙山,并请灵槎稳稳地装载蓬莱仙境的云气。“蓬莱云气”切小序中的“蓬莱阁”三字。此以想象的笔墨写灯屏上的景物美妙绝伦如同仙境一般。上片描写灯屏元夕的景物,繁华、热闹、欢乐,为下片所抒的感慨作了反村。
过拍“应记”二韵,笔锋陡转,忽以“应记”二字,警示人们。“千秋化鹤”一韵,化用《搜神记》中关于丁令威成仙后,千年化鹤又回到故乡,停留在华表上,飞去时感叹“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的典故,含蓄地发出了江山依旧、人事皆非的家国之叹。“暗解绣囊”一韵,化用南宋初期林升《题临安邸》诗意,委婉地写出在国势危殆之时,当权者们不思进取,仍在“解绣囊、争掷金钱”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从而发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深深感叹。过片几韵,与词题“题蓬菜阁灯屏”似不相连属,而与题序中的“履翁帅越”有联系。履翁吴潜比词人长五岁,与词人兄翁逢龙为同年进土,历任地方重要官史,关心国事,屡上奏议,对外主张以和为守,反对轻启战争;对内主张节用爱民,贬斥群小,性耿介。词人与吴过从甚密,常以诗词唱和抒发家国之感。故下片所抒发的忧国之慨,正是切“履翁”而说的心里话。“笙歌晓度晴霞外”一韵,继写元夕节次日晴空万里,帝王在上苑打猎戏嬉、泛舟湖上、吹笙作乐、宴饮升平的情况,此以设想之笔,作了看似平静的叙事描写,实则饱蕴了词人对家国危殆的隐忧。
《绛都春·题蓬莱阁灯屏》此词在章法上,采用过片则变法,上片写蓬莱阁灯屏的上元景物,极写其热闹、繁华,为下片抒家国之忧作了反衬。下片抒发家国之忧,但情感蕴含在“千秋化鹤”的事典与“暖风吹得游人醉”的语典之中,在璀璨的铺叙中表达了深挚、沉郁的忧国之情。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唐圭璋.全宋词(四).北京.中华书局.1965.2911
- [2]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57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