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

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

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

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

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

青菭依空墙,蜘蛛网四屋。

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

有用

作品简介

《杂诗》是晋代文学家张协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写一位女子在初秋之夜感时思念远在他乡服役的丈夫的心情。开头写节候的更替以及室内凄凉孤独的气氛,接着叙明丈夫远行、思妇独守的景况,然后回忆丈夫远行以来在她的日常生活里事物的变化,使她感到时间过得快,感到凄冷索寞和孤独,从而加深内心的忧伤。全诗以写景为主体,由迁逝之感发为忧怀,借景抒情,刻画细致,着力描写节候的推移、景物的变换,女主人公睹物兴怀而引发感伤,收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秋夜凉风起,清气(1)(2)暄浊(3)

秋夭夜晚送来阵阵凉风,凉风洗涤了闷热和混浊。

蜻蛚(4)吟阶下,飞蛾(5)拂明烛。

蟋蟀在阶下不停地叫吟,飞蛾冲扑向室内的明烛。

君子(6)从远役,佳人(7)茕独(8)

君子因服役远离了家园,佳人守空房便伶仃孤独。

离居几何时?钻燧(9)忽改木。

分隔两地过了多少时光,节季更替取火忽要换木。

房栊(10)无行迹,庭草萋以绿(11)

居室见不到他漫步的行踪,庭院的青草已是茂盛碧绿。

青菭(12)依空墙,蜘蛛网四屋。

青苔沿着空墙滋长起来,蜘蛛结网挂在房屋四角。

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13)

睹物兴怀百感交集一身,深沉的忧思郁结在心曲。

注释

(1)清气:指凉风。

(2)荡:洗涤。

(3)暄浊:指夏季由于闷热潮湿而滋生的霉烂气味。暄,暖。

(4)蜻蛚:蟋蟀的一种。

(5)飞蛾:俗叫“灯蛾”,是一种有翅能飞的虫类,夜出见灯火即飞扑。

(6)君子:游子,指诗中人出门在外的丈夫。

(7)佳人:思妇自称。

(8)茕独:孤独。

(9)钻燧:钻木取火。古代钻木取火,所用之木,四季更换。据《邹子》所载,春春用榆柳,夏用枣杏,季夏用桑柘,秋用柞栖,冬用槐檀。这句意说时节变易很快。

(10)房栊:泛指房舍。栊,窗户。

(11)萋以绿:萋而且绿。 萋,草生长茂盛。以,一作“已”。

(12)青菭:即“青苔”。菭,一作“苔”。

(13)心曲:内心深隐之处。

创作背景

古代思妇怀人的诗很多,如在张协之前的《诗经》中的《卫风·伯兮》,《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明月何皎皎》等都是。张协此诗就是在继承汉、魏古诗的基础上创作的思妇怀人诗,其创作时间未能确考。

《晋书·张协传》云:景阳“少有隽才,与载齐名。辟公府掾,转秘书郎,补华阴令。征北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中书侍郎,补华阴令。征兆大将军从事中郎,迂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在郡清简寡欲。于时天下已乱,所在寇盗。协遂弃绝人事,屏居草泽,守道不竞,以属咏自娱”。张协身处恶浊的政治环境,能及时抽身而出,他的作品以淡然尘外之思而导向对景物的细致刻画,就是以“清简寡欲”“守道不竞”的思想为基础的。

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思妇在初秋之夜感时怀念远行丈夫的心情。诗人着力描写节候的推移、景物的变换,诗中女主人公睹物兴怀,在内心深处所引起的感伤,刻画十分细致。开头四句,节候的更替,室内凄凉孤独的气氛,作为诗中人也即室中人心情的衬托,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接着叙明丈夫远行、思妇独守的景况。“离居几何时”以下,回忆丈夫远行以来在她的日常生活里事物的变化。而这一切,都使她感到时间过得快,感到凄冷索寞和孤独,从而加深内心的忧伤。诗人借景抒情,收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秋天的夜,凉风习习,清新凉爽的空气涤荡了地面上残暑留下的闷热混浊。蟋蟀在阶下鸣叫,发出凄清哀惋的声音,飞蛾在明晃晃的烛光前拂过,似欲将自己的身体化为灰烬。开篇渲染出秋天清冷而岑寂的气氛。虽然秋高气爽,然凉意拂人,已令人感到几分索莫之感。蟋蟀的鸣叫说明四周的阒无人声,飞蛾的扑火也暗喻女子的落寞情怀。这两句一写室外,一写室内,一为耳之所闻,一为目之所见,表面看来只是泛泛的写景,然正是通过这些琐细的描写,可以想见女子秋夜独坐,目光凝视着烛光,静听着庭中蟋蟀单调的鸣声,于是她心中升起了无边的愁思。

她愁思的原因便在下面两句中点明了,“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原来她的丈夫远出未归,令她只能空闺独守。这两句用了直陈的手法,点明了此诗的主旨。“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两句更补充说明了丈夫出门已久,节侯暗换,令人心惊。古人钻木取火,据说在不同的季节取火用的木质也不同,“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梄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李善注引《邹子》)这里以取火所用之木的改变来说明时光易逝,节候屡经变换,从而逗露出女子的相思之久,以及其青春虚掷,空房难守的慨叹。“君子”四句可以说是抒情,表现了女子对游子的相思。

“房栊无行迹”以下复由情入景。房室空空,再没有他的身影,没有他的步履,庭院中的秋草长得茂盛而碧绿,勾起人伤心的往事。青青的苔藓爬满了空墙,蜘蛛的游丝在四周的屋角随风取动。这四句勾勒出一片寥落而凄迷的景象,一方面说明自丈夫离家外出后,庭院荒芜,屋庐颓败,尘封网结的情景,另一方面也以景色的萧条冷落衬托出女子百无聊赖的心绪。诗人这里用了“萋以绿”“青苔”等字,是以绿色来作为画面基调,在中国古诗中绿色往往有令人伤感的意蕴,如李白的“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就是。

诗的最后两句又从景回到情,“物”就是上文所写到的诸般景物。由于眼前的所见,令女主人公生出许多怀念,《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色相召,人谁获安?”那秋色的凄清,故物的萧条,都枨触起女子的相思之念,于是令她愁肠百结,无法排遣。

相对于汉、魏古诗,此诗写景更趋细腻,景与情的结合更加水乳交融,体现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日趋成熟,具体表现在语言锻炼、结构精巧等特点。前人评张协之诗“词彩葱蒨,音韵铿锵”,多“巧构形似之言”(钟嵘《诗品》),可知他有意识地追求诗歌艺术表现的完美。如此诗中“清气荡暄浊”“钻燧忽改木”“沉忧结心曲”等句都可见其于遣词造语上的锤炼之工。诗中“蜻蛚吟阶下”四句与“房栊无行迹”四句都以两两相对的句式出之,虽然对仗未十分工整,然已可见作者有意追求对偶之美的祈尚。全诗在声调上一韵到底,体现了诗人对声韵的讲究。写景和抒情的交叠出现,则表现了布局上的匠心。凡此种种,说明晋代诗歌更加注重了五言诗形式上的完美,著力于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张协的这首诗就体现了这种诗歌发展的趋势。

作者简介

张协

张协

西晋文学家

张协(生卒年不详),字景阳,西晋安平人。张载弟。少有俊才,与载齐名。辟公府掾,转秘书郎,转河间内史,在郡清简寡欲。时大乱,遂弃绝人事,屏居草泽,以吟咏自娱,造语清新。怀帝永嘉初,征黄门侍郎,托疾不就,卒于家。有《七命》,世以为工。今有《张景阳集》辑本。

参考资料

  • [1]王景霓.汉魏六朝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42-143
  • [2]张葆全译注.玉台新咏译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