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溪·其一

数板小桥横晚晴,两行古木弄春荣。

不知多少夜来雨,水到岸头浑欲平。

有用

作品简介

《鳌溪》是宋代诗人谢谔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一二句写雨刚停天方晴时,鳌溪上横架一座可怜的小小板桥,溪两岸挺立成行茂密的古老树木,以及夜来风雨所摧折零落的花花草草;三四句写不知下了多少雨导致这鳌溪水势暴涨,几乎与岸齐平。全诗通篇即景,前两句注重炼字铸句,颇见工稳,后两句以平实出之,朴质更具真趣,同时用了比兴手法和双关技巧,寄托了作者对时世的忧伤,含蓄深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数板小桥(2)横晚晴,两行古木(3)弄春荣(4)

日暮初晴,几块木板搭成的小桥横在鳌溪之上,欣欣向荣的春光唤醒了溪边古木两行。

不知多少夜来雨(5),水到岸头(6)(7)

一夜之间不知倾注了多少雨水,鳌溪的水势齐平,几乎和这堤岸一样。

注释

(1)鳌溪:在今江西抚州地区。

(2)数板小桥:几块木板搭成的一座小桥。

(3)古木:老树。

(4)弄春荣:在戏弄春天花草繁荣的景气。

(5)不知多少夜来雨:应首句“晚晴”,是说溪水因雨水而猛涨,不知昨夜究竟下了多么大的雨。

(6)浑:执意地,没头没脑地。

(7)平:形容水势上涨齐岸,又双关“太平”的“平”。

创作背景

《鳌溪》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此篇录自《抚州府志》,宋代抚州称抚州临川郡,治所在江西临川县,鳌溪在县境内。此诗当是诗人抚州为官期间忧伤时世所作。

文学赏析

诗人笔下的溪水,从来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倒映蓝天白云,红花绿树,也可以透视心灵光影,生命精彩。读宋代诗人谢谔的小诗《鳌溪》就有这样的感觉。诗中无人,但诗外有心;诗不言志,但惹人联想。诗人之高明在于通过一组山溪画面的描绘,展示大自然的独特景观,倾注诗人的审美情趣,凸显大自然的蓬勃生机,给人以享受,给人以回味。

第一幅画面,是板桥横卧。于夜色苍茫之际,于暮雨初晴之时,几块木板随意拼成的小桥,横卧在山溪之上。画面幽静深远,格调精致古朴,颇能引发读者的悠悠古韵。板桥,语自晚唐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自从温诗人用了“板桥”之后,后人作诗多用“板桥”,其间有一种诗意一脉相传。清凄、古拙、朴实、粗糙、自然、平实,充满了自然静谧,充满了风雨沧桑。谢谔诗用“板桥”,意在突出它的自然,随意,静谧,幽远。“横”字更绝,让人想起“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佳句来。写桥的宁静、朴拙,写桥的沧桑、浑厚,有野趣,有韵味,增强了画面的闲适、静谧氛围。“晚晴”,不纯粹是交待时间,它暗示这条山溪刚刚下过一场雨,现在是雨过初晴,暮色降临。

第二幅画面是古木逢春。一个“弄”字尤见生机。本来是春天到来,万物苏醒,生机勃发,但是诗人倒过来讲,说成是古木格外高兴,格外张显自己的生命活力,它们抽枝吐芽,疯狂生长,它们枝叶茂盛,绿影婆娑,它们临溪而立,精神抖擞。正是古木逢春,生意无限,这个春天才更加美丽,这条小溪才更加动人。不可忽略这个“荣”字,由于春雨的滋润、洗礼,花草树木才如此生机旺盛,溪岸古木才如此神采飞扬,“荣”是春的活力与生命的扬,也是雨的神奇与美妙的展现。谢诗人妙用一个“弄”字,化静为动,点化生机,使画面增加灵动活力,使读者心灵随之一惊。与谢诗人同时代的词人张先有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写影用“弄”,空灵活泼,精准传神,有韵致,有魔力。同是用“弄”,谢诗粗犷大气,张词精细微妙,谢诗磅礴浑厚,张词典雅空灵。另外,这幅画面定位于“古木逢春”也颇有考虑,如果不是古木而是“幼苗”“小树”显然没有那份深邃苍老,没有那份顽强雄迈,生命的活力大打折扣,诗歌的韵味也大为逊色。

第三幅画面是水满岸平。诗人设想一夜之间,不知还要下了多少雨导致这鳌溪水势暴涨,几乎与岸齐平。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人描绘雨量充沛,水势旺盛,意在突出春天的蓬勃生机;二是“不知”的情味,想想,雨下水涨,春来树绿,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吧,可是诗人偏偏关注,偏偏发问。这里面有一种关心,有一份等待,有一份激动,诗人为美好的春天而欢呼,诗人为春天的活力而欢唱,一如鳌溪,春水泱泱,汩汩流动,一溪水,分明就是一溪情,溪水的欢快流动分明就是诗情的汹涌澎湃。读者从鳌溪水能看到一幅优美迷人的古老图画,也看到了一颗自由奔放的心。

作者简介

谢谔

谢谔

宋代诗人

谢谔(1121—1194),字昌国,号艮斋,一说“定斋”,人称艮斋先生、桂山先生,新喻(今属江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抚州乐安尉、吉州录事参军,知分宜县,累官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光宗时,历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提举太平兴国宫,晚归桂山。他是位理学家,文学欧阳修、曾巩。其诗亦有理趣。有《艮斋集》。

参考资料

  • [1]胡光舟,张明非主编,新编千家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5,第1257页
  • [2]丁成泉辑注,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 第2卷 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0,第2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