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别者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作品简介
《观别者》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诗人所看见的一个离别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苦闷与无奈之情。全诗着力描写游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句句伤情,感情细腻深厚。
译文注释
译文
青青杨柳陌(1),陌上别离人。
排列在青青杨柳的路上,正在送别远去的亲人。
爱子游燕赵(2),高堂(3)有老亲。
是爱子宦游要去燕赵,高堂上还有他年迈的双亲。
不行(4)无可养,行去百忧(5)新。
不离家无法把双亲奉养,离家去又新忧殷殷。
切切(6)委兄弟,依依(7)向四邻。
情意恳切地把兄弟嘱咐,恋恋不舍地面对相送的乡邻。
都门(8)帐饮(9)毕,从此谢亲宾。
都门祖帐中饮过了饯行酒,从此就告别了亲属和友人。
挥涕逐前侣(10),含凄动征轮(11)。
洒泪去追赶前面的同伴,怀着悲伤启动远行的车轮。
车徒(12)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车马人从渐渐不能望见,车马后面不时扬起灰尘。
吾(13)亦辞家久(14),看之泪满巾。
我离开家乡日子也已很久,见到这情景不禁泪水满巾。
注释
(1)杨柳陌:路旁栽杨柳的道路。多用指分别之处。陌,田间小路。
(2)燕赵:燕赵都是古国名,地点都在河北。这里泛指河北诸郡。
(3)高堂: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4)不行:不行进;不前进。
(5)百忧:种种忧虑。
(6)切切:再三叮嘱,恳挚、深切之意。
(7)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8)都门:这里指都城。都,都城。门,城门。
(9)帐饮:谓在郊野张设帷帐,宴饮送别。
(10)前侣:前面的同伴。
(11)征轮:远行人乘的车。
(12)车徒:车马和仆从。指游子及其仆人。徒,一作“从”。
(13)吾:一作“余”。
(14)久:一作“者”。
创作背景
诗人看到别人送别的场景,触目伤情,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歌。《观别者》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济州做仓库管理员时所作,作者不愿意任此差事,但舍弃朝廷官位对自己前途的影响难以预估。
文学赏析
王维有诗《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陌上新离别,苍茫四郊晦。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与这首《观别者》诗同一机杼。只是这首《观别者》写法上很别致。它借陌上人的惜别,来表现自己的宦游之悲。
古人 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青青杨柳陌”起句就点题,已见伤别之意。青青河畔,杨柳陌上,依依别离。似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之风,又宛若“杨柳依依”之韵,离别之境,自然而现。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爱子”一游,或为生计,或为功名。尚有高堂,已是老亲,不能舍弃高堂于不顾。一“爱”字,一“老”字,各种情境,只有画中人懂得。心念老亲,然生计所迫,远游原是那般无奈;此行远去,尚不知明天深浅,自然又有新的忧愁升起。此番远游,归期难料,然心中那个“孝”字,又该如何书写。切切转向兄弟,满腔的心思,托付于手足之上;依依而望,对父母的牵肠挂肚,都诉诸四邻。都门帐饮,饮毕作辞,心底仍是万千不舍,一一惜别那熟悉的脸庞。同伴早已动身,飞奔而去,再停留怕是要追赶不上,只得挥泪阔别,迈向前方,而那转身的瞬间,早已是两行滚烫的泪花。转眼间,已然望不见“车徒”,唯留下滚滚的行尘,淹没了远去的身影,那远眺的双眸,目送着远方消逝的身影,早已是老泪纵痕。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诗中所着力描写游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句句伤情,感情细腻深厚。
《观别者》全诗除了最后两句,都是抒写“别者”之情,而最后“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两句点明诗人实际上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作诗,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内心的触动,亦随着飘扬的尘土,沾湿了衣襟。诗歌重点渲染的是“别者”的两难抉择:一方面需要收入来赡养家中的父母,另一方面又舍不得离开父母、兄弟、朋友、四邻,实际上是身处一种“不得不远行”的境遇。作者此时也在异乡不能回家,而不能回家的原因,也是非常无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9-41
- [2]张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76-77
- [3]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