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春·唤起一声人悄
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
社瓮酿成微笑。半缺瘿瓢共舀。觉倾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
作品简介
《醉乡春·唤起一声人悄》是北宋秦观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首两句写室内,后三句写室外。上片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读者仍能体会到词人面对美丽春色时的复杂心情:既有欣喜,又有忧愁。下片首两句写宴饮。接下来两句便写醉态。末句以醉乡的广大和人间的逼仄作对比,以寓词人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路越走越窄,只有进入醉乡,才能获得短暂的慰藉。纵观全词,不仅无一字一句明写愁苦,反而貌似旷达,然细细品味,则愁绪缭绕,难以排遣。
译文注释
译文
唤起(1)一声人悄。衾冷(2)梦寒窗晓。瘴雨(3)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
睡梦中被叫起,周围静悄悄的。刚做完梦,起来后感觉到被子抵御不住寒气。瘴雨过后,海棠花开,又添了不少春色。
社瓮(4)酿成微笑。半缺瘿瓢(5)共舀(6)。觉倾倒(7),急投床,醉乡(8)广大人间小。
看到刚酿成的社酒,我禁不住高兴了起来。拿着缺了一半的瘿瓢与主人家共同舀着社酒喝。喝醉了急忙倒在床上,梦中广大而人间小。
注释
(1)唤起:把“某人”从睡梦中叫起。
(2)衾冷:《冷斋夜话》作“衾暖”,《诗话总龟》作“衾枕”。衾(qīn):被子。
(3)瘴雨:旧指中国南方和西南方山林间湿热之气郁结而成、易致人疾病的雨。
(4)社瓮:社日祭祀土地神用的酒瓮。社,土地神。
(5)瘿瓢:即瘿木瓢,以瘿木做成的酒瓢。 瘿(yǐng),一作椰。
(6)舀:用瓢、勺等盛取东西。
(7)倾倒:《词律》作“颠倒”。
(8)醉乡:醉酒后神志不清的境界。
创作背景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秦观奉诏离开郴州(今湖南郴州)赴横州(今广西横州),离家乡更远,心情更为恶劣。据当地的方志记载,秦观到达横州后,寄居在浮槎馆。城西有座海棠桥,桥南北种满海棠花。海棠花间住着一位姓祝的老书生。祝老先生听说秦观来了,高兴极了,邀请他来家做客。秦观借酒浇愁,喝得酩酊大醉,留宿在老先生家里。第二天他创作了此词,题写在桥柱上。
文学赏析
上片起首两句,采用顿入手法,写清晨醉梦醒来:“唤起”,未言是谁唤,或许是鸟鸣、狗吠、鸡啼之声。“一声”即起,确实睡足。“窗晓”,再次表明词人确已梦醒,既不为美梦而喜,亦不为噩梦而忧,而期盼心沐暖日,前景光明。“瘴雨”,双关,暗寓对自己及同党友人的迫害,希望快点“过”去。“瘴雨”以下三句,写雨过天晴,“海棠”在阳光照耀下更加娇美,使“春色”增添了许多。以“晴”字况“海棠”,也是词人心境和心愿的体现。
过片用倒叙手法,写祝姓书生面带微笑,用破旧的瓢舀来刚刚酿好的社酒,与前来赏海棠花的秦观一道同饮。或被主人的热情感动,或被社酒的香醇诱引,总之是喝多了。“觉倾倒”既而又“急投床”,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昨夜略醉欲睡的神态。此词的结句“醉乡广大人间小”,是全篇的点睛笔。作者将“醉乡”和“人间”进行对比,称现实生活中,自己屡遭排斥,屡受迫害,屡被贬谪,几无安身立命之地,故曰“人间小”,而一入“醉乡”,则会自由翱翔,“了不知南北”(《好事近·梦中作》),谛听四野,睥睨八方,万事万物皆成空,故曰“醉乡广大”。当然,这是作者因特殊遭遇而产生的特别体悟,以一“醉”进入空无一物的广阔天地。
《醉乡春·唤起一声人悄》此词以梦醒起,以入梦终,表现了作者高蹈往古、意趣超迈的情怀,与两年前所作《好事近》相比,变浪漫的想象为偏重于纪实的描述,可见决心“自携修绠汲清宽”的作者更加务实。不过,《好事近》的“了不知南北”,与此词的“醉乡广大人间小”,皆蕴禅趣,颇耐寻绎。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石海光.秦观词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10.第98-99页
- [2](宋)秦观著.秦观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第152-153页
- [3]施议对编撰.宋词一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11.01.第82-83页
- [4]徐海荣主编.中国酒事大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01.第345页
- [5]梁申威等编著.禅词妙趣.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01.第76-77页
- [6](宋)秦观著;(宋)周邦彦著;张斌荣选注.秦观.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03.第99-100页
- [7]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秦观诗词鉴赏辞典 珍藏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05.第130-131页